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炁實質與養生

2020-12-21 03:37俞美玉陳家正
現代養生·下半月 2020年10期
關鍵詞:劉伯溫養生

俞美玉 陳家正

摘要 文章從劉伯溫天道觀、氣說理論出發,根據儒道經典理論并結合作者近30年養炁實踐,對劉伯溫“氣者道之毒藥”進行了解讀,其中包含人之禍福與天災流行原因分析,并探討了道炁的實質和養成相關問題。

關鍵詞 劉伯溫;道炁;陰陽兩氣;養生

中圖分類號? R764.437?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0)18-024-08

THE ESSENCE OF “DAO QI”AND? HEALTH? PRESERVING Yu Meiyu,Chen Jiazheng.Zhejiang Industry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 32500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inese concept of Heaven of Bo-wen Liu and theory of Qi,According to classical theory of Confucian and Taoist,combining with nearly thirty years practice of author,this article unscrambles the Bo-wen Lius viewpoint that ‘Qi is poison of ‘Dao. The thesis contains reason-analysis of human destiny and the scourge epidemic,and further discusses the essence of ‘Dao Qiand how to acquire it.

Key words? Liu Bowen; Dao Qi; Yin and Yang; Health? preserving

劉伯溫(1311-1375),姓名為劉基,伯溫為其字,以字名于世。他崇尚的是先秦王道,堯舜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時代王道,他以謀求建立王道的救時之政為其終極使命,用其自己話來說是“講堯禹之道,論湯武之事,憲伊呂,師周召,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時之政,明法度、肄禮樂,以待王者之興?!盵1]就其功勛來說是大明第一謀臣,輔佐朱元璋“一統江山和開國立政”,建立系列典章制度,為新王朝架構和運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就其本身生命歷程而言,四落五起為官從政生涯,堅定走向自身人生定位,謀“救時之政”,做伊尹呂尚類謀臣,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統一;就歷史地位評價而言,為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謀略家。就其家族貢獻而言,是澤被鄉里,光宗耀祖,成劉氏郡望一脈——永嘉郡(從彭城郡分離),并保其族至今近七萬人。就其社會影響而言,在學問和民間兩方面都有廣泛影響,從學問上說,是九流百家羅胸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留下了體現其經世治國思想、學術思想《郁離子》《誠意伯文集》等,并且劉伯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既有《靈棋經解》和《多能鄙事》等著作傳世,又有廣泛的易學象緯術數實踐,通天、地、人、物、自然之性理;從民間來說,劉伯溫這一生命、思想及其精神濫觴出來300多個傳說及其多種民間形象,是“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走向神壇的傳奇。劉伯溫歷史真實與傳說雙重形象及其在多種領域多種層面社會廣泛影響,構成了劉伯溫文化。

關于劉伯溫研究明代已有學者涉及,有明代何喬遠、王世貞等人對劉基事跡、傳說的考訂,晚明鐘惺對《劉文成公全集》的編輯和點評。清代學者的劉基研究主要集中在劉基著作考錄、評注方面。1938-2019年共有相關劉基研究文章1300余篇,其中期刊論文約830篇,博碩士學位論文約20篇,出版劉伯溫相關著作約224種。研究類別為:資料匯編類如筆者《劉基研究資料匯編》;原著點校類如林家驪《劉基集》、筆者《<春秋明經>注析 》等;年譜類如王馨一《劉伯溫年譜》,郝兆矩《增訂劉伯溫年譜》等;評傳類如周群《劉基評傳》、呂立漢《千古人豪劉基傳》等;史傳類如高福鎖《劉基》等;散論類如楊訥《劉基事跡考述》、筆者《劉基文化現代價值研究》等;專題類研究如張秉政、趙家新《劉基寓言研究》,張宏敏《劉基思想研究》、筆者《劉伯溫家族史研究》等;軍事兵法類如劉泗譯注《劉伯溫兵法》等;傳說研究類如陳學霖《劉伯溫與哪吒城》、周文峰《劉伯溫傳說集成》等;堪輿術數類如陳良荃《風水學探秘:劉伯溫嫡傳》等。上述幾類關于國內外劉伯溫研究又大體集中于原著點校、生平史事考訂評傳類、政治思想等專題研究、傳說和神化研究四個方面,對于劉伯溫比較一致評價是“足以配事功而明道德”,“勛業、道德、文章并茂”。對于劉伯溫有關“氣”論主要見于研究其哲學思想的文章,如 《劉基的哲學思想及其社會政治觀點》(容肇祖 《哲學研究》1961年第3期)、《劉基思想論析》(唐宇元《浙江學刊》1985年第3期)、周群《劉基評傳》、陳立驤《劉基“天道論”初探》(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7第2期)等。這幾篇文章主要通過其有關“氣”的觀點闡述作者眼里的劉伯溫宇宙觀、世界觀、天道觀,前兩篇還對其屬于唯心與唯物進行了辨析?!秳⒒疤斓勒摗背跆健诽岢隽藙⒒哪恐械挠钪姹倔w,只有兼具到道德之根與價值之源,同時化生萬物“不息”與“不汩”的“元氣”足堪任之。對這一觀點筆者在本文有所參照。本文對劉伯溫先生“氣者道之毒藥”這一觀點闡釋了六層意思,提出了“道炁”與“氣”的區別,進一步闡明道炁的實質,并且闊開了當下道炁之用內在的核心問題。本文創新之處:一是首次對劉伯溫關于“氣者道之毒藥”涵義作了較為全面闡釋,并對道炁實質作出明確解析;二是跳出以往學術囿于語言范圍探討的窠臼,結合經典結合養炁實踐把劉伯溫哲學觀念“道”“理”“元氣”、“氣”等宇宙生成觀復活成“活生生”宇宙生命本原能量——道炁,與當下世界人們同在,并與“先天元氣、真氣、道氣”概念相連接;三是闊開觀念指導實踐,促進道炁之用、道炁養成,以推進對生命終極關懷、增進人們幸福。

