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研究

2020-12-07 06:08陳亞婷
關鍵詞:社會心態社會心理新冠肺炎

陳亞婷

摘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進展,民眾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產生了從恐慌、焦慮不安到趨于平靜,最后解決問題的恢復調整,個體認知的驗證性偏差、自我調整,人際間的相互影響都在這一變化中起到了作用。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在疫情防控中提供了心理咨詢的途徑,但存在法律、管理和運行上的缺陷,需要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推進心理健康良性發展,構建公眾理性,才能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將社會風險降到最低。

關鍵詞:新冠肺炎;社會心理;社會心態;心理健康

自2020年1月中旬新型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集中爆發,公眾的情緒隨著不斷涌人的各類信息起伏不定,在這一階段表現出來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有一定的共性。法國作家加繆在《鼠疫》一書中說:“這種傳染病也太歹毒了,即使身體沒感染上的人也有了心病?!碧骄啃鹿谝咔榉揽仄陂g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的變化過程,公眾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行為,現行社會心理救助的機制有利于預防“心病”,獲得精神健康。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變化過程

在社會心理學說中,社會心理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普遍流行的群眾精神狀況,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經濟關系及其他社會環境的直接的、經驗的反映,是未經理論化和系統化的、處于混沌狀態的自發社會意識。其表現形式(或構成要素)是多樣的,諸如人們的情緒、感覺、大眾輿論、動機、意圖、信念、觀點等等。而中國人社會心態的結構具有多維相關性,包括6個維度:生活滿意感、社會壓力感、政府信任感、社會公平感、社會安全感和社會問題感。這些維度在疫情防控中具有現實對照,影響了公眾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疫情防控期間,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各階段每種情緒所占比重、造成的結果也不同。

(一)恐慌、焦慮不安

傳染病是病原體引起,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之間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得知新冠肺炎會“人傳人”,屬于乙類傳染病,湖北省政府于1月24日開始啟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I級響應后,人們感受到了它的威脅。由于疫情初期醫療資源緊缺,用試劑盒確定確診人數難,春運期間大幅人口流動的態勢無法挽回,病毒的潛伏期為1至14天,還有無癥狀感染者出現。災難降臨的感覺襲來,人們恐慌、焦慮不安,存在以下原因。

1.缺少應對經驗

在新冠肺炎這一公共衛生事件爆發初期,大部分公眾缺乏與之高度匹配的防疫經驗,沒有得到正確的引導,暴露于未知的危險之中。

自我覺知理論(Duval,s,,amp;Wicklund,R,,1972)對此解釋,人對某一事物的態度受到行為的影響。詢問一個人關于某件事物的態度時,個體會首先回憶與之相關的行為,根據過去的經驗判斷對該事物的態度。2003年全球爆發的非典,在國內流行的主要區域是廣東和北京,武漢市民當年并未身處災難中心,而今疫情爆發之時的風險感知能力相對較弱,在受到周圍人的行為、言語上的感染之后,開始表現出擔憂、害怕的社會心理。

(1)稀缺腦

穆來納森和沙菲爾根據“資源稀缺”提出“稀缺腦”這一概念,在海量的信息涌入時,大腦需要消耗認知資源加工信息,在大腦的任務飽和、認知容量不足、資源有限時,新進入的信息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下無法得到后續加工。

關于華南海鮮市場、新型冠狀病毒細節的披露,國家衛健委高級領導來武漢視察等消息廣泛傳播,公眾在手足無措的同時不安感更加強烈,狀態欠佳時消耗心力去消化各方消息,也沒有停下搜集信息的腳步。

(2)信息不暢通

對于疫情的現狀、發展態勢、病毒的特征這些公眾迫切想要得到的信息,在遮掩、隱瞞和“選擇性注意”的影響下未得到充分滿足,恐慌感加劇。著名心理學家Daniel Gilbea曾說,不知道要發生什么比知道什么壞事要發生的感覺更糟。在不確定性下,人們對結果不能迅速適應,不能對事件的結果進行預見性的解釋(Whitchurch,Wilson,Gilbert,2011),使消極事件變得更加負性(Bar-Anan,Wilson,Gilbert,2009)。

傳統媒體選擇沉默的時候,“禁果效應”顯現出來,在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信息的封鎖越緊,人們的興趣越強,轉向自媒體與謠言。甚至有了反應過度的傾向,人們在百度和丁香園上信息搜索頻率增加:盲目囤積醫護人員才需要的護目鏡、防護服;稍有不適就擁堵于發熱門診,加重了醫療系統的負擔,增大了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信息不暢通引起的不安也表現為了不在意,在疫情嚴峻時,仍有人按照往年的安排拜年、參加大型聚會,拒絕居家隔離,不做防護措施,在人群聚集時接觸傳染源,導致集體感染。

