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法規范

2020-12-08 09:58吳佳豪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88期
關鍵詞:問題與策略語法教學小學語文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在語法、語音、詞匯等方面存在不規范現象,本文立足于語法規范,強調小學語文語法教學對學生學好語言、發展語文能力的重要性,并分析當前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法使用規范的現狀。針對在小學生中出現的有關語法錯誤的主要表現,本文從課標和教材、語文教師、學生三個方面進行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法使用不規范現象的成因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文對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法方面的教學提出對策和建議,教師在改進教學理念、強化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須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重視語言積累。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法教學,問題與策略

一、小學語文語法教學的重要性

(一)語法是學生構建正確有意義語言的前提與基礎

語法是語言學的一個分支,研究按確定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系。語法決定了一句話的組成部分及句中各部分的結構關系,每一個正確有意義的句子的構成都遵循著一定的語法依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發出的語言其實都潛藏著豐富深厚的語法知識,有其語法意義。若沒有語法知識的存在,人們的日常交談、書面文字等都將是雜亂無章、表意不明的。任何語言要想獲得被識別的意義與價值,必須具有一定的語法作為其語言基礎才能真正實現語言的科學發展。[1]語法是語言的邏輯與結構基礎,運用正確語法的語言才是有意義、能夠被識別的。

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語言學習的重要時期,為更好地理解語言的意義、更好地掌握和運用語言,培養良好的語言習慣和語言基礎,他們更應當學習語法知識。若學生對語法知識沒有系統的學習了解,他們說出的話、寫下的文字可能就是隨心所欲的,對自己的語言難以進行是非判斷,從而難以養成較好的語言習慣,就無法為今后的語文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

(二)語法有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

當前語文學科教學強調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但因為教材中閱讀篇目居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會不自覺地偏重于文章內容理解的方面,從而造成重人文性、輕工具性的局面。而語法知識的工具性很強,它從理論的、科學的角度幫助學生理解運用詞句,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等語文能力。只有對語法知識有熟練的把握與運用,學生對句意的理解、對文章大意的理解才會更準確,遣詞造句的能力也會有所提高?;谶@一點,教師在小學階段更應重視語法知識的教學,為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提升各項語文能力奠定堅實基礎。

(三)語法是學生學好民族語言、理解民族文化的基礎

一個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是博大精深、包容萬物的,而語法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語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民族語言如何變換更迭,它所遵循的內部規律是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的。只有在把握本民族語言構成要素、結構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理解認同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在學習漢語文化時,若只學習紛繁復雜的詞匯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學會如何在語法驅動下將各類詞匯組成正確且易于理解的句子。所以,教師要真正在漢語文化的基礎上對語法知識進行講授,讓語法知識的講授體現民族文化精神。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法使用規范的現狀

通過觀察三年級小學生的作業情況,筆者發現小學生對語法知識的掌握程度不容樂觀,語法錯誤層出不窮,并且這些錯誤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綜合分析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語法錯誤,主要圍繞以下幾點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法使用不規范問題的具體表現。

(一)結構助詞“的、地、得”的誤用、亂用

難以區分“的、地、得”是目前很多小學生存在的問題,他們不清楚“的、地、得”分別適用于哪種情況,于是隨心所欲地使用,其實這從本質上還是反映了學生語法知識欠缺的問題。

通過觀察發現小學生在實際使用中經常出現把“地”誤用為“的”的情況,可能存在先入為主的觀念。在“地”誤用為“的”的情況中,“形容詞/形容詞短語+地”中的“地”誤用為“的”的問題最為突出。比如小學生的作文中常出現“認真的做作業”“愉快的和同學們一起聊天玩?!薄按舐暤暮啊边@類錯誤,“認真”“愉快”“大聲”都是形容詞,后面應該使用“地”。另外,“單音節形容詞疊加+地”中的“地”誤用為“的”這一情況也不少見。學生會寫成“慢慢的站起來了”“深深的鞠了一躬”……這些錯誤其實反映了學生不會區分詞性的問題。除此之外,“副詞+地”和“動詞+地”中的“地”誤用為“的”的錯誤也是屢見不鮮。同時,對于某些在課文原文中出現的詞句,部分學生在寫作業時仍然隨意地選擇“的、地、得”。比如在三年級上冊第二十五課《掌聲》的作業本練習題中,不少同學寫“一搖一晃的走下講臺”,從這里很明顯地就可以看出學生對“的、地、得”的語法知識是沒有留心注意的。另外,小學生也常常把“得”誤用為“的”,因為學生還未接觸到補語的概念,“得”的用法對他們來說難以理解。

