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證涼州賢孝源于西夏

2020-12-02 18:59趙大泰王守榮甘肅省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黃河之聲 2020年15期
關鍵詞:寶卷三弦涼州

◎ 趙大泰/王守榮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

一、涼州賢孝簡介與賢孝概念界定

涼州賢孝,是流布于武威市以及周邊地區的一種古老的敘事性民間說唱藝術,2006年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唱涼州賢孝的一般為盲人,主要用三弦作為伴奏樂器,所以當地人稱作“瞎弦(ha xian)”。盲藝人為了謀生,往往會兼做占卜算命的行當,所以也被稱作“瞎仙”。在文盲遍地的時代,能說會唱的盲藝人也是難得的“文化人”,所以也被稱作“瞎先生”。

涼州賢孝曲目豐富,有“二十四孝”,“三十六記”,“七十二案”之說,類別上可以分為國書和家書。國書一般講述重大歷史事件,演繹帝王將相、忠臣良將、英雄賢士的故事。家書一般講述日常生活故事,演繹淑女烈婦、孝子賢孫、才子佳人的故事。無論是國書還是家書,都有很強的勸化屬性,宗旨在于勸化聽眾“出世為賢,居家盡孝”,故名“賢孝”,也被稱作“涼州勸善書”。

賢孝作為一種曲藝形式,在甘肅、青海都有流布。甘肅省內除了涼州賢孝,還有河州賢孝,流布于臨夏回族自治州,還有永昌賢孝,流布于金昌市永昌縣。在青海東部西寧一帶流布的則稱作西寧賢孝,或稱青海賢孝。

綜合以上信息,我們可以對“賢孝”這一概念進行定義,只有界定明確,才便于探討其它問題。賢孝是流布于甘肅、青海地區的以勸化聽眾“出世為賢,居家盡孝”為宗旨的敘事性民間說唱藝術。賢孝是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它有三大特點,一是流布于甘肅、青海兩地,其它地方的民間說唱藝術沒有使用“賢孝”的名稱,如京韻大鼓、蘇州評彈、陜北說書等;二是以勸化聽眾“出世為賢,居家盡孝”為宗旨,具有很強的教育屬性;三是敘事性,賢孝是通過講述故事來達到勸化的教育目的。

二、涼州賢孝起源的三種觀點及評價

關于涼州賢孝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認為涼州賢孝起源于秦代。傳說,秦始皇時代,征召民夫修筑萬里長城,盲人也不能幸免。為了加快修筑進度,秦始皇下令將勞動力薄弱的盲人墊筑在長城下面。伏羲大帝聽說此事后,就變化成一個盲人,用彈唱的形式勸說秦始皇撤回命令,并且醫治好了生病的皇后。秦始皇撤銷了命令,伏羲也教會了盲人彈唱的技藝,讓他們賣唱謀生。盲人為做苦役的人們演唱,可以緩解疲勞,振奮精神。

這種說法來源于傳說,其佐證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相關文獻記載,如西晉傅玄的《琵琶賦·序》中就說:“杜摯以為,贏秦之末,蓋苦長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二是三弦起源于秦代。三是解放以前,賢孝藝人建立有“三皇會”的行幫組織,供奉天皇伏羲,地皇女媧,人皇神農。

但這種說法主要的問題就是混淆了盲人說唱藝術和賢孝的概念。

毫無疑問,盲人說唱藝術歷史非常悠久。有學者指出,甲骨文中就有“教瞽”一詞,指盲人樂師傳授音樂。東漢鄭玄對《周禮·春官》的注解說:“凡樂之歌,必使瞽蒙者為焉。命其賢知者以為大師、小師?!贝呵飼r期,盲人師曠,博學多才,尤精音樂,善彈琴,辨音力極強,被后世盲藝人奉為祖師爺。而在西方,古希臘的《荷馬史詩》相傳也是盲人荷馬所作。

