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強語言文化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0-12-04 09:57胡艷霞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20年4期
關鍵詞:語言文字中華文化共同體

胡艷霞

(大連民族大學 文法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5)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當前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基本方針,是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的主基調,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內容。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講話、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國務院的相關文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行的闡釋和解讀,逐步確立、強化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民族工作、民族研究工作中的地位。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闡釋及研究過程中,在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語言文化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語言文化是構成民族的要素

1.語言文化是是民族的顯著特征之一

民族作為一個歷史范疇的社會現象,其概念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述形式。從先秦時期的“五方之民”(中原與南蠻、北狄、東夷、西戎)發展到到近代的“五族共和”(漢、滿、蒙、回、藏),再到20世紀之后中國開始大量出現與民族有關的詞匯,族類群體的劃分形式也在逐步穩固和發展。1913年,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一文中提出“民族是人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盵1]斯大林關于“民族”概念的闡釋,對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體系的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后,為確定群體歸屬,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組織科研工作者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大規模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社會歷史調查研究工作,足跡遍布各個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了全國范圍內的民族大普查,并根據客觀的民族特征(包括共同的語言文化等特征)和主觀的民族意愿(名從主人),結合斯大林關于民族的定義,對中國的民族進行科學認定,最終確定了中國的56個民族。之后,隨著中國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理論體系的逐漸發展和完善,經過長期的探索與思考,在2005年5月召開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把新時期中國“民族”的概念闡釋為“民族是形成于一定歷史階段的穩定的共同體,民族的特征主要表現為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等方面,其中宗教在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盵2]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實踐工作中得出的關于“民族”概念內涵科學的理論闡釋,為構建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

以上從民族的構成要素來看,共同的語言文化特征始終是其重要內容之一。新中國的民族識別,最重要的原則之一就是語言文化的同一性原則;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體系中關于民族內涵的理論闡述,其中的六個要素也包含了語言和文化。語言文化作為民族最顯著的特征之一,是民族統一性和繼承性的最顯著標志,對民族這一穩定共同體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民族語言文字調查和語保工程

中國55個少數民族,除回族和滿族通用漢語文外,其他53個民族都有本民族語言,共有130種語言,從語言使用情況來看,既有一個民族使用多種語言的情況,也有多個民族使用一種語言的現象存在;從文字的使用情況來看,共有22個民族使用28種文字,包括由政府幫助創制或改進的壯、布依、苗等12個民族使用的16種文字。

新中國成立之后,1956年由國家部委牽頭組織了全國少數民族語言調查,摸清了“家底兒”,出版了部分民族語言概況和語言簡志,為制定相應的民族語言文字政策奠定了基礎。20世紀80年代后期,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部分科研人員對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進行了專項調查,出版了《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和發展問題》,并根據調查資料繪制了《中國語言地圖集》中少數民族部分的內容。1999年由國務院批準、國家十一個部委聯合組成領導小組對中國語言文字使用情況進行了語言國情調查(包括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字的調查)。作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語言資源保護項目—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簡稱“語保工程”),在2015年由教育部、國家語委啟動。語保工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圍繞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傳承保護開展工作。目前,一期工程已經接近尾聲,調研點涵蓋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130種語言的360個方言或土語,取得了系列成果。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全國范圍的民族語言調查,為國家實施語言文字、文化政策提供了依據。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之道是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1.中國各民族語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

中華民族是由56個民族構成的統一整體,每個民族都對中華民族的文化作出過自己的貢獻,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過程中,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爸腥A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3],各民族文化的延續力、多樣性與包容性,構成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發展動力,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根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共同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體系的發展,豐富和充實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寶庫。如蒙古族的《江格爾》、藏族的《格薩爾》、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被稱為少數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詩”,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費孝通先生關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的提出,對多民族文化的和諧發展提供了重要啟示?!岸嘣惑w”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高度概括,蘊涵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之意。習近平指出 :“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盵3]7漢族與少數民族在語言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中原文化與周邊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互動、交往交融,促使中國56個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如北京話中的“兒”化音就來源于滿語,東北方言中有很多滿語的底層遺存等,就是不同民族在語言文化上交流、交往、交融的結果?!拔覀儬N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3]5,中國56個民族有著對共同的中華文化的認同,這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前提。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之道是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之道是增強中華文化認同,而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對語言文化的認同。習近平總書記一直強調文化認同的重要性。2019年9月,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論述:“堅持文化認同是最深層的認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魂魄,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根脈”“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鑒”[3]5-10。

目前民族工作的主題是“兩個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其中,共同繁榮發展,就包括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大力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2018年9月,中國政府會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湖南長沙成功舉辦以“語言多樣性對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作用”為主題的首屆世界語言資源保護大會,并于2019年初正式發布大會的標志性成果《岳麓宣言》,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要永久性文件,傳遞了中國聲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簡稱《意見》)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其中,“五個認同”要素之一就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我們要在“五個認同”基礎上,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新中國成立后,《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及相關文件、地方文件頒布實施,在民族語言的使用功能、使用范圍上保障了少數民族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的自由?!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及《義務教育法》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和規范的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規定“普通話和規范漢字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中國多語種多語言的環境中,語言的使用可以從官方語言、通用語言和一般語言等三個層級來考察,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正確看待國家通用語言、推廣普通話及雙語教育的關系?!爸袊且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少數民族除了使用國家通用的語言文字之外,還有一部分人仍然在使用著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因此,針對少數民族來說,雙語教學的真正含義就是指學習者同時學習兩種不同的語言(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除掌握母語以外掌握另外一種本地或國家通用的語言(漢語言),并能夠將其運用于社會生產生活當中的活動?!盵4]中國的民族地區很多少數民族都在使用本民族語言的同時兼用漢語,在民族地區實行雙語教學,既是保護民族語言文字的需要,也是繁榮發展民族地區經濟的需要,更是保障國家語言文化信息安全的需要?!懊駶h雙語教育于國家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它是增進國家認同、促進民族團結、維護邊境安全、保護文化安全、服務社會安全、加強信息安全的需要,同時也具有政治安全、國防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等多重功能?!盵5]只有處理好民族語言和通用語言的關系,才能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化認同基礎。

“共同性”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包括了語言文化的認同。中國是一個有56個民族的多民族國家,在這樣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選擇一種社會功能廣泛的通用語言文字,符合國情,也是大勢所趨。學習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通話,是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國家發展需求的重要舉措,可以從語言扶貧角度助力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可以為民族地區“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發揮應有的作用。

國家通用語言承載著56個民族的文化,是56個民族溝通的橋梁,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是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搞好民族地區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不斷提高各族群眾科學文化素質?!盵3]10黨和國家也高度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制定出臺了《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 年)》《國家語言文字事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不斷創新和完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工作。教育部、國家語委以“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推普脫貧攻堅行動”為契機,將大力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語言文化作為重要任務,積極推動著民族語言文字事業不斷發展。要在民族地區堅定不移地推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加強雙語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確保少數民族群眾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民族地區發展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努力。

綜上,從語言文化認同角度,探討語言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系,可以深刻領會和把握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在此基礎上增強各民族群眾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內涵認同和核心價值觀認同,進而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基礎,為民族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語言文化扶貧及“一帶一路”政策等國家戰略提供理論依據。

猜你喜歡
語言文字中華文化共同體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愛的共同體
關于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培養
站在日本的講臺上傳授中華文化
華僑圖書館將建海外漂流站 讓中華文化傳播海外
以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路徑思考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語言文字規范 中華通韻(征求意見稿)
安陸市榮膺語言文字工作“達標城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