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音樂文化發展中傳統音樂的生存方式探析

2020-12-06 15:24彭琦江漢大學
黃河之聲 2020年22期
關鍵詞:傳統音樂文化

◎ 彭琦 (江漢大學)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文化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在實現文化自信的大環境下,城市音樂文化的蓬勃發展,其積極價值和作用也得到了普遍的認可,[1]城市音樂文化正向前所未有廣度和深度發展。然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于西方以及港澳臺地區流行音樂文化的滲透,使得城市音樂文化呈現出多元形式并存的局面,傳統音樂在客觀上受到了較大沖擊。城市音樂文化是一定政治、經濟、民俗背景下的文化認同,[2]在這種時代境域下,如何更好地認識傳統音樂的藝術意義和社會價值,以及如何更好的在城市這一重要傳承載體中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熟慮的問題,因為這關系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命運。作為當代音樂從業者,應當樹立起對傳統音樂的責任意識,在城市化高度發展的社會進程中賦予傳統音樂新的生命力,從而重新審視和建構起傳統音樂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诖藛栴},在本文中著重論述了傳統音樂的藝術意義和社會價值,探討了城市音樂文化發展與傳統音樂存在之間的辯證關系,以便能夠尋求傳統音樂的生存方式。[3]

一、傳統音樂的屬性和價值

中國傳統音樂彰顯出了十分悠久的歷史,也擁有了優美的韻律。[4]傳統音樂有三個最為基本的屬性,一是自然地理的環境屬性。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在不同地域和民族中有著自成體系的傳統音樂。由于各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傳統音樂文化。單就民歌體系中的漢族民歌而言,當代音樂學家苗晶、喬建中在《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文化美術出版社1987年11月版)一書中從地理環境的角度把漢族民歌分為十個色彩區,這些色彩區正是從音樂風格的角度說明了不同地域民歌的特點,而且這些“色彩”的形成與地理環境有著源流關系;二是具有人文歷史的文化屬性。我國的傳統音樂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縱向的歷史階段性和橫向的接受群體性特征。從歷史發展角度看,我國在不同朝代均有不同代表性的音樂體裁形式,如縱貫夏商周到近代的宮廷音樂以及具有斷代特征的漢魏相和大曲、隋唐燕樂等,都打上了時代發展的烙印,代表了當時我國音樂的發展水平;從接受群體的角度看,雅樂、俗樂分別有著各自的接受群體,而最具有代表性的古琴音樂、詞調音樂、昆腔等則受到文人群體的關注,這些音樂體裁無論在創作、表演、欣賞等實踐上都體現出了高度的人文性;三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社會意義。在我國歷史上很多的論樂言論、專著都詳細論述了音樂對于社會發展的功能和意義。如孔子所提出的“移風易俗、莫善于樂”觀點,認為考察社會風俗和人們生活,音樂是最好的輔助工具;在教育方面,在“孔學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把樂教更是置于重要的位置,可見音樂教育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至于音樂在外交、軍事、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功能更是顯而易見,不勝枚舉。[5]

從傳統音樂所承載的功能和體現的價值看,可以較為明確地總結為以下三點:一是傳統音樂反映了地域和民族的生活習慣和精神追求。對于人類文化研究而言,音樂文化研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們可以從傳統音樂所體現出的內容中認識和了解不同地域和民族在歷史發展中的情況,這對探討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切實可靠的依據;二是傳統音樂可以為音樂藝術的發展提供不竭的資源,對于構建和推動中華樂派具有重要意義。從當今我國音樂創作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看,很多優秀的作品在創作思想、音樂素材、內涵展現等方面都離不開傳統音樂的元素,特別是在體現中國風格的音樂作品創作中,傳統音樂是我們的創作源泉,尤其是當下中華樂派概念的提出和具體實踐,傳統音樂在其中發揮了主導性作用;三是傳統音樂是我們實現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的重要精神支柱。認可、接受、弘揚、傳播中國優秀民族文化是當代及未來中國人的責任和使命,這就需要有一種動力來增強我們的自信心,而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的傳統音樂正是我們所需要的動力。

二、城市音樂文化發展與傳統音樂存在的辯證關系

從城市音樂文化的本質特征看,具有歷史演變性、空間固定性、發展時代性的特征。歷史同一性指的是在縱向的歷史發展中,很多城市音樂形式經歷了從孕育、形成、發展、消亡的循環往復過程。這種循環往復的特征與城市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從社會學、經濟學的角度看,城市指的是以非農業產業和非農業人口集聚而形成的較大居民點,而從文化學的角度看,城市則是由不同文化形式共同存在并能夠形成具有統一人類審美與心理趨向的聚落。因此從以上兩種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音樂文化的形成與城市居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追求息息相關,如果城市居民的構成發生變化,也必然影響到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北京為例,在元代統治時期一度成為北方雜劇藝術的中心,雜劇之所以興盛,主要是由于城市經濟發展所提供的物質條件,其次就是受到了當時市民觀眾的喜愛;而到了清朝乾隆中后期,京劇以及滿族旗人說唱藝術的發展成為北京地域內人們最為喜愛的藝術,這就充分說明了城市音樂文化具有歷史演變性的特征。

