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020-12-09 05:42曹西貝
山東青年 2020年11期
關鍵詞:張載天人合一董仲舒

曹西貝

摘 要:“天人合一”思想自中國古代以來一直是一種具有高度概括性的哲學理論,它強調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天與人之間的和諧統一關系,凝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精神。本文主要從先秦時期、漢唐時期和宋明理學時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加以探討,進一步分析“天人合一”思想的現代價值。

關鍵詞:天人合一;儒家;道家;董仲舒;張載

天人合一,最初可以追溯到殷商末年產生的《易經》,它是《易經》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認為人從屬于天,天和人就是合一的,不可分割?!兑捉洝分刑岢隽恕疤烊撕弦弧钡挠钪嬗^,指出:“乾道為男,坤道為女?!保ā兑捉洝贰鞠缔o·上傳 第一章】),而后又運用“近取諸身”的方法,將八卦比作人身體的八個部位。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卦分別代表自然界的八種事物或現象,這八種現象與人的生命有密切的關系,被看作生命中不可的條件,至此,“天”、“人”就完全合一了?!兑捉洝窂娬{將天、地、人并立起來,這說明了天地之道和人之道是缺一不可,不能分割的整體,我們不能片面地孤立事物,而是要考慮事物的整體性。

一、先秦時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商周時期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萌牙階段,此時的“天人合一”主要是“天”主宰“人”,但是已經開始與“德”聯系起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天人合一”思想奠定了儒家天人觀的基調,主要體現在孔子、孟子的思想中。[1]

(一)、儒家經典的“天人合一”思想

先秦時期可謂諸子百家爭鳴時期,儒家道家等紛紛出現“天人合一”思想,此時,“天人合一”思想已從人格神的關系,上升到了現實世界,逐步走向成熟階段。

儒家的“天人合一”始于孔子,天人關系是孔子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孔子具有畏天命,知天命的天命觀。他認為天命至高無上,人們應該敬畏天命。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孔子在此說了解他的只有天,是自然的天,他認為,“天”是道德權威性的最終根據,并且保留了有意志的人格神的意義??鬃拥摹疤烊撕弦弧彼枷肜颂炫c人的關系,出自的是人的自然本性,更注重的是自然感情,這為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做了鋪墊。

孟子所講的天人合一是自然的合一,通俗來說也就是天道和人道、自然與人事相通、相類或統一,它是外在與人的客觀必然,主宰著萬物?!疤煜掠械?,小德役大德,小賢役大賢;天下無道,小役大,弱役強。斯二者,天也。順天者存,逆天者亡?!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他認為天人關系是建立在道德觀念的本原之上的,是通過道德修養實現的天人合一,提倡由盡心、知性、知天,最終達到人與天融為一體的精神境界?!疤烊撕弦弧痹诿献舆@里就是指人性以天為本。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就形成了。儒家所講的“天人合一”是具有道德屬性,在天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這種道德主體之下才能實現“天人合一”。

(二)、道家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

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從根本上否定了天的意志和道德屬性,天就是自然界和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人也是指人類和人為,所以人和天是平等的。老莊思想中的天,無論是指自然而然之“道”還是指自然本身,都沒有人倫道德的含義,故老莊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強調的是貶抑人為,提倡不要以人滅天。[2]

老子關注現實世界之外的抽象層面的世界,他解釋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ā兜赖陆洝さ诙逭隆罚?,他認為自然就是自然規律,一種自然而然的狀態,認為“道”是最高標準,他在宇宙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作用自然而然,這就體現了老子“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天與人之間是對立統一全息的關系,它表示宇宙間萬事萬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規律。

莊子在老子天人關系的基礎上,更多地講人的精神境界。他理解的天人合一是一種狀態,反對人為,過度的人為會造成天人對立,他主張物我兩忘,清靜無為,周莊蝶夢就是例證,他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天人合一,任其自然,從道的角度看,萬物一體,蝴蝶就是子休,子休就是蝴蝶,這種相互融合的變化就叫做‘物化了。莊子把生死看得如同四季交替,他珍視和強調積厚、誠信、忠誠等美好品質,尤為強調以自修的方式,獲得心靈的自由,只有達到了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才能進入逍遙游。

先秦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形成具有歷史必然性,它為天人關系走向成熟奠定了基礎。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講的是最終歸于人,天要為人所用,是一套倫理道德規范。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形容一種修煉的生活狀態,描繪的是一種仙道貴生無量度人的境界。

