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地移民搬遷視角下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實例研究
——以貴州省黔西南州為例

2020-12-08 23:05
時代人物 2020年35期
關鍵詞:黔西南州易地少數民族

周 梅

(貴州省黔西南州民族文化中心 貴州興義 562400)

基本情況

黔西南州的民族文化資源情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貴州省西南隅,是我國30個最年輕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之一,生活著漢族及布依、苗、彝、回、壯等30余個少數民族。聚居在此的多個民族給后代留下了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有5000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12項18處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111項128處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44項列入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501項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涵蓋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筑文化、曲藝文化、節日文化、宗教文化、婚俗文化、喪葬文化八個方面。這些文化遺產,93%分布在貧困地區,隨著易地移民搬遷工作的推進,這些遺產不應流失,而應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

黔西南州易地移民搬遷基本情況?!笆濉逼陂g,全州共實施36個新市民居住區69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安置33850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6757人);涉及整鄉搬遷四個鄉鎮,整體搬遷自然村寨2404個。按照省委關于城鎮化集中安置的相關要求,黔西南州310963人(占搬遷對象總數91.9%)搬遷至縣城或縣城規劃區安置,26675人(占搬遷對象總數7.9%)搬遷至中心商貿集鎮安置,868人(占搬遷對象總數0.2%)搬遷至中心村安置。搬遷規模在全國市(州)排第二,占貴州“十三五”期間搬遷人數的六分之一,占全州總人口近十分之一,占比全國最高。2019年6月20日,黔西南州完成易地移民搬遷群眾33.85萬人順利搬遷入住,較貴州省規定時間節點提前10天,成為全國以市(州)為單位最先完成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地區。

工作研判

因實施易地移民搬遷,搬出地的社會結構、社會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發生了較大變化,對保護民族文化勢必會帶來以下三個方面影響。

一是部分少數民族的自豪感減弱。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中有過輝煌創造,其歷史和創造的文化得到國家的認可和重視,民族自豪感在無形中得到了增強。但搬遷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對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帶來一定的影響,部分少數民族同胞的自豪感也會隨之減弱。

二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減少。56個民族文化構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才使得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呈現出多姿多彩,才讓我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呈現不一樣的風貌。如果在搬遷中不重視對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就會缺乏創造力,原來留下的民族文化就會成為失去靈魂的遺留產物,久而久之,民族文化就會慢慢消失。

三是發展經濟社會的資源減少。實施易地移民搬遷過程中,如果少數民族文化丟失,將會失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有用資源。保護民族文化不是與歷史逆流,而是為了保護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可用資源的多樣性。比如布依語中,“根”音,是“吃”的意思,“根香”是過年的意思,“根老”是喝酒的意思。如果布依族語言消失,原來收集到的只是吃的意思,那過年、喝酒這樣的文化就沒有了,因此說,保護民族文化勢在必行,更是當代的責任。

探索實踐

易地移民搬遷的終極目標是把深居在自然條件惡劣的山區貧困群眾搬到具有較高生產力水平和較好發展條件的地域,既是空間的位移又是時間的變動,這將帶來居住環境、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巨大變革。因此,處理好文明跨越和文化傳承的關系,保護文脈不被割斷是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點,對人類可持續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黔西南州屬于國家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滇黔桂”石漠化山區),全州7縣1市1新區,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7個。自開展易地扶貧搬遷以來,黔西南州委、州政府聚焦“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目標,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探索出了“四方五共”(四方指政府、群眾、工商聯盟和社會中介組成“四方聯盟”,五共指共商、共識、共建、共享、共擔)、“七個搬出”(搬出渴望、文化、產業、倍增、尊嚴、動力、秩序)的一套黨委、政府領導下的群眾工作方法;出臺了《黔西南州新市民計劃(試行)》,形成了新市民“1+13”政策措施體系,其中對文化建設的措施作了原則性、綱領性規定,并建成了很多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形成了民族文化特色的產業。

在“搬出文化”中,黔西南州在全州97個鄉鎮、907個村全面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民族民間文化信息調查工作”,對全州民族民間文化事項進行調查、歸納、梳理,共梳理出13大類139小項非物質文化及4大類109小項物質文化事項,會同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研究院、州扶貧辦、州移民局等單位,組織專家學者對調查數據進行梳理和分析,建立民族文化資源數據扶貧云平臺,錄入全州民族和民間文化信息,形成文化資源數字化系統,為后續開展易地移民安置點建設、群眾就業安置及文化產業發展、文化遺產保護等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在全州開展了針對文化行政干部、文化業務骨干、“五人小組”成員的文化信息調查培訓,為民族文化調查統計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力資源保障。

為做好搬入地民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黔西南州結合自身優勢,在易地移民搬遷集中安置區實施“十個一”工程。截至2020年12月20日,在全州36個新市民居住區,建成45個文體活動中心(集農家書屋、道德講堂、科學普及、技能培訓、廣電網絡、文體健身等功能為一體);建成72個文體活動廣場,還配發了開展文化活動的音響、嗩吶、二胡等設備;建設了44個具有搬出地建筑風格和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紀念館(或鄉愁藝術館、宗祠、感恩堂等,可一室多用),復制建設原有文化,集中收藏了搬出地文化特色器物,記錄搬出地民族風俗等;配套安裝41套應急廣播系統,用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宣傳法律法規,通知辦理各種證件等,以此引導搬遷群眾說本語言,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組建文體活動隊伍84支,支持和培養新市民居住區文體活動骨干,引導新市民自發組建文體活動隊伍,如山歌隊、腰鼓隊、廣場舞隊、民族舞蹈隊、籃球隊等,適當配備服裝器材,并引導和支持文藝工作者開展易地扶貧搬遷題材文藝創作,推出反映易地扶貧搬遷故事和搬遷群眾生產生活巨變的優秀文藝作品,并搬上群眾舞臺;指導設立文化創意產品生產(銷售)點45個、文化旅游商品購物點45個、多彩貴州廣電智慧社區平臺43個。2020年度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培訓1106人次、超額完成606人次,超目標任務121%;總共完成目標任務221%。

