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現代報刊刊載辭賦的特質及新變

2020-12-14 10:49管新福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
關鍵詞:辭賦報刊文學

管新福

(貴州師范大學 文學院,貴陽 550025)

在清末民初文學研究領域,報刊文獻史料占有重要地位。其作為近代以來文學傳播的新載體和研究資料庫,已成學界共識。近年來,研究者從近現代報刊與中國文學現代轉型,近現代報刊刊載詞話、創作小說、翻譯文學、廣告等諸領域給予梳讀和闡發,并取得一些頗有新見的成果。但當時報刊畢竟數量龐巨,包羅萬象,不少論域還亟待開掘,譬如所刊載的辭賦就未引起學界重視,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輯錄與研究,與其固有的文學文化價值有較大差距。這一方面與當時報刊資料浩如煙海、散失普遍、整理工作費時費力、輯佚難度大有關;另一方面亦因賦這一文體在近代已難挽衰落之勢,除少數知名賦者,大多數皆湮沒無聞,遂為學界輕看所致。但作為文學文化轉型期的獨特文學鏡像,我們對近現代報刊辭賦進行梳理、輯佚、闡釋和研究,既有反觀當時世界局勢、家國大事、民間事象、文化沖突、世俗生活的標識功能,亦有史學、文學、文獻學、傳播學等多維度的學術價值和比照意義。

一、 近現代報刊刊載辭賦的概貌及研究

辭賦是中國獨有文類,形式介于詩文之間,謂之文學國粹。作為傳統文學中廣為知名且延時久遠的文體之一,經兩千余年的累積,歷代辭賦雖不及詩詞那般體量龐大,卻也卓犖可觀。據龔克昌估算,我國辭賦總量應在20萬篇以上(1)龔克昌:《古代賦的興起、繁榮、發展及現代辭賦的創作》,《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數量委實驚人。而對歷代辭賦進行搜羅匯總亦為諸多賦賢所重,代表如張惠言《七十家賦鈔》、陳元龍《歷代賦匯》、鴻寶齋主人《賦海大觀》、趙維烈《歷代賦鈔》、王修玉《歷朝賦概》等,成為研究鴉片戰爭之前中國辭賦的重要資料庫,文獻價值甚大。但上述賦匯均成書于近代之前,故清末民初的辭賦文本還未有專匯錄收。在大量網絡數據庫未投用之前,《中國近代文學大系》《中國新文學大系》《民國叢書》等庫書是研究晚清民國文學的重要參考文獻,如《中國近代文學大系》(共30卷)辟有《散文集》《詩詞集》《戲劇集》《翻譯文集學》等,可謂詳備,但由錢仲聯先生主編的《詩詞集》并未錄收近代賦篇。后兩套庫書也未涉及辭賦及相關研究著述,實為憾事。另據馬積高《歷代辭賦總匯·清代卷》收錄情況統算,共輯入清代辭賦家4810人、賦作19499篇,纂者主要從清人專集和別集中遴選,重在對《歷代賦匯》《賦海大觀》等匯集的延續、補缺。趙逵夫《歷代賦評注》(明清卷)選目則以大家名篇為要,重評注而非文獻輯錄的全面性,僅收清賦30篇,實乃冰山一角。而目前學界相關“賦匯”專書收目時間下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前,忽略了一個重大文獻源,即近代報刊資料。我們據上海圖書館編《中國近代期刊編目匯錄》《上海圖書館館藏中文報紙目錄》《上海圖書館館藏近現代中文期刊總目》等索引篇目鉤沉,另據《全國報刊索引篇名數據庫》(1833~至今)的庫錄量,報刊由西洋引進后,自1838年《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登載《東都賦》等賦作開始至1919年,在報刊上署名撰發辭賦者逾百人,還有眾多作者筆名待考,更有一些賦作無署名。我們以“賦”為關鍵詞檢錄數據庫,相關資料大概有3000條左右,除去研究賦法的文章,以及一些題名為賦但實與文學之賦無關的詞條外,大概有2000篇左右的賦作刊登在當時的報刊上,而這些賦作幾乎未收入當前出版的任何一部辭賦匯編和集成資料里。如果算上一些以“文”“歌”“辭”等命名的賦作文獻、未錄篇目及一些交叉類型,近現代報刊所載辭賦文獻應在3000條以上,而目前幾乎沒有得到應有的梳理和研究。我們如果將時間節點延長至1949年,則報刊所載賦作應該更多,數目更為驚人。即便白話文運動后古文創作的受眾已銳減,但我們可通過報刊辭賦的發文概貌,換一個角度來審視整個文學史的變遷,并借之認識傳統文學類型的現代面向,這也是文學研究多元化的要義所在。

因近現代報刊刊載辭賦資料輯佚后延,也就拖累理論研究的及時跟進;加之研究清代辭賦的學者不多,故近現代辭賦的研究著述就更為少見。原因存于兩端:一是近代以來,伴隨西學東漸大潮,傳統詩詞歌賦創作已經走向衰落,并逐步讓位于小說、戲劇等通俗文體,尤其翻譯文學也大舉侵奪傳統文學的空間,民眾對傳統詩詞歌賦的興致和關注日漸減弱;二是近代辭賦名家較少,資料的匯集和整理比較滯后,難以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重視,研究者也輕看近代辭賦的藝術水準,認為近代辭賦和先唐相比實在不值一提,甚至和晚明初清也無法相提并論,遂為學界所輕,這就使賦學界研究近現代辭賦的成果并不多,零星而不成體系。就目前研究所及,僅有馬積高《歷代辭賦研究史料概述》、許結《清賦概論》《論清代的賦學批評》、俞士玲《論清代辭賦的變革》、龔喜平《明清辭賦述論》、鄒曉霞《衰落中的時代強音——近代賦小論》、詹杭倫《清代賦學的幾個問題》、孫福軒《清代賦學研究》《清代賦學繁興原因論》、常威《民國游戲賦研究》等著述對近現代辭賦有所論及,但這些成果關涉的辭賦主要集中于近代幾個名家,如易順豫、王闿運、章太炎、黃侃、劉師培等人身上,且支撐文本大多從專集、總集等現書中引述,很少從報刊中進行發掘,遂限制了研究空間的拓展。

