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榆社土灘秧歌的藝術特色及傳承研究

2020-12-06 08:56梁曉雪趙浩楠
北方音樂 2020年23期
關鍵詞:小戲秧歌民俗

梁曉雪 趙浩楠

(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榆社土灘秧歌是榆社人民自編自演并且流傳較廣的一種民間小戲,因常表演于田間地頭、河灘岸邊而得名。這種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間藝術形式據考證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起源于祭祀文化,最初的形式是勞動人民參加祭祀活動時所原創的祈禱詞,隨著時代變遷后逐漸形成為可在鄉間田野演唱的文藝社火節目。榆社土灘秧歌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新秧歌運動的盛行,榆社土灘秧也響應號召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此過程中吸收了晉劇,榆社霸王鞭,民歌及其他地方戲劇的特色,逐漸的走向成熟,成為了深受榆社人民喜愛地方小戲。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土灘秧歌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這個流傳了200余年的非物質文化遺傳幾近滅絕,這種現象不由得激起了筆者對于這個地方小戲的深思,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進行淺析。

一、榆社土灘秧歌的藝術特色

榆社土灘秧歌是一種唱之上口,聽之易懂,學之易記的一劇一曲的單曲體聲腔劇種。[1]它具有很多蘊藏著鄉土氣息的藝術特色,如主題很集中,氣氛也是非常的活躍熱烈,劇情簡單緊湊,語言符合榆社人民的審美要求,韻律更是別有一番風味且朗朗上口。作為一種歷史悠久、流傳至今的地方小戲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及藝術欣賞價值,所以對于其本體藝術特色的探究就顯得格外重要。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來淺談土灘秧歌的藝術特色。

(一)表演及音樂方面

首先,榆社土灘秧歌在表演方面具有半程式性半即興性,程式是中國戲曲的一種較為常見的表演形式,簡言之,就是日常肢體動作藝術加工規范化。榆社土灘秧歌這種地方小戲吸收了晉劇中的一些表演因素,在表演舞臺上的生活動作,如推門、小跑,騎馬等日常動作經處理后均不同于平時動作那般幅度大,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精細化處理,比平時動作更唯美,更舞臺化。但它的每個情節又不是一成不變的,在表演過程中是具有一定靈活性,具有一定即興性的,這種即興表演是在演出過程中秧歌演員可以根據自己實際演出的情況,在不脫離劇本的前提下,來進行一些臨場發揮的表演,這種形式可以為土灘秧歌增添色彩,使觀眾對自己地方的小戲擁有更大的熱情,因此說榆社土灘秧歌是一種具有半程式性半即興性的藝術形式。

其次,音樂方面包括唱詞、旋律、樂器等,在唱詞方面,土灘秧歌的唱詞具有方言性,方言可以說是每一種地方小戲發展的歷史見證,在普通話極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土灘秧歌依然完美地保持著自己的方言性特色,這種極具民俗的藝術形式很大程度地滿足了當地人民娛樂的情懷。唱詞大部分是七字句和十字句的形式。在旋律方面,曲調旋律單一,具有很強的地方性色彩,鄉土氣息濃重,大部分曲調都是一樣的,抑揚頓挫且多說白,一般采用五聲調式,每句后面都帶有拖腔。曲體結構一般為四句體,形成起承轉合的句式結構,韻律極其統一。在樂器方面,由于土灘秧歌起源于祭祀文化,起初的伴奏樂器較為簡單,只配以鑼、鼓、镲、等簡單過場樂器,到抗日戰爭時期,當地藝術形式發展受到一定沖擊,后來吸收了梆子戲中的表演成分,在樂器部分,加入了板胡等絲弦樂器,之后又加入了電子琴,電子鼓等電子樂器,伴奏簡單明了,每句唱詞后面都跟一個過門,形成一句一過門的特色。

(二)行當服裝方面和代表劇目

在行當方面,由于榆社土灘秧歌起源初期條件所限,起初都是素面演出,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后,新秧歌運動蓬勃發展,這個地方小戲也吸取戲曲及其他藝術曲種中的因素,也開始細分行當,加以“念,唱,道,白”。表演形式開始從單一的“轉圈圈,扭唱”,演變為隨著劇情發展細分出“生,旦,凈,丑”等行當,不過在其扮相裝妝容依舊保持原來特色,旦角畫淡妝,其他角色素面出境。最初的服裝較為簡單,由于起源于田間地頭、街頭巷尾,這種地方小戲的服裝為平時穿著的衣物,新中國成立之后,在新秧歌運動的呼吁之下,土灘秧歌的服飾吸取了傳統戲曲的特點,普遍沿襲了漢民族服飾的特點,基本上生著長袍外面加一個馬甲,旦角上身一般寬袖斜襟的小花衫,下身為寬松的長褲,顏色鮮艷。到近期的演出中,其服飾簡化為貼近生活的衣服,一般根據劇情、人物的需要來準備服裝。舞臺道具也很簡易,通常當一套桌椅,有時什么都不放。