2.疫情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的刺激

有研究顯示,人腦中每天產生的50000個想法中80%都是負面的。負面信息主導效應使得我們會把注意力放在負面信息上,認為它們更可信,所以它們不容易被忘記,對人產生的影響更加長久(Fiske,1980.Siegrist Cvetkovich,2001)。負面情緒又加劇了對負面信息的“選擇性注意”。在疫情可能產生的不良后果影響之下,人們更加同情他人的不幸遭遇,由他人狀況產生自我傾向,導致個人憂傷,更加擔心自身安危,害怕生命安全被威脅。

(1)生理需求

2020年1月23日上午10時,武漢市關閉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公共交通暫停運營。所有店面陸續暫停營業,小區實行封閉管理,開放時間另行通知。出于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公眾擔心物資供應不充足,在慌張中盡一切努力囤積食物。

作為現代人獲取食物等生活保障重要來源之一的外賣,在疫情期間運力緊張,供不應求。在擔心疫情發展的同時,人們也害怕饑餓,希望以最安全的方式獲取生活物資。無接觸配送成了共識,顧客對購買商品選擇范圍縮小、送達時間晚點的容忍度也更高。

(2)安全需求

在受到威脅產生保障個體健康的強烈反應時,人們尋找藥店、便利店等各種渠道搶購防疫用品。醫療用品緊缺,在不清晰的引導下又出現雙黃連搶購的風潮,人們辨別謠言的能力在疫情面前不堪一擊。2020年2月15日,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報,一女子疑因出門購買號稱可以治療肺炎的雙黃連,反而因此患上新冠肺炎。

拋棄動物、隔離武漢人,一切可以對自己健康產生積極影響的不可靠消息都在一定范圍內傳播,制造了恐怖感、緊張感,且未必對心理狀態的調整有利。

在保持清醒的情況下,強迫自己洗手、疑病、格外關注身體狀況的情形也時有出現。當這種情形演變為部分人的社會焦慮時,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社會活力,但它成為普遍現象,上升為社會沖突時就構成了威脅,成為新型冠狀病毒之外的又一傳染源。

(二)趨于平靜

漢斯·塞里的應激理論指出,當人受到應激作用時,就會產生一種相應的反應,并在新的情況下逐漸適應。這種適應可由內因和外因影響并形成。

1.過濾氣泡

在基于個性化算法推薦呈現的在線服務和信息平臺,用戶看到的展示內容與想法是與本人相似的,對立的觀點經過了過濾。經過了疫情初期的信息接收階段,公眾對事態發展有一定了解,具有了知識儲備,開始允許不同的聲音進入,再形成自己的判斷。

(1)“信息繭房”帶來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除

“信息繭房”這一概念來自桑斯坦所著的《信息烏托邦——眾人如何產生知識》一書,人們只關注自己選擇和使自己愉悅的領域的信息,從而“作繭自縛”。陷入自己創造的負性信息氣泡后,政府承擔醫療費用,建設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醫療隊援鄂等正面信息也在媒體的持續努力之下進入我們的視野,信息真空得到填補,專業、具體的報道隔絕了部分不可靠信息。

(2)驗證性偏差的程度有所減輕

在事實和人們選擇相信的信息重合的部分形成了被利用、有價值的信息,與原看法、態度一致。人們的訴求暴露于尋找、傾聽的出發點,影響著最終信息加工的結果。疫情爆發之初,政府發言人的言辭與市民的親身經歷以及敏感程度存在差異。

隨著事態發展態勢透明化,解決生活物資供應、復工開學等行動指導愈發清晰。搜索負面信息的頻次得到控制,新涌入信息和既有認知產生沖突的影響在減小,逐漸適應生活環境和現狀。

2.人際相互影響

疫情初期負面心理的擴散使每個個體、社會群體與組織,都可以成為風險信號的“放大戰”。與此同時,視頻節目中傳遞的正能量,親朋好友電話、聊天中的支持、陪伴、鼓勵與慰問都成為了人們改善心理狀況的基礎。這些正向暗示有助于人們理陛思考,緩解焦慮與恐慌。

(三)解決問題后的恢復調整

2020年3月10日,14家方艙醫院病人關閉了最后一家。2020年3月19日,武漢新增確診病例為零,新增疑似病例為零,現有疑似病例為零。這些好消息的到來讓人們收獲了久違的輕松和喜悅。