總之,從目前的賦作匯總和理論闡述來看,還有十分龐大的珍貴資料未進入辭賦研究者視野。因此,對近現代報刊中的辭賦進行闡釋爬梳、鉤沉和描述,可使我們對文學史的豐富性與多種可能性產生更為直觀的印象,其學術史價值和文學史意義也是值得期待的,某種程度上可以改寫、至少是豐富中國賦學史,并能極大拓展近現代賦學研究的路徑。

二、 近現代報刊刊載辭賦的類屬及特質

一般認為,由于古文在近世的逐漸下行,賦這一中國古代最為宏偉的文類陷入“時序、體式、風格、資養、文詞‘五窮’困境”(2)許結:《中國辭賦流變全程考察》,《學術月刊》1994年第6期。,既無漢魏六朝時的博麗鋪采,也無宋元明清時的體式才學,創作整體走向衰落,和古典詩詞曲一樣“體變已窮”,峰期早過,知名作品難覓,難免出現了末代氣象。對于近現代辭賦的整體概貌,馬積高的判斷是:“這一時期的賦,總的說來是趨向衰落了。這主要是因為政治形勢發展得很快,而人們對賦體的看法長期存在著偏見:總是把漢魏六朝賦作為準則和典范,認為它不便于迅速反映現實,更不宜于通俗化?!?3)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28頁。此說頗為在理。當時雖有章太炎《木犀賦》、黃侃《南歸賦》、劉師培《出峽賦》等少數佳作刊出,且以騷體形式擬就,規矩典雅,文字佶屈,典故不常,一時傳誦,但章黃師徒、劉師培等晚清學人皆以學術研究立身,辭賦撰作終非所長。當然,因他們深諳國學精髓,熟讀古代經典,與同期報刊中的其他辭賦相比,尤見功力,藝術造詣也高,即便置于歷代辭賦中類比觀照,亦屬不可多得之佳構,可惜創制太少,難成主流,僅為古典辭賦之近代余響而已。

雖然晚近辭賦和傳統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但就近現代報刊所載辭賦形式而論,賦之鋪陳特質并沒有被丟棄,文體特征還是較為明顯的:體式或駢或散、或詩或騷,句式或四或六,或用典或擬古,繼續秉持傳統辭賦的撰寫范型;為文講求辭藻華麗,對仗工整,大氣鋪排,夸飾尚虛,鍛字煉字等;而內容上,由于時代巨變導致文學文化的更新和轉型,近現代報刊所載辭賦還是表現出諸多新質,也有其可圈點之處。我們通過現有文獻的爬梳剔抉,近現代報刊所載辭賦的類屬和特質大體可歸諸下述幾端:

(一) 傷哀賦

這一類賦,賦者繼承傳統哀傷賦之體例和構建技巧,進行擬作。當然,近代賦家在模擬古代經典賦篇時,加進了自身的時代背景和個性化書寫習慣,主要以1874年《瀛寰瑣紀》登載的幾篇長賦和黃侃、章炳麟、康有為等人的賦篇為代表。如康有為《哀仲姊文》、章太炎《哀韓賦》《哀山東賦》、黃侃《傷亂賦》等。傷哀賦最具表達力量之作是沅浦詞人(金應麟)的《哀江南賦(并序)》,模仿庾信《哀江南賦》而作,只是將時代從南北朝置換到了晚清,哀敘遭受太平天國戰火、英軍鐵蹄蹂躪下的江南,民眾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已非昔日富庶寧靜的水鄉,通篇充滿愛國情懷和對外來侵略的譴責,并對清廷上層的頑固保守給予嚴厲批判。它“不僅在清代的賦中是一篇杰作,在漢以后的賦史上也是一篇較出色的作品”(4)馬積高:《賦史》,第633頁。。此外,署名金栗道人的《哀江南辭》、綺廬的《哀江蘇》《哀南京文(并序)》、周浩泉的《哀山東文》、周方鏡的《哀東京賦》、江禾的《哀南寧賦》等皆屬擬庾信《哀江南賦》所作,風格相承,豐富了傷哀賦的內容和質地。另一傷哀賦代表則是陳倬的《哀吳都賦》,題雖擬左思的《吳都賦》而作,但風格恰反之。作者自序云:“昔庾信作哀江南賦,身居北朝,不忘故土,仆吳人也,粵匪肆亂,久踞金陵,庚申春夏,始竄杭郡,繼陷蘇垣,蹂躪東南,不堪言狀?!?5)陳倬:《哀吳都賦》,《瀛寰瑣紀》1874年第27期。故撰賦以哀之,描摹南京這一昔日名都,在太平天國的動蕩年月,到處千瘡百孔,生靈涂炭,流民失所,已無左思筆下的富麗繁華景象,足以引起世人哀思惋嘆。

除上述數篇傷嘆本土之賦,還有一些哀惋外邦之賦也值得倡揚。如《哀朝鮮賦》《哀波蘭文(并序)》《哀阿國賦》(阿國為埃及)等賦篇。譬如《哀朝鮮賦》以朝鮮被日寇吞并為題,警醒執政者防范日本的虎狼之心:“五年一變,十年一割,虎視狼貪,鯨吞鷹喙,防美懾歐,勾心斗角,擾擾焉,攘攘焉,四面楚歌,直有似乎千丈一落,三韓八道,旗不見龍,輿圖一角,色已變紅,前日拱北,今忽徂東,中外未合,日韓乃融?!?6)清天一鶴生:《哀朝鮮賦》,《奮興》1910 年第3卷第24期。以之說明積貧積弱的中國,自身已是難保,更遑論保護附屬的朝鮮了,通篇具有明顯的憂患意識,體現出賦者的世界胸懷??梢哉f,這些模擬古代名篇所作之賦,雖缺少文學形式上的創變,更不可能超越前人之制,但意義在于題材的新變和擴展:賦不僅可以鋪陳夸飾描畫景致,亦可用來表述時局之變、針砭人性得失、書寫國民之殤。這些賦作,雖然審美價值稍欠,藝術水準不高,但在晚近中國四面受敵的時代語境中,其反侵略、促覺醒的社會功能還是值得首肯的。

