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城市群物流業與工業耦合協調度評價

2020-12-28 02:13楊歡朱洪興
經濟研究導刊 2020年32期
關鍵詞:耦合協調長三角地區評價指標體系

楊歡 朱洪興

摘 要:針對長三角地區物流業與工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以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為對象,對其2016年物流業與工業耦合協調度進行實證研究。以耦合理論為基礎,分析物流業與工業之間的耦合機理,構建物流業與工業發展水平的耦合協調度模型。結果表明,雖然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圈,但是其內部還是存在區域差距的。在16個城市中,物流業發展水平最高和最低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市和舟山市。而工業發展得最好和最差的城市同樣也是上海市和舟山市。上海市屬于極度耦合協調類,說明在上海地區物流業和工業有著非常好的協調發展關系。物流業和工業發展水平耦合協調程度較低的紹興市、泰州市、嘉興市、臺州市、湖州市和舟山市同樣也是長三角地區發達程度較低的6個城市,因此,對這6個城市應當加強政策扶持,這樣才有利于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進程的順利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地區;耦合協調;城市物流業;工業;評價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F061.5?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32-0018-06

引言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物流業在這40年里從無到有,一步步發展壯大。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前行,消費與服務業成為我國經濟最大動力,物流業作為重要的服務業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笆濉币巹澲袊姨岢鲋袊洕蚋哔|量發展的要求。物流業積極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各級政府持續加大支持物流業的政策與降本增效力度,促進了社會物流效率穩步提升。從目前看來,我國工業物流費用占了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的大頭,也是物流業要降費增效的重點。豐富的要素基礎、完備的產業體系、龐大的市場規模加上系統的改革路徑,為我國工業發展增加了較大的韌性,保障了工業的穩定運行。但面對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內要素制約強化、系統性風險增強等復雜環境,我國工業增長動能不足、企業經營困難程度提升等問題更加明顯,也使得解決創新能力不強、產業結構不優、國際競爭力不強等問題變得更加急迫。

一、文獻回顧

城市物流是城市經濟發展的產物,城市經濟是城市物流存在的條件。其旨在服務于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城市物資流動進行統籌協調、合理規劃、整體控制,解決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交通擁堵等一系列物流公害,減少物流負面效應,達到物流活動的整體最優[1]。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在不斷研究城市物流的基礎上,基于不同的視角提出了不同的評價指標。趙莉琴、郭躍顯從基礎設施層、相關主體層和服務保障層三大類指標入手,最終將其分為32個三級指標,以此對城市物流競爭力進行評價[2]。金芳芳等人從城市物流競爭力和競爭潛力兩方面建立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類分析法對長三角16城物流競爭力進行評價。在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方面,由于其發展時間較短,能找到的文獻有限,所以建立的體系也不夠全面。但是由于城市物流屬于區域物流的范疇,因此在建立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時候,我們可以借鑒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3]。王圣云、沈玉芳選取了區域物流區位、環境、區域物流硬環境、區域物流軟環境和區域物流運行四大類要素,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我國區域物流競爭態勢[4]。高秀麗等人從區域物流競爭實力和競爭潛力兩個維度入手構建區域物流競爭力指標體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分析[5]。李旭宏等人從社會經濟發展、生產、消費和流通、交通運輸、人力資源、信息發展水平和政策與環境六個指標入手,采用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確定綜合權重,從而分析區域物流發展[6]。馬光霞采用突變級數法評價了我國物流業發展水平[7]。

對于工業體系的評價,前人已有許多的探索,形成了各種全面且層次豐富的評價體系。魏后凱和吳利學從市場影響力、工業增長力、資源配置力、結構轉換力和工業創新力五個方面構建工業競爭力指標體系[8]。張櫻馨和廖信林運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分析,分別從工業投入水平、工業產出水平和工業可持續發展三方面構建工業化指標體系[9]。龔奇峰、彭煒和于英川運用改進后的荷蘭格林根大學建立的ICOP方法對上海地區的工業競爭力進行評價[10]。王濤和石丹采用動態因子分析法對2004—2015年間我國各區域工業競爭力情況進行橫向靜態比較和縱向動態變化分析[11]。王杰等人運用因子分析法測算出地區工業競爭力數值[12]。

