?

中國古農詩英文翻譯分析與鑒賞

2020-11-30 09:15朱興軒翟紅華
青年時代 2020年26期
關鍵詞:鑒賞英譯傳統文化

朱興軒 翟紅華

摘 要:本文根據農詩的內容將其分為三類,并結合對于詩歌翻譯的理論和標準,對這三類農詩進行英文試譯或者鑒賞。關于農具的農詩,選取蘇軾的《秧馬歌》進行英文試譯;關于農民的農詩,選取憫農二首的許淵沖英譯本進行鑒賞;關于田園生活的農詩,選取《歸園田居》(其三)的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鑒賞。對比發現,農詩的英譯并不簡單,譯者需要同時具備扎實的英語功底和中國傳統文化及農業相關知識。

關鍵詞:農詩;英譯;鑒賞;傳統文化;農業

一、引言

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國古代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中國古代農業的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點:多元交匯,精耕細作。這一特點是中國古代農業強大生命力的來源,而中國古代農業的這種強大的生命力正是中華文化得以持續發展的最深厚的根基。中國古代農業文化在大量農書中有具體的體現,由農業文化衍生的關于農業的詩也耐人尋味。正如詩歌有多種類型,農詩也有不同的類型。敖思芬、王勝奇[1]根據詩歌的內容,把蘇軾有關農業方面的詩歌分為三種:一是描寫農業生產工具的詩歌;二是描繪農業賦稅繁重的詩歌;三是描述作者躬耕力行的詩歌。本文根據農詩的內容,把古代農詩分為關于農具的農詩、關于農民的農詩和關于田園生活的農詩三種。

近代以來,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文典籍翻譯也成為廣大語言文字工作者的重要任務。任何翻譯不可避免地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處理文化差異,特別是在中國經典著作的翻譯中。而對于作為文學的最高表現形式,任淑坤、趙林[2]指出,詩歌是高度凝練的語言,其翻譯更是難上加難。對于詩歌的翻譯標準或理論并不十分完善,目前為人們所熟識的詩歌翻譯理論主要有錢鐘書的“化境”說、許淵沖的“三美”論?!盎场敝傅氖且笞g詩能夠做到“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3]?!叭馈闭撝傅氖且饷?、音美、形美。在三美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盡量傳達“意美”和“音美”[4]。而對于農詩的翻譯,除了上述語言文化等方面的限制,譯者還需要了解更多農業相關的背景知識,具體包括農具、節氣、作物特征、耕種方法、農業農民政策等。由于英文作為世界交流語言,因此本文主要以農詩英譯為例,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三類農詩進行翻譯難點分析或對其英譯本進行鑒賞。

二、關于農具的農詩英文翻譯分析

歷朝歷代農具都不斷得到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貢獻。有關農具的詩歌有很多,如北宋王安石的《和圣俞農具詩十五首》,還有北宋梅堯臣的《和孫端叟寺丞農具十五首》,其中描述了田漏、水車、耒耜等多種農具。本文以蘇軾的《秧馬歌》中為例,挑選翻譯難點進行分析。

“朝分一垅暮千畦”這句話涉及兩個古代農業單位:垅和畦?!佰狻弊直疽庵柑锕?,一垅在這指兩個田埂之間的一塊地。而“畦”指的是一塊塊整齊排列的田地,千畦在這即指的是很多塊田地。在明確這兩個單位的含義后,這兩句話可以翻譯為“A piece of land can be finished in the morning, while thousands of pieces will be in the sunset.”。除此之外,這首詩涉及了典故引用的翻譯,如“忽作的盧躍檀溪”。這里的翻譯就需要增加注釋,以此保留譯文的文化底蘊,可譯為“seedling horse jump out of the mud suddenly like Dilu (Dilu refers to a famous horse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who jumped across a wide lake to save the life of Liu Bei)”。農詩中這樣的翻譯難點有很多,譯者首先得理解農詩原文,在腦中再現古代農具使用的畫面。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還會遇到像垅和畦這樣的單位詞的轉換,以及像的盧寶馬這種典故的處理。因此,像這種農詩翻譯僅“意美”一項就要做大量工作。

三、關于農民的農詩英譯鑒賞

關于農民的農詩可以從多個維度展開。由于古代生產力較低,農業技術發展不完善,基本上“靠天吃飯”,又有繁重的賦稅,所以許多農詩都反映了農民的疾苦和為其不平。楊曉榮[5]、曲文[6]都肯定了翻譯批評標準的重要性,即是批評者對譯者和譯品做出的評價。筆者認為,對于農詩的翻譯,“三美論”中的“意美”是最重要的。因為農詩的歷史參考價值十分重要,在三美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譯詩和原詩保持同樣的意義,以意動人是最重要的。本文就以我們耳熟能詳的《憫農(一)》為例進行鑒賞。

許淵沖譯本:

The peasants (Ⅰ) Li Shen

Each seed that's sown in spring

Will make autumn yields high.

What will fertile fields bring?

Of hunger peasants die.