1 氣者道之毒藥

劉伯溫《郁離子·天道》說:“氣者道之毒藥也,情者性之鋒刃也。知其為毒藥鋒刃而憑之以行者,欲使之也。嗚呼!天與人神靈者也,而皆不能不為欲所使,使氣與情得以逞其能,而性與道反隨其所如往,造化至此亦幾乎窮矣?!盵1]

這里劉伯溫所說的“氣者道之毒藥”中所說的“氣”,是指道炁、元氣之形而下之氣,是指陰陽兩氣、五行之氣及其之間激蕩而來種種形而下之氣。劉伯溫先生認為,氣者道之毒藥,有以下六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天之心、天之道好善惡惡,“理為其心,渾渾乎惟善也”,但是善不能自行,“載于氣以行”[2] ,這種狀態即是《道德經》所說的“有”,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有即是道之動,是太極,是陰陽未分狀態,具備生發萬物的特性,是大愛、唯善,具有道德之根、價值之源的特質。道未動、寂、真靜狀態即是無。

第二層意思是太極再變,一生為二,分陰陽,陰、陽與太極之道三者共享激蕩而有萬物?!疤煲詺鉃橘|,氣失其平則變”[2],萬物皆以受天之氣以生者也,“圣人之道,包天地,括萬物,一體而毫分焉,莫非道也。故天之大也,分而為日月,為星,為云,為雨,為雪,為霜,為露,莫非天也,而后各形其形焉。地之廣也,結而為山,融而為川,生而為草,為木,為石,為玉,為金銀銅鐵,為五谷,莫非地也,而后各形其形焉。故見其形,而不知其出之原,非知道者也?!盵2]“有形而有質者,有形而無質者,有暫者,有久者,莫非氣所為也?!盵2]劉伯溫在這里說“氣者道之毒藥”,是指道炁化生陰陽正邪五行之氣,氣從其所遇而化生萬物,而后“道”卻隨氣之所遇(欲)而往,即便是天與人,神靈者也,而皆不能不為欲所使,使氣與情得以逞其能,而性與道反隨其所如往,于是劉伯溫先生感嘆“造化至此亦幾乎窮矣”。道性隨遇(欲)而一變再變,是所謂“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也歟?故而陰符經稱五行為五賊,稱天地、萬物、人之間互為盜賊,氣者不正是道之盜嗎?“萬物之成乃大道之毀也?!盵3]從這個意義上說氣者不也是道之毒藥嗎?《說文解字》:毒, 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墩f文解字注》: 毒,厚也。毒兼善惡之辭,猶祥兼吉兇、臭兼香臭也。易曰:聖人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列子書曰:亭之毒之。皆謂厚民也。氣者道之毒藥,一方面道生萬物可謂大德,可謂厚也篤也,另一方面,氣行道隨,氣為道之盜也、害也,正是毒藥也。劉伯溫先生感慨于天地造化無奈一面,“天地若大甕,萬物生其腹,人猶腹中蟲,蠢蠢隨化育,鉆攻無時休?!? [2]劉伯溫先生感概于我們的世界陰陽共生善惡并存,感慨于世風鳳凰少烏鴉多,在《鈞天樂》這篇文章里用奇異手法說自己夢游仙境質問玉帝:太極生乾坤五行,彼此同根,為何卻要互相激搏相熬煎?“太極拆裂為乾坤,紛紛枝葉皆同根,胡為妄生水火金木土,自使激搏相熬煎,臣聞三皇前羣物,咸熙熙眾子戴一父,皥皥無偏私,忽然元氣自蕩潏,變換白黑分賢癡,蚩尤與黃帝従此興戈矛,流毒萬萬古,爭奪無時休,骨肉自殘賊,帝心至仁能不憂?”[2]得到回應是“帝不答,臣心迷”,唯留風咆哮虎豹怒,“但見愁云漠漠橫九疑”。

