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行音樂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規律分析

2020-12-15 10:50夏炎
北方音樂 2020年19期
關鍵詞:大學生群體價值取向

【摘要】大學生一直被人們看成未來經濟發展與祖國復興的希望。在他們這個年段,看待世界的觀點以及價值認同已經逐步完善,但仍然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在文化潮流中,流行音樂無疑是最閃爍的一顆明星,擁有對人們價值取向產生引導作用的能力。當大學生群體與流行音樂相遇,會產生何種價值沖撞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本文首先通過對流行音樂與價值取向的相關概念進行闡述,對為何能影響大學生價值取向進行分析,最后深入研究影響效果的內在規律。

【關鍵詞】中國流行音樂;大學生群體;價值取向;影響規律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19-0000-03

【本文著錄格式】夏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流行音樂對大學生價值取向的影響規律分析[J].北方音樂,2020,10(19):245-247.

引言

1949年之后,流行音樂便逐漸貼近人們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改革開放拉開時代的帷幕時,國內人第一時間跟隨黨的領導政策,產出了諸多貼近國際化趨勢的流行音樂作品。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大學生群體所受到的影響是分析流行音樂不可忽視的一部分,近年來網絡新媒體發展趨勢越發明顯,傳統電視節目也推出了大量流行歌曲明星現場演唱或選秀等節目。大學生是接觸流行文化的急先鋒,這些新興的流行音樂載體對他們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能夠產生明顯的正面影響。在這種影響的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發展規律,本文對流行音樂對大學生價值取向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一定的分析,從而辨明其所產生的正面影響細節以及背后的規律性。

一、流行音樂與價值取向的相關概念闡述

(一)流行音樂的概念分析

流行音樂的英文對應詞為pop music,通常情況下區分國家不同流派的相關流行音樂會在單詞前增加英文名首字母,例如韓國流行音樂即為K-POP、日本流行音樂為J-POP。流行音樂學術界主流觀點認為的起源時間是在美國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左右,在剛剛興起的初期POP音樂主題形式較為單一,作曲風格在如今看來可以簡單稱之為美國黃金時代音樂。隨后,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流行音樂逐漸分支出黑人流派的爵士樂、白人主導的搖滾樂、以及美國鄉村小調等諸多形式。在牛津權威字典中對流行音樂的描述為:一種生活中常見的音樂形式,其中包含多種易于被常人理解的節奏篇幅,時間長度短、旋律明顯,和聲的制作樣式有限。相比國外對流行音樂的認識,我國的看法稍有不同,中國國家百科全書中對流行音樂的定義為具備通俗文化的簡易性、流暢性,傳播效果好,擁有人民群眾基礎的音樂形式。

對流行音樂做簡要分析所得出的最具代表性特點便是其屬于一種通俗文化形式,對聽眾的音樂基本素養要求水平低。流行樂的歌詞通常語句精簡,對表達意向的描寫直接,通常不包含生僻字,容易跟隨曲調進行翻唱。因此,在我國流行音樂又被稱呼為大眾化音樂,詞句通常來源于對人們日常生活中發生事物的簡要描寫或是勸告應當采取的應對態度,例如《好日子》中“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地事兒都能成”這句歌詞,所用詞均為人民群眾所能讀懂的簡易詞匯,具備方言的兒化音,貼近生活中的言行,給人帶來親切感。又或者是《?;丶铱纯础分械摹俺;丶铱纯?,回家看看”,通過重復性的旋律以及用詞來暗示人們加大回家探望的頻率,傳播社會正能量,對群眾的價值觀產生正面影響,并傳達中華民族的傳統道德風范,尊老愛幼、關照家庭。

流行音樂的另一大特征便是由于曲調構造簡易、歌詞易于理解,因而傳唱水平極強。簡單易懂的流暢伴奏能夠在第一時間打入聽眾的思維模式中,從而使其不由自主地在腦中環繞音樂核心旋律,并哼唱出記憶的歌詞,使周圍人群也能獲得相應的音樂記憶,從而加大傳播效果。相比我國的特色戲曲,流行樂篇幅時長短,能夠在快速的單位時間內完成傳唱效果,進一步擴大了傳播類型。

流行樂的分支派系多,涉及到的音樂風格極為廣泛。每一個時代周期所產生的流行樂風格不盡相同,具備當時的歷史背景特征,能夠對人們傳達出文化氣息的余韻。例如我國改革開放時期所流行的音樂以聯歡晚會平臺歌曲為主,費翔所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故鄉的云》等。這兩首歌朗朗上口的曲調、通俗易懂的愛情歌詞成功地抓住了當代青年的文化之心,打通了流行市場。在國外傳入了搖滾類風格歌曲,通過富有激情的鏗鏘有力演唱方法抓住了一小部分人群的聽覺,也邁入了流行音樂的范疇內。例如中國搖滾樂隊黑豹所演唱的一首著名搖滾樂《無地自容》,歌詞所寫出的心理意向引起了諸多大學生的共鳴,替他們宣泄了生活的沉悶以及苦痛,受到了校園群體的追捧。