(二) 反戰賦

反對戰爭和反思治亂,歷來是人類文學表現的恒常主題之一。在近現代報刊中,著者依憑辭賦強大的表達功能,描述近代世界的發展變遷,力求超脫單一的民族視域,使民眾了解目下時局的新變,以擴展國人視野,故愛國題材和反戰主題成為賦家反復呈現的內容。如《直奉交爭感賦》云:“干戈擾攘幾時清,南事未休北又爭。兄弟鬩墻人竊笑,應思國是念民生”(7)蘇露華:《直奉交爭感賦》,《學生文藝叢刊》1926年第3卷第7期。,體現出對內戰的擔憂和對軍閥混戰的批判;再如《革命賦》《膠州灣賦》《強俄窺邊賦》《傷亂賦》《松江光復喜賦》《南方亂事賦(仿阿房宮賦)》《復辟賦》《中華國賦(仿阿房宮賦)》《國恥賦》《殲倭賦》《聞日本投降喜賦》等賦篇都關涉戰爭題材。而這些以戰爭及其相關事件為書寫對象的賦作,旨在引導國人從閉關封鎖的狹隘眼光中走出來,認清時代巨變和嚴峻局勢。上述愛國反戰賦中,《強俄窺邊賦》可謂是一篇振聾發聵之雄文,邏輯性強、駁論有力、例證得當,體現出賦家縱橫捭闔的歷史思辨性和強烈的憂患意識。開篇云,“廿年縱敵,一國無師,甌看漸缺,鼎患終移,傷哉!俄患之深,開門自揖”;接著援用歷史典故進行駁論:“石敬瑭呼契丹作父,康王構以秦檜為賢;圖錄而燕云可割,旌旗而馬嵬不前;金已渡江,死宗澤于河上;玉墜委地,失李牧于代邊?!?8)文隱子:《強俄窺邊賦》,《消閑錄》1903年第52期。振聾發聵以警醒決策者,以史為鏡,方知得失,所有入侵者都不講信用,與俄相處,務必高度防范,當心開門揖盜,引狼入室,不失為一篇佳構。而《復辟賦》的作者雖云“聊為怪話以諷當時”(9)丹翁:《復辟賦》,《小鐸》1917年第160號。,卻是一篇嚴肅而有深度的作品,賦者以袁世凱和張勛復辟鬧劇為諷喻對象,闡述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任何妄圖復辟帝制之舉皆是倒行逆施,失敗應屬必然。而《吊滬戰場文》則以夸飾手法鋪陳淞滬抗戰的慘烈,“蕩蕩乎焦土無垠,雞犬不聞。斷塹縈帶,頹垣糾紛。長江水赤,血染滬濱”(10)子揚:《吊滬戰場文》,《松報》1932年6月23日。,冀望民眾奮力抵抗外來侵略,不忘國恥。應該說,這些表現戰爭題材的辭賦,不但主題嚴肅,而且也寫出了深度。晚近以來,“戰爭給了無生氣的文學帶來了新的表現題材,也帶來了新的興奮點。這種興奮暫時為老態龍鐘的古典文學涂抹了一層酡顏”(11)關愛和:《從古典走向現代——論歷史轉型期的中國近代文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29頁。,擴大了辭賦的表述空間。當然,就文學的審美價值而論,“這些在賦史上首開現代意義的愛國抗敵之題材的創作,時代賦予了特有的價值,但其表現悲情的方法、結構等,又不出前人范疇,所以就賦體藝術而言,并無創建”(12)許結:《清賦概論》,《學術研究》1993年第1期。。但也應看到,辭賦藝術的新開拓,漢魏六朝后已難突破,因此我們也不能以藝術性欠缺而對其加以否定。

(三) 鴉片賦

對外來物事,特別是對給中國傳統文化帶來負面沖擊的元素進行批判,是晚近報刊辭賦的重點內容,其中以鴉片為題的賦篇最多。兩次鴉片戰爭的潰敗,在知識精英看來,“既是愧對列祖列宗的奇恥大辱,也是暴露積貧積弱的奇禍巨變”。(13)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頁。朝野上下尤其是進步文人認識到鴉片是社會的痛點和毒瘤,于是撰作鴉片題材賦不斷刊發,不下百篇之量,其中以《吊吸鴉片文》《戒煙會告白賦(以戀久不戒命終傷人為韻)》《戒洋煙賦(以國法森嚴互相勸戒為韻)》《吊煙鬼文》《洋煙賦(仿阿房宮賦)》《戒鴉片煙賦(以若不回頭后悔遲為韻)》《煙精出游賦》《鴉片煙賦(仿阿房宮賦)》《洋煙賦》《癮客妙思賦》《鴉片煙精歌》《鴉片煙賦(以毒人至死有家必破為韻)》等為代表。鴉片銷入中國后,一時煙館林立,民眾旦夕吸食,羸弱國民遍布,對國家、民族的毒害有目共睹。雖然政府推行禁煙舉措以限制鴉片橫行,但民間吸食、種植鴉片仍蔚然成風,即便官方打擊力度不斷加碼,也難以禁絕,這種現象引起了有識之士的極大憂慮,于是他們以鴉片入賦,意在告誡國人應警惕毒品巨害。而鴉片賦皆以強國富民為出發點,且在整個晚清報刊所載辭賦中較有代表性,甚至到了民國中后期還有大量鴉片賦見刊,足見鴉片對中華民族所帶來的創傷性記憶是持久而深刻的。賦家極力描摹鴉片“可以瘠人之膚,可以采人之色,可以消人之家,可以蠹人之國”(14)喚醒子:《戒洋煙賦》,《萬國公報》1878年第502卷。的毒害力量,活現吸食者“一枕閑情,半生懶態,直竹橫吹,矮燈斜對,笑今朝面目可憎,問昔日英雄何在,入室則煙霞護體,豈是乘云,出門則槍炮隨身,儼如發對”(15)寒山鐵僧:《洋煙賦》,《益聞錄》1882年第141號。的羸弱丑態,民眾一旦染上毒癮,從此手持煙槍,成為煙精,淪為廢人?!胺驘熅疄槲镆?,不慎初時,至成今日,骨瘦如柴,面黑似漆,不過一息生存……,黑米不需五斗,此輩便肯折腰;紅丸贈送一樽,勸君毋重屈膝”。(16)大招:《煙精出游賦》,《振華五日大事記》1907年第44期。一旦吸毒惡習上身,民族大義、孝悌倫理、個人尊嚴等統統被拋諸腦后,這對國家和民族而言,是極大的災難。而辭賦發揮自身鋪陳和夸飾的文體優勢,將鴉片對國家、民族、個人的毒害展現得淋漓盡致,極大豐富了近現代鴉片主題文學的表達維度。