空間固定性指的是一旦一種音樂文化在某一城市中形成或者發展,會逐漸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或者“文化地標”,這種音樂文化的固定性特征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其他音樂文化很難滲入,即由固定性和排他性形成了共同維護城市音樂文化的作用。如流行于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周邊城市的絲竹音樂,其最初為產生于明代萬歷年間的廣東小曲,經過兩百年的發展,在樂隊構成不斷完善和音樂曲目不斷積累豐富的背景下形成了獨具風格特色的廣東音樂,如今已經是廣東地區最為代表性的民族器樂合奏形式。無獨有偶,流行于上海地區的江南絲竹,也是較早在城市形成規模并深受城市居民喜愛的傳統民間器樂合奏。這種空間的固定性說明了傳統音樂存在的必要性,也說明了傳統音樂在城市音樂文化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發展的時代性指的是城市音樂文化在時代發展進程中要不斷地傳承和創新。如果沒有傳承,今天就很難見到傳統音樂所帶來的藝術魅力和社會價值。創新則是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實現傳統音樂的復興和符合時代的發展要求。從當下傳統音樂傳承與創新的角度看,主要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曲目進行改編,即通過作曲家的勞動把原始的曲目進行重新編曲、配器,使之在音響、音色的表現上呈現出創新特征,抑或在舞臺表演、服飾裝扮等客觀載體上對曲目進行編創。如很多的傳統民歌經過加工之后成為“新民歌”體裁,很多器樂曲則是通過電聲化、舞臺表演裝飾性改編來體現時代發展,如“新民樂”體裁等。這些傳承方式和創新手法正體現出了傳統音樂在城市音樂文化發展中的時代性特點。

從上述中可知,城市音樂文化發展與傳統音樂之間存在辯證關系。首先,傳統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目標,這是由城市音樂文化發展的根本目的所決定的。傳統音樂作為城市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存在,城市的發展不僅要依靠經濟等物質性因素,文化精神因素的發展也尤為重要,特別是對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氣氛濃厚的城市而言,對傳統音樂的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直接決定了這個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廣度和深度。其次,傳統音樂的發展可以有效促進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當前城市發展依靠各類產業的綜合發展,傳統音樂不僅能夠集中反映城市的精神面貌,而且還能通過社會發展的創新思維使傳統音樂獲得很大的經濟利益,如傳統音樂在旅游業、文化產業等方面就能體現出它的社會經濟價值。因此,充分認識城市音樂發展與傳統音樂之間的辯證關系,能夠明確雙方之間的契合性和相互實現的意義。

三、城市音樂文化發展背景下傳統音樂的生存方式

(一)依托經濟背景,推動傳統音樂產業發展

傳統理念的更新,就是要求我們結合當代的特點,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新的變革。[6]傳統音樂的生存與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城市音樂文化的發展是以城市經濟為依托,并依賴于經濟發展水平。目前我國各大中小城市都在努力改善經濟產業結構、改革和創新產業發展思維。因此,傳統音樂的產業化發展應當是改革和改善的一個重要方向。筆者認為傳統音樂的產業發展不僅在于音樂本體,更要體現在與傳統音樂密切相關的各個方面。如樂器制造行業、音樂出版、表演行業等,都可以實現傳統音樂的產業化發展,如上海、蘇州、天津等地,在樂器制造行業方面可以說居于全國領先位置,其生產出的“敦煌”、“虎丘”等品牌樂器已經在全國乃至世界上享有較高的知名度,這充分說明了在這些城市經濟發展的背景下,實現了傳統音樂產業的高度化發展。從音樂表演產業的角度看,現在很多大中城市都有自己的音樂廳或劇院,以城市專業表演團體為依托,定期舉辦各種傳統音樂活動或者音樂會,這不僅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需求,而且還實現了較大的經濟效益,為傳統音樂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契機,展現出了傳統音樂的存在價值。

