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媒介走向藝術

2020-12-23 01:59魏旭燕
美與時代·上 2020年9期
關鍵詞:書籍設計數字閱讀藝術化

摘? 要:面對數字閱讀的沖擊,紙質圖書的“藝術性”正在不斷超越其“媒介性”的特質而不斷走向藝術化,其文化品格與精神內涵也不斷深化與拓展。這得益于數字閱讀難以媲美的紙書本身的體驗美學,更有賴于書籍設計理論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伴隨著概念書和藝術家書的實踐探索,紙書的設計形式越來越多元,審美價值和精神品格不斷提升,藝術化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并成為一種發展趨勢。

關鍵詞:數字閱讀;書籍設計;藝術化

2020年3月19日,國內科大訊飛和掌閱發布了自己的彩色電子書產品,電子書終于告別黑白時代迎來了彩色閱讀的新紀元。近年來,數字技術的發展對整個紙媒行業造成了巨大甚至致命的沖擊,據美國勞動統計局的報告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8年,紙業雇員人數將從445,800個減少到337,500個,銳減1/4”[1]50-51。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西方學者蘭卡斯特就宣告了“無紙時代的來臨”[2]。面對數字媒體大張旗鼓的沖擊,傳統的紙質圖書究竟該何去何從?我國著名的書籍設計藝術家呂敬人先生認為,書籍設計者要向信息傳播者轉變,要把書籍看作信息棲居的建筑[3]。面對數字浪潮的沖擊,紙書的文化品格與精神內涵也在不斷深化與拓展。

一、數字技術對傳統閱讀方式的改變

任何一種新技術從誕生到普及一定是在受眾需求上比原有的服務做得更好、更“進步”,時下發展迅猛且廣受歡迎的電子閱讀也不例外,它有著平面靜態的傳統紙質閱讀無法比擬的優勢。主要表現為:信息獲取更便捷,信息存儲容量大,攜帶更方便,閱讀成本更低,資料利用率更高,節約紙張低碳環保等。閱讀方式變得更加自由化、輕松化、碎片化、虛擬化、多元化[4]。由于其獲取知識信息的便捷即時,Michael Saylor(邁克爾·塞勒)甚至把數字閱讀比喻為“一個隨身攜帶的世界圖書館”[1]69-71 。

二、數字時代書籍的多元化存在方式

面對數字閱讀如此強勁的發展勢頭以及數字技術對人類生活全方位的覆蓋速度,許多人不免擔心“紙書會死嗎?”事實上,在數字化生存下的“讀屏時代”,大量的傳統紙媒確實一度面臨倒閉的風險。然而,數字閱讀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也讓讀者越來越認識到其相較于傳統閱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局限,比如:電子屏幕對視力的損傷,缺少紙書閱讀從視覺、嗅覺到觸覺的全方位心理體驗等。紙質書精致巧妙的裝幀設計、不同開本和材質給人的不同觸覺、心理感受,以及紙張特有的香味等,都是電子書無法媲美的。我國國民閱讀調查連續幾年的數據均顯示:電子書雖漲勢迅猛,但紙質書更受歡迎。于是便形成了當下紙書、電子書、有聲書并駕齊驅、協同發展的圖書出版局面[5]。

三、數字時代走向藝術化的紙書設計

從其誕生到電子閱讀問世之前,書籍一直都是人類儲存、傳播文化信息的主要載體,然而,隨著數字閱讀的出現和普及,傳統紙質書籍作為信息載體的媒介特質已經遠遠比不上電子閱讀的優越,反而其“藝術性”(即作為滿足審美的純粹藝術品)超越其“媒介性”的特質正逐漸凸顯,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說到書籍設計的藝術化,就不得不提及“最美的書”這項書籍藝術評選活動?!爸袊蠲赖臅痹u選活動自2003年開啟,至今已成為當下中國文化界的知名品牌。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認為,書籍本身就是一種不可取代的藝術品,除去其作為信息傳遞載體的物質特性,書籍還具有裝飾品、收藏品、禮品乃至奢侈品的性質[6][7]??梢?,數字讀屏時代的傳統紙質書籍不但不會消亡,反而在文化品格與精神內涵方面不斷拓展和延伸,無論從外觀形式上還是文化屬性上都更接近藝術品的范疇。