晚近很多報刊不但載發鴉片題材的文學創作,還刊登大量的禁煙宣傳,如早期報刊《益聞錄》發布的禁煙禁賭告示、《萬國公報》登載的勸戒鴉片煙啟事等,都是利用報刊及時性的特點進行禁煙宣傳,呼吁民眾自覺抵制鴉片,以富國強民,修身健體,體現了當時知識精英“抵抗煙毒泛濫,救民族于水火之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17)王向遠等:《中國百年國難文學史(1840~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7頁。。當然,從文學性維度觀之,這些同題賦作十分相似,且多以戲擬之法寫成,閱一篇即可窺全部,所謂“憤心而為罵世之文,隨便而作勸人之賦”(18)伯仁:《鴉片煙賦(續)》,《衛生報》1929年第58期。,刊登熱點和關注點是其首選,這也是報刊文學的常態之一,文學價值和審美價值倒是其次。但人們在捧腹之余,也消解了世變之際離亂無常、生不逢時的時代壓抑感。

(四) 新物賦

近代以來,國門開啟,域外新物不斷涌入,諸多迥異于中國的新物件,引起國人的極大好奇,于是賦者紛紛描述外來新知識、或新事物以拓寬國人眼界,普及科學常理。這一類賦以《輕氣球賦》《自鳴鐘賦》《電氣燈賦》《溪西漁隱瓦燈賦》《鐵道賦》《飛行機賦》《南裔異物賦》等為代表。如《輕氣球賦》模仿司馬相如《子虛賦》而作,洋洋灑灑一千六百余字,將輕氣球這種國人稀見之物描述得活靈活現,既能普及外來新知,又能滿足文學審美。開篇云:“有以輕氣球為問者,??蜑橹?,所聞曰:是即天船之別名也,并為之賦,以紀其事?!闭恼归_奇特想象加以鋪排:“今將乘云氣以遨游,御清風而往還,縱橫乎八表之內,上下于重霄之間,豈非人生之快事,而世宇之奇觀也哉?!瓶沙艘?,風可御也,八表可縱橫也,重霄可上下也,斯時也,吾愿鼓枻前往,浮槎遠游,以高挹群仙而俯視五洲?!?19)《輕氣球賦》,《益聞錄》1895年第1459號。賦作表達了對輕氣球這種西方近代傳入的飛行器的好奇,并進行天馬行空的想象。既有莊周夢蝶逍遙之風,又有漢賦鋪張揚厲之范,體現出賦這一文體詭譎奇異的書寫優勢。除飛行器外,國人眼里的近代外來物件,最為神奇的非電燈莫屬。賦歌詠電氣燈云:“物有天工,人奪法巧,色妍鮮明,有耀熠爍無煙,閃電氣于蜃樓之外,現燈光于馬路之前,看來徹夜光明,奚殊白日,談彼運機神妙,中選青錢,原夫燈之始也?!?20)張翔龍:《電氣燈賦》,《益聞錄》1882年第190號。當電燈點亮的一瞬間,“若雨乍至,新月倏升,光爭皎潔,焰剔玲瓏,質熒似玉,輝燦比星”(21)董承祖:《溪西漁隱瓦燈賦》,《自由雜志》1913年第1期。,光亮耀眼,實在讓人嘆為觀止,心動神移。這些動人的描摹,既能將這些新物事的基本特征呈現給國人,又能在文字上達到賞心悅目的效果,讀者讀完之后,也就無形中熟知這些東西的基本性能了。正所謂“當觀于制造局之機器而知功用之巧拙;觀于招商局之輪船而知商貨之盈虧。此外石印書局、電報局、電氣燈、自來火、自來水,各公司皆當一一身歷目睹,以窮其理而致其知,復退而與格致書院諸君講求而考論之,以求其益精而匡其不逮”(22)《滬游紀略》,《申報》1888年8月3日。,體現賦者與時俱進的時代敏感性。近代國門打開以后,西方列強帶來的不僅僅是堅船利炮,還引進了西方的工業文明,以及諸多為國人所不諳的新鮮科技,異樣而奇特,賦家及時跟進描述,既滿足好奇,又普及新知。當然,這類賦正是“隨著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社會生活的繁富,創造主體的審美范圍必然相應地擴大,由祖國的山川擴展到異域風光,由傳統的歷史文化轉換為西方自然科學的新成就,這也是社會進步在文學上的一種反映”(23)郭延禮:《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頁。,意在鼓勵國人勇于學習西方的科技成果、器物發明,不斷探求未知領域,實現技術跟進,以重構國家的秩序倫常。

