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那山 那人 那狗》中的詩意空間塑造*

2020-12-02 05:09田雨萌
大眾文藝 2020年21期
關鍵詞:詩意意境美學

田雨萌

(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24)

電影作為一門視聽的藝術,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從各種藝術門類中學習和汲取,對文學的倚重更為顯著。1980年代的中國是進行改革開放,經濟體制變革的重要時期。對于百年中國電影史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年代。在此,中國電影完成了從政治功能中的分化,在電影形式、技巧上進行創新,情節性強的文學文本被摒除在改編之外,電影語言的現代化探索要求和戲劇表現手法離婚。電影屆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影像主觀創作個性,一種新的詩意畫面影像的頻頻出現,代表著新一代審美思潮的涌現和電影美學創造的轉向。

霍建起導演的《那山 那人 那狗》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之作,它由詩化小說改編而來,在由文字向影像轉化的過程中,承襲了民族文化中內斂含蓄的精神內核,實現了較高品質的敘事抒情化和影像寫意化,在國內外的放映中引起強烈反響。研究該片對于詩意空間的塑造,對于認識中國電影中獨特的畫面構圖美學及蘊藏在其中的精神意境有著重要作用。

一、畫面的呈現中,以遠景景別作為詩意景致的描繪

宗白華認為中國傳統藝術的意境偏向遠景,從世外的高度鳥瞰律動的大自然,“高遠、深遠、平遠”構成中國透視法的“三遠”。導演霍建起在電影拍攝時沿襲了此美學原則,在片中放置了大量能容納更多景物的遠景鏡頭相疊加,來營造深悠秀麗、古樸自然的山村環境。

平遠的構成以攝影機機位與城墻、屋頂為水平線,加以俯視的角度來拍攝。在該片中,導演有意識的以客觀第三人稱觀照著父子一行人在這片美麗山村的狀態,于是小小的人物被裹挾在巨大的綠色背景中,“山隨平視遠”所意欲傳達出的天地浩渺的無我之境,因畫面中存在著生命和動勢而呈現出雖曠遠卻有序的生態樣貌。

深遠指走廊等傳統建筑的空間表達,深遠的遠景有助于世界現實空間和人物內心空間豐富又含蓄的展示。電影中蜿蜒伸展的山路向前直至大山和云層的交接,由景和物組成的對角線構圖展現出這條艱辛郵路上自然原始的美麗景致,未經雕飾般淳樸宜人,同時,也暗示出父子之間的內心情感,兩人以前后的位置關系在彎曲的曲線上坐落,距離感被凸顯出來。

高遠即由攝影機放置低位,仰拍而產生的由下向上的錯落起伏景致。如圖1所示,向下傾斜的山坡和向上延伸的道路形成一個交叉,此刻父子人物在畫面中的線條交匯點位置,成為視覺的聚焦點。再加上光線的明暗對比及人物在遠景畫面中的位置占比,以固定的鏡頭來做滯留展示,使得空間中的一切景物人物得以在靜止的時間中得到充分的展示,詩意的情致也在停頓中得到蔓延。

圖1 霍建起《那山 那人 那狗》電影插圖

二、鏡語的運用中,以虛實相生的方式完成情感的抒發

虛與實是中國美學傳統的核心論說,遵循著天人合一的中國人文精神,認為藝術和審美活動只有達到虛與實的統一才能達到圓滿的境界。1980年代初,在現實主義為創作導向的大背景下,巴贊的紀實美學被著重提出,并成為當時電影語言現代化的象征。在片中使用大量長鏡頭和景深鏡頭來拓深敘事的詩意性。

(一)景深鏡頭與長鏡頭打造實境

景深鏡頭是相對空間而言的,在景深鏡頭中,“由遠及近的被攝景物在畫面中表現為全部清晰的影像”。[1]長鏡頭是相對時間而言的,指人物的一個動作在一個不間斷鏡頭中的連續較長時間展示。

景深鏡頭與長鏡頭在影片中結合使用,通過人物與攝影機的橫向與縱向調度,來展示層次豐富的景及與人物的關系,從而引起觀眾真實的共情。父子清晨踏上郵路,鏡頭先縱拍二人從霧盡頭走來的小巷石路,接著橫拍跟隨人物跨過河流小橋,將人與景物空間的位置關系形成嵌入。以紀實性為特征的巴贊電影理論經過實踐的演練,使中國被教育的觀影模式產生了改變。[2]觀影視點在清晰的縱深和平面空間內富有變化地自由游移,帶來一種自覺的沉浸觀感。人物與空間的位置真實與觀眾的視覺真實由此而被牢固樹立。