“的、地、得”雖然看上去平平無奇,但是適用情況非常復雜,不難發現每一個結構助詞的誤用、亂用都有依據可循。但其實只要教師讓學生通過具體實例感知理解,引導學生學會區分詞性,語法知識也并不那么枯燥無味。而小學階段更要打好扎實的基礎,掌握較為簡單的語法知識,這樣在以后的學習中才能更充分地應對需要仔細理解分析的復雜情況。

(二)句式不規范

由于認知能力等原因,小學生的造句、作文中常常出現句式不規范的問題,即人們常說的病句。常見的語病類型包括語序不當、搭配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詞類誤用、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這八大類。在三年級學生的作文中最常見的的語言不規范現象是語句表達不通順,出現各種語法錯誤。在出現的語法錯誤中,成分殘缺、表意不明和詞類誤用問題較為突出。成分殘缺主要表現為學生經常會在寫句子時缺失主語,比如某學生在作文中寫到“今天跟著妹妹一家出去玩了,很開心”。這也反映著學生對主語、謂語、賓語的概念缺乏清晰的了解,對語言基礎知識掌握不足,這一點在縮句練習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要求學生對“我茫茫然地望著凝神靜氣的像樹一般兀立的父親”進行縮句時,部分學生找不準主謂賓,導致出現各式各樣的答案。另外,學生因混淆詞語感情色彩而誤用詞語的現象也有發生。

(三)標點使用有誤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一學段的小學生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第二學段學生應當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第三學段學生要求做到正確使用常見的標點符號。通過觀察發現,小學生對標點符號的掌握較為薄弱,重視度也不夠高。在默寫課文語段時,大部分同學能夠做到不出現錯別字,但只有極少數同學能夠使用和課文一模一樣的標點符號,這說明學生對課文標點符號的使用是忽視的。另外,學生的作文中往往出現大量的標點符號錯誤,從而引發語句表達不通順的問題。有些學生寫完一段文字可能只有結尾處的一個句號。很多學生對引號的使用也常常出錯,不清楚引號與句末點號的位置關系。這些現象都反映了很多小學生對標點符號的使用規則不清楚,從小沒有養成培養語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習慣。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法使用不規范現象成因分析

(一)語文課標和教材缺乏有關語法知識的教學內容

無論從課標、教材還是專家建議方面來看,都難以從中發現對語法知識的關注。教材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然而教材中沒有關于語法知識的專題內容。小學語文課標和教材極大地關注著學生識字寫字、閱讀理解、寫作能力等的培養,但沒有強調對學生閱讀寫作能力有重要影響的語法基礎。課標是語文老師教學的基本依據,課標中沒有詳細介紹相關的語文語法知識點,這導致教師想要在課堂傳授語文語法知識,卻缺乏必要的教學參考資料。學生從課本中直接接觸到顯性的生詞詞語、閱讀篇目,但學生卻沒有對隱性的語法知識進行直接感知、加深記憶的機會,其實這也反映著教育教學界對語法缺乏應有的關注,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語法的重要性。

(二)一些語文教師忽視語言基礎知識的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任務較為繁重,語文老師對于語言基礎知識很少專門講解,一般隨文進行語言知識的講解。另外,部分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過于強調句意、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不重視語法教學,并且輕視語音教學、錯別字糾正、標點符號等這些基本的方面。教師還意識不到學生目前所犯的語法小錯誤對今后的語文學習會產生很大影響。在學生誤用“的、地、得”時,有的教師會認為這只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錯誤,很少會耐心細致地跟學生講明背后的語法知識。而且語法知識比較龐雜、晦澀,講解時容易變得理論化,稍有不慎也容易講錯,所以小學語文課堂幾乎不涉及語法這塊內容。這些都導致學生的語言規范問題難以得到糾正,不利于學生語文素質的發展。