(五) 洋事賦

這一類辭賦以對外來文化和宗教元素的描述為主,賦篇以一種他者的眼光凝望、審視和想象著這些充滿異域風情的洋事洋物,對讀者吸引力最大。代表如《東瀛覽勝賦》《洋場賦》《上海洋場賦》《洋藥賦》《租界馬路賦》《海上青樓賦(仿阿房宮賦)》《學堂賦(仿阿房宮賦)》《商業場賦(仿阿房宮賦)》《洋騷賦》《吊上海洋場文(仿吊戰場文)》《模特兒賦》等。其中,《上海洋場賦》是這類辭賦的代表作,整篇一千五百余字,既有上海近代開埠以來洋場勃興、商業繁盛境況的描寫,亦有對洋場中夜夜笙歌、紙醉金迷等現象的批駁?!叭裟岁惔蟛陀谇?,列番菜于長筵,羅醴薦以實俎,進彎刀以著籩,饋羊胛于異國,來拘醫于窮邊?!舴驘熓辛麈?,茶坊蕩嫗,狐媚倚門,蠱惑行路”(24)詹穉癯:《上海洋場賦》,《經濟報》1900年第1冊。,西方新物事進入國內,在開拓國人眼界的同時,也伴隨諸多負面元素,警醒國人應冷靜抉擇?!稏|瀛覽勝賦》則鋪排鄰國日本的風物人情,賦者尤其感嘆已成為東方現代文明先行者的日本發達盛況:“乃博覽文明之盛,學校如林;縱觀商業之奇,工場高邁,電氣乾坤,電光世界,電線之標柱,多于藉田之農夫;電車之導線,多于機上之絲縷;街道行人,唯聞木屐之聲,絕無喧囂之語;商賈之貿易,半是靜淑之少女”。(25)煉石:《東瀛覽勝賦》,《中國新女界雜志》1907年第3期。雖極盡夸飾之能事,但也可使人們了解歷史上一直學習中國文化的日本,是如何抓住近代變革的機遇,一舉成為脫亞入歐的強國典范,觸動甚巨?!秾W堂賦》則歌詠新式學堂的優點,“三場畢,四海一,科舉黜,學堂出,林立二十一省,日興一日……,校旗高懸,望似游龍,生徒進退,翩若飛鴻,課堂鈴響,各就西東,歐風亞雨,其樂融融……嗟來乎,學堂之興,共和之基礎也?!?26)臥云:《學堂賦》,《江東雜志》1914年第1期。讓世人明了新式學堂代表著教育的先進方向,是未來立國的基礎。此外,基督教題材的辭賦也是表現異質文化的代表之一,計有《耶穌降世賦(以預言救世主篤生為韻)》《耶穌誕賦(以今日救主為爾生為韻)》《救主釘十字架賦(以釘之十字架為韻)》《辨誣賦》等。如《辨誣賦》認為基督教“勸人棄邪歸正也,其心甚切,其理甚真,而人往往毀之,謗之、迫害之”(27)張鼎:《辨誣賦》,《中國教會新報》1869年第2卷第61號。,它既被稱為歐美文化的重要內核,自有其合理之處,一貫加以誹謗定有失偏頗。需要指出的是,近代宗教題材的賦主要登載在教會主辦的報刊上,目的是為傳教之便,著者以賦的形式介紹西方基督,足以見出教會報編者的意圖:一是普及國人對耶穌基督的認識,二是宣傳教義并發展教眾,實是一舉兩得。

(六) 除陋賦

陋習是指悖離社會公德、嚴重貽害社會的負面行為。大凡良知作者,都會批判、揭露陋習之害。近現代報刊除陋賦充分發揮文學的勸諷功能,以反對舊觀念、革除舊習性、倡導新生活。其矛頭指向酒色財氣、吃喝嫖賭等人類惡習,冀望引導世人回歸常態生活,具有進步性,指向實用性。代表賦篇有《酒色財氣賦》《戒酒賦(以醉鄉急宜回首為韻)》《遠色賦(以勿淫人之女妻為韻)》《戒賭賦(以玩時廢業辱品蕩家為韻)》《賭場賦(仿阿房宮賦)》《賭鬼賦(以東南西北為韻)》《麻雀牌賦(仿蕩婦思秋賦)》《妓館(仿阿房宮賦)》《窩房宮賦(仿阿房宮賦)》《拉皮條賦》《吊嫖客落魄文》《戒之在色賦(以題為韻)》《戒口過賦》《戒纏足文(仿阿房宮賦)》《風水取禍賦(以題為韻)》等,都是對舊中國民間陋習的揭露和批駁。如《酒色財氣賦》告誡人們應該遠離酒色財色四害,以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高貴;《戒賭賦》則警示世人一定要遠離賭博惡習,賭癮不戒,人性就會迷離,“傷哉賭博之誤人也,可為長嘆,一如其中,志即迷亂,星耿耿兮忘昏,夜漫漫兮達旦”(28)鋤藥山樵:《戒賭賦(以玩時廢業辱品蕩家為韻)》,《益聞錄》1881年第90號。,應該將生命投入到有意義的事情上來;而《窩房宮賦(仿阿房宮賦)》則以戲謔和調侃手筆出之,用“窩房宮”比喻青樓,該”宮”晝夜鶯歌燕舞,紅袖添香,蕩子流連忘返,尤其“使桑中之愛,篤于結發之夫妻;假子之歡,勝于繞膝之兒女”(29)鐵骨:《窩房宮賦(仿阿房宮賦原韻)》,《自由雜志》1913年第2期。幾句,諷勸時人不應醉臥溫柔,玩物喪志,應當潔身自好,以家國為重,保持善良和純真?!兜趵p足文》《戒纏足文》則對裹小腳這一千年來摧殘中國女性的荒唐行徑進行批判,借以引起世人思考男女平等的社會問題,呼吁關注女性身心健康。在中國古代,健康女孩為何遭受肢體人為扭曲的慘痛折磨?賦的鋪敘可謂觸目驚心:“兩足纖纖,禁錮帷房,三日一纏,五日一縛,花樣翻新,弓鞋巧作?!孤暽畢?,甚于酷吏之刑求,束縛之嚴,甚于囹圄之桎梏,屈折之痛,甚于幽王之炮烙,臠肉之傷,甚于屠伯之慘戮,哭聲震天,甚于羊豕之見殺?!?30)嚴霽青:《戒纏足文(仿阿房宮賦)》,《通問報》1906年第184號。不過,作者僅僅將矛頭指向母親,卻未深入思考母親也是纏足陋習的受害者。造成婦女纏足惡俗的,其深層次的終極原因還是封建時代的男權制,婦女的小腳成為他們變態的審美。這些賦篇和報刊登載的“方纏之際,筋骨受損,有寸步難移之勢;既纏之后,筋骨受傷,更有移步不變之時,又或動輒賴人扶掖,否則如病瘋癱”(31)《纏足說》,《申報》1872年5月24日。的批判相呼應,共同引導人們抵制纏足陋習。而《戒口過賦》則告誡世人注意說話方式,防止禍從口出??傊?,近代報刊賦篇對陋習的批判和書寫,傳導世風漸變之象,是傳統辭賦從未關涉之內容,即便在文學體式上并無創新、藝術上未能添彩,卻是對傳統賦作題材的重大突破,值得探討。

