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花雅之爭”

2020-12-14 09:50張丹
錦繡·上旬刊 2020年10期
關鍵詞:戲曲

張丹

摘要:花雅之爭在戲曲的發展歷史中有著特殊的含義,展現了我國戲曲藝術的重要變革。它真實地反映了戲曲亂彈諸腔在清代的繁榮景象。也是戲曲以文人為中心轉向以藝人為中心的重要歷史時期?;ㄑ胖疇庪m然是戲曲舞臺上的競賽,但實際內涵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v觀其歷史變革,思考當下應以何種態度面對新藝術舞臺上的角逐。

關鍵詞:戲曲;昆山腔;亂彈;花雅之爭

昆山腔,興盛于清康熙時期,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名曰“雅部”。除昆山腔以外的其他聲腔劇種統稱為花部,也叫亂彈。它們以火爆熱鬧的表演,通俗易懂的曲詞,引人入勝的故事吸引著京城大批的觀眾。昆山腔多演才子佳人之事,用吳儂軟語之音,受王公貴族推崇。他們瞧不起那些鄉間鄙俗之曲,言道“花雜不純,非正聲”。清乾隆時人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中說:“兩淮鹽務例蓄花雅兩部以備大戲。雅部即昆山腔;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黃調,統謂之亂彈?!?講的是,江蘇鹽務為了迎接皇帝南巡,在揚州境內“兩岸排當”,征集諸腔各調,分班各演。一些常駐揚州的“接駕”戲班,被分為花、雅兩部。這種稱謂,很快傳遍各地。

第一次的花雅之爭是乾隆初年,昆腔同京腔的沖突。京腔是弋陽腔流傳到北京的流變,當時已自成一路。京腔在北京很受老百姓的歡迎。在《都門紀略》中記載,那時候的京腔“六大名班,九門輪轉”。北京內城有九個城門,這些有名的京腔班社在城內巡回演出。由此可見,在首次的花雅之爭中,京腔以深受廣大觀眾喜愛而獨占鰲頭,改變了昆曲獨占京師劇壇的局面。隨后,京腔受到統治者的利用,差派御用文人,以維護封建統治為目的,對京腔劇目進行改編,編撰宮廷大戲,服務皇室。由此以來,京腔改變了它淳樸的衣衫,和昆腔一樣披上了雅致的外套。京腔和昆山腔為伍,構成新的昆弋“雅部”。此時,其他地方聲腔進入京城舞臺,第二次的“花雅之爭”拉開帷幕。

據史料記載,乾隆年間,山西的票號生意在北京占有一定的社會經濟勢力,為爭取支持,以唱陜西秦腔為主的戲班加入了山西梆子,融合成了唱秦腔的“山陜班”,并蓄力在京。京腔雖然取勝昆山腔,但不能一并壓倒其他諸腔。乾隆四十四年,四川唱秦腔的著名旦角伶工魏長生進京,正好搭班“山陜班”,以一出《滾樓》轟動京城。他不但表演技藝精,而且革新了旦角的造型扮相,梳水頭,貼片子,足踩蹺,使得京城的觀眾耳目一新。隨后又陸續來了不少四川的名旦,并在北京站住了腳。秦腔在北京的風靡一時,再次以“花部”之名取得勝利。由于清帝偏愛雅部,也有人提意見說魏長生的戲,科諢淫穢。遂乾隆五十年,政府頒布政令禁止秦腔班演戲。妄圖扭轉聲腔劇種更替興衰的歷史趨勢,前所未有。魏長生被迫南下揚州。一些秦腔藝人被迫加入昆弋班,北京城里的秦腔班只能轉移到郊縣維持生存。

乾隆五十五年,浙江鹽政官員及商人要為80歲的乾隆皇帝祝壽。揚州鹽商江鶴亭(安徽人)在安慶組織了一個名為“三慶班“(三個安慶的戲班組成)的徽戲戲班,在閩浙總督推薦下,由藝人高朗亭率領進京參加祝壽演出。第一次進京的三慶徽班嶄露頭角,引人矚目,贏得了“京都第一”的聲譽。由于他們精湛的表演贏得了京城觀眾的喜愛。因此,祝壽之后便留在北京,演于京城各戲館,于是京城掀起了一股徽班熱。隨后,又吸引了其他徽班陸續進京,其中有“四喜”、“啟秀”、“霓翠”、“和春”、“春臺”等。一時間,京城舞臺成了徽班的天下?;瞻嗖d,秦腔班只能據其蔭以棲身。到了嘉慶末年,以唱昆曲為主的班社相繼報散,京城便出現了“四大徽班”?;ㄑ胖疇庍M入一個新的競爭局面。

由于當時鄂川陜豫地帶農民斗爭烽火燃燒,清政府為鞏固其政治統治。嘉慶三年起,連續發布禁演花部諸腔的命令。誣告明曰“其所扮演者,非狹邪媟褻,即怪誕悖亂之事,于風俗人心殊有關系”;“川、楚教‘匪,借詞滋事,未必不由于此”(蘇州“老郎廟碑記”;嘉慶四年五月禁令)。從中可以看出,花雅之爭雖然是戲曲舞臺上的競賽,但實際內涵了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ú縼y彈所隱含的是那個時代人民心中真實情感的吶喊。沒有什么能夠攔阻時代的呼聲,嘉慶初年的禁令慘遭失敗,北京劇壇恢復了亂彈諸腔的勝利。乾嘉之際,秦腔流布到各地而興起的梆子腔逐漸形成新的聲腔體系。昆弋諸腔演變為地方化了的昆曲聲腔系統和高腔聲腔系統,以及明清俗曲衍化而成的弦索腔系統,構建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曲劇種。

花雅之爭在戲曲的發展歷史中有著特殊的含義,是我國戲曲藝術的重要變革。它真實地反映了戲曲亂彈諸腔在清代的繁榮景象。也是戲曲以文人為中心轉向以藝人為中心的重要歷史時期。不同階段的“花”、“雅”之稱所代表的劇種、聲腔有所變化。經過數次的角逐之后,京城的戲曲舞臺成為了花部諸腔競相綻放的百花盛景。戲曲舞臺上的花雅之爭讓我們看到,戲曲的發展有其自身客觀的藝術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官腔與雜調,文人與優伶的角逐當中,更是看到了雅俗共賞的時代需求。新興腔種,鮮活清新,通俗易懂,構成了強烈的吸引力。但古老的劇種蘊含古典藝術的高超水平。聲腔劇種的風格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時代進行變革適應新的觀眾。新時代的角逐已經超越了戲曲舞臺,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的思想理念、審美情趣已經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新語境、新場域迫使戲曲要繼承創新。戲曲既是古老的,又是新鮮的戲劇藝術,因為它生于人民、長于民間。歷史中的花雅之爭,可以使戲曲如雨后春筍般煥發生機。在面對新審美的沖擊與挑戰下,愿戲曲仍可旭日東升。

參考書目

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史》,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年4月版

廖奔、劉彥君:《中國戲曲發展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鈕驃:《中國戲曲史教程》,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8月版

傅曉航:《戲曲理論史述要補編》,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6年3月版

猜你喜歡
戲曲
中外大學生體驗非遺戲曲文化
新舞臺
戲曲從哪里來
小學音樂戲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
傳統戲曲
戲曲進校園,經典共傳承
趣學本土戲曲
四部委攜手推進戲曲教育工作
四部委攜手推進戲曲教育工作
戲曲創新不能忘記傳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