土攤秧歌的傳統劇本,主要是以反映人民大眾的理想和反應階級斗爭,勞動生產,愛情生活,道德觀念,風俗民情等內容為主。宣泄了當地人民的情感以及愿望,滿足了當地人民群眾的欣賞趣味。在反應傳統美德的劇目中,創作者們的靈感來源于最細微的民間生活瑣事,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反而是人民群眾最常見的單純小情節,形成初始他的劇目較為知名的有《春生招親》《會仙廳》等,不過為數不多,表演風格單一。到清末明初,中國社會發生巨變,開放的新的思想如雨后春筍般發出嫩芽,劇目也隨之增多,有《王小二趕腳》《摘花》《偷南瓜》等50多個劇目。尤其是《圪麻凹兒打換親》這一劇目在榆社縣當地極為火爆,民眾更是逢演必看。從這些代表劇目中可以看出榆社土灘秧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品質,不僅僅是當地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榆社人民獲取知識的一個途徑。

二、榆社土灘秧歌的傳承意義及藝術生態

(一)榆社土灘秧歌的傳承意義

從民俗傳播的角度來說,土灘秧歌中包含著許多關于民俗的文化,民俗對于人民群中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民俗是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民族集體創造,共同履行,長期傳承,廣泛留布的民間生產、生活各個方面的風俗習慣,既是歷史文化的伴隨物,又對民族民間藝術的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人是文化的產物,民俗作為潛移默化的文化現象,在生活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廣大人民創造民俗的過程中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受民俗的影響,民俗對于人們的作用就像魚兒生活在水里一樣,不得離開。土灘秧歌中所包含的民俗學正是我們所不能忽視,且對于藝術多樣性具有著極大的現實意義。

土攤秧歌不僅僅是民俗的一個載體和傳播民俗的一種手段,而且往往能鮮明的反映民情民俗,顯示他獨有的鄉土特色和藝術面貌。所有帶有娛樂功能的民俗風情都是與廣大勞動人民審美意識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地方小戲的傳承對民俗的繼承和發展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榆社土灘秧歌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榆社地區的歷史見證,見證了榆社人民思想文化的逐步開放以及當地的風土人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不是一紙空話,他需要“活態”的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共同努力親力親為對它進行延續。因此,也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必須以“人為”才可。在今后榆社土灘秧歌發展過程中,要通過不斷地完善自身,使之與外界多接軌,加大對青年一代的培養力度,才能使這一優秀的地方小戲得到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生命力。

(二)榆社土灘秧歌如今的藝術生態

從傳承方面來說,土灘秧歌如今的表演者很少,現今仍有演出的是裴玉香老人,她是土生土長的榆社人,她對于土灘秧歌的熱愛使她成為了如今為數不多的土灘秧歌民間老藝人之一。據村里老人們講述和她回憶,在上世紀中期,村里有一隊遠近聞名的土攤秧歌演出劇團,她是這支劇團里當之無愧的臺柱子。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劇團走街串巷,隨地集人圍觀為鄉人們演出《摘花》《圪麻凹兒打換親》等,自導、自演的劇目。由于劇目以方言土語、當地人民喜聞樂見的生活風俗八卦為創作源泉。后來,由于老一輩藝人的減少和缺少新人學習這種地方小戲,榆社土灘秧歌逐漸的沒落了,隨著演出機會的減少,劇團也逐漸減少,榆社土灘秧歌這個地方小戲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受現代影視業的影響,其舞臺表演逐漸向商業化的方向發展,很多劇目已逐漸被人淡忘,優秀的土灘秧歌老藝人為了生計不得不另尋他路。

從發展方面來說,土攤秧歌發展經歷了一個長期漫長的過程,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榆社土灘秧歌和大批優秀傳統地方小戲正在遭受較大的沖擊,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經典的唱腔曲牌幾近失傳,在當下嚴峻的社會背景下,土灘秧歌的發展需要轉型,尋找新的出路。十九大以來,文化強國戰略早已深入人心,縣領導組織民間力量,深入地方,對土攤秧歌這一瑰寶進行挖掘整理,使得大量幾進失傳的優秀曲目重見天日,但保護力度還是的不夠,關于土灘秧歌的記載及資料非常少,土灘秧歌還在依靠口傳心授的老方法在奮力延續,這樣的形式下,想要發展是非常困難的由于傳承群體的不足導致這些劇目至今演出場數稀少,從事這種藝術形式的藝人團體也越來越少,老藝人漸漸退出了舞臺,而新一代連知道這種藝術形式的人都很少,導致榆社土灘秧歌面臨后繼無人的局面。雖然現代媒體設施沖擊著地方小戲的生存,但沒有結合現代的傳播設施來繁榮發展榆社土灘秧歌也是一個大大的不足之處。