《憫農(一)》是反映農民賦稅繁重的農詩,由農詩的內容可以看出,豐滿的收成和農夫的餓死形成巨大反差,反映了當時賦稅的繁重和農民的疾苦。譯文把這首詩翻譯成兩句話,但為了“形美”,仍以四行的形式呈現,并且在“音美”上做到第一、三句與第二、四句使用了尾韻。在意義細節上,筆者認為對“四海無閑田”這一句翻譯的不夠準確,建議用countrywide fields表達這一范圍含義。

四、關于田園生活的農詩英譯鑒賞

關于田園生活的農詩屬于中國古代詩歌之一山水田園詩,這類詩主要描寫自然風光、農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而田園詩就是源于陶淵明。王勝奇[7]提到,陶淵明是我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可以從史料中查找到的親自參加勞動的偉大詩人。陶淵明描寫自己參與勞動的詩歌最著名的為《歸園田居》五首,本文就以《歸園田居·其三》為例,對其英譯本進行鑒賞。

柳無忌譯本:

I Plant Beans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Hill

I plant beans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hill;

The grass is thick and bean sprouts are sparse.

At dawn, I rise and go out to weed the field;

Shouldering the hoe, I walk home with the moon.

The path is narrow, grass and shrubs are tall,

And evening dew dampens my clothes.

Wet clothes are no cause for regret

So long as nothing goes contrary to my desire.

美國漢學家伯頓·華茲生(Burton Watson)譯本:

Returning to My Home in the Country, No.3

I planted beans at the foot of the southern mountain;

weeds flourished, but my bean shoots were few.

I get up at dawn, work to clear away the tangle;

wrapped in moonlight, I shoulder my hoe and come home.

The path is narrow, grass and trees tall;

the evening dew wets my clothes.

Wet clothes- they're worth a worry,

just so my hopes aren't disappointed!

對比《歸園田居·其三》兩個英譯本可以發現兩個譯本的差異非常大,從“意美”上來講,兩種譯本都做到了翻譯詩歌整體的意義,具體到每個單詞的使用上,卻有很多不同。比如hill與mountain,這說明兩個作者對原文中“南山下”的“山”理解不同,柳無忌認為是小山、丘陵,而伯頓·華茲生認為是山脈、高山,這就是農業文化差異造成的。根據中國古代農業背景知識,在丘陵、斜坡上種植作物是常見的,在高聳的山脈的種植業就相對少見了。又加上是種植豆類,對土壤也是有要求的。因此,本文認為此處譯為hill更為恰當。而在第一句的第二分句中的用詞,伯頓·華茲生本的用詞更為地道,用flourished一詞和but轉折詞營造的意境也更為生動。在第二句翻譯中,柳無忌本的第一分句更為準確,“理荒穢”指的是除草,而不是清理凌亂的東西。而對于第二分句的翻譯,伯頓·華茲生的翻譯則更為有意境,“帶月歸”不是和月亮一起回家,而是wrapped in moonlight,在月光之下回家。在第三句的翻譯中,兩位譯者對“草木”中的“木”理解不同。柳認為是shrubs(灌木),而伯頓·華茲生認為是trees(樹木),根據后文露水打濕了詩人的衣服可知,露水主要在詩人接觸到的草木叢上,而不是從高高的樹上落下來的,因此,本文認為此處理解為灌木更為準確一些。而對于最后一句的翻譯,伯頓·華茲生似乎沒有理解詩人的意思,這也可能正是文化差異的原因??偟膩碚f,柳無忌英譯本對詩文的細節理解更為準確,這也是華人在英譯時擁有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知識的優勢,伯頓·華茲生譯本則更有意境。汪榕培[8]認為,伯頓·華茲生的譯本富有現代氣息,符合現代英語的正常語流,也就是說,這一譯本適合英文為母語的人閱讀理解。美中不足的是,這兩個英譯本在“音美”和“形美”上都有所欠缺。

五、結語

本著對中國農業文化傳播的準確性,本文選擇了農詩作為題材,根據農詩的內容將其分為關于農具的農詩、關于農民的農詩和關于田園生活的農詩三類,并結合對于詩歌翻譯的理論和標準對這三類農詩進行翻譯難點分析或者鑒賞。關于農具的農詩,筆者發現,由于存在文化和農業背景的差異,完全地傳達意義有一定難度。關于農民的農詩,總的來說,許淵沖譯本兼顧了“意美”“音美”“形美”三美。關于田園生活的農詩,由于中外文化差異,柳無忌和伯頓·華茲生英譯時選詞差異性很大??偟膩碚f,柳無忌英譯本對詩文的細節理解更為準確,伯頓·華茲生譯本則更加有意境,各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與此同時,兩個英譯本不像許淵沖《憫農》的英譯本,沒有兼顧“三美”。綜上可知,農詩的英譯并不簡單,不僅需要扎實的英語功底和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更要了解許多農業相關知識。目前,農詩翻譯這一領域的研究十分匱乏,需要翻譯工作者和農業相關工作人員合作做更多研究。

參考文獻:

[1]敖思芬,王勝奇.蘇軾農業詩歌漫談[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5(3):12-14,20.

[2]任淑坤,趙林.同懷漢詩情結 異彩陶詩翻譯——《歸園田居》四個英譯本的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4):122-126.

[3]錢鐘書.七綴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97;205.

[4]許淵沖.再談"意美、音美、形美"[J].外語學刊,1983(4):68-75.

[5]楊曉榮.翻譯批評導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6]曲文.中國古詩翻譯批評標準初探——以杜甫《登高》的兩種英譯本為例[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5):54-55.

[7]王勝奇.試析陶淵明的生態農業觀[J].鄱陽湖學刊,2013(4):100-104.

[8]汪榕培.詩中畫·畫中情·情中意——《歸園田居》(其三)英譯鑒賞[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6):24-27.

猜你喜歡
鑒賞英譯傳統文化
摘要英譯
摘要英譯
要目英譯
要目英譯
談高中美術鑒賞教育中審美價值的研究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