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腎健脾法治療崩漏病驗案舉隅

2020-12-23 09:41楊家旭李燕
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20年33期

楊家旭 李燕

【摘要】崩漏病是針對女性于非經期時出現的陰道流血量多或流血淋漓不盡而言,可歸屬于西醫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無排卵性功血范疇。該病作為的婦科疑難疾病之一,其發病率亦較高,且嚴重影響了女性身心及生殖健康。因此,快速有效的診療思想及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導師李燕教授從事婦科疾病研究數十載,具有較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對崩漏病的治療亦有其獨到的見解及治療方法,故在此特將李燕教授在臨床中治愈一例的崩漏病患者列出分析探討其治療經驗及思想。

【關鍵詞】補腎健脾;崩漏病驗案;治療經驗

【中圖分類號】R27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3..02

《素問·陰陽別論》中最早提及“崩”的概念,論述道:“陰虛陽搏謂之崩”;而《金匱要略方論·卷下》首次提及“漏”的含義,談論到:“婦人有漏下者,……,有妊娠下血者?!?,但無論“崩”還是“漏”,在臨床中皆可相互進行轉化,久崩不止可成漏,漏下不止可致崩,故而統稱崩漏,屬于月經病中的一種較為復雜的疾病。

1 理論基礎

《景岳全書·婦人規》中說到:“故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養腎氣…,知斯二者,則盡善矣?!?,主要說明了“脾胃”及“腎”在調經中的重要性;且在《傅青主女科·調經》中提到過“經本于腎”;而在《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也提到“百病皆由脾胃衰”。均體現出“腎”和“脾胃”是治療月經病的關鍵所在。腎為“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主生殖與生長發育,腎藏精,腎氣虛則封藏失司,沖任不固;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水液及主統血,脾虛運化失調,血失統攝,沖任不固,二者失調終將導致經血不能被制約而發崩漏。李東垣于《蘭室秘藏》中也論述到:“崩主脾腎之虛”,也有認為“腎水陰虛,……,故血走而崩也?!?。又因“肝腎同源”(即乙癸同源),腎精與肝血可相互之間轉化,故導師在上述所有基礎上并結合自身臨床實踐經驗,主張以補肝腎,健脾胃為主,兼以清熱、燥濕、化瘀來治療本病,且治療后臨床療效肯定,此類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較為有效的控制及改善。

2 驗案舉隅與分析

患者,王某,女性,40歲,已婚,于2019年05月06日初診。末次月經(LMP):2019年04月04日?;颊呔癫患?,自訴近1年月經周期紊亂,末次月經淋漓不盡1月余,量少,色黯(自測尿HCG陰性),常感腰膝酸軟、口干口渴,時有潮熱、心煩、脅痛、大便偏干等癥。舌紅、少苔,脈細數。中醫診斷:崩漏,證型:腎陰虛證,西醫診斷: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無排卵型)。治法:滋腎養陰,調經止血。方藥:黨參20 g,麥冬20 g,醋南五味子30 g,益母草30 g,茜草10 g,鹽補骨脂20 g,酒女貞子20 g,墨旱蓮20 g,海螵蛸30 g,血余炭30 g,酒黃芩10 g,酒黃連6 g,吳茱萸3 g,共7劑,1劑/日,兌水煎服,取其汁300 mL,分早、中、晚3次口服。

二診(2019年05月13日):末次月經(LMP):2019年04月04日。自訴規律服藥3劑后陰道出血停止,服藥7劑后感上述癥狀較前減輕,補訴近日嗜睡、倦怠,舌紅、少苔,脈滑。予以調整用藥如下:白附片10 g,膽南星10 g,鹽巴戟天20 g,鹽菟絲子20 g,酒黃連6 g,吳茱萸3 g,山萸肉20 g,山藥20g,酒女貞子20 g,墨旱蓮20 g,地榆20 g,炒槐花20 g。共7劑,1劑/日,兌水煎服,取其汁300 mL,分早、中、晚3次口服。

三診(2019年05月20日):末次月經(LMP):2019年04月04日。規律服藥后陰道流血情況未再出現,感腰膝酸軟、口干口渴,時有潮熱、心煩、脅痛、大便偏干等癥較前好轉,嗜睡、倦怠較前稍改善。在初診方的基礎上減吳茱萸3 g,酒黃芩10 g,加艾葉10 g。予該方繼服7劑。

四診(2019年06月03日):末次月經(LMP):2019年05月31日。規律服藥后月經來潮,正值經期,現月經第4天,量少,色黯,呈咖啡色樣。訴腰膝酸軟、脅痛等癥明顯好轉,仍時有倦怠、口渴心煩、潮熱盜汗等癥。予方藥:生地黃20 g,地骨皮20 g,酒黃連6 g,酒黃芩10 g,白芍20 g,山藥20 g,山萸肉20 g,酒續斷20 g,炙甘草10 g,地榆20 g,血余炭30 g,廣藿香20 g,麩炒蒼術12 g。共7劑,煎服法同前。