賢孝屬于盲人說唱藝術的一種,但盲人說唱藝術起源于秦代,不等于賢孝起源于秦代。賢孝具有很強的教育性,修筑長城的民工,工作辛苦,閑暇之余需要的是娛樂性強的彈唱舒緩情緒,而不是聽別人絮絮叨叨的教導。另外,這個傳說很可能受到了“孟姜女哭長城”的影響。盲藝人們把自己的行業與伏羲聯系起來,很可能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神化”的操作,增加神秘感,避免弱勢群體遭受欺凌。

第二種說法認為涼州賢孝是唐代敦煌變文的“子孫”,河西寶卷的“分支”。這種觀點,將涼州賢孝的研究納入敦煌學的范疇,放置到絲路文化的大背景下,無疑提升了涼州賢孝的學術價值。將涼州寶卷和涼州賢孝放在一起研究,也會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筆者發現失傳的涼州賢孝曲目,會在涼州寶卷中發現蹤跡,如果要創作涼州賢孝,整理出來的涼州寶卷文本稍加改造就可使用。同樣,失傳的涼州寶卷文本,在涼州賢孝中也可覓得蹤跡,如涼州賢孝藝人演唱的《五色燈籠卷》,目前在涼州寶卷中尚未發現底本。

敦煌變文是佛教傳播的產物,佛教要想發展,就需要通俗化的藝術化的手段傳播至普通大眾,而變文,學者向達在《唐代俗講考》一書認為,就是“民間流行說唱體”,也就是“民間曲藝”。在用民間流行說唱體宣揚佛法的過程中,首先產生了寶卷。流布于河西走廊的河西寶卷,特別是涼州寶卷,與涼州賢孝同出一地,扎根涼州文化的深厚土壤,深受敦煌變文的影響,在曲目內容等方面有諸多交叉和融通,教化功能一脈相承。

然而,涼州賢孝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武威地區的集中體現,其融合了佛釋道三教的思想和內容,不僅僅限于佛教。其取材來源非常廣泛,不僅有寶卷,還有“二十四孝”,地方戲曲,歷史故事,民間故事,小說,評書等。涼州寶卷對于涼州賢孝的發展影響巨大,但不足以成為母體,同樣,敦煌變文也不足以作為涼州賢孝的唯一淵源。涼州賢孝有宗教的因素,但其民俗性、娛樂性更強,佛教、道教、儒教都可以將之用作宣傳的工具。如涼州賢孝中的《韓湘子探家》、《呂祖買藥》都是典型的道教題材的作品。

第三種說法認為涼州賢孝起源于明代之前,因為在明代有對涼州賢孝明確的文獻記載,證據只能證明產生于明代之前,具體哪個年代無法確證,只能使用這種保留的說辭。

民國謝樹森、謝廣恩二人所著《鎮番遺事歷鑒》中明英宗正統十一年(1447)丙寅條,對涼州賢孝做了確鑿描述。七月,涼州的盲藝人錢氏,來到鎮番賣藝謀生,所唱曲目有《侯女反唐》、《因果自報》、《鶯歌寶卷》等,“其聲腔浩酣,撥彈諳熟”,每天圍觀的有數百人之多。并說,這種技藝久盛涼州,主要是男女盲人表演,演唱的內容主要是唐宋時期的事情,是從東京汴梁城遺留下來的風俗。

書中還引用了江蘇聶謙所著《涼州風俗雜錄》中的記述,此書已經失佚,但在此留下了只言片語。根據謝廣恩的注解,《五涼志》中有記載,聶謙,江西貴溪縣人,永樂時,征交趾有功,調涼州衛指揮使。

據聶謙記述,涼州城俗重娛樂,雖然沒有戲曲但是有歌曲,古稱“胡人半解彈琵琶”,今猶未衰。而此時最盛行者,無如“瞎弦”??梢?,“瞎弦”的稱謂在明代就有了。

“瞎弦”的表演形式,是盲人自彈自唱,間有白語,也就是有說有唱,韻白結合?!跋瓜摇钡那{頗多,喜怒哀樂之情,擇其最可者而表之??梢?,“瞎弦”的音樂表現力和感染力非常強,能演繹出喜怒哀樂的極致之處。

