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科學前置作業設計的實踐與思考

2020-12-28 02:31趙果紅
湖北教育·科學課 2020年6期
關鍵詞:肺活量前置氣球

趙果紅

2019年秋季開學,晉中市教育局在全市實施以“調整作業結構 ?催生課堂變革”為主題的小學生減負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減負措施,設置前置性作業就是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壽陽縣教研室引領全縣科學學科教師高站位、大力度開展構建高效課堂的實踐與探索,在思想認識和課堂教學改革實踐層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前置作業是指教師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能力,充分利用小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給學生精心設計的一系列具有啟發性、體驗性、實踐性,與學習內容關聯,要求學生在課堂學習前完成的前置任務。前置作業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科學,從自主閱讀、親自體驗、動手實踐、嘗試表達、合作交流中認識自我、學習合作、理解知識、了解知識的價值,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進行課堂學習時,由于對所要建構的新知做足了建構前的準備,因此很容易進入深度學習狀態,效率高、效果好,使大幅度減少課后鞏固性作業成為可能。

前置作業不等同課前預習

需要強調的是,作業前置是一種策略、手段、方法,我們倡導的前置作業不完全等同于課前預習,設計前置作業關鍵在于把握好學生當前知識積累、認知能力和當前學習任務的結合點。前置作業設計的問題和情境必須緊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有更深的理解,對學習目標有更準的把握,要思考:指向目標,學生能做什么、會做什么?該做什么?前置作業的要求能增加學生的哪些體驗?

例如,《搭支架》一課中,按傳統做法,教師對前置作業的處理可能是讓學生看看書,了解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以及三角形結構不容易變形。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做一個簡單的立體支架,使其穩固。具體方法為:請學生用筷子(或木棒)、膠帶(或細繩),做一個簡單的立體支架(材料的長短、粗細、材質要相同),盡量使支架穩固。讓他們思考:觀察不易變形的立體支架,你有什么發現?當學生發現自己搭的立體支架不穩固時,很容易會想到通過架梁的方式解決問題,并思考架梁呈什么形狀結構才能穩固。

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學生驚喜地發現三角形結構穩固。在這個基礎上如果繼續嘗試,還會發現增加的三角形結構越多,支架越穩固。他們發揮創造力,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支架(如下圖)。

通過課前實踐,學生有充分的時間自主體驗、初步感知不同的形狀結構穩固性不同。課堂上教師直接組織學生展示作品、交流、分享經驗,通過教師的進一步引導,促進學生有目的地深度探究、思考,從而使概念的構建更透徹、更到位,學習目標的達成更加高