二、背景及發展現狀

2019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98.0萬億元。中國已然成為物流業發展的大國。不論是對國民經濟貢獻、工業化水平提高、相關行業影響程度等,還是節能減排及產業結構調整等角度來看,物流行業都舉足輕重。政府大力扶持和引導物流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在物流業發展進程中極為重要,是關鍵時期物流業取得突破發展的重要催化劑。2019年物流相關政策近60條,為物流產業發展提供高度支持。

改革開放40年間,中國的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不得不說,這40年中國工業的增長軌跡堪稱直線向上。當然,盡管中國工業的發展有著跳躍式的前進,我們卻不得不承認中國正處在一個由大轉強的艱難時刻。只有把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擺在首位,才能找到中國經濟平穩增長、高質量發展的突破點。工業是實體經濟的主業,工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工業是現代金融的主脈,工業是人力資源的主場。近年來,我國的三產比重不斷提高,但如果過于強調三產,而忽視二產的轉型提升,那么三產也就沒有了服務的對象和來源。放眼全球,各國都開始重新重視工業。比如,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提出工業4.0。

長三角是長江三角洲的簡稱,是我國著名的區域經濟圈。長三角城市圈總共包括26個城市,本文的研究對象是以下16個主要城市: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揚州、泰州、南通、嘉興、杭州、紹興、寧波、湖州、臺州和舟山。

三、方法和數據

(一)耦合協調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是借鑒物理學中的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耦合系數模型:

Cn=n*

由于本文中只研究長三角區域物流業與工業兩個子系統,因此,我們對上述模型進行降維處理得到二維耦合度函數:

C2=?琢*

其中,耦合度值C處于0到1之間,數值越大,說明兩個系統耦合度越高、越有序,反之則越無序。

上述耦合度模型能夠判別出長三角地區物流業與工業發展水平的強弱程度,但無法反映出長三角地區物流業與工業發展水平的整體協同效應。為此,還需要構建長三角地區物流業與工業發展交互耦合的協調程度。

建立的耦合協調度函數為:

D=(C*T)

T=?琢u1+?茁u2

上式中,D是耦合協調度;T是反映長三角地區物流業與工業發展水平協同效應的綜合評價指數,?琢、?茁為待定系數,是物流業和工業對區域產業整體系統協同運行的貢獻程度,結合長三角經濟圈產業體系發展的現狀,此處???琢=0.5,?茁=0.5。為了評價物流業和工業耦合協調度,本文根據相關文獻制定一下耦合協調度等級劃分標準,如表1所示。

(二)各系統指標的構建和數據來源

選擇評價指標的時候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1)功能性原則,即指標要具有描述功能、評價功能和解釋功能;(2)可獲取原則,即指標數據要能夠從權威性的刊物、媒體或其他途徑獲得;(3)可比性原則,即指標在含意、統計口徑和時空上要有可比性;(4)完整性原則;(5)非重疊性原則;(6)定量和定性指標相結合的原則。根據物流業與工業能力的內涵、屬性和要素,并在遵循系統性、客觀性及相應數據可獲得性和易操作性的指標構建原則下,參照歐陽小迅、陳吉銘、常阿平等學者關于物流業和工業評價指標的設計[13-17],并結合的調研結果和指標數據的可獲取性,依據文獻研究法與頻度統計法,確定出耦合協調度評價指標[18-20]。