(一)系統化的書籍設計“3+1”整體設計觀

日本設計大師杉浦康平和呂敬人先生都多次論述了書籍的整體設計觀念,強調整體設計中文本信息系統的建立和書卷氣息的注入等因素[8][9]。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裝幀+編排設計+編輯設計+信息視覺化設計=書籍設計3+1”的整體設計觀[10]327。書籍裝幀強調設計作為輔助手段存在的特性,書籍設計卻推崇設計者成為統籌全局的導演,把書視為一個可以與人溝通的生命體。書籍設計本身具有了獨立存在的藝術審美價值。呂敬人先生常提及的“書戲”,就是將書籍看作是一個舞臺、一個劇場,而設計師需要導演它。比如朱贏椿崇尚質樸而有親和力的“看不見設計的設計”,他常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和感悟融入到書籍設計的創作之中?!断亣摇?、《蝸牛慢吞吞》、《肥肉》等作品,都是他把自己生活感悟融入書籍創作的實驗性表達,他也因此被人稱為“自編自導自演”的設計師[11]。他從選題、文字、圖片等編輯工作開始,直至整個外觀設計的完成都親自參與創作,真正擺脫了書籍設計“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從屬地位,而將書籍設計當成一種藝術創作的大膽嘗試,來表達自己個人的生活理念和哲學觀點[12],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書籍作為獨立藝術品存在的方式。

(二)文本包裝向文化傳播的延伸

縱觀多年來“中國最美的書”和“世界最美的書”的中國獲獎作品,其最大共性就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的嫻熟運用以及對華夏美學和中國精神的隱性傳播[13]。數字閱讀時代建立在整體觀基礎上的紙質書籍設計已經從原來作為“文本包裝”的輔助者角色變成了“文化(視覺化)傳播”的主角?!皶场?、“書筑”、“書戲”等概念的提出更是讓書籍藝術的精神內涵不斷深化拓展,書籍藝術成了設計者自由表達民族美學意境的劇場和知識信息詩意棲居的建筑[10]178。中國藝術的審美特征是儒釋道分別所追求的“中庸”、“空性”、“自然”三者融合之后的分寸、克制、含蓄、雅致之美,這也構成了我國書籍設計獨特的東方審美語境。當代書籍設計者義不容辭的一個使命,正是在這種東方審美語境中找到傳統文化符號適合現代人口味的當代表達方式,使書籍設計作品能夠達到呂敬人先生所謂的“不摹古卻飽浸東方品味,不擬洋又煥發時代精神”的境界,重拾中華民族的意境、氣韻之美,找到屬于自己的表現民族文化精神特質的語言符號設計系統[14][15]。呂敬人先生一貫主張推崇的內斂、不張揚的表現手法,正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他啟發設計師必須尋找并挖掘隱藏在文本之外的“無形”的信息。這種無形的“隱性”信息(即文化積淀)正是書籍設計師之間拉開差距的關鍵所在。

(三) 從“五感”學說到書籍設計體驗美學

有人說數字化生存狀態下經濟形態也凸顯“虛擬化”的趨勢,虛擬的感覺、體驗和文化一樣成為商品,體驗經濟大行其道,“閱讀”也開始向“悅讀”轉型[16]。閱讀的舒適性、人性化、幸福感等受眾閱讀體驗成為數字時代閱讀研究的新方向[17]。杉浦康平曾提出書籍設計的“五感”,即書籍在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方面帶給讀者的全方位審美體驗??梢姟拔甯小睂O計的成敗起著決定性的作用[18]。書籍設計也逐步演變為一種閱讀體驗設計:即書與閱讀者關系的設計。設計師創造的不僅是一個能夠觸摸的物質實體空間,更是為閱讀受眾營造的心理空間。優秀的書籍設計能夠充分調動讀者的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和味覺[10]316-319。一冊書拿在手,讀者通過觀其形、觸其質、嗅其香、聞其聲、品其味,加上圖文閱讀的精神之旅,能夠達到身心極大的愉悅體驗與享受,從而獲得閱讀帶來的幸福感。