(二)空鏡頭和留白構圖營造虛景

與實境對應的是虛境的營造。電影中運用了構圖留白的手法,運用自然界的天氣來雕刻空間,如開場戲中的青山、鄉間小路和房子均隱藏在飄著的白霧和云層之中,以半透明的云霧覆蓋住主體的部分,使其有保留地不展示全貌,營造出靜謐氛圍?;蜻\用光線和物件,如父子倆坐在門前歇腳,背光的人物和門框形成黑色的部分將畫面分隔成正方形置于畫幕中間,形成老電影的觀感。在簡單的明度對比中,舊木屋場景與舊電影熒屏誕生出懷舊的質樸意境。

虛實相生的鏡頭景語打造出技術化處理后的紀實美學風格,在發展以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為主流影像畫面的過程中,融合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意境空間到其中,為之增色,并樹立屬于東方抒情特征的電影美學風格。

三、剪輯的間隙中,以縫合與重復創造情景交融的詩意空間

電影是充滿間隙的連續性畫面,在鏡頭與鏡頭的間隙中產生想象性的空間,是體現電影本質的運動——影像的抽象空間。[3]詩意是中國古典美學核心范疇意境的一種,小說中的意境縈繞在文本的字里行間,經讀者的神思想往,在頭腦中浮現屬于個體獨特審美的抽象畫面。電影中的意境以空間為載體,在視與聽的雙重信息通道中進行塑造,以具象的符號作用在觀眾的多重生理感知間。從德勒茲對于剪輯的觀點看,詩意生發于鏡頭之間的剪輯間隙,那看不見卻引人想象的抽象空間之中。在此,以縫合與重復兩個手法作為范例來說明。

(一)將景物縫合在人物的視線之中

“縫合”來源于拉康的兒童精神分析學說,意味著想象界與象征界自我統一。剪輯中的縫合指客觀景物與人物行動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人的內在經驗發揮審美作用,將自然界化為認識對象來評價與取舍,達到《齊物論》中“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唯一”的境界。在過河一場戲中,導演使用對切鏡頭,一個人物近景接一個人物主觀視點的景物,如此往復幾個回合,示意人物正在對所見之物發生反應,鏡頭充當人物的眼睛展示給觀眾他的視角。當父親看著兒子頂著郵包慢慢過河時,觀眾不難體會到此刻父親即欣慰又傷感的心情。景與情的交融在看的動作與被看之景的縫合中完成。

圖2 霍建起《那山 那人 那狗》電影插圖

此外,電影采用復線敘事,選擇人物作為敘述者進入其內心世界,在回憶往事的過程中將當前時空與過去時空相勾連。過河時兒子背著父親,輕音樂再一次響起,在兒子背上,父親回憶起當年兒子騎在自己脖上的畫面,恍如昨日,父親在兒子的長大中理解到自己的衰老,一瞬間傷感與欣慰一起涌上心頭,五味雜陳??p合作為剪輯的一種表現手段,增添了多重敘事表意的可能性。

(二)在鏡頭的重復中生成意境

在蘇聯蒙太奇學派的電影實踐與理論中,“剪輯就是思想”。[4]片頭啟程時出門的幽深小巷,父子二人和黃狗,三個主體在構圖上呈現出三角形的穩定形態,而結尾當兒子踏上郵路時,父親在家門口駐足,黃狗像一支箭射向充滿霧的清晨田野,雖是同樣的景象,但此刻的人物心境卻截然不同了。通過景物空間的前后對比進行呼應,襯托出時光流逝、輪回交替中永恒的詩意人生氛圍。

四、結語

考察《那山 那人 那狗》中的詩意空間塑造,從影像的本體規律入手,通過畫面中景的描繪、鏡頭中情的抒發以及剪輯中的情景交融三方面,為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抽象意境闡明了向現代性視覺影像轉化的沿襲之路。隨著對電影語言的深入觀察,發現中國當代熒幕中富有寫意特征的電影蔚為大觀,它們承襲了民族性中詩意和抒情的精神內涵,在有限的畫框中不斷創造著無限的想象。隨著技術不斷進入并與藝術融合演化,詩意將有待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成為最具中國獨特電影風格的標志性元素。

猜你喜歡
詩意意境美學
詩意地棲居
大地上的詩意棲居
邂逅周莊,詩意盎然
盤中的意式美學
冬日浪漫
外婆的美學
詩的藝術精髓在“意象”與“意境”
蘇軾詞中的時空與意境
意境的追尋與創造(外一篇)——錢起《省試湘靈鼓瑟》
詩詞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