第三層意思人之禍福源于氣的陰陽之變、從物所遇。劉伯溫先生認為降禍福給人的不是天乃是“氣”?!暗湼Ul所為與?曰:氣也”。但氣非有心主動為人造禍福,是無心之為,“氣有陰陽邪正分焉,陰陽交錯,邪正互勝,其行無方,其至無常,物之遭之,禍福形焉,非氣有心于為之也……善惡成于人,而禍福従其所遇,氣有所偏勝,人不能御也”[2]。一切生命,包括人之生老病死,也源于這陰陽兩氣的變化,“生于其所相得,而死于其所不相得也?!痹掠嘘幥鐖A缺,人有悲歡離合,皆是源于這陰陽兩氣變化萬千的世界,是人不能防御的,有無奈的一面。

第四層意思是天災流行也是氣之陰陽失衡?!疤鞛牧餍?,陰陽舛訛……氣失其平則變……氣行而通,則陰陽和,律呂正,萬物并育,五位時若,天之得其常也。氣行而壅,壅則激,激則變,變而后病生焉……瘴疫流行,水旱愆殃,天之病也……天病矣,物受天之氣以生者也,能無病乎?” [2]天病物也病,人也病。

第五層意思是氣的陰陽變化,道之毒藥,是有解的,劉伯溫先生指出:形而上之元氣可復?!叭粍t天果聽于氣矣?曰:否,天之氣本正,邪氣雖行于一時,必有復焉,故氣之正者,謂之元氣。元氣未嘗有息也,故其復也可期,則生于邪者亦不能以自容焉?!盵2]這里說的元氣指的陰陽未分混沌狀態,是《道德經》里講的“有”的狀態,可以化生萬物,“有名萬物之母”。與“理”“無”同屬于“道”,元氣、道炁、“有”有活動性,“理”、“無”,無活動性。劉伯溫說元氣未嘗有息,“有元氣乃有天地,天地有壞,元氣不息?!盵2]化生萬物的是元氣,是“有”,“有”名萬物之母。

第六層意思是元氣之復需借助于人。雖然說“氣與情得以逞其能,而性與道,反隨其所如往,造化至此亦幾乎窮矣”,然而劉伯溫認為元氣可復“氣的陰陽之變”,因為道炁、元氣是萬事萬物之母,只不過需要借圣人之力?!疤煊兴荒芏四苤?,此人之所以配天地為三也?!盵2]天的本心盡管是好善惡惡,“而天有所不能,病于氣也,惟圣人能救之,是故圣人猶良醫也……堯、舜、湯、武立其法,孔子傳其方,方與法不泯也,有善醫者舉而行之,元氣復矣?!盵2]

在劉伯溫先生眼里,“三才一理,治道無二” [2],天地人及社會治理都與天道相關,與“陰陽兩氣”“元氣”運行變化息息相關,天道之變化關系著社會運行發展變化,他說“朱、均不肖,堯舜醫而瘳之;桀紂暴虐,湯武又醫而瘳之;周末孔子善醫,而時不用……高、文、光武能于醫而未圣,故病少愈而氣不盡復;和、安以降,病作而無其醫,桓靈以鉤吻為參苓。而操懿之徒又加鴆焉,由是病入于膏肓,而天道幾乎窮矣?!盵2]劉伯溫先生認為孔子之后上天之元氣、社會元氣從未恢復過來,雖然孔子開出了良方,但之后未見如堯舜禹、周文王周武王之類圣人出,時下社會問題已病入膏肓。他關注“救時之政”,使人與世間同復其正,是劉伯溫先生一生最主要的關懷課題,所以他考察了天道、自然、人、物生成、變化之性理,提出了“氣者道之毒藥”的命題,氣是道、先天元氣(道炁)之變,“道”反而隨“氣”之所往,“道之陰陽未分狀態”惟善,陰陽五行之氣變化雖然化生了萬物,但打破了惟善之唯美。善惡并存的世界,雖有善根,隨之而來的濁氣、惡之荼毒自然與人類社會,劉伯溫故說“氣者道之毒藥”,自然、天災變化、人類禍福、萬物生老病死都與氣之變相關,同時也認識到先天元氣(道炁)具備復正、療愈功能,但天有所不能,需要借助圣人之力。我們借此探討一下道、道炁、元氣、真氣及其體用養成之間關系以及對當下人之意義。

2 道炁的實質[4]

上文所講的元氣即是先天元氣、先天真氣,由于不同層面多用元氣、真氣稱謂,特別中醫里常用元氣這個詞,為了避免混淆視聽,以示正本清源之效,姑且用一詞統稱,為“道炁”。之所以用“炁” ,而不用“氣”這個詞,因為其屬于形而上,與“氣”有區別,道炁與“炁”,為同義,之所以用“道炁”這詞,僅強調其“道”之屬性。劉伯溫“氣者道之毒藥”論,提出了元氣(道炁)與“氣”之間本質區別與聯系。

