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如何把握“快新聞”中信息的真實性

2020-12-07 15:15
魅力中國 2020年14期
關鍵詞:核實真實性受眾

(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 100089)

一、媒體報道傾向

大數據時代下,媒體作為后起之秀,跟隨當代新媒體的發展,形成以傳統媒體為主、新媒體報道為輔的報道形式,我國一些主流、頂尖媒體也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新媒體報道形式。

(一)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結合

早在2017年,央視一套國慶期間突出的特別節目《我的中國我的夢》就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有效結合,實現大屏連接小屏。這里的大屏就是傳統節目錄制演播廳,小屏則是人的手機。央視邀請“一直播”助陣演播廳,實現了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有效結合。節目采訪對象那些為國爭光的先進人物代表,以此獻禮十九大。一直播播放時長近1700分鐘,在線觀看人數十幾萬人,點贊量閱讀量幾百萬,受到當代年輕人的喜愛,獲得一致好評[1]。

但在疫情嚴重時期,各大電視臺節目無法按時錄制,為確保電視臺收視率,以湖南臺為例,推出一檔新型的節目《天天云時間》,以線上視頻交流為主,演播廳錄制為輔,主持人和嘉賓在家就可完成節目錄制,還避免人群聚集、病毒傳播的危害。由此可見,網絡時代的發展,人人都可成為新聞制造者和傳播者。新聞傳播更加便利。正是在這種網絡直播興起的沖擊下,傳媒行業發生巨大變化,同時電視節目制作也被影響。節目錄制過程通過直播形式傳播出去,不僅實現了大屏與小屏的聯動,還提高節目關注度,利用網絡直播擴大受眾面。受眾不僅可以從電視上觀看節目,還能在手機上觀看更加細致的節目錄制內容。

節目錄制過程是工作人員特意設計的直播內容,目的是提高與網友之間的互動,但更多的是因為大多數觀眾并不知道節目是如何錄制而成的,他們會在直播觀看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新鮮感十足。由此可見,大屏和小屏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互聯網飛速發展,人們信息獲取渠道各式各樣,傳播主體和傳播媒介都在互聯網時代下發生一定的變化。自“一直播”與北京廣播電視臺達成深度合作以來,央視、人民日報和新京報等多家主流媒體都開起了一直播賬號,旨在打造廣播電視臺與移動直播平臺的跨界合作典型案例[2]。各大主流媒體自開通一直播賬號以來,都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未來,一直播依然會是媒體直播與政務機構直播的標配。

(二)新聞亂向現象

2016年4月,一則《花季女子在酒店離奇身亡 酒店老板竟私自火化尸體》的新聞成為各大新聞媒體平臺的頭版頭條,之所以受到人們密切關注,主要是該新聞的真實性受到懷疑。一位年僅22歲的年輕女子,在當地一家快捷酒店身亡。警方接到報案后,立刻趕到現場,通過多方調查最終認定死者系上吊自殺,警方通知了死者家屬來殯儀館查看死者遺體,并告知了死者的死因。但死者叔叔對真實情況進行篡改:從真實情況上吊自殺變為離奇死亡;稱家屬沒有看到遺體,被酒店老板私自火化;并表示,警方未經調查,私自判定自殺。當地主流媒體沒有向酒店、殯儀館以及警方核實的情況下就在微博主要媒體平臺發布該新聞信息。當地另一家媒體,也未經多方核實,直接在網上發布這則信息。兩家本地媒體同時在網上發布相同信息,內容無異,使得該新聞真實與可信性大幅度提高,甚至省級和央媒都在微博上轉發這則信息,也并未認真核實該新聞信息。明明是死者叔叔私自杜撰的謠言卻成為新聞事實,傳播速度更快,傳播范圍擴大[3]。受眾受到錯誤引導,幾乎每個媒體平臺都轉發這則錯誤信息,大多數評論都是抨擊酒店、殯儀館和警方。

不久新聞出現反轉,當地警方在微博上發布該事件的真實經過,再之后,網友集體倒戈,發布未經證實新聞的媒體也就成為倒戈網友討伐的對象。這種情況并非個例,在每年新聞大事件總結中,都存在于年度十大反轉新聞中。幾乎每個反轉信息,都是經過微博發布、事件發酵,在熱點話題極高的情況下,被官方辟謠,成為反轉新聞。年度十大反轉新聞,也只是這些不實新聞的典型案例而已,可以說這種求快不求真的快新聞至今仍然存在。尤其是一些重大、離奇、博人眼球的新聞,都會有網友評論“過幾天再來看”。因為幾天之后也許這種新聞會出現反轉,網友也逐漸適應,已經司空見慣,這是新聞報道的悲哀。

二、快新聞亂象的原因

為博眼球,求快求火。新媒體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在網絡化、終端化的影響下,已經提前進入白熱化階段,紙媒、廣播以及電視,都要在新媒體中確定主戰場,并鞏固自身地位,同時要在網絡和終端中謀求一席之地,才能長期生存下去。如何體現存在感,就是在網絡或終端設備,第一時間發布新聞、相關圖片以及視頻,如上述新聞事件,死者叔叔過于夸張地描述案情,甚至可以說神乎其神,如果被主流媒體報道,一定會在社會上引起強烈的反響,同時提高受眾關注度。

