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養:在設定的情境中“聚變”
——運用議題式教學培養思政課核心素養舉隅

2020-12-17 06:27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
教書育人 2020年26期
關鍵詞:議題法治思政

陳 蕾 (江蘇省通州高級中學)

“立德樹人”是國家的要求,也是教育的使命。當前的高中政治教育教學中,教師仍受到應試教育的禁錮和束縛,學生仍受到考學壓力的左右和驅使,教學的指向更偏重于提高成績,忽略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師講、學生背依然是最常見的教學模式。如何讓政治課成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如何讓核心素養在政治課教學中落地,這是當前高中思政課教師要研究的重要課題。

當前的高中思政課教學中,由于教學方式老套、僵化、死板,加之學用脫節,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更是無從談起。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必須改革高中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尋找新的教學路徑和師生內心共鳴點,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實踐表明,議題式教學有助于我們實現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目標。

一、思政課核心素養:植根內心的自覺

素養是指一個人的修養,也是人的綜合素質。從廣義上看,包括道德品質、言行舉止、知識水平與能力才干等各個方面。思政課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本學科所學知識、技能、理念,去認識、分析、解決問題,并在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體現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參與社會生活所必備的能力和品格。

高中思政課所涉及的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內容:

1.正確的政治認同

政治認同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一種情感和意識上的歸屬感。政治認同決定著學生成長的方向。對于高中思政課而言,最為重要的就是進行社會主義的相關教育,使學生實現對國家認同、政黨認同、制度認同、體制認同、理想認同、政策認同等;時刻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始終堅持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

2.理性的科學精神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理解世界、變革世界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取向;是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維品質和行為特征的表現,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的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茖W本身作為一種優秀的精神品質,它一定是理性的,相對于感性而言,在實際生活中可以指導人們正確地衡量事情的是非曲直,從客觀實際出發,不被個人情緒和偏見左右??茖W精神關乎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生活的態度,科學精神不僅能夠引導人們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還能夠使人們對于自身存在的價值及意義進行更深刻的思考。

3.公正的法治意識

法治意識是人們對法律的承認、崇尚與遵從,體現著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捍衛尊嚴、嚴守道德底線等社會人的必備品質。高中生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捍衛者,對其進行法治教育,不僅關系到學生自身的法律素養,還關系著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它不僅可以降低社會犯罪率,還可以使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采取合法的手段維護自身的權益。

4.主動的公共事務參與能力

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三者最終必須在公共參與的實踐中得以落實。公共參與的能力并非自發形成,需要我們借助思政課豐富而廣泛的教學內容去挖掘和培養。公共參與能力主要指參與公共服務的意識、技能、方式等構成的系統能力以及對公共服務的認知程度和判斷能力。讓學生接觸社會實際,了解參與公共事務的途徑、方式和規則,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管理和監督,培養其當家做主,勇于擔當的責任感、實踐經驗,進而提高通過對話、協商、溝通與表達訴求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其今后適應社會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議題式教學:叩開核心素養大門的鑰匙

議題式教學就是根據師生的共同期待尋求共鳴點,進而找準生活話題和社會話題,依托所設定的議題,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圍繞這一主題,在開闊而靈活、自主而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材料的收集整理,觀點的梳理分析,對蘊含在話題里的事理進行思考、判斷、探究、推論,進而達成一種正確的認知,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議題式教學的對象側重點于學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助于加深學生對事情的記憶、理解、感悟、體驗。教師先組織話題和活動的選題、規劃、設計活動,在過程中起組織、溝通、引導作用。師生雙方都是學習情境的設計者、實施者。

議題式教學的形式側重點在于情景化、生活化的活動設計。每一個精心設計的主題背后都是教師對學生需掌握知識的系統化梳理,有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主題的探究過程,更有圍繞主題展開的師生、生生交流活動。

議題式教學的目標側重點在于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能力的生成與提升,而不是具體的學科知識,更不是卷面分數。以學生的起點和教學目標的契合點確定教學點,從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學習技能水平和情感態度等角度出發進行綜合分析,串聯系列知識,縱向挖掘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實現融會貫通。

三、議題式情境設置:讓核心素養“聚變”

1.整合案例資源,提高政治認同

思政課教學既是知識傳播過程,又是開啟學生心靈的情感傳遞過程,政治認同情感的激發離不開一定的主題和情境。不難發現,對于政治認同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新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內容更為直接,也最為抽象。在教學活動開展之前,立足議題式教學的基本特點,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加以分析,對不同層面的內容加以整合,融合到一起進行教學。

以“偉大的改革開放”為例,設置主議題——“為什么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子議題一:困難重重,路在何方,讓學生通過收集材料感受改革開放前的中國社會,從而導出第二個子議題:努力數載,有何成就?對比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的巨變,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最后通過子議題三:未來已近,如何應對,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改革開放的認同感。

2.借助問題引導,樹立科學精神

相較于傳統的以碎片化知識教學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而言,議題式教學除了強調建構知識系統之外,還強調幫助學生建立連貫的思維過程,在知識內容深度探究的過程中提升其邏輯思維能力。在高中政治主題式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聯系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設計極具探究價值的社會現實問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以“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這一內容為例,我們呈現“中國聯通混改方案”的材料,設置議題“如何發展壯大公有制經濟”,通過層層相扣的一組問題,引導學生解讀分析材料,從企業經營、轉變方式、創新合作、原則基點、安全意識等多方面提升思維能力,樹立科學精神。

3.創設政治情境,培養法治意識

議題式教學活動開展的一大特點是以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社會現實為基礎,創設有關的教學情境,借助情境將政治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如此在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的基礎上,使其意識到政治與生活的關系,做到學以致用。

以“規范市場秩序”這一內容為例,我們可以結合最新的熱點,創設主題情境——西安奔馳車主維權的案例,借助圖片、影像資料、視頻等讓學生對該事件進行多側面掃描:作為具備法治意識的消費者,如何知法、用法,維護自身權益?作為國家相關部門如何調查、執法,規范市場秩序?作為經營者,出現侵犯消費者利益、破壞市場秩序的行為又該受到什么處罰?學生通過走進情境,充分參與課堂討論,在濃濃的法治氛圍下,將原本抽象的政治理論具體化,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法律允許的,哪些是法律禁止的以及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等,以此達到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教學目標。

4.探究熱點話題,提高公共參與能力

時政熱點教學是政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時政進行探究,能豐富和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及時了解世界和社會的發展變化。

2020 年的這場新冠疫情,讓每一個人都得到了成長,政治教師更應該抓住這個時政熱點,讓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得到落實和升華。我們設置了議題“中國一定行”,從中國速度(政府在行動),到社會責任(企業在行動)以及初心使命(黨員在行動)、中國力量(人民在行動)四個子議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事例的探究中,讓學生體味公共參與的過程,提高公共參與的意識。

總之,在高中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借助議題式教學,選擇話題情境,設計活動方式,讓學生在有趣味、有意義、有價值的活動中,使核心素養發生“聚變”反應,從而收獲巨大的精神能量。

猜你喜歡
議題法治思政
21世紀以來中國歌劇批評若干重要議題述論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人大戰“疫” 法治為要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
思政課“需求側”
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議題中心教學法在思政課教學的實踐探索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