對于物流業系統的構建,根據選擇指標時所依據的原則,本文結合前人的思路,共選擇了四大類一級指標,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物流發展規模、人力資源水平以及信息化水平。(1)經濟發展水平反映當地的經濟發展的程度,是區域物流發展的條件,由人均GDP和進出口貿易總額這一指標反映。(2)物流發展規模反映當地現有的物流運輸能力,是其物流競爭力最基本、最直觀的體現。本文選取了貨物運輸總量、公路運營里程及汽車擁有量這三項指標來分析當地的物流發展規模。(3)人力資源水平能夠體現物流業從業者的素質,高素質人才在產業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能夠幫助物流行業的不斷前進與發展,本文選取了在校大學生數量和普通高等學校數量兩項指標來評價當地人力資源。(4)信息技術發展水平反映城市創新能力,現代物流以高新技術水平為特征,給社會和企業帶來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本文選取固定寬帶接入用戶和郵政業務總量這兩個指標來反映當地信息技術發展水平。

長三角地區有著中國最繁榮的城市群,它們代表中國最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對于工業發展水平的評價,以往的文獻已經建立了很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在吸取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略作改進,選取了四個一類指標來評價當地城市的工業發展水平,分別是工業發展規模、外資利用情況、技術創新能力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1)工業發展規模反映當地城市工業發展的總體水平,由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工業利潤總額、工業用電量占全社會用電量比重以及工業從業人數占整個社會從業人數比重這四個二級指標來反映。(2)外資利用情況能夠反映當地工業發展的現代化程度以及與國際接軌的水平,本文選取了實際使用外資和FDI新批項目數這兩項指標來反映。(3)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工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的創新。本文將技術創新能力這個一級指標分為R&D經費內部支出和專利授權數兩項二級指標進行評價。(4)為了評價工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本文選取了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這一指標(如表2)。

本文構建的兩個評價指標體系各含有9個二級指標。為了體現數據的權威性和可靠性,本文的數據源于各城市統計信息網發布的統計年報和行業數據資料。本文的數據源于各城市統計年鑒以及各城市統計信息網發布的統計年報和行業數據資料。

目前針對多重變量的研究方法較多,例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物元法、層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等。本文要對兩個指標體系進行系統性的評價。由于長三角地區物流業與工業發展水平指標體系中均含有9個二級指標,指標體系過于復雜,因此,在評價的過程中會有許多不確定性。在綜合比較各類分析方法后,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由于熵權法具有簡潔、可操作性強、評價過程客觀以及科學合理等優點,本文選擇使用熵值法進行實證分析。

1.歸一化處理

在多指標評價體系中,由于各個評價指標的性質不同,它們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綱和數量級。如果直接使用原始數據進行分析,由于各個指標間的水平相差很大,就會使得擁有較高數值的指標在綜合分析中作用突出,而數值小的指標的作用就會被削弱。為了解決因指標量綱和數量級不同造成的對研究結果的影響,本文對所有指標數據進行了歸一化處理,處理方法與上文中一致,處理結果如下:

對于正向指標?滋ij,令

?滋′ij=

對于逆向指標?滋ij,令

?滋′ij=

在上式中,?滋′ij為標準化處理后第i個城市第j項指標的數據,?滋ij為第i個城市第j項指標的原始數據,max(?滋ij)和min(?滋ij)分別為第i個城市第j項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對標準化后的數據進行熵值法計算各個指標的權重wj

第一,計算第i個城市第j項指標所占比重:

pij=,i=1,2,…,n,j=1,2,…,m

第二,計算第j個指標的信息熵值:

ej=-k∑pijlnpij,j=1,2,…,m

其中,調節系數k為常數,k=1/ln(n)>0

第三,計算第j個指標的差異系數:

dj=1-ej,j=1,2,…,m

最后,計算各項指標的權重,計算結果如表2中第5列所示:

wj=,j=1,2,…,m

3.計算兩個子系統綜合發展水平評估值ut

定義ut為區域物流業和工業評價體系的外在發展功效,表達式為:

ut=∑wij ?滋′ij,t=1,2

其中,u1為區域物流業發展水平子系統序參量,u2為工業發展水平子系統序參量。

四、長三角地區物流業與工業系統耦合協調度結果分析

將經過一系列計算得到的權重代入功效函數,計算出長三角地區物流業與工業發展水平兩個評價體系的功效值,并累加得到u1和u2。接著將u1和u2代入耦合度函數和耦合協調度函數,分別計算得到C和D的值,得到2016年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物流業與工業發展水平耦合協調發展的狀況,如表3所示。