四、當下紙書設計藝術多元發展的現狀

(一)形態結構的藝術化

“多元化”和“多維度”是現代書籍設計的形態特征, 當下紙書設計的開本大小、形狀結構、打開方式等都呈現多樣化趨勢,不同的長寬比例、厚度、開合方式等會帶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官體驗[19]。比如出于安全性考慮,現在的許多童書繪本都采用圓角設計,開本除了常見的長方形、正方形之外還出現了圓形、卡通動物等不規則形狀。許多書籍還采用了鏤空、浮雕、折紙等藝術形式,極大豐富了圖書的觀賞價值和審美水平[20]。此外,書籍形態結構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拓展,比如有學者提出了書籍的“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因果結構”等概念[21]。

(二)書籍材質的藝術化

材質本身的“五感”體驗就是一種豐富的設計語言。紙是有情感和生命力的,亦有性格、氣質之別。紙之美,美在體現自然的痕跡,它的纖維肌理、觸感氣味、自然色澤,以及帶給人心理上的親近感,都是數字閱讀所無法比擬的[10]303。比如,粗糙的手工紙(如桑皮紙、東巴紙等)體現的是厚重古老的農耕文明,光滑的銅版紙、膠版紙、玻璃紙等體現的則是工業文明,這些材質給人心理認知的區別對書籍設計最終的呈現效果有重大影響[22]。近年來,各類特種紙的運用更是為書籍設計錦上添花。此外,許多書籍藝術家也不斷嘗試各種新材料在書籍設計與制作中的應用,比如塑料、皮革、布、金屬等,這些探索都不斷豐富著書籍設計中材質美。

(三)互動體驗的藝術化

互動的魅力在于受眾對藝術創作的“參與感”[23]。比如近些年逐漸流行起來的立體書設計,這種藝術化的書籍是將立體賀卡的形式植入書籍設計中,立體翻頁的設計改變了傳統的平面閱讀方式,極大增強了紙書的趣味性、游戲性、互動性特質[24]。如法國的帕斯卡爾·艾德蘭編著的兒童科普書《我們的身體》和我國的呦呦童編著的《中國年》立體書系列,都是集互動性、趣味性、娛樂性于一體且深受小朋友們喜歡的作品。此外,也出現了許多大面積“留白”的書籍(如朱贏椿的書籍作品)。朱贏椿曾說:“無字之經方為真經,更有趣的內容盡在讀者自己心里?!彼J為閱讀的樂趣不是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參與[23]。日本設計大師原研哉認為,“在留白的空之中,更包含了溝通和傳達的力量?!标P于書籍的互動設計,國外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起步更早,比如杉浦康平于1984年設計的《立體看星星》和英國藝術家Damien Hirst于1998年出版的自傳體藝術畫冊《我想與每個人永永遠遠在一起,走遍天涯海角》,都屬于書籍互動設計的早期實驗性嘗試。

(四)“概念書”與“藝術家書”

1.概念書

概念書是指充分挖掘“書”的內涵,尋求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創造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獨具個性特征的新形態書籍。它在我國目前尚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國外的許多設計院校都要求學生“為未來15年做設計”,而且強調設計的“原創性”,他們認為模仿跟風只是一種廉價的復制,是一種倒退[10]370-371。概念書正是根植于此理念誕生的一種“指向未來”的設計。概念設計的重點在于對傳統“書”的定義提出質疑,從什么是“書”延伸到尋找它與其它領域的界限。概念書本質上是一種實驗性質的設計探索,眼下未必完美成熟,但它飽滿的探索精神便是最大的意義和價值所在[25]。概念書的探索為書籍設計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和方法,并影響著書籍設計的未來趨勢[26]。

2.藝術家書

“藝術家書”是現代藝術家把書作為承載自己藝術的“容器”,用書本的形式展現對藝術的思考,簡言之就是藝術家們以書為媒介進行藝術創作的一種形式。藝術家不僅是書的作者,是書的編輯者,還是書籍創作出版的負責人。在數字閱讀對傳統紙質閱讀的大肆沖擊下,手制書藝術還承擔著維護書籍文化尊嚴的作用[27]。數字閱讀時代的藝術家書也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如:創作方式越來越多元,新材料、新技術為藝術家書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保障,也為藝術家書的形式表現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紙書為代表的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在數字浪潮中的種種困境、挑戰和機遇,也側面反映了社會和時代的深層次變化,這帶給藝術家思考的空間,大大刺激了藝術創作的深度、觀念性、實驗性、先鋒性和批判精神[28][29]。