“道炁”是學者們一直探討的哲學命題,“道”與“ 炁”是宇宙本源、宇宙生命生成之源泉,這個“炁”是先天真氣,或謂先天元氣,與陰陽兩氣有區別,與我們平常所說的氣也不一樣。建國以來,“道氣”研究的相關文章50多篇,關于“炁”的探討文章有20多篇,如王定功《“炁”:道教生命觀的內核》、耿紀朋《“炁”字考略》《炁氣兩字異同辯》、曾慶馀《道家的先天之炁與醫家的后天之氣》、田光林《采炁機理初探》、陳云鶴《炁的本質——當代道醫對于“炁”的理解和認識》《談談傳統養生炁功與現代養生炁功》等,其中有學者之研究,也有實修者之體悟。這些研究中,約半數以上對“炁”有個基本認定:“炁”是道之動,陰陽未分之狀態 ,自虛無中來 ,為萬象之宗?!盀拧奔础跋忍煸獨狻?“先天一炁”, 它是生命的源泉, 也是指“道”蘊合于人體中的生命潛能 ?!丁盀拧弊挚悸浴分兄赋觯骸盀?,音同‘氣,是中國哲學、道教和中醫學中常見的概念,一種形而上的神秘能量,不同于氣?!疄拍讼忍熘疄?,‘氣乃后天之氣。在中醫學中,指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最基本能量,同時也具有生理機能的含義。具體解釋中還談及了“養生上,‘炁是一種療愈能量,存在于宇宙萬物間一股生生不息的能量流?!?[5]《關尹子·六匕篇》有云:“以一炁生萬物”,“一炁合萬物”;《無能子·圣過》“天地未分,混沌一炁?!蓖趺髯ⅰ盎煦缫粸?,謂元氣未分之狀?!?[6]《炁氣兩字異同辯》[7]對14例書籍里“炁”“氣”兩字同時出現情況進行了辨析,如晉葛洪《抱樸子內篇》一共使用135個氣字,其中98個使用“自然之氣”,52個使用“炁”,引用葛洪所描述“炁”的特殊功效:“此是炁可以禳天災也”“故行炁或可以治百病”,如《無能子》9處用“氣”10處用“炁”,指出“炁”是“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為二儀”.我們祖輩對“炁”“氣”之別早有比較明確認識。學者們根據語言有很多或這或那的解讀,“道”有三層次解讀:一是“道”是宇宙本源、生命本源能量,呈現“0”“無”“無極”和“1”“有”“太極”兩種狀態,皆為陰陽未分,可用身體感悟與驗證;二是道在器中,由道化生出來萬物所呈現之性理;三是道之動、陰陽五行變化規律以及呈現于事物之間變化規律。有的可以說明白,有的不可以說明白,能通過身體感悟與體驗?!暗罏拧睂儆诘谝粚用娣懂犔接?,不僅是停留語言上的東西,語言僅是祖先們給我“指月”的手指,不是“月亮”本身,在語言范圍探討總有隔靴搔癢般的,差那么一點點,很難觸摸到真相?;蛘哒f當下我們對“炁”“氣”認識模糊了其界限,需要回歸,這是當下存在的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之所以把“道”遺落在民間角落里,是因為我們自己把連接“道”的開關——觀念關閉了,這個原因大概與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關。從《大學》《中庸》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說的修身是離不開“養炁”的。歷朝歷代大凡能夠流芳百世的醫家、文學家、思想家、兵家、謀略家、書畫家、甚至是發明家等,都離不開“道炁”的養成與運用,醫家如扁鵲、華佗、孫思邈,文學家如陶淵明、蘇軾、曹雪芹,思想家如老莊、朱熹、王陽明,兵家如孫武、李靖、戚繼光,謀略家如姜子牙、諸葛亮、劉伯溫,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趙孟頫,畫家如顧愷之、黃公望、徐渭,發明家如張衡、沈括、宋應星等等,但是我們不知什么時候起,把上天給予我們人類的法寶遺失在旮旯角落里。

第三個問題是氣功與道炁聯系與區別有待于進一步理清。自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展開了對氣功實證研究,黃欽永《氣功的科學研究現況》、陳金武、鄭宗芥、張永賢《氣功的現代科學研究概況》、黃英澤《氣功對人體生理反應之研究》等諸多文章都向我們展示了通過儀器檢測實驗實證了氣的功能存在有效。不過測試者屬于初學者,大約初學3個月左右。然而初學者養氣與道炁是有聯系也是有區別,氣功與道炁有聯系也是有區別的。對于修煉道炁有成者實證研究尚且缺乏。