(三)學生缺乏良好的用語習慣

很多小學生對用字、用語規范問題不以為意,書面表達受日常不規范口語表達的影響,往往出現語句不通順的問題,而且很多小學生在寫完作文后沒有檢查語句是否通順、標點符號是否正確的習慣。語文學習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學生應當努力養成在日常學習中積累美文美句的習慣。若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缺少詞句積累,對字意、詞意缺乏了解,那很有可能會出現用詞造句的錯誤,比如在作文中出現褒貶誤用的詞語。

四、小學語文語法教學的教學策略

(一)重視語言基礎知識教學,講授語法知識

語文教學承擔著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重任,要學生學會使用規范的語言文字始終是語文教學的重點。[3]小學語文教師應當明確這一點,及時更新語言教學觀念,認識語言基礎教學對培養學生語文素質的重要性,并在教學中落實語言基礎知識教學,為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語言文字基礎。

教師可以隨文進行語法教學。比如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朗讀和理解課文,教師會引導學生劃分句子,讓學生用斜杠表示出句子停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趁熱打鐵利用課文語句進行句子成分劃分的練習,幫助學生明確劃分的依據,實現隨文語法教學。教師也可以對基礎的語法知識進行專門教學,比如句子主要成分在句子中的位置。其次,教師可以用生動有趣的方式進行語法教學,比如編口訣的方式,讓學生意識到語法并不是那么神秘、難以理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語法知識是枯燥、晦澀、抽象的,教師在語法教學中應當充分引入實例,用具體可感的例子來幫助學生理解。比如在教“的”“地”“得”用法時,若教師只講詞性,學生肯定難以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多舉例,讓學生較為具體直觀地感受到“的”“地”“得”適用情況,培養學生的語感。最后,在知識點講解后,結合語法知識在實踐中的使用情況,教師應進行及時總結。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生常用標點符號及使用失誤情況進行總結,對經常出現的語病錯誤進行總結,必要時進行專項訓練。

(二)促進學生語言習慣養成,加強語言積累

教師在改進教學方式的同時,還應當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從多方面提升自己的語言文字規范。

小學生的書面表達容易受到口語表達影響,因此應當提高其口語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把話說得通順合理,在此基礎上再及時地寫下來。其次,教師必須反復和學生強調在寫話、寫作完成后要通讀一遍,力求語句通順,消滅錯別字。小學生往往沒有檢查作文的習慣,導致出現很多不應該出現的語病、標點符號錯誤,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檢查、通讀自己寫下的話,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語言習慣。最后,教師需要給學生布置積累好詞好句的任務,最好能夠引導學生自覺自愿積累。由于語言積累的匱乏,學生在寫作時無法靈活運用合適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由于對詞語意義沒有足夠的積累,詞語使用易出現褒貶不當的錯誤,易造成語言表達失范。這些問題的解決要求學生進行長久的積累,拓寬語言文字知識量,從而加強遣詞造句的能力。

五、總結

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在小學階段掌握語言基礎知識、樹立起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的意識是十分必要的。當前小學生使用語法的現狀不容樂觀,這需要語文教師肩負起語言文字基礎知識的教學重任。語文工作者一定要重視語言規范問題,幫助小學生樹立語言規范意識,引領小學生更好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提高母語的使用和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宋顯常.論語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2).

[2]國家語委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標點符號用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2.

[3]蘇培成.語文教學和語言文字規范[J].中學語文教學,2002(10).

作者簡介:

吳佳豪,男,浙江湖州人,2000年01月,本科學歷,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學生,小學教育專業。

猜你喜歡
問題與策略語法教學小學語文
信息網絡條件下黨員教育工作問題與策略研究
加強和改進事業單位績效考核管理工作的思路和對策
新課改背景下的英語語法教學誤區及教學策略研究
翻轉課堂在英語語法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撥動情感之弦,讓語文課堂綻放精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