(一)區域物流業與工業綜合發展水平分析

由兩系統綜合發展水平結果可得,2016年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物流業和工業發展水平不均衡。從物流業的角度看,發展最好的6個城市為上海、南京、常州、無錫、蘇州和杭州,而最差的6個城市為臺州、泰州、紹興、嘉興、湖州和舟山。從工業的角度看,發展最好的6個城市為上海、蘇州、寧波、杭州、無錫和常州,而最差的6個城市為泰州、湖州、鎮江、揚州、臺州和舟山。由此可見,在這16個城市中,物流業和工業發展水平并不一致。

(二)區域物流業與工業系統耦合協調關系評價

在表3中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這16個城市在物流業與工業發展水平的耦合協調程度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上海市屬于極度耦合協調類,說明在上海地區物流業和工業有著非常好的協調發展關系。蘇州市屬于中級耦合協調類,無錫、南京和常州屬于初級耦合協調類的城市,寧波、杭州、南通和揚州屬于調和協調類,鎮江、紹興、泰州、嘉興、臺州和湖州市屬于勉強調和協調類,舟山市屬于輕度不協調類。根據長三角地區物流業和工業兩系統綜合發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將耦合協調度類別分為兩種類型:u1>u2,工業滯后型;u2>u1,物流業滯后型。從這16個城市的物流業和工業評價分數來看,上海、蘇州、寧波、杭州、南通、紹興、泰州、嘉興和湖州這9個城市都是物流滯后型,其余7個城市物流業評價分數都是高于工業的,屬于工業滯后型,說明這些城市工業發展是滯后于物流業發展的。

五、結論與建議

從上文的結果分析可以看出,雖然長三角城市群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圈,但是其內部還是存在區域差距的。在16個城市中,物流業和工業發展水平耦合協調程度最高的上海市,也是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城市,而較低的紹興、泰州、嘉興、臺州、湖州和舟山等6市同樣也是長三角地區發達程度較低的城市,因此,對這6個城市應當加強政策扶持,這樣才有利于長三角地區一體化進程的順利發展。針對以上問題,這里提出幾點建議以供參考:

(一)發達地區應帶動欠發達地區聯動發展

上海市作為長三角地區經濟最發達的超級城市,應當肩負起帶動長三角其他地區共同發展的責任,加強自身輻射作用。政府也應該加強其行政工作,比如,近年來長三角地區啟動了新一輪政府效能改革和政務服務提升工程,如上海市的“全網通辦、全市通辦、全域共享”,江蘇省的“不見面審批”,浙江省的“最多跑一次”改革等,均取得了顯著成績。

(二)應加速物流業的現代化進程

雖然物流業近幾年發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一些物流企業被動服務的理念仍較普遍,缺乏主動適應市場、引領市場的服務意識;物流供給服務能力不強,市場主體“小、散、弱”仍較突出,無效供給過剩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物流運作方式仍較粗放,不能完全滿足制造企業創新發展要求;物流服務仍集中在較低附加值領域,價格競爭加劇,企業經營難度加大等。因此,應當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和客戶,以智慧物流為重點,加強物聯網環境下智能物流系統的應用[21],加速改造轉型提檔升級,積極構建現代化的物流體系。

(三)政府應出臺政策推進物流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互動發展

政府應當在減少由貨運交通引起的消極外部性并同時在不損害私營活動的情況下提高城市物流系統的效率[22]。為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物流業不僅應當注重自身成長,還應當加強與其他產業的融合,以物流業拉動別的產業的壯大。比如,近幾年物流業與制造業的兩業聯動也從過去的簡單外包、業務合作,逐步向相互滲透、戰略合作方面發展。尤其需關注的一點是信息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和壯大,物流業應當與信息技術產業聯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久文.城市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144-156.

[2]? 趙莉琴,郭躍顯.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方法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2):78-81.

[3]? 金芳芳,黃祖慶,虎陳霞.長三角城市群物流競爭力評價及聚類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9):183-187.