第四個問題是“道炁”養成與運用貫穿于我們生活個層面, 誤解為僅是修煉神仙一脈,存在以偏概全誤區。人其實比神仙還神,或者說神仙本是人來做,“物之大者一天而無二。天者,眾物之共父也。神仙,人也,亦子之一也,能超乎其群而不能超乎其父也。夫如是,而后元氣得以長為之主,不然則非天矣?!盵1]人這個身體是宇宙能量接收器,《道德經》《陰符經》等告訴我們人是可以盜取宇宙能量“道炁”的(前提是三盜既宜,三才既安),盜取宇宙能量“道炁”而后要具備其德性“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真正修成道炁、先天真氣,人是不可能自私的,這是由“道炁”性質所決定,先天真氣是陰陽未分、合和狀態,是太極,是大愛,是“道德經”所講的“有”,是萬物之母,也是道生一的“一”的狀態,故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暗罏拧边\用便是道術,影響廣泛而深遠,大致可以分為六類:一是養生樂生,既養命,也能修性,“與道合真”。二是用于醫術治病;三是用于天文歷法地理的自然之術;四是倫理之術;五是王道政治之術;六是用于技藝,“志于道,游于藝”。[8]

道炁是中國的極為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遺落的珍珠,需要我們再度認識、珍惜與弘揚。

《易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我們的祖先用圖1揭示與表達宇宙與生命的本源。道德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兩者同出而異名,同屬“道”的范疇。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句話“道”指的是“無”“零”,也有指稱為“理”“無極”,是宇宙的本原能量,是用身體可以感知的宇宙本原能量。道一動則為 “道炁”,為太極,為陰陽和合狀態,陰陽未分之時,為一,故曰“道生一”;故曰:“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9]一為太極,為陰陽之母,道家也指稱這個狀態為先天真氣、先天元氣,道呈這個狀態才可以誕生萬事萬物?!暗馈笨梢猿蕛煞N狀態:“零”與“一”、“無”與“有”、“無極”與“太極”,都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屬于形而上范疇,但不停留于文字與觀念, 是用身體可以感知與體悟的。人的身體是具備無限潛能的接收器,可以升級也可以降級,全憑自己。人的身體升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感知感悟甚至用“道”。一生二,就是太極一動,則分陰與陽,太極一靜則合二為一?!岸?,三生萬物”,是指分陰陽時,那個本原“0”或“1”之道本原與陰、陽同時存在著,這就是三,陰陽作用同時在“0”或“1”之道本原參乎其中,且只有參乎其中,才能誕生萬物。

道生化圖,可以說就是無字之天書,表達了我們這個世界我們這個宇宙生命生成的真相,然而,一直來觀念上失去了道心,只剩下了陰陽互變太極圖,見圖2。

圖2所示太極圖充斥著我們網絡和眼界,它促使人只看到陰陽,看不到陰陽兩氣消長變化的背后動力——“道”“道炁”;圖3所示才是真正表達了宇宙真相太極圖,中心的圓便是產生陰陽和萬事萬物的“道”與“道炁”,不過它雖表達為小圓心,實際上充滿著整個宇宙,無處不在。因此世界的演變,易學八卦、六十四卦的演變還應該有個源頭,如圖4所示。

正因為有這個”道炁”本原能量充斥著我們這個世界,才使這個宇宙萬事萬物生生不息?!暗罏拧迸c《黃帝內經》說的“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之”所指的“真氣”是一個東西,正因為這個“道炁”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能量,才可以具備讓病體復原的功能。

道炁姑且在語言上如此表達:在靜時呈空、寂、真靜狀態,即無極、無、零,道之動時呈“炁”,是太極、有、一,兩者實質都是一種能量,宇宙本源能量,同屬于“道”?!渡袝防镎f“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南懷瑾說無論道家還是佛家,都從這里來?!兜赖陆洝防锢献右舱f,“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暗馈痹凇渡袝贰兜赖陆洝防锩枋龀鰜淼氖怯形镔|能量的“精”,是身體這個接收器達到一定層次時候,可以感知到、接收到這一宇宙生命本源能量,卻是我們“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又是“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生不滅”,本自具足、能生萬法的能量,能讓我們“以弱用”,用于養生、王道政治、技術等各個方面。

道炁是形而上之宇宙生命本源能量,劉伯溫所說的“氣者道之毒藥”中所說的“氣”,是指道炁、元氣之形而下之氣,是指陰陽兩氣、五行之氣及其之間激蕩而來種種形而下之氣。兩者聯系是:兩者都是宇宙間能量體系,形而下之氣皆從道炁化生而來,道炁可以隨氣之運行、從其所遇(欲),毒于“氣”,道炁與“氣”激蕩共同參與而形于物,同時道炁具有恢復“氣”歸元之性能。兩者區別是道炁能量體系一定高于所有“氣”的能量體系,“氣”的能量體系無論多么強大都超不過其“母”——道炁。道炁性能是大愛、無私、唯善、至樂無樂,“氣”之性能是陰陽清濁善惡邪正苦樂共生并存。 “氣”有氣數,有生便有滅,而道炁長存?!坝性獨猓吹罏牛┠擞刑斓?,天地有壞,元氣無息?!?/p>