1.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是情緒調節的常用方法,能讓人從負面情緒中抽離,關注其他事物,不過分沉溺于“幸存者內疚”。聽音樂放松、運動、閱讀都能夠疏導心中郁結,讓人感受到積極力量的存在。

(1)正常生活得到一定恢復

復工、網上開學如期進行,公眾對于辦公軟件、教學平臺的討論成為新一輪吸引注意力的焦點。日常交流的對象從一起生活的家人擴大到了同事、同學、老師的層面,人與社會、社群間的聯結感重新出現。工作和學習中有新的問題需要解決,人們著眼于當下的事情,建立了一種“此刻安全感”,對疫情的關注不再成為唯一要做的事情。

(2)將愿望以某種形式寄托

醫護人員在防護服上畫想念的食物,隔離在家的人們用自制奶茶等方式改善生活品質。將心中訴求大膽表達讓人們收獲了精神層面的動力,有助于心理健康。

2.構建公眾理性

在新冠肺炎很多問題缺少科學定論的情況下,輕癥的病人害怕重癥的病人:治愈出院的患者受到鄰居歧視,在醫院里受到的悉心照顧與生活環境里的疏遠隔離導致心理落差,在復陽的可能性下,害怕將病毒傳染給家人。構建公眾理性,減輕人們不必要的擔憂和誤會,讓社會中的理解與互助多一點。

(1)漣漪效應

某些風險事件所產生的的影響,有時遠遠超出事件本身造成的直接損失,產生巨大的非直接代價。疫情初期,受感染者在不經意間可能將攜帶的病毒傳染到更大范圍。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時,武漢的部分小區因為居民外出活動,新增確診病例。全球疫情形勢也不容樂觀,回國機票價格暴漲,即使安然回國,也要進行14天的隔離,承受感染病毒和攜帶病毒的心理壓力。

艾瑞咨詢“2020年疫情影響下的用戶消費指數趨勢報告”顯示,各行業在疫情結束3個月仍不能達到2019年消費水平,經濟恢復需要較長周期。在流動性壓力下,中小連鎖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弱,面臨經營困境。中小書店聯盟“書萌”曾面向全國書店發起書店現狀調查,并發布了《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報告顯示:疫情期間超過99%的實體書店目前沒有正常收入,91.97%幾乎沒有收入。37.02%的書店的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42.02%的書店撐不到三個月。承受不住經濟壓力,選擇閉店的店主以盲盒的形式解決庫存。

外出就餐受到影響時,有解壓之效、呼聲最高的火鍋、奶茶背后的大型連鎖餐飲業靠線上外賣服務、團餐訂購維持,自熱火鍋、桶裝奶茶受到追捧,減輕了企業的部分經營困境。人們生鮮采購的需求增強,在線視頻觀看時長增加,與此對應的新型生鮮電商、視頻平臺享受了疫情帶來的主要紅利。

(2)信息透明化

紙包不住火,事態不會因為隱瞞而縮小,如大禹治水,與其像鯀那樣“堵”,不如“疏”。自曝危機以示坦誠,反而可以贏得民眾的好感,避免“禁果效應”。

在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的短信中,后續提供了買菜、求醫等問題的解決方式,呼吁健康碼的使用。微信、支付寶等平臺上可以清晰看到國外確診、境外輸入確診、國內確診、湖北確診的病例數量。2020年4月1日中午,國家衛健委在每日疫情通報中公布無癥狀患者的報告、轉歸和管理情況,對提高公眾警覺、避免地方利用無癥狀感染者信息披露漏洞瞞報疫情有利。

應屆學生關心的畢業問題,得到了有關部門的回應,一些學校的學位論文答辯在線上舉行。2020年3月31日,教育部宣布,除湖北、北京外,高考延期一個月。湖北和北京還處于一級防控,暫未確定具體時間。給予學生更充足的備考時間,讓將考試結果與疫情聯系的焦慮得到緩解。

二、從社會心理和社會心態變化過程中得到的啟示

(一)規律生活,積極尋找解決方法

1.認知療法(cT)

阿隆貝克在認知療法中提到,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發生和維持與不合理的認知有關。保持日?;顒?,做與疫情無關的事情,用行為約束狀態,可以改善自我關注的注意偏差,主動調節情緒。

2.具有危機意識,增強知識儲備

當信息大量涌人人腦時,專業的知識背景能夠幫助個體用理性思維分析問題,判斷信息的科學性和真實性,降低對風險感知的偏差,減少恐慌,更為冷靜。

疫情席卷全球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實行交通管控時,掉以輕心、認為新型冠狀病毒不會傳染到自己身上的觀念依然存在。從思維定式中走出來,稍微減少對自己的關心和滿足,看到社會的真實模樣,既不杞人憂天,也不亡羊補牢,才能臨危不亂、游刃有余。