[4]? 王圣云,沈玉芳.我國省級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及特征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10):104-110.

[5]? 高秀麗,王愛虎,房興超.廣東省區域物流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工業工程,2012,(1):60-65.

[6]? 李旭宏,李玉民,顧政華,等.基于層次分析法和熵權法的區域物流發展競爭態勢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398-401.

[7]? 馬光霞.我國物流業發展水平評價及溢出效應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20,(11):126-129.

[8]? 魏后凱,吳利學.中國地區工業競爭力評價[J].中國工業經濟,2002,(11):54-62.

[9]? 張櫻馨,廖信林.生態文明視角下工業化與農業現代化協調度的區域差異評價——以中部六省為例[J].山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8,32(4):106-111.

[10]? 龔奇峰,彭煒,于英川.工業競爭力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中國軟科學,2001,(9):5.

[11]? 王濤,石丹.中國區域工業競爭力的測度與比較[J].統計與決策,2009,(7):136-140.

[12]? 王杰,王翔宇,孫學敏.中國高等工程教育對地區工業競爭力的影響——基于耦合協調的視角[J].經濟經緯,2019,32(2):79-86.

[13]? 歐陽小迅,黃福華.區域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方法和實證——以湖南省為例[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0,(2):69-74.

[14]? 陳吉銘,劉芳,何忠偉,王琛.京津冀乳制品冷鏈物流能力評價及地區差異研究[J].中國畜牧雜志,2018,54(1):138-142.

[15]? 顧麗琴,吁云云.中部六省區域物流競爭力綜合評價實證研究[J].物流技術,2015,34(4):36-39.

[16]? 常阿平,郭海華.工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其評價方法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4,(8):89.

[17]? 李夢覺.區域工業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其評價方法研究[J].改革與戰略,2008,24(5):107-109.

[18]? 宋東林,王瀟.區域知識產權創造能力與運用能力耦合協調度評價[J].技術與創新管理,2020,41(3):224-230.

[19]? 謝喬昕,王斐波.浙江省科技創新與金融協同效應研究[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6,37(3):250-255,262.

[20]? 弓憲文,王勇.我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耦合協調的時空演化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7):8-12.

[21]? Giovanni Zenezinia,Alberto De Marco.City logistics policy evaluation with system dynamic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rocedia,2020,(46):253-260.

[22]? Jianxin Wang,Ming K.Lim,Yuanzhu Zhan,XiaoFeng Wang.An intelligent logistics service system for enhancing dispatching operations in an IoT environmen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2020,135(3):1-23.

Evaluation on the Co-ordination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in Urban Groups of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YANG Huan,ZHU Hong-xing

(School of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093,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unbalanced and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16 citi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re taken as the object to carry ou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coupling in 2016.Based on the coupling theory,the coupling mechanism betwee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is analyzed,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betwee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evel is construc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is the largest economic circle in China,there is still a regional gap within it.Of the 16 cities,the highest and lowest level of logistics development are Shanghai and Zhoushan.The best and worst industrial cities are also Shanghai and Zhoushan.Shanghai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extreme coupling coordination,which shows tha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y in Shanghai have a very goo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relationship.Shaoxing City,Taizhou City,Jiaxing City,Taizhou City,Huzhou City and Zhoushan City,which have low level of coupling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logistics industr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are also six cities with low level of development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Therefore,policy suppor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facilita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proc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Key words: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Coupling Coordination;Urban Logistics Industry;Industry;Evaluation Index System

猜你喜歡
耦合協調長三角地區評價指標體系
區域經濟與人力資源耦合協調發展分析
中國西部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與城市化耦合協調發展研究
論長三角地區的再城鎮化
民辦高職院校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工程咨詢企業可持續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新常態下大型煤炭企業生態競爭力實證分析
上海金融集聚對長三角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江蘇省物流業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性的時空演變特征
中國長三角地區環境污染的現狀及應對策略研究
長三角地區霧霾長效治理:建立面向綠色能源的可持續發展體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