除上述六大類之外,還有一些受西方現代思潮影響而作的辭賦也極具表現力。如《女子要求參政權賦》《自由賦》《自由結婚賦》《議院賦》《控月老文》《共和賦》《元旦賦》等。它們描摹全新題材,介紹異域文化,抒寫現代觀念,充滿時代氣息。當然,這些賦篇表述題旨的新變,原因在于近代以來,西學東漸,諸多西方先進文化要素涌入國門,引發人們的比較和思考,很多深印世人骨髓的傳統習性、長期自視為天經地義的觀念、風俗等,逐漸發生動搖,甚至開始反轉。如《控月老文》“婚牘錯檢,以致紅顏多薄命之憾,青衫有非偶之悲。溫柔女郎,恒嫁鹵莽男子;俊逸少年,常娶丑陋老婆”(32)陶松:《控月老文》,《金鋼鉆》1937年5月14日。和《自由結婚賦》“一見傾心,兩人要好。佳偶自成,同情共表。訂條約于雙方,無猜疑于兩小”(33)馮大光、莫愁:《自由結婚賦》,《立言畫刊》1939年第63期。等婚戀書寫,就是倡揚自由結合,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習俗??梢哉f,這樣的題旨,在經典辭賦中是從未有過的。只有將近現代辭賦放到整個時局變遷的背景中去加以闡述和評價,其現代意義和價值才可在與傳統的比對中彰顯出來。

我們通過對近現代報刊辭賦的梳讀,不難發現近代以來國內外很多重要時節、關鍵事件都被賦家關注和書寫,有宏觀世界局勢的巨變、家國興衰的感懷、習俗文化的鋪敘、個體生活的張揚等,極具豐富性和包容性。馬積高認為賦對中國文學有五大發端之功,可謂是辭賦這一文體包容性和開放性的例證:

第一,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很多傳統題材,主題是在賦中首先出現或加以開拓的,如山水、行旅、田園隱居、游記、宮怨、宮殿室宇、亭臺樓閣等,無不是率先在辭賦中發展起來然后再蔓延到其他文學種類去的;第二,最初對一個時代、一個地區的文物制度、生活習俗作綜合性的藝術概括,最初對當代重大的政治事變作出較全面的綜合性描述的也是賦;第三,具有悠久歷史的我國古代諷喻文學和通俗文學也是最初出現于辭賦之中;第四,文學藝術的描寫(包括對客觀事物和作者主觀感情的描寫),由簡單到復雜,由概括到細膩,賦在其中發擇了重要作用;第五,辭賦對中國文學的語言也作出了重大貢獻。(34)馬積高:《歷代辭賦總匯·前言》,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4年,第1頁。

既然辭賦對古代文學的傳承和拓展不可忽視,那么到近現代辭賦就不應該缺席。值得強調的是,文人利用報刊這一載體沿襲辭賦的書寫傳統,并實現新變和轉型,一方面很好繼承了辭賦的傳統特質,保持辭賦的體例和元素、整體風格和特征。書寫上散韻交替,詩文相間,用字齊整,音律和諧;內容上則鋪陳夸飾,“體物瀏亮”,唯美尚麗,因襲“鋪采摛文,體物寫志”。另一方面,則實現了對傳統辭賦書寫范圍的拓展突破,題材大幅擴充。反映民族國家興衰、緊跟時代走向、關切現代文明,這些前人從未涉及的元素成為近現代辭賦書寫的重要內容;且古今中外、高雅低俗都可納入賦的書寫范圍,在保持審美含量的同時,又能書寫時局背景的變遷,體現時代對文學社會功能的需要,并將審美和針砭、諷喻、傳播新知等功能進行結合,使賦這一古老文體在新的時代語境中獲得了新生。誠然,從藝術成就上看,近現代辭賦已經難以和道咸之前的成就媲美,“晚清辭賦創作所以成就不高,究其原因,一是賦家多為守舊復古之士,所作體制風格雖能追繼古人,然內容精神已與風云變幻的時代和日新月異的生活格格不入;一是賦作表現新生活、新事物、新境界大都牽強附會,生硬干枯,缺少形象和美感”。(35)龔喜平:《明清賦概述》,趙逵夫主編:《歷代賦評述》第七卷,成都:巴蜀書社,2010年,第16頁。但考慮傳統詩詞歌賦在晚清已難挽頹勢,文學在近代不僅僅是審美追求,而承擔著更為現實的保國啟蒙之責,故近現代賦作能有這般成就,已屬不易。

三、 近現代報刊刊載辭賦新變的緣由及價值

報刊是近代西方的舶來之物,我國“近代化的報刊,是外國人首先創辦起來的”(36)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通史》第一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年,第243頁。,初為傳教士所引入,后受其啟示,一些文人開始“仿西人傳單之法,排日譯印,寄送各官署,兼聽民間購買”(37)顧燮光:《增版東西學書錄·敘例》,熊月之:《晚清新學書目提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第4頁。,中國近代報刊由此萌生。今天報刊合稱,實為兩類,即報紙與期刊,而在報刊草創階段,二者往往相混,諸多實為雜志者亦以“報”稱之。一開始,新的受眾群體還沒有形成,主要以傳統士人為對象,“為擴大銷路、擴大影響,它們必須投讀者所好,采用那時人們所熟悉的形式”(38)李良榮:《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1頁。,因此很多報刊不但登載時事、時評,亦載有不少文藝題材的作品,甚至舊體詩詞歌賦,目的是迎合時人的閱讀習慣和審美預期,以吸引讀者購買,早期影響較大的報刊如《瀛寰瑣記》《四冥瑣記》《益聞錄》等都有大量詩詞歌賦刊出。但由于晚近中國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不斷吸收融合西方元素,文學的書寫范圍也隨之擴充,賦者選擇的描述和鋪陳對象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基礎上亦揉進時代轉變的思考的批判,拓寬了賦的題材空間,體現出賦者切入時代的努力和關注現實的追求。