(二)價值取向的概念闡述

價值所代表的內容包含多種分析意義,其在不同的行業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革命先鋒馬克思認為:價值所代表的意義是從客體處理滿足其需求的外界因素關系中所產生的。在這位偉人的哲學人之中,價值屬于內涵關系,是客觀主體與個體之間的外界聯系,人類屬于客觀主體的一種,而事物則是客體的典型表現形式,例如流行音樂。價值作為關系的理性闡述,其只存在于現實世界中的理性人意識內部。研究者所分析的事物價值,其實為狹義限定上的客觀事物價值,存在客體與客體的聯系中。因此,對于一件事物判斷有無價值,需要避免直接做出結論分析,要在判斷其是否對其他客體(例如人類)擁有聯系需求后,再輸出研究成果。例如現代的全新智能化手機對于人們的價值便有所區分,對人群中的多數人來看手機具有多種功能,能夠對工作生活產生有利幫助,因此它具備價值。然而,對窮苦山區或是部分農村區域的人來說,手機失去了互聯網的幫助,也不具備對農業產生有利作用的功能,因此它不具備價值。所以,在分析事物的價值時要根據客觀個體的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避免直接做出不適用的結論。

二、流行樂對大學生價值取向能夠產生影響的原因

(一)階段化過程影響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中關于認識價值取向的部分哲學表示:認知模式中的分析過程首先由落實實踐來產生初步的思考,隨后通過邏輯思維的正確分析來轉化為認識的基礎,進而整合進入思想。在思想中與情感思考相結合后,能夠成功從感性認知轉化為理性邏輯結果,并增加意識能動性的實踐效果與深化程度。由此類哲學思考出發,思考流行樂對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能夠得出兩個方面的結果。

首先是流行樂能夠從大學生的感性認知轉化到理性實踐,音樂的曲調能夠傳達出作者想象構建出的情感場景,通過歌詞相互配合形成沖擊性的感性認知區域。樂曲的諸多流派使其情感構建豐富多彩,有效地充實了大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大學生活動區域小,每日時間被學習任務所占據,課余時間文化充實不完全。因此,流行音樂恰好能夠填充其文化需求,使他們從中找到生活日常的共鳴之處,為心靈提供休閑場所。音樂中歌詞所傳達的作者意向還能夠對大學生的文化狀態進行升華,從感性認知進化到理性認知成果,分析與結構歌曲表達內容,完善了大學生的推理契合感。

其次,流行樂能夠從大學生的理性認知轉化到實踐活動中。理性認知在轉化過程里的關鍵環節便是通過日常生活的實踐來整合一定的行動理念,大學生常規轉化模式分為三個階段,首先分析客體事物是否具備合理性,是否背離了現實的基本規則;第二是評估客體事物所傳達的理念對自身的價值程度,能否為自身帶來利益;第三是進行吸收與調整,達成轉化結果。大學生在完成這三個階段的轉化后,能夠對流行樂產生實踐化的內在認知,并對其完善評價與辨別,從而在日常生活中融入樂曲相關的價值取向活動,結束影響流程。

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無論是感性通往理性的變化過程,還是從理性認知轉化為實踐內涵的外在異化。兩者均對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這種影響與學生本身的世界觀人生觀相互滲透,從而達到理性認知與情感認知的相互統一。

(二)時代背景特點聯系價值取向

在前文分析流行音樂特點時,我們可以發現其具備著融入背景時代的主要特性。一個時代所產生的文化流行中,音樂是其中最為明顯的產物。流行音樂可以講述過去時代的故事,描繪當時的文化傾向、講述歷史故事、傳達革命精神等,也可以超前于時代,暢想未來文化、構思新穎旋律。然而,其最核心的特征仍然是傳達其誕生時代的背景文化故事,備這種特點的音樂才能夠成為人民群眾所傳唱的經典流行作品。例如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早期階段,大學生群體熱衷于政治文化討論,崇尚集體主義,著力于探討國家的未來以及社會文化制度。此時的流行樂作詞也具備著同樣的特點,從而利用同質化性質打入大學生文化圈內部,替他們講述出了內心的思維想法,成為流行經典。當前新時代文化發展逐步成熟,大學生群體展現出了多向發展分支,對次文化包容力度強大,一方面遵循主流文化價值觀,另一方面對小微文化也具有研究力度。此時的流行樂曲便隨之展現了自身的多元化風格,傳達出文化繁榮的重要性,符合大學生的心理價值取向,進而影響他們的客觀判斷。