二、漢唐時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與先秦時代不同的是,西漢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以“天人感應”為基礎,繼承了先秦時期儒家“天人合一”的精神,吸取了墨家、陰陽五行家等其他學派的思想,整體上缺少了上古先人的天真爛漫和混沌厚樸,多了認知層面的趣味??梢园讯偈嫒鍖W看作是對先秦儒學的重大改造。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并不是主力,但是在中國古代哲學的儒家學派的發展中卻占有著重要的位置,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包括三個方面: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天人合德,統稱“天人三策”,其中天人感應是董仲舒天人關系的最根本命題,這三策與漢武帝同策,它們適應了漢朝在政治上、思想上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維護了漢武帝至高無上的權利,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主導了漢武帝以后一個時期內的國家的意識形態。

“天”是董仲舒儒學體系的最高原則。[3]董仲舒曰:“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保ā洞呵锓甭丁そ剂x》)他認為天是宇宙萬事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是有意志有人格的至高無上的神,一切自然和社會現象都是“天”有目的創造。董仲舒除了認為“天”是神靈外,他還認為“天人感應”的中介是陰陽之氣,認為天道與陰陽之間,有很密切的關系,“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天地之陰氣起,而人之陰氣應之而起;人之陰氣起,而天之陰氣亦宜應之而起。其道一也?!?,也就是說,天的主宰和意志通過陰陽五行變化得以體現,人的道德行為也可以引起氣的變化而相互感應。由此可見,董仲舒接受了陰陽理論并加以豐富和推進,使之成為其“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內容。董仲舒還賦予“天”以道德觀念,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德”,指的是人的道德與天的本質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傮w來說,神靈之天,陰陽之天,道德之天就構成了董仲舒的天人觀。

三、宋明理學時期的“天人合一”思想

在儒學史上,北宋張載是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這四個字,并將其作為一個思想命題明確地提了出來,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天人思想,建構了“天人合一”的理學體系。

張載認為宇宙的本體是氣,天地和人都是氣聚而成。天人合一,一就是氣。氣處于安靜的時候,沒有形體,也無法感覺,這就是太虛,即天。人和物接觸產生感覺,物為客形,對物的感覺為客感。[4]張載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為太虛?!保ā墩伞ぬ汀罚?,天是太虛,是無法感覺的無形的氣,世界萬物都是氣聚而成的客形,是可以感覺的。也就是說不管事物能否感覺得到,只要透徹的了解了事物的本性,就會知道世界是有統一性的,萬事萬物都是一回事,既天人合一。這是張載“太虛即氣”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最高成果。

張載認為“天人合一”的理論體系還包含著一物兩體的辯證法,《正蒙·參兩》:“一物兩體者,氣也?!?,所謂“一物兩體”,即一物之中有矛盾著的兩個對立面,兩者既對立而又統一。他認為宇宙是一個無始無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充滿著浮與沉、動與靜等矛盾的對立運動。他把事物的矛盾變化概括為“兩與一”的關系。強調兩與一的互相聯系、互相依存,反對割裂兩和一。因為一氣內部有陰陽兩方面的交感,張載的“一物兩體”辯證法闡述了宇宙萬物的矛盾現象,指出事物內部對立統一的特征。

在認識論上,張載提出的關于認識的兩個概念。張載說:“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見聞?!保ā墩伞ご笮摹罚?,見聞之知相當于感性認識,德性所知是比見聞之知高一級的知識,接近于理性認識。張載關于兩種認識的學說對宋明理學有很大影響。

張載“天人合一”思想是張載天人之學體系的總體性命題,也是儒學史上天人之學的重要源頭。當然,張載所謂“天人合一”,不可能自發地在個人修養、人間社會和自然生態中變為現實。這一觀念主要昭示人們:只有經由不懈的修為和實踐,人類才能夠在精神、社會和自然領域中逐步趨近這一理想境界。[5]

[參考文獻]

[1]于盼盼,廖春陽.儒家、道家及《易傳》的“天人合一”思想[J].焦作大學學報,2019,33(03):13-19.

[2]周桂鈿.中國傳統政治哲學[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

[3]張世英.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07):36-39+64.

[4]周輔成.論董仲舒思想[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

[5]林樂昌.張載“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特色[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8(003):38-40.

(作者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59)

猜你喜歡
張載天人合一董仲舒
春秋決獄與法律解釋——以董仲舒春秋決獄案例為中心的考察
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問題研究述評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張載的“變化氣質”之道
張載家訓不只是橫渠四句
“關學”的精粹及其對后世的啟迪——張載思想的當代價值研究
春秋“王魯”說芻議:以董仲舒為中心
張載哲學的本體論結構與歸宿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