(二)接受并盡可能回應社會支持

1.社會支持的含義

社會支持是一個人在應激狀態時受到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心理和物質上的援助和支持嗍。如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的短信中提到的政府發放的豬肉補貼,社區中售賣的愛心菜,志愿者自發為獨居老人送餐食,開鎖師傅受到囑托,上門幫喂無人照顧的寵物,都是冰冷的新冠肺炎背后的滾燙人心。

2.傳遞正能量

老鄉雞董事長束從軒在正月十五的視頻中道出企業現狀,表揚武漢員工免費為醫護人員送餐,手撕員工要求疫情期間不拿工資的聯名信,表明會確保員工有班上。第二天,幾家銀行找到他,陸續談妥了10億的貸款授信。鼓舞軍心,共同“戰役”的同時,他也得到了外界的幫助。

在社交網絡上表達對疫區人民的支持,紀錄片中留下“醫護人員辛苦了”“等我疫情后來武漢玩”“武漢加油”等彈幕:參與廚藝展示,流露對生活的熱情:自發傳播疫情防控取得實質性進展的消息,給自己積極暗示的同時傳播正能量。

3.做出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由法國心理學家Comte提出,是預期不會得到任何形式的回報,仍自愿地幫助他人的行為。疫情防控期間主動地投入志愿服務、捐錢捐物、在物資調配上鄰里互助,“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是讓心理處于健康狀態,感受到自身價值的有效手段。

經歷疫情防控,我們學會苦中作樂,通過各種途徑自我提升,更能意識到正常生活的重要性,主動、真誠地向在外奔走,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保障,將我們的生命安全放在心上的人們送上感謝與祝愿。

三、社會心理的服務體系

“社會心理的服務體系”,主要針對社會心態培育、社會心理疏導、社會預期管理、社會治理的心理學策略的運用等,其核心目的是解決社會宏觀層面的心理建設問題,尤其是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心理方面的完好狀態是健康的重要內容,疫情防控期間,心理上的波動與異常不應該被忽視、羞于談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建設與運行更是需要公眾的關注與助力。

(一)社會心理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構建社會心理評估指標體系,疫情到來之時,專家從疫情指標(確診人數、疫情范圍、病死率等)和個人指標(居民文化水平、對疫情的認知程度和恐慌程度)進行打分,得出風險值,舊起到監測預警、控制減損、整合優化,將社會風險降到最低的作用。

俄羅斯在切爾諾貝利事件之后專門立法建立了危機處理機制。而美國已建立系統、完整的重大災難心理危機干預系統。災難心理健康服務為國家災難醫療系統(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NDMsl的任務之一。NDMS為政府災難應激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醫療服務響應(派出的災難醫學救援小組中含有心理健康專業人員)、傷病員后送及收容治療。當災難發生時,聯邦突發事件管理處緊急啟動災難宣布程序(Disaster declaration process)與聯邦反應計劃(TheFederal Response Plan,FRP),FRP共有12項緊急支持功能,其中第8項即是健康及醫療服務,由健康與公共事業部(DHHS)的執行機構公共衛生事業司(Public Health Service,PHS)領導。公共衛生事業司本身就設有物質濫用及心理健康服務管理處、心理健康服務中心緊急服務及災難救援分中心及災難醫學救援組等機構。州一級的政府心理健康管理部門及服務機構也參與其中;此外,許多非盈利的社會組織也積極參與,例如:美國紅十字會、大專院校的醫學院、心理系、社會工作系及護理系以及一些宗教組織。

(二)進行心理疏導可行的方式

撥打熱線、公眾號留言等獲得在線咨詢的途徑在疫情防控工作緊張開展之時出現在新聞報道底部、圖文消息評論頂端,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出的短信中。有意識地尋求幫助,獲得傾訴的對象,緩解心理壓力也更加有效。與此同時,在線溝通的形式多為文字和語音,物理距離較遠,建立信任關系更難,交流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如果難以邁出咨詢專業人士的這一步,瀏覽有關心理知識的文章,觀看相關的公開課,閱讀中外疾病史的書籍也會有所裨益。

猜你喜歡
社會心態社會心理新冠肺炎
政府要做好公共價值的創造者和守護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應急防控的“五情”大數據分析
科學與價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風險決策機制及其優化
臺陸委會正式改稱“新冠肺炎”
網絡流行語“寶寶”的自稱功能探析
九一八事變后知識精英與東北民眾的社會心態
謠言倒逼“真相”?
網絡負面熱點事件對大學生社會心態的影響
從社會認同淺談蕭峰之死
論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關懷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