“瞎弦”所使用的樂器,已非琵琶,大多為弦子,亦有胡琴、嗩吶之類。弦子即三弦,長三尺許,鼓不大,以羊皮挽面,音沉悶渾濁,猶老翁語。胡琴俗謂“胡胡”,蓋由西域而出故名。四弦,以馬尾制弓,摩擦令響。

“瞎弦”所使用的樂器有三弦、二胡、四胡等,其音蒼涼粗猛,殆為塞上古音,聽之令人凄然。所以,后世把“瞎弦”稱作“塞上古音”,來源就在于此。

最后,聶謙做出了論斷,“或曰:瞎弦,本胡樂也,余亦謂然?!甭欀t贊同“瞎弦”是“胡樂”的說法。

三、再證涼州賢孝源于西夏

關于涼州賢孝的起源,眾說紛紜。西夏學專家孫壽齡先生曾發表論文《涼州賢孝源于西夏》,闡述了兩大論點,一是涼州賢孝起源于西夏,二是三弦始創于西夏,是涼州人民的一大發明。

對于孫老的兩個論點,筆者贊同第一個,但認為其論據不足,需要或者可以補充更多的證據。第二個論點,筆者不敢茍同,文獻資料顯示,三弦的發明可以追溯到秦代。

(一)三弦的發明可以追溯到秦代

三弦,又稱“弦子”,是一種中國傳統彈撥樂器。三弦的歷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秦代。

一種觀點,認為三弦是漢族人民的創造,“非胡樂也”,三弦的前身“弦鼗”,最早在秦代北方邊疆的軍隊中使用。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滅六國、完成統一。之后,秦始皇征發黎民百姓去邊疆修筑萬里長城。在繁重勞役的閑暇時刻,民夫把一種有柄的小搖鼓進行了改造,在上面栓了絲弦,制成了圓形、皮面、長柄、可以彈撥的樂器,這就是三弦的前身“弦鼗”。

清代毛奇齡《西河詞話》一書中對三弦的歷史做了記述:“三弦起于秦時,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響,謂之弦鼗,唐時樂人多習之,世以為胡樂,非也?!?/p>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三弦來源于波斯,“真胡樂也”。

牛龍非在《古樂發引》一書中認為,三弦來自于波斯的長頸琵琶“pandoura”,而波斯正是與秦朝同時代的帝國?!皃andoura”音譯為“枇杷”,后來演變為“琵琶”。三弦原是“pandoura”的意譯,所謂“弦鼗”,正是對這種西域東漸之便攜式單弦樂器的一種中國化的稱謂。

“弦鼗”在唐代又被稱作“秦琵琶”、“秦漢子”?!短茣ひ魳分尽分杏涊d,“所謂秦琵琶者,俗謂之秦漢子,圓休修頸而小,疑是弦鼗之遺制?!鼻宕愬ⅰ堵暵赏肌分幸灿浭觯骸叭壹垂胖嘏??!?/p>

最早出現“三弦”名稱的文獻是唐朝崔令欽的《教坊記》(762年),但其形制卻記載不明,唐代十部伎中皆無三弦。

元代時,三弦盛傳于中原,當時曾稱“弦索”,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著名的《北西廂弦索譜》即以三弦為伴奏樂器,由元代王實甫作詞,清代沈遠譜曲。

在宋元時期,三弦已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四川、河南、遼寧等地的墓葬中均發現了三弦的相關伎樂石雕、樂俑、壁畫。

明代萬歷年間,徐會贏編輯的《天下通行文林聚寶萬卷星羅》第十七卷中記載有三弦譜。明朝王圻《三才圖》中之三弦圖畫,已如今制。

大量的證據證明,三弦這種樂器起源于秦代,唐朝以來就已經非常成熟,廣泛流傳于大江南北,并不是始創于西夏,也不是涼州人民的發明。孫先生提出的,在西夏辭書中有關于三弦的記載,將“三弦”用西夏音注為“桑冷訛”,只能證明三弦在西夏國內被廣泛使用。