而目前存在問題就是道心的遺失,是人類自己把這個開關設置于關閉狀態,這也是目前我們社會存在根本問題,道心遺失,也意味著人類大多數人自我天性遺失,失去本心,也是王陽明說“致良知”難以達到,陰陽失衡,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當然話要說回來,這個“道炁”無處不在,并非是消失,《陰符經》說人類完全具備盜取這個宇宙能量為自己所用的功能,可以獲得健康、智能、與幸福,只不過目前人類大多數人自己關閉和放棄了這份上天的關照。

我們祖先們如此智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早已為我們指出了健康、智慧與幸福的法寶,并提供了切實可行的途徑。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打開人類關閉的那個開關,打開這個開關,首要的是要樹立正確的觀念。

3 道炁之用其一:養生

上文我們梳理道炁的實質,道炁即是先天元氣、真氣,是宇宙生命本源能量,具有唯善和大愛特性,化生萬物,同時具有使氣復正功能。本段落說說道炁之用。

道炁之用,歸納一下上述所提,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道炁化生萬物;第二層是“道炁”的運用便是道之術,運用于多方面,大致六類:一是養生樂生,既養命,也能修性,“與道合真”。二是用于醫術治病;三是用于天文歷法地理的自然之術;四是倫理之術;五是王道政治之術;六是用于技藝,“志于道,游于藝”。第三層是道炁養成。第一層次道炁之用前文有比較清楚闡述,第二層運用不作本節討論重點,本節討論重點是第三層意思道炁養成這個話題,第二層六大類的道炁之用是要建立在道炁養成的基礎上的。道炁養成方法很多,祖先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經驗,本節也不著重于此,筆者認為現階段關于道炁養成話題最主要就是要闊開觀念問題——養氣、養精氣神要養與修的是道炁,需對道炁與上藥三品關系做個簡單梳理,以正視聽。

生命的質量取決于精氣神,上藥三品“神與氣精”,這是道家和中醫里都這么看的。不過中醫里所說精氣神與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是有區別也有聯系的。精氣神在中醫里有所定義:

精:生命活動的本原及物質基礎,精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生命機能的動力和能量運動,氣是人體內具有生命活力、不斷運動、無形有征的精微物質。中醫藥學是以氣為核心的,氣的運動將人體統一成和諧整體,構成了陰陽五行和經絡的運動變化。神: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外在征象。人體生命活動的神包括:生命的主宰,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征象,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而實際上這三者是互為轉化、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精可以化氣,可以生神,是氣與神的物質基礎;氣能生精、化神;神能馭氣、統精。

身體里精氣神是一個層面,它有自身運行系統,同時我們要注意到人身的精氣神提升,與先天元氣、道炁(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是分不開。也就是說我們身體之外(姑且這么表述),除了空氣,還有精微的先天元氣(道炁),那個才是生命的動力源泉,世界上所有一切生物誕生源于這個元氣,這個先天元氣、道炁與身體精氣神融合,才能成為“上藥三品神與氣精”。

《悟真篇》曰:`“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蓋以天地萬物,皆由氣化。氣存數亦存,氣盡數亦盡。所以生者由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氣之不可不寶。能寶其氣,則延年之道也。故晉道成論長生養性之旨曰:其要在于存三、抱元、守一。三者精氣神,其名曰三寶;抱元者,抱守元陽真氣也?!盵10]其中“道自虛無產一氣”“抱守元陽真氣”“守一”所指的氣便是強調先天元氣、道炁的養成,只有抱元、守一、抱守元陽真氣,才能存三,存上藥三品精氣神。成為上藥三品精氣神是有先天元氣、道炁養成為前提的。

身體健康、精氣神提高與善養先天真氣、先天元氣密切相關?!痘实蹆冉洝氛f“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11],講的當身體入靜入松守虛時,真氣元氣就進入身體,與身體精氣神結合,自然身體就慢慢趨向健康,相當于給身體補充生命本源能量 。元氣(道炁)、先天真氣,與后天精氣神結合,方能體用結合,妙用無窮。先天真氣、元氣能夠被身體這個接收器所用,而后提高著自身精氣神,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當身體通暢、能量提升時,便能連接到、感悟到宇宙很多信息,當陰陽平衡,與太極狀態合一,從而獲得智慧,獲得覺悟自在幸福的人生,能達到《皇帝內經》所說“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之境界。

是故《心印妙經》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不過這個神與氣精,是吸收先天真氣了的。是故真正滋潤全身及人生的是精氣神,是不斷從先天真氣、元氣里獲得能量補充的精氣神。所以養元氣養道炁是修身的關鍵。這個元氣道炁無處不在,道在人中,人在道中。