(二)綜合藝術形式,形成特色民俗活動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發展都不是孤立性的,而是在綜合平穩中發展的。從我國音樂發展的歷史上可以獲得啟示,如在兩宋時期,市民文化活動成為我國歷史上的一種新的社會發展模式,特別是瓦肆勾欄的出現,成為展現民間各種技藝的舞臺,也是宋代城市音樂活動的場所,在這些場所中,就存在各種藝術形式的綜合化表演。因此在當前文化大繁榮的新時期,要使傳統音樂獲得新的生命力,就必須走綜合發展的道路。其次,要學會利用當地的社會資源,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特點的民俗活動?,F在很多城市都在集中打造特色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并把最具有當地代表性特點的民俗活動作為推動傳統音樂發展的一種方式。如貴州凱里市近年來在城市音樂文化建設方面就突出了對苗族傳統音樂的傳播,作為一座旅游城市,該市充分利用少數民族音樂資源,在凱里苗侗風情園、西江千戶苗寨等重點景區中加入了以蘆笙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活動,讓游客們感受到了苗族人民的文化風俗,同時也讓人們感受到了蘆笙音樂的魅力。這種通過民俗活動來傳播傳統音樂的形式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中廣泛存在。

(三)利用教育資源,培養青年表演人才

對傳統音樂而言,教育是最為有效的傳承方式。尤其是很多專業藝術院校多在城市中集聚,因此充分利用教育資源來傳承傳統音樂尤為重要。從我國高等專業音樂教育的現狀看,目前已經形成音樂院校、藝術學院音樂系、師范院校音樂系、綜合院校音樂系等音樂教育體制,并且各地級市均有高等院校的分布,除此之外,在很多的理工科院校中還存在各種不同形式的普及性藝術教育體制。高等院校中的音樂教育已經成為推動城市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利用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學對培養傳統音樂青年人才而言有著十分突出的意義,而且各地音樂院校在對推廣地域性傳統音樂方面也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如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民族大學實現了地域性樂器葫蘆絲的本科與研究生教育體系。山東省作為魯西南鼓吹樂的發源地,以山東大學、山東藝術學院、山東師范大學為代表的音樂教育院校在嗩吶、笙等民族吹管樂器演奏人才的培養上同樣成績斐然。這些都是利用當地教育資源實現了對本地傳統音樂的傳承。

(四)利用專業力量,實現音樂創作繁榮發展

我國傳統音樂在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中,積累了大量豐富的曲目,這些曲目之所以能夠傳承和保留下來,離不開專業人士的努力。如我國傳統音樂中的琵琶、古琴、京劇等,基本上都實現了流派傳承,每一個流派都有自己的表演理念和表演曲目。從這些傳統音樂形式的存在看,基本上都存在于城市音樂文化的范疇中,如各省市中的表演團體,成為了傳統音樂的集散地。特別是在很多的專業團體如歌舞劇院、民族樂團中,實現了創作、表演、教育的綜合發展。如中央民族樂團、上海民族樂團、中央廣播民族樂團中的作曲家對很多優秀的傳統曲目進行了改編,成為這些樂團的保留曲目,而且還根據傳統音樂的音樂元素創作了較多的新民樂作品,這對傳統音樂的生存而言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通過專業作曲家的努力,能夠實現傳統音樂的現代化發展。

(五)注重傳統音樂理論研究工作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區域文化的研究開始成為專家學者和文化研究機構所關注的一個重要研究方面,在近三十年的研究歷程中,取得了非常豐碩的成果,這對宣傳和認識區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區域文化研究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其中包括各種形式的區域文化類型,如四川西華師范大學領銜的西部區域文化研究中心,整體上分為三國文化研究、巴蜀文化研究和邊疆文化研究三大板塊,其中在不同板塊下又設計了不同課題,每個課題有若干個子課題構成,因此具有體系化的特點。傳統音樂作為一種區域文化的形式,本身就可以形成一個課題,同時也可以設置子課題進行探索。在研究時要體現出科學性,這指的是在傳統音樂的研究中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探索和分析,從歷史發展和藝術規律發展的角度進行研究。在城市音樂文化的發展中,不能只重視音樂表演的發展,還要做好音樂理論的研究工作,這也是傳統音樂能夠得以生存的一個重要途徑。

結 語

綜上所述,城市音樂文化的發展要從城市的客觀情況出發,城市音樂文化的發展程度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品味。如何衡量城市音樂文化的發展情況,以及對傳統音樂的態度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在很多擁有濃厚歷史文化氛圍的城市,其本身就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形式。作為城市文化的建設者和享有者,應當從城市未來發展的角度高度重視傳統音樂的生存與發展狀況,以寬廣的人文關懷胸襟去關注傳統音樂的發展,這對提高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與文化內涵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猜你喜歡
傳統音樂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飯后“老傳統”該改了
同樣的新年,不同的傳統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誰遠誰近?
音樂
音樂
秋夜的音樂
清明節的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