大多數媒體為了求快,搶得先機,在沒有求證新聞信息真實性的情況下,就進行報道。第一家媒體報道之后,另一家媒體在未經證實的情況下,就對該則新聞進行轉發。之所以會轉發,首先是因為盲從心理,認為這起新聞事件可能會成為社會焦點新聞。緊跟競爭對手,并派遣自己的記者跟隨報道,在他人已有素材上精加工后發布。其次,是因為對對方的信任,相信他們的報道一定是真實、嚴謹的。正是因為這種信任,使得自己成為網友討伐的對象[5]。新聞報道,尤其是負面新聞和投訴新聞,如果只有一方稱述,那么作為一個新聞工作者必須要持以質疑態度,要各方求證,才能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

三、新聞信息檢索甄別能力的培養

(一)信息量的增長

媒體工作者應獲取更多信息,以保證報道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大數據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媒體人,利用社交媒體軟件發布新聞信息,海量新聞事件涌現,給新聞工作人員帶來極大的挑戰。所以,媒體人更要具備新聞敏感性,能夠及時應對各種突發事件;更要重視新聞源的真實可靠性,新聞發布之前,新聞工作者應仔細核對新聞來源,在海量信息檢索中培養檢索甄別的能力。

(二)數據調查能力

信息時代的到來,各種信息爆炸式地呈現在受眾面前,雖然最大程度地滿足受眾新聞方面的信息需求,但在這些海量信息中,與自身觀念、生活知識、倫理道德背道而馳的新聞也層出不窮,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受眾的理性思維,導致錯誤判斷。這種條件下,出現質疑新聞信息真實性成為輿論的新現象,這種新聞我們稱之為“質疑類假新聞”。

如離奇事件“四川小伙在南極開火鍋店”,該事件最早發布于某微信公眾號,是該公眾號為了提高關注度而編發的虛假新聞,但由于新聞具有獵奇性,新聞效應更加明顯,被多家媒體轉載[4]。虛假新聞往往會在質疑中被揭穿,被質疑的虛假新聞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如在人們現實生活中的傳播非常廣泛,效應明顯,但嚴重誤導社會大眾,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新聞媒體公信力在公眾內心大大降低。

前幾年已經被澄清的虛假新聞,近期又興起,也許受眾并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但作為新聞媒體人員,更要保證新聞信息的真實性,核實新的新聞信息,與之前的信息進行對比,并發出相關報告。

(三)甄別信息的能力

新聞工作者可通過采訪、實驗等方式核實、驗證新聞來源。

四、新聞信息檢索甄別實踐方法

(一)檢索新聞

不僅要搜集國內新聞網站信息,還要擴大搜集范圍,將目光放在國外著名新聞網站,確保新聞信息搜集完整,如英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臺、路透社等。新媒體時代公共賬號成為新聞的主要傳播途徑,所以也包含對微信公眾號新聞的搜集,又或是國外INS和推特、國內微博等。

(二)甄別新聞

首先,從公信力極高的主流媒體搜集新聞;其次,缺乏新聞五要素的新聞,一律不可信任、使用;再者,新聞實施通常是孤證的,這需要得到相關機構和官方網站的核實。如果報道新聞的媒體不正規,都不可完全信任;最后,如果從其他渠道搜集的新聞信息與自身獲取、報道的新聞出入較大,也不可完全信任。搜集的新聞信息要進行實地采訪或數據調查、實驗。

(三)整合新聞

完成所需報道新聞選定工作之后,新聞記者在海量新聞中完成所需新聞信息的搜集之后,要核實信息來源,并對如何報道該類新聞的角度以及切入點深入思考,之后確定主題,明確報道目的,并在后續報道中補充相關新聞信息,確保新聞事件完整性。新聞報道可通過文本、音頻、視頻以及圖像等方式實現。

新聞媒體工作者在新聞搜集過程中就可進行相關新聞信息的核實工作,專題報道真實有效的同時,還要讓觀眾知道新聞來源、出處,提供相關信息延伸內容,最終實現知識普及,豐富新聞報道內容。

五、結語

總之,事實是新聞報道的主體。完成新聞快速傳播的同時,更要重視新聞真實性與可靠性,同時增添新聞顯著性、趣味性,擴大受眾人群,提高關注度。無論是快新聞還是慢新聞都要守住底線,延伸生命線。

猜你喜歡
核實真實性受眾
論三維動畫特效數字模擬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再論“聲無哀樂”——嵇康筆下的聲音與受眾
閱讀理解精練精析
全媒體時代關于新聞真實性的思考
新聞報道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的重要性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網絡時代受眾心理的分析和引導
韓劇迷受眾心理解讀——以《來自星星的你》為例
中國2012年增速確認為7.7%
雕塑真實性的探討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