(二)涼州賢孝起源于西夏

涼州賢孝起源于西夏,有以下七大證據。

一是樂器方面,如前所述,到了宋元時期,三弦已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在西夏辭書中有關于三弦的記載,將“三弦”用西夏音注為“桑冷訛”,證明三弦在西夏國內被廣泛使用。

二是曲牌方面,涼州賢孝使用的曲牌聯套音樂結構在宋西夏時期已經非常成熟。涼州賢孝有數十種曲牌,每一個涼州賢孝藝人都掌握了若干種曲牌,在演唱時,根據故事的結構、內容、情感等因素,選用不同的曲牌連綴成套曲來演唱。1907年至1908年間,俄國科茲洛夫探險隊發掘西夏黑水故城,出土了一本《劉知遠諸宮調》殘卷。根據對殘卷的研究成果,諸宮調在北方宋、遼、金、西夏廣為流傳,十分盛行,而曲牌聯綴成套的音樂結構組織形式正是始于諸宮調。涼州賢孝中的曲目《李三娘碾磨》講述的正是五代后漢皇帝劉知遠和其妻子李三娘的故事。

三是在宋代,盲藝人說唱的藝術形式非常流行,當時的名稱是“陶真”。南宋詩人陸游曾寫《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詩,其中第四首一般認為寫的即是當時農村唱陶真的情況。其詩為:“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蔽飨呐c北宋、南宋征戰不斷,但文化上深受影響,所以“陶真”這樣的民間說唱藝術傳入西夏也是理所當然。

四是賢孝的地域分布與西夏的疆域吻合。前面提到賢孝分成涼州賢孝、永昌賢孝、臨夏賢孝、青海賢孝,跨越甘肅、青海兩省,這些賢孝種類各有特色,但有諸多類似之處,可以說同源異流。李元昊建立西夏時,已擁有夏、銀、綏、宥、靜、靈、會、勝、甘、涼、瓜、沙、肅等十余州之地,即現今的寧夏北部,甘肅小部,陜西北部、青海東部以及內蒙古部分地區。西夏疆域與賢孝的分布范圍基本吻合。但為什么西夏的都城興慶府(今天的銀川)所在的寧夏沒有賢孝呢?這可能是因為蒙古人消滅西夏時,對興慶府屠城,毀滅了西夏王族和西夏文化。但是,作為西夏陪都的涼州府,1226年被蒙古人和平占領,免于戰火洗禮,所以賢孝文化就被較好地保存下來。

五是西寧賢孝的史實證明,教習盲人唱曲有著官方傳統。據《西寧府新志》記載,明代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西寧兵備道按察副使柯忠在西寧城內北街創建慈善機構“養濟院”,專門供養盲人教習唱曲。

西寧歷史上存在的養濟院,啟發我們猜想,在西夏歷史上應該也存在專門的官方機構,用來供養盲藝人,并為他們傳授賢孝技藝。當然,這僅僅是猜想,還需要求證。

六是河州平弦的存在,說明以三弦為主要樂器的說唱藝術曾經也是宮廷音樂。在河州,說唱藝術除了河州賢孝,還有河州平弦。在平弦藝人眼中,平弦為“細貨”、“綢緞”,而賢孝為“粗貨”。據藝人們傳說,河州平弦最早是在皇宮中演唱的,曾受到皇帝的鐘愛。解放前存在的行幫組織“三皇會”中,平弦藝人具有較高的地位,不受演出區域的限制,負責創新教授曲目。

河州平弦因為旋律音調平穩舒緩而得名,其唱詞秀麗、曲調婉轉、演唱形式文雅,明顯屬于三弦說唱藝術中的高檔品種。而河州賢孝調少,唱詞通俗,倍受大眾喜愛,屬于大眾產品。

河州平弦的特點啟發我們猜想,在西夏推廣賢孝的過程中,或許也有分層次的安排。宮廷樂師們負責為貴族表演,負責曲牌、唱詞的創作與傳授,大量的普通盲藝人則在學會后為普通老百姓演唱。當然,這僅僅是猜想,還需要求證。