五診(2019年07月15日):末次月經(LMP):2019年06月30日。規律用藥后月經來潮正常,此次月經周期為30天,經期6天,經量中等,色較黯,質稍稠,上述癥狀皆明顯好轉,正值經間期,予調整方藥為:白附片10 g,膽南星10 g,生地黃20 g,地骨皮20 g,酒黃芩10 g,鹽黃柏10 g,山萸肉20 g,當歸20 g,酒續斷20 g,鹽巴戟天20 g,地榆20 g,黃芪20 g,青蒿10 g,牡丹皮12 g,肉桂3 g。共7劑,煎服法同前,續服。并用此治療思維再繼續中藥調理1~2個月經周期,以鞏固療效。

案語:本例患者月經淋漓未盡1月余,伴見腰膝酸軟、口干口渴,精神不佳,時有潮熱、心煩、脅痛、大便偏干等癥,結合其舌脈癥,辨為崩漏之腎陰虛證。在治療本例患者病情上首先運用大量滋腎養陰之品,腎為先天之本,且肝腎同源,故補益肝腎宜同步進行,故方中加入鹽補骨脂、酒女貞子、墨旱蓮,且方中酒黃連與吳茱萸之比為2:1,此二者合用,具有辛開苦降之功,可使肝經痞熱從下達,進而達清瀉肝火之效;另外,脾胃為后天之本,方中運用黨參,除與麥冬合用共達相同生津止渴的作用外,更補中益氣以顧護脾胃,且黃芩除具有清熱燥濕之效外亦能除痞滿而護脾胃。方中加入五味子、茜草、海螵蛸、血余炭皆為止血之用。整個治療過程的方中藥物旨在補肝腎,健脾胃以固本,其次加以清熱止血之品以達滋腎養陰,調經止血之效。后期根據患者病情變化,予以白附片、膽南星清熱燥濕化痰,以防痰濕內生,而膽南星又制約白附片之熱防止太過。加入生地黃、地骨皮、青蒿等清虛熱,導師最后于患者崩漏血止后的經間期卵泡期結合夏桂成教授[1-2]“補腎調周理論”以調理氣血,并于陰中求陽從而促進重陰轉陽[3],故予加入山萸肉、當歸、酒續斷、牡丹皮等補腎活血之品促排卵,而肉桂則引火歸元,在其中起到陽中求陰之效,以期達到“陰平陽秘”。導師在整個診治過程中所運用的中藥大都為補肝腎、健脾胃之品。

3 小 結

崩漏病由于經期、周期及經量皆出現嚴重失常,是月經病中一種比較復雜的疾病,各家對其研究以及診療方式方法頗多,皆不過遵循“急則治標,緩則治本”,且根據其病癥靈活運用“治崩三法(即塞流、澄源及復舊)”的治療原則,在此前提下各家又各自提出對治療本病的獨到思想見解,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療效。有資料表明,夏桂成教授運用補腎調周法在患者崩漏血止后幫助其恢復了排卵功能,并在建立新周期上獲得了較好的療效;前有王祚久先生提出本病病機為“腎虛為本,涉及肝脾兩臟,并兼夾瘀熱”,在治療上采用了“兩步治崩、分期調理”的治療原則后也取得良效;后有康志媛教授提出本病是以“腎虛為本,虛熱及血瘀為標”的虛實夾雜病證,提出心、肝、脾三臟與本病關系密切,治療上也分兩步,即出血期予“活血祛瘀止血法”,血止后以“補腎治本”為重的思想也取得較肯定的臨床療效;同時也有黃金燕等人[4]通過運氣學說結合辨證論治,并施以攻補兼施的治療方法取得良效等。而導師李燕教授則從臟腑與人體生理及女性特點的各種聯系入手,并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認為肝腎與脾胃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切入點,腎為先天需及時顧護,脾為后天應及時補充從而以滋養先天,先后天并舉方能取得良效,因此主張以補肝腎,健脾胃為主,兼以清熱、燥濕、化瘀等治療原則,故運用補腎健脾類中藥為主治療本病,通過補腎健脾法治療該病在臨床上已獲得較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夏桂成.中醫臨床婦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118-122.

[2] 夏桂成.中醫婦科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36-246.

[3] 夏桂成.論經間排卵期的生理病理治療特點(二)—經間排卵期的生理特點·絪缊狀活動排出精卵[J].江蘇中醫藥,2009,02:16-17.

[4] 黃金燕,陳林興,劉 平,張良英.運氣學說結合辨證論治在崩漏治療中的運用[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43(01):31-3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