挑戰對策

實施易地移民搬遷是一場革命,對于社會管理者是一場嚴峻的考驗與挑戰。

面臨的挑戰

調查研究不夠。在易地移民搬遷工作中,雖搬出文化進行了調研,但在研究方面,連續性、系統性、貫穿性上存在不足,對保護傳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方面認識不夠全面;同時未能較好地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傳承與民族文化建設有機融合在一起。

統籌兼顧不夠。由于搬遷受時間、任務等多種因素的限制,統籌兼顧不夠,保護傳承民族文化工作的謀劃與實施相對滯后,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難免陷入被忽視、被擠壓的窘境。再者,民族文化建設難以像其他方面那樣設定指標體系來衡量,縱使作了相應的統籌,在實際執行中也難免“走樣”“變味”。

文化生存環境發生變化?!鞍徇w”勢必導致背井離鄉,搬遷對象的飲食、居住、服飾、婚嫁、歲時等基本生活文化瞬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遠離了世代生存、不受外界干擾的傳統村落、山山水水、鳥獸蟲魚、鄉土風情等傳統文化的根基,民間歌舞、民歌等失去了創作的情景和元素,便難以提振創作激情,具有傳統村落特征的民族文化也就喪失了生命力。同時,分散于各地各安置點,特別是寨老、文化人才等“意見領袖”,與基于傳統村莊的文化團隊分離,譬如高臺獅燈舞之類的需要20余名藝人協作完成的項目,隨著易地扶貧搬遷分批遷入安置點后還能否繼續開展值得探討。

專門的法律法規缺失。易地移民搬遷是一項全新的社會重大事務,專門針對易地移民搬遷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法律法規尚未出臺,易地移民搬遷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就無法可依,“硬”工作考核就變成了“軟”檢查。

建議對策

加強做好保護傳承工作研究。對于保護者而言,認真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基礎性的田野調查是第一位的,應對易地扶貧搬遷村寨、戶和個人所承載的民族民間文化事項進行調查統計,挖掘并細致梳理當地的民族民間文化及其在當地演變的脈絡,深入研究之后,通過現代化的傳播手段,充分提高優秀傳統文化對廣大民眾的正確引導、教育和鼓舞作用。把有著豐富理論知識的各行業專家學者吸收進工作中來,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來研究遷出地的民族傳統文化,將其收集、采寫的文獻資料,作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基礎性理論依據。

加強文化隊伍建設。一是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項目傳承人的保護力度。當前,傳承人還面臨著不穩定的經濟來源和較低的社會地位,將對他們進行再傳承的熱情造成嚴重影響。如果沒有對他們的足夠關懷,保護工作也將變成空談。保護工作的當務之急,便是通過資助和改善社會地位等努力,盡快拯救和記錄一些藝術創作或精湛的技藝,并出臺相應政策辦法,讓整個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能夠真正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二是從搬遷群眾中開展廣泛調查摸底“選”、發動各行政村“推”、鼓勵群眾自己“薦”等方式,挖掘文藝本領得到普遍認可、善于策劃活動、編排節目、動員村民的基層文化能人,建立鄉村文化能人數據庫,實行動態管理,進一步整合資源,組織文化能人參加培訓,舉辦文化藝術節、搭建平臺,為基層文化能人提供發揮作用的舞臺和機會等。三是大力培養和鼓勵對保護民族和民間文化感興趣的社會人士,特別是大、中院校的學生及基層文藝工作者、鄉土文化能人等,輔以業務技能培訓,推動其成為保護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骨干力量。四是積極對外開展文化人才交流、培訓活動,推動文化人才隊伍綜合素質提升。

重構民族傳統文化空間。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觀念形態的整體表現,是反映民族特征和民族風格的一種民族文化。在確保布依族、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族群性的前提下,盡量還原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空間,在新市民居住區,重構民族傳統文化空間,以鄉愁館、非遺館、博物館等為載體,利用當前文化保護熱潮,為黔西南州民族傳統文化傳承提供政策和法律的保護。

完善保護傳承的律法法規。易地扶貧搬遷作為一項政府主導的社會變遷,出臺搬入地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的相關法律法規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律法規是國家各級政府為規范或引導調控處理社會問題的行為準則及執行這些準則的依據。在易地扶貧搬遷中,文化保護傳承的法律法規體現的是國家在處理社會問題,調整社會關系方面的價值追求,在價值理性上是一種依法管理社會事物的導向。只有依法加強社會事務管理,才能實現從“搬得出”到“穩得住、能致富”,促進各民族團結和睦,共同繁榮進步得以實現。

猜你喜歡
黔西南州易地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田野里,豐收忙
黔西南州 黔西南州委老干部局召開中心組理論學習暨第四季度集中學習研討會
陜西易地扶貧搬遷報告
撫州市脫貧攻堅圖片展
黔西南州旅游示意圖
少數民族的服裝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規劃》四大看點
易地扶貧搬遷將投入6000億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