近代以來報刊中的傳統詩詞歌賦,雖然形式上屬舊體文學,奇文瑋字、虛擬對話、夸飾麗辭及引經據典仍為特色,但已具有現代性的面向,在報刊創建之初占有不少版面。這些舊體文學,和報刊主打的政論、時評、演說等類屬相比是舊的,但即便再“舊”,也與傳統有著極大區別。于是,被視為陽春白雪高雅文學的辭賦,就這樣“委身”下里巴人的通俗報刊,開始了新變和轉型。究其原因,除“一是中國文學創造性的轉化;二是西方文化的影響”(39)郭延禮:《中國前現代文學的轉型》,第3頁。之外,還有幾點深層次的原因驅動。

一是時局巨變使然。晚清面臨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西學東漸,中國被動進入整個世界的現代性進程,文化傳統受到前所未有的外來沖擊。隨著“西方文物制度的輸入,以及外力侵逼,產生了對于時代環境的覺醒,從而展開其思想的轉變,醞釀著中西觀念的激蕩,新舊雜糅和更新的創造?!?40)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9頁。傳統的應對之策已然失效,文人的地位和生存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傳統的書寫方式亦開始動搖,“自報章興,吾國之文體,為之一變”(41)梁啟超:《中國各報存佚表》,《清議報》1901年12月。,辭賦創作亦緊隨時代巨變而調整,由夸飾山川景物之美、鋪陳大國都邑之皇、詠嘆個人離愁之恨、書寫田園牧歌之美等逐漸向新的描述向度敞開,賦家開始書寫世界局勢之新變、民族國家羸弱之現實、外來新物之奇異、思想理念之異質,變化可謂大矣。尤其對外來稀見物事之鋪陳,成為晚清民國賦作最為起眼的特色和亮點,賦這一古老文體被植入現代意識和世界性視野。具體而言,西方的電器物品、交通工具、商業模式、生活習性、民主自由、婦女地位等成為賦家描摹的新內容,尤其對鴉片及其引起的社會連鎖問題的批駁,成為書寫最多的主題,并形成頗具規模的“鴉片題材賦”,旨在引起國人警醒,以自覺抵制鴉片,實現國家昌明和個人的身心健碩,具有一定的警示性和批判性?!拔淖內竞跏狼?,興廢系乎時序”,由于晚清時局的巨變,異質文化的沖擊,賦的鋪敘題材得到了空前拓展,體現出賦家入世的積極努力。他們力圖通過賦作來啟蒙民眾,普及新知,接軌世界,也說明賦這一古老文體,在面對西學東漸、民族飽受欺凌的現實境況時的社會擔當。同時文人因失去科舉進身之階后投身現代報刊場域,覓得了生存的縫隙,舊學亦有用武之地,撰作的辭賦也具有“酌新理而不泥于古,商舊學而有得于今”(42)苦海余生:《文學雜志·發刊詞》,《中國近代文學大系(1840~1919)·史料索引集一》,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2年,第1151頁。的功能和價值。而報刊對各類稿件均有包容性,于是近代報刊與文學就這樣非常奇妙地糅合在一起,共同促進,協調發展。

二是稿酬制和商業盈利的驅使。報刊要擴大銷量,吸引購買,必須有能抓住讀者閱讀期待的稿件。為此,晚清一些報刊開始嘗試發文免費模式,1872年《申報》首開其端:“騷人韻士,有愿以短什長篇惠教者,如天下各名區竹枝詞及長歌紀事之類,概不取值?!?43)申報社:《本館條例》,《申報》1872年創刊號。這則啟事頗為有效,激發了文人投稿的積極性?!胺彩墙倪M步文人,大抵都與報刊發生關系?!?44)袁進:《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0頁。如署名愛月仙子的作者擬了《錢莊賦》寄給報館,希望編輯酌情刊出:“每欲附驥,恐難續貂,餳簫粥鼓,妄冀師曠之聽,村婦田嫗,敢邀毛嬙之盼,俚言庸筆,自覺忝顏,漁唱樵歌,或能解頤,尚蒙不棄谫陋,還求斧正登報是幸?!?45)愛月仙子:《錢莊賦(仿阿房宮賦)》,《申報》1872年12月16日。但隨著報刊日增,競爭加劇,作者由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變,報刊為留住優質稿件,開始實行稿酬制,以經濟效益吸引知名作者,從而保證報刊的銷量。而傳統文人發現在報刊上發表作品不但有名可揚,還有錢可賺,于是踴躍撰稿,稿酬制由此建立并形成業內慣例?!芭f時文人,即使過去不搞這一行,但科舉廢止了,特別是稿費制度的建立,刺激了他們的寫作欲望?!?46)范煙橋:《民國舊派小說史略·概說》,魏紹昌:《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上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年,第269頁。就辭賦撰作者而言,要從報刊獲取稿費,書寫內容一定要符合報刊要求,于是求新求變成為賦家重點考量的內容;加之晚清文人對時代的了解較先前的賦作者已有了質的飛躍,眼界自是不同,甚至有了世界意識,他們筆下之賦也就自然而然突破了前人框囿,將新的、世界性的東西寫入賦作中,并由此凸顯了辭賦的新時代價值?!霸纫蚴送緭砣?、謀生艱難,大量流入上海和江南一帶的秀才童生乃至舉人進士、候補官員,現在發現能夠通過業余時間寫作文字,賺取稿費,對自己的生活稍有補貼,往往為此喜出望外,為報刊和書局寫稿的積極性特別高?!?47)張敏:《從稿費制度的實行看晚清上海文化市場的發育》,《史林》2001年第2期。于是,稿酬吸引了作者,商業盈利則激勵報刊主辦者,使二者均有利可圖。而報刊主筆或主編知道,要擴大銷量,獲取經濟效益,僅靠時評等不足以吸引讀者,類型必須多元化,詩詞歌賦一應俱全,如《申報》甚至將“刊登文藝作品作為報紙的一項固定內容”(48)李良榮:《中國報紙文體發展概要》,第130 頁。。這樣,報刊中的文類奇妙混雜,很多風格極端不一的文體被合版排印在一起,雅俗合流,宣傳性與娛樂性兼顧。為應對這一趨勢,辭賦作者只有不斷書寫新知識、描述新現象、鋪陳新物事,才能順應報刊之需求,并獲取經濟報酬。因此,不管在書寫題材,還是內容表達上均發生了新變,與傳統辭賦已有重大區別。