五、結語

面對數字閱讀強勁的發展勢頭,傳統印刷的紙質書作為知識信息媒介的特質終將被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數字閱讀所取代,然而紙質書獨有的閱讀體驗和物質化的收藏價值卻是再先進的科技也無法取代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媒體技術的數字化、智能化只是淘汰了那些粗制濫造的紙質讀物,對于設計精湛、制作精良的優質圖書而言,只會迎來一個全新的生命周期。目前,我國紙質圖書的藝術化趨勢才剛剛開始[30],隨著藝術家和設計師們更加深入的探索研究,我國的書籍設計會越來越精美,制作水平一定會越來越成熟。

參考文獻:

[1]邁克爾·塞勒著.移動浪潮——移動智能如何改變世界[M].鄒韜,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50-51.

[2]鄭也夫.后物欲時代的來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138.

[3]蘇秦 謝金海.紙質書與電子書比較分析[J].唯實,2015(02).

[4]賀燕芝.數字化時代的新媒體傳播對大眾閱讀心理與閱讀方式的影響[J].科技傳播,2016(10).

[5]李盛明.紙書電子書有聲書并駕齊驅的閱讀時代[N].光明日報, 2018-04-25.

[6]江佳.雅昌:世界頂級的書籍藝術品創作中心[EB/OL].CPP114(中華印刷包裝網),2014-03-23.

[7]王曉易.書籍是否已演變成藝術收藏品[EB/OL].網易信息時報,2012-10-19.

[8]杉浦康平.造型的誕生:圖像宇宙論[M].李建華 楊晶,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9]黃彥.多元化閱讀格局下的紙質書籍設計的策略[J].中國出版,2012(12).

[10]呂敬人.書藝問道[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7:327.

[11]吳曼.從”世界最美的書”中國獲獎作品淺析中國當代書籍設計觀念的變化[D].汕頭:汕頭大學,2011.

[12]朱贏椿.從設計者到創作者(做書者說)[N].人民網,2015-6-16.

[13]任雯.書籍裝幀設計的中國文化語境構建[J].包裝工程.2018(10).

[14]王蓉.解構碎片化時代下書籍裝幀設計的物化觀[J].編輯之友,2015(02).

[15]王衛波.意義感知與文化生產:符號學視角下的書籍裝幀設計新探[J].中國出版.2018(11).

[16]周鼎 石巖.數字媒體藝術視域下的傳統書籍設計的思考[J].編輯學刊,2019(04).

[17]許蕓潔.論紙質圖書的不可替代性——基于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視角[J].圖書館建設,2011(02).

[18]宋雪梅.書籍設計的”五感”[J].文藝研究,2010(04).

[19]趙倩.書籍設計形態初探[J].出版與印刷,2007(03).

[20]閻鶴. 書籍設計多維度空間形態的表現研究[J].包裝工程,2015(02).

[21]陳珊妍.書籍設計形態的形式結構研究[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01).

[22]王紹強.書籍設計的內容與形式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1(04).

[23]王軒.從朱贏椿“世界最美的書”談書籍設計中的互動理念[J].中國出版,2010(19).

[24] 丁西蓓.科普童書出版設計童趣化[J].出版廣角,2015(04).

[25]譚平.概念書籍設計——設計教學筆記[J].美術研究,1999(03).

[26]張慧 王家民.概念書籍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2014(01).

[27]徐冰.鉆石之葉:百年全球藝術家手制書[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

[28]徐小鼎.藝術家書的歷史脈絡與發展現狀[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5).

[29]袁璐 毋丹.數字化背景下我國藝術家手制書的發展策略探析[J].包裝工程,2019(16).

[30]蔡順興.書藝問道——數字流媒體時代書籍設計生存的新探索[J].科技與出版,2019(01).

作者簡介:魏旭燕,碩士,宜春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美術與設計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平面設計、設計美學、藝術設計理論研究。

猜你喜歡
書籍設計數字閱讀藝術化
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
不規則抽象
玩味型格
現代書籍設計中紡織材料的應用
迷人的書《S.》
農村用戶數字化閱讀培養策略研究
近十年我國數字閱讀的發展狀況與趨勢
手機閱讀平臺用戶體驗影響因子分析
中國傳統美學下的書籍設計研究
設計與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