兩晉隋唐道家修道把先天精氣神稱為混元氣,也指的是元氣、先天真氣。張伯端《金丹四百字序》中指出:“煉精者煉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煉氣者煉元氣,非口鼻呼吸之氣;煉神者煉元神,非心意念慮之神。故此神氣精者,與天地同其根,與萬物同其體?!盵12]與“天地同其根”的元精元氣元神,即是先天真氣,張伯端接著說采氣煉丹是采“先天混元之氣”,翁葆光注張伯端的《悟真篇》解釋混元氣說:“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者,混元真一之氣也,生于天地之先,不可測度?!?/p>

唐中晚期的《至言總》指出:“混元之氣,自無生有,有曰太極,共生兩儀,兩儀既分,四象昭晰,陰陽變化,萬物生焉?!盵13]混元、混元氣是道的又一稱呼?;煸吆??先天之精氣神也?!^元精元氣元神也?!?…雖有三,其實則一。一者,混元之義;三者,分靈之謂。一是體,三是用。蓋混元之體,純一不雜為精,融通血脈為氣,虛靈活動為神,三而一,一而三。所謂上藥三品者,用也;所謂其足圓成者,體也。[14]

所以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指的是先天精氣神,合而為一為元氣、先天元氣,即為道炁?;蛘咧v身體里精氣神是要與先天元氣合一,才能稱為上藥三品。道炁、元氣是體,上藥三品是用。

故此我們闊開觀念主要是三點:一是養精氣神、修身養性要打開的是連接道炁的開關,這才是根本。雖則“氣”的能量體系有很多種,假設不往根本上走,有可能連接上的是養生之偏峰、偏入萬重山中之一小山峰;二是我們身體是道炁接收器,也是道能量在上文六大類運用的器,但我們身體這個器需要提升到能夠與道炁同頻時才能很好把道的能量化用,也就是講我們身體精氣神要提高到很多層次,真氣道炁與我們身體結合一起,既是修身健體、同時是養性得己、立德達人、遵道而行,為促進社會清明服務;三是道炁養成需三方面相輔相成:第一方面是“入松入靜入虛得炁”,世間流傳諸多法門無非是用來引導人們入此八字境界的媒介;第二方面道炁的運行——太極運動,化氣為炁,即是《道德經》所描述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三方面是明經行善。明經,經典是祖輩們留給后人“指月之手指”,是打開觀念用的;善念善行與“道炁”之“惟善”特性相契合,同頻嵌入。這三者相輔相成,一言以蔽之:“以誠入,以靜守,以弱用”,誠則明,誠于道,明道明天性,擇善固執之;弱,原意是指木頭經火燒烤而彎曲,太極曲線運動。關于養炁中國道儒有眾多方法 ,比如其中太極拳與打坐之類守靜養炁的方式結合,可以達到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元氣即為道炁,是形而上,屬于道的范疇,其實質是宇宙生命本源能量,它不僅僅是停留于書本的概念與觀念,它是存在宇宙中的能量,是通過身體這一接收器能夠感知的能量,“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具備道德之根和價值之源,具備化生萬物的特性,它是陰陽兩氣消長背后那個動力,能使陰陽五行之氣失衡得以復正,不僅能化解邪氣濁氣,給人帶來健康,還能給人帶來智慧。道炁實質是陰陽兩氣和諧融合狀態,是太極,是一,是大愛、是平和,是至樂無樂的境界。三教同源,張三豐《大道論》:竊嘗學覽百家,理綜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昂纹渥孕?,本自清靜、具足、能生萬法”。自性則為道性,與人這個器的合一,是通過道炁的合一而啟用。

“天之質,茫茫然氣也,而理為其心,渾渾乎惟善也,善不能自行,載于氣以行,氣生物而淫于物,于是乎有邪焉,非天之所欲也。人也者,天之子也,假于氣以生之,則亦以理為其心。氣之邪也,而理為其所勝,于是乎有惡人焉,非天之欲生之也。朱、均之不肖而以為子,非堯舜之所欲也。蟯蛔生于人腹而人受其害,豈人之欲生此物哉?”曰:“然則天果聽于氣矣?”曰:“否。天之氣本正,邪氣雖行于一時,必有復焉。故氣之正者,謂之元氣。元氣未嘗有息也,故其復也可期,則生于邪者,亦不能以自容焉。秦政、王莽是已。[2]這里再一次用劉伯溫先生的話來說明形而下陰陽兩氣與形而上之“道”“理”、元氣即道炁之間關聯。

劉伯溫《贈徐仲遠序》:“所謂命者,當何以?之哉?易曰窮理盡性以至于命??鬃釉唬翰恢鼰o以為君子也,今之言命者,其果有合于古人否乎?天以陰陽五行生為人也,陰陽五行之精,是為日月木火土金水之曜,七曜運乎上而萬形成于下,人也者,天地之分體,而日月木火土金水之分氣也,理生氣,氣生數,由數以知氣,由氣以知理,今之言命者之所由起也。夫氣,母也,人,子也,母子相感,顯?相應,天人之理也,則亦何可廢哉?” [2]劉伯溫這里所說的命,則是天命,氣為人之母,人從氣而來,由數而知氣,由氣而知理,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故養炁,養成精氣神與元氣合一,天人合一,便能自得天命。(從這里可以看出以易入道,以易明道明性,也是一途。)