七是西夏朝廷的大力推行是涼州賢孝產生的直接原因。如前所述,盲人說唱藝術歷史悠久,但直至西夏,才產生了其分支:賢孝,這是西夏朝廷動用國家力量大力推行的結果。

西夏王朝創立于1038年,滅亡于1227年,歷經十帝,189年,期間發生了多起弒君、亂倫、內亂事件,完全沒有儒家的綱常倫理觀念。以開國皇帝夏景宗李元昊為例,其家族所作所為,以儒家觀念,可以說是“禽獸不如”。

1.公公娶兒媳婦。李元昊見兒子寧令哥的妻子沒移氏美貌,便納為妃子。

2.太子練氣功走火入魔,活活餓死。李元昊的長子李寧明篤信道教,因練氣功走火入魔,不能進食而亡。

3.外甥女婿殺舅舅。李元昊殺了野利皇后的舅舅,重臣野利遇乞、野利旺榮。

4.外甥女婿與舅母姘居并生子。李元昊殺了妻舅野利遇乞后與其妻子沒藏氏姘居,并生下一個兒子李諒祚。

5.廢除原配,另立皇后。沒藏氏生下李諒祚后,李元昊廢野利皇后,立沒藏氏為皇后。

6.國丈挑唆兒子殺老子。沒藏氏的兄長、國相沒藏訛龐挑唆太子寧令哥作亂,寧令哥一刀削掉了李元昊的鼻子,李元昊血盡而死。沒藏訛龐殺掉了寧令哥和他的母親廢皇后野利,立不到一歲的李諒祚為帝,是為夏毅宗,自此母黨沒藏氏掌權。

李元昊稱帝建國后,采取了一系列“去漢化”的政策。主要政策一是廢除漢制、漢禮、漢文字及儒家學說,恢復番制番學、番禮番官制度,二是創制了黨項人本民族的文字——西夏文,三是改名換姓,取消了唐所賜“李姓”、宋所賜“趙姓”,恢復其原來的民族姓“嵬名”氏,自名禳霄。

這些政治文化政策的惡劣后果顯而易見,那就是貴族階層毫無禮義廉恥,內亂不斷。李諒祚14歲時殺掉沒藏訛龐開始親政,因為深受其害,于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尊崇儒學,恢復漢制。

1067年李諒祚去世后,年僅7歲的太子秉常繼位,梁太后主持國政。秉常去世后,年僅3歲的太子乾順繼位,又由第二位梁太后執掌國政。因為母黨專權,乾順到了16歲時仍不能親政,遼道宗派人毒死梁太后之后,乾順才正式親政。乾順去世后,由16歲的長子仁孝繼位,直接親政。乾順與仁孝勵精圖治,使得西夏國力達到鼎盛,成就了兩朝盛世。正是在這一盛世,文化事業昌盛,賢孝這一曲藝形式應運而生。

在仁孝一朝,通過尊崇儒學,大量出版《孝經》等儒家書籍,開辦學校,傳唱“賢”“孝”故事,使得社會風氣大為改觀,“為賢行孝”的觀念在西夏官僚階層和普通民眾中影響更加深入,“說唱賢孝”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文化娛樂時尚。正是在國家力量的強力推動之下,“賢孝”這種說唱藝術形式正式誕生了。

綜上所述,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涼州賢孝起源于西夏。這一結論,對于豐富西夏學的體系,更好地研究西夏的教育和藝術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涼州賢孝的后續研究也具有指導意義。

猜你喜歡
寶卷三弦涼州
新編常熟寶卷的特點及其現實意義
清末民國文益書局石印寶卷始末*
相見歡·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有感
最愛涼州面皮子
云南少數民族三弦分類研究
——基于黃金分割比例
品味三弦渡鄉音
《香山寶卷》在越南的傳播及流變
涼州七里十萬家
唐代邊塞詩歌中的涼州和酒意象例談
左手握右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