三、榆社土灘秧歌的發展契機

筆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述土攤秧歌這一藝術形式的源流,發展,談論他的藝術特點,傳承現狀與意義。目的十分明確“以史為鑒,則可知興亡”,堅持應該堅持的東西,發揚應該發揚的地方文化,但不容忽視,榆社秧歌在一些方面還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土灘秧歌中有些作品很明顯地宣揚了封建禮教和迷信愚昧,以及重男輕女的思想。唱詞中的水詞俗套,表演中的一小些滑腔油氣的說口等。理應受到譴責與遺棄。凡是此種有損于土攤秧歌發展的純真天性,也不利于其可持續性發展。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史“識”結合尤為重要,倡導和引導尤其是提高從業人員的責任任重而道遠。下面筆者將從土灘秧歌如今的藝術生態中體現出來的不足來提出自己對發展榆社土灘秧歌的見解。

(一)立足長遠、致力當下

榆社土灘秧歌想要在今后發展中取得長足的發展,首先就必須要制定相應的規劃,不僅要解決當前制約發展的因素,還要將眼光放長遠。榆社的相關部門都應該給予土灘秧歌極大的重視,首先政府部分要出臺相應的措施,如加大相應的資金投入等,以使得土灘秧歌有充足的活動經費,文化館及文化局相關部門要積極的組織定時定點的演出活動,使土灘秧歌逐漸形成一套自己的演出體系,還應該有專門的人士去搜集整理土灘秧歌相關的資料,形成文字或圖像的形式,以便后人能夠更清晰的了解和學習這一民間小戲。 可以將它逐漸的引入城市人民的生活中,只有搞好與城市人民的關系,土灘秧歌才能向更近一步發展,只有提高在更廣大人民心中的地位,土灘秧歌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和保護。對土灘秧歌保護不能只顧眼前而忽略長遠性,必須形成具有特色的良性循環,逐步擴大其在民眾中的影響力,才能更好找到發展的契機。

(二)致力于對傳承人的培養

傳承人的問題是制約榆社土灘秧歌發展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從當前實際情況來看,土灘秧歌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主要是由于榆社土灘秧歌始終還秉承著老一輩民間藝人的傳承方式即師徒間口口相傳,這種口傳心授的方式主觀因素過于強會導致學習土灘秧歌的人數得不到可靠的保證。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根本在于對民間藝人的保護。榆社土灘秧歌的民間藝人生活在社會底層,政府部門和人民對于他們的社會地位重視程度都較低,筆者認為為民間藝人建立保障的體制機制不僅可以提高這種藝術形式的社會地位,引起人們對于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的重視。榆社土灘秧歌要想恢復往日生機,必須要依靠注入新生的活力,也就是培養新的傳承人,可將這種榆社人民引以為傲的地方小戲加入小學生的課堂活動中,使孩子們從小就接觸這種藝術形式,擴大可傳承范圍。除此之外,鼓勵個人、團體和街道等成立專門或者業余的秧歌培訓班、興趣班,為喜歡秧歌的愛好者提供專業學習的機會。在此過程中,整個社會、學校和個人均應形成合力,發揮各自的優勢, 并且使得榆社土灘秧歌可以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表演人才。這樣還可以帶動相關的產業向前發展,這樣也有助于穩定土灘秧歌從業者的經濟來源,提高其經濟收入。注重對土灘秧歌表演者素質的培養,建設專業的土灘秧歌表演隊伍,逐步形成自己的新的發展演出體系。

(三)善于利用現代的傳播途徑

榆社土灘秧歌的傳播要學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用現代化的形式來包裝自己的獨特內容。要著重突出土灘秧歌的地域特色,使它逐漸發展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榆社地區品牌。要牢記正是現代傳媒的沖擊才使得土灘秧歌這一地方小戲逐漸被人們所遺忘,既然追到其原因自然能想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道理,應該將土灘秧歌積極的與其他像電視、電影、錄音像等現代傳媒相結合,以提升土灘秧歌在榆社人民心中的地位,尤其是青少年中的熟悉度。在現代的條件下,要積極錄制民間藝人表演的影像,以供后人的觀賞和學習,還可以利用網絡的便利條件去傳播榆社土灘秧歌,使得這種地方小戲能被更廣大的民眾所熟知。榆社土灘秧歌是榆社人民智慧的結晶,在傳承與發展土灘秧歌的過程中不僅要保留傳統劇目中觀眾喜愛的精華部分,但又不能過分的為了迎合觀眾而去降低土灘秧歌的藝術原貌,要在符合當地人民審美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革,在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的情況下,盡可能地將土灘秧歌融入其中,并且要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土灘秧歌特有的傳統特色,將現代審美特點適當的融于其中,形成既保留民俗傳統又具有符合當代藝術要求的“新”土灘秧歌。

猜你喜歡
小戲秧歌民俗
“秧歌”的戲劇化與“劇種”定型
同氣連枝 和而不同——音樂維度下膠州秧歌與北方秧歌的對比關系研究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富平村里唱秧歌
以史為綱:民間小戲實證研究的新范式——讀陳美青《質野流芳:山西民間小戲研究》
民俗節
昌黎地秧歌
漫畫民俗
古鎖里藏了個小戲精
且慢過度夸贊“小戲骨”演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