三是文學傳播方式新變所致。文學的傳播方式經歷了口傳、抄傳、印傳等幾個階段。近代以來,西方報刊被引入中國,現代工業印刷技術也配套而進,中國文學的創作和傳播模式因此發生質變,由傳統師友親族之間小范圍的抄傳、版印,開始變為專業印刷機構發行出版,遂使文學開始向大眾傳播轉型,國人的閱讀范圍和習慣也隨之發生了巨大改變。故曹聚仁說:“一部近代中國文學史,從側面看去,正是部新聞事業發展史?!?49)曹聚仁:《文壇五十年》,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第83頁。而傳播加速陡然間擴大了文學的空間和受眾群,周轉頻率加快,使報刊文學能在短期內影響到不同的群體。尤其作者、報刊、受眾各自獨立,并通過報刊在市場中的信息反饋,可使報刊主辦者調整刊發內容,作者調整自己的寫作方向和主旨,以符合報刊的受眾需求。正是著者、報刊、受眾新三角關系的特征,決定了文學生產和傳播的轉型?!爸袊钠诳膶W享有獨一無二的地位。由于各種原因期刊出版比書籍出版更加繁榮。許多重要的作品在出單行本以前,是在雜志上問世的,而且,一些作品只有在雜志上才能找到?!?50)Lee-hsia Hsu Ting, Government Control of the Press in Modern Chin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971) 4.就賦這一文體而言,亦由傳統的士人創作、精英創作向大眾化的向度敞開,由局限于留名鄉邦、宗族書寫、師友唱酬等傳統傳播模式,逐漸向依托報刊進行傳播的轉變。而報刊利用傳播周轉時間短、普及面廣的特點,形成文學的反饋機制,并使文學創作主體下沉,由士人轉向具有現代視野的知識分子,也意味著辭賦創作與傳播已脫離傳統而步入現代模式。于是,賦作主體的轉型、傳播方式的嬗變、受眾群體的更新,使近現代辭賦創作具有新的時代特質,風格向“平易暢達,條理清晰,感情充沛,以適于報章宣傳的需要”(51)管林、鐘賢培主編:《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上冊,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年,第25頁。轉變,不管在題材、手法,還是在書寫形式上,都和傳統辭賦有了較大區別?!敖鷪罂癁橥砬逦膶W提供了嶄新的載體、媒介和文本,三者三位一體,在加速文學生產和擴大文學傳播的同時,也在推動中國文學發生系列的變革?!?52)張天星:《報刊與晚清文學現代化的發生》,南京:鳳凰出版社,2011年,第2頁。之所以出現這些類型和新變,正如許結所言,它“既非賦體的更化,亦非賦藝的宏揚,而是清代政治、文化的反映”(53)許結:《清賦概論》,《學術研究》1993年第1期。。面對晚清數千年未有之變局,賦體文學利用其鋪采之長、諷誦之功,隨時代的變化做出積極的調整,以發揮文學諷勸、教化、警醒、審美等多重功能。也就是說,近現代報刊辭賦的新變,正是一系列社會變革帶來的結果,這也是中國文學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具體例證之一,詮釋了古典文學現代轉化的可能路向。

四、 結 語

綜上所論,晚清民國報刊所載辭賦的特質及新變,是近代社會變遷的必然結果。但由于晚近報刊蕪雜多樣、散佚普遍,因此很多文獻還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輯佚、整理與研究,故其文學價值、文化價值、史料價值也就沒有得到凸顯。當時報刊所載辭賦,在形式結構、語言體式及選聲用韻方面,依然保持傳統賦體的形構體制,與中國辭賦撰作傳統有較好的續接,遂使辭賦這一悠久文體在晚近西學東漸和白話沖擊的背景中免于斷代。不過與傳統辭賦相比,因受時代局勢、報刊發行體制、文學傳播模式變化等影響,不管在題材、形式還是風格上都出現了新變和轉型,但這一新變和轉型正是近代報刊辭賦文學價值的體現。首先,就其主旨和題材來說,辭賦的鋪敘內容發生了巨大改變,如對洋場、電器、飛機、鐵道、鴉片、自由等現代元素的書寫,不失為辭賦題材的重大突破,描敘內容已經有了現代性視域,展現了辭賦在時代巨變中的文學功能;其次,就其寫作方式而言,因報刊對作者、讀者的準入門檻降低,辭賦撰作必須迎合時代語境和受眾群才能刊出,故通俗性、大眾性、戲作性成為主流,而這一新變正是辭賦延續文學生命力的現代選擇,體現了賦作者在文學轉型語境中求新求變的努力,也是辭賦轉向現代模式的自我調適;再次,就其語言表達方面來看,撰者借用俚語、方言、新詞等入賦,消解了傳統辭賦的典雅性,使辭賦不再是少數精英文人把玩的文本,閱讀難度降低,普及度大幅提升,契合了近現代文學根植啟蒙、朝向大眾的初衷,體現了傳統文學古今因革的內在價值。當然,由于古典詩詞曲賦在近代衰落已成定勢,故報刊刊載辭賦在藝術上、審美上出新不多;但作為文學文化轉型時期獨特的文學鏡像,極有必要進行全方位的輯佚、闡發和研究,這對于豐富中國近代文學、中國賦學的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價值。

猜你喜歡
辭賦報刊文學
辭賦神鷹銀鎧圖序
我們需要文學
百強報刊
什么叫辭賦及其與對聯的關系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小學生必讀》再次入選向全國少年兒童推薦百種優秀報刊
《中國辭賦理論通史》
辭賦創作理論研究
在“門”字內加字可以組成新的字,試著填填下面的空吧!
我與文學三十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