劉伯溫先生對于氣有理論上認識,對于養炁也有實踐,“劉君澄坐至二更,或撼之,至舞笑釣之,出異響畏脅之,皆不動。余與夏君方困,睫交不可擘,乃就寢”[15],本文劉君指劉伯溫先生。

可見,養炁,提高自身精氣神,與先天元氣合一,是健體開慧之源頭活水之一。養炁,可以提高精氣神,能夠健體,人們相對有共識,然而養炁能夠提高智慧,對這個道理很多人不好理解,唯有實踐者有深刻認識。劉伯溫先生對此有總結:“蓋聞有形之器欲虛,惟虛則可以納理;無形之理欲實,惟實則可以充器。是故性無不誠,然后能主一心;心無不明,然后能應萬事”[2],這句劉伯溫名言前半句講的是養氣、養道炁,而后能夠性誠,這里“有形之器”可以理解為身體,“理”則是道、太極,承朱熹觀點而來?!俺淦鳌?,充當大器。前半句講的是養炁方式,入虛納理、納道炁,后半句講的是養炁,提高精氣神,提高自身能量,能夠與道炁共振,可以性誠,而后心明,明白天地萬物之性理而應萬事,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養炁明理明道明性得智的高度概括。

補敘:道炁與道氣有何區別與聯系?根據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人民出版社)檢索“道炁”一詞,結果為756匹配,除去“道”與“氣”兩詞連用情況外,內容約有近700匹配,其中除了一兩處出現“道炁”外,其余皆為“道氣”兩字。也就是說道炁與“道氣”,在大家觀念里,是同一概念,是等同的。然查看其所屬文章內容,兩者還是有些許區別。道氣有兩方面層次含義,一是等同道炁,形而上的,是萬物之母?!暗罋?,氣之主宰焉耳,融道氣致中和,天地大造化也?!盵 16]“老子曰:天地之道氣,猶橐龠,以萬物為芻狗者,此也盛徳大業,至矣哉?!盵17]這些文章里所指的“道氣”與“道炁”同一。二是指在身體中道炁養成為道氣?!疤珮O之中和降而在人則為道氣,人存其誠性以養其道氣?!盵18]“使君有道氣,為政亦山中;坐見桃花色;青林度逺風;才堪一世用;官與眾人同;饑食莤溪橡;長歌興不窮?!盵19] 重重道氣結成神,玉闕金堂逐日新,若數西山得道者,連余便是十三人?!?[20] 這些文章里所提到“道氣”皆指道炁在身體的養成。是故道氣有時即是道炁本身,形而上的;有時也指道炁之用、道炁養成,以身體養成為道氣。

4 參考文獻

[1]? ? ? 明·劉基《郁離子》,呂立漢、楊俊才、吳軍蘭注釋 [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63,199,242.

[2]? ? 明·劉基《劉基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80,83,139-140.142,195,241,324.

[3]? ?《南華真經義海纂微》卷七十三,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 ? ?本節融合引用《道德經》《黃帝內經》《陰符經》《尚書》《易傳》等文獻的觀點.

[5]? ? 耿紀朋,鄭小紅.“炁”字考略[J].鄂州大學學報,2015,22(6):53-54.

[6]? ? ?王明,校注.無能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3.

[7]? ? 李萊子,朱越利. 炁氣二字異同辨[J].世界宗教研究,1982,4(1):50-58.

[8]? ? 孔令宏編著.道教概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9]? ? ?郭福厚編.太極拳秘訣精注精論·太極拳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5:1.

[10]? ?張伯端撰,仇兆鰲注.悟真篇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1]? ?上古天真論,《黃帝內經·素問》卷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2]? ?曾棗莊,劉琳主編.全宋文·金丹四百字序[M].成都:巴蜀書社,1990:117.

[13]? ?董沛文主編.金丹闡秘·至言總[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5:648.

[14]? ?王建章.仙術秘庫[M].臺灣: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10.

[15]? ?劉靜編著.歷代游記·游鐘山記[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149.

[16]? ?《牧庵集》卷三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7]? ? 宋胡瑗撰.周易口義,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8]?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 《太白山人漫藁》卷四,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 ?施肩吾.《西山靜中吟》,《御定全唐詩》卷四百九十四,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09-23收稿]

猜你喜歡
劉伯溫養生
害死劉伯溫的究竟是誰
劉伯溫以德服人
一只燒餅走天下
誰是明代的“諸葛亮”
聰明的劉伯溫
從馬斯洛的“層次需要說”看《論語》中的養生學
武術功法運動的養生價值探微
孫思邈治未病觀與養生理論探析
淺論莊子的養生之道
健康類APP現狀分析與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