三、中國流行音樂對大學生價值判斷正面影響與規律分析

(一)正面影響分析

流行音樂中對人與人之間愛情歌頌的占比較高,大學生群體處在愛情觀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對建立戀愛關系的興趣處于人生當中的最高峰,此時正面的流行音樂能夠對他們的戀愛觀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根據匿名校園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在收聽流行愛情音樂時,感受到了愛情的溫馨與甜蜜,產生了對愛情的美好向往。在戀愛關系失敗的學生群體中,多數人認為收聽戀愛流行樂曲能夠排解自身的苦悶,幫助自己為下一次戀愛建立起更為強大的信心。

流行樂還能夠影響到大學生群體的道德觀。我國主要流行文化在古代一直以儒家文化為主,提倡知榮辱的道德觀念。在現代流行樂中,多數作者都將自身對于道德批判的觀點融入了詞句,大學生群體在收聽此類音樂時,能夠通過作者想要表達的道德內容來衡量自身的道德選擇,吸收正確道德觀進入日常行動實踐中,有利于大學生正確價值取向的確立。調查顯示,學生群體在收聽關于親情與友情正能量歌曲時,有二分之一的學生理解到了歌曲想要傳達的正確價值觀,并試圖將其融入自身的行動當中,有效規范了大學生的道德觀取向。[10]

(二)規律分析

流行音樂從改革開放以來至今的影響規律體現出了三個方向.首先是從較為單一化的勸誘走向了多元化發展。隨著社會體制的進步,科技水平的逐漸上升,原有的部分道德價值觀已經不適用于現代社會中的一些場景,大學生群體在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產生了對勸誘言語的逆反心理,因此單純的說教式歌曲對學生的正面價值取向效果開始逐漸減弱。與此同時,流行樂開始向多元化轉變,詞句旋律內容百花齊放,有針對日常生活內容的批判、有針對親情美好的向往、有歌頌友情的偉大、有傳達愛情的芬芳。這種轉變規律充分適應了大學生對于多元文化的需求,重新發揮了對他們價值取向的影響力。

第二個方向便是從國家集體思想向個人優先的轉化,在改革開放初期,流行樂曲主要圍繞國家意志的文化需求來進行創作,歌頌愛國主義,要求個人為廣大集體進行奉獻。隨著新時代的發展,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逐漸上升,個體單位的利益也受到了國家的保護。因此流行樂也開始向自我主義化發展,大學生群體處于青年時期,對個人的利益保護以及需求有著強大的執念,流行樂通過迎合大學生的心理特點,來繼續發揮對他們價值取向的影響力。

第三個方向便是從被動化發展向主動出擊式發展轉變,流行歌曲在過去時代主要以人們對未來的迷茫感為創作靈感,反映出了改革時期社會產生了部分動蕩,人民群眾對未來期望不清晰的背景特點。新時代中國實力逐漸強大,人們對未來擁有了憧憬,具備歌頌出主動出擊式感受的需求,因此流行樂開始在詞句中融入主動化內容。倡導人們追求未來化事物,為自身的條件而努力奮斗,有效迎合了大學生尚未踏入社會,朝氣蓬勃的條件特點,培養了大學生的價值取向轉變為主動化實踐。

四、結束語

流行音樂從改革開放以來逐步發展成熟,已經與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所結合,具備對其價值判斷產生影響的效果。未來流行樂應當繼續改進價值觀念,發揮對大學生群體的正能量灌輸效果,促進他們的身心協調,從而為國家人才發展做出有利貢獻。

參考文獻

[1]程澤,王咪.從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的發展看大學生價值觀變遷[J].小品文選刊:下,2017(3):223-224.

[2]閆莉,王金嶺.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思潮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J].宿州學院學報,2017,32(10):1-4.

[3]呂若楠.改革開放以來大學生價值觀變遷的歷史分析[J].新西部,2019(20).

[4]徐子涵.當代中國流行音樂評價體系及文化意義[C].江蘇社科界學術大會學會專場應征論文,2015.

[5]高瑞琴.后現代主義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其對策研究[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6.

[6]張婷.新時期流行歌曲中價值觀嬗變與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6.

[7]尚亞.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與價值分析[J]. 通俗歌曲,2016(10X):189-190.

[8]孫圣凱.探究中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及影響[J].大眾文藝,2017(18).

[9]李廣平.談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流行樂壇中的港臺音樂[J].中國文藝評論,2018,39(12):69-76.

[10]焦奕博.從《倍兒爽》看中國當代流行音樂的發展現狀[J].小品文選刊,2016(3):226-227.

作者簡介:夏炎(1987—),男,江蘇揚州,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藝術理論與實踐研究。

猜你喜歡
大學生群體價值取向
人文關懷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網絡平臺 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基于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大學生微博使用動機實證研究
網絡心理咨詢在大學生群體中的運用探析
關于大學生價值取向變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學美術教育的價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消費文化場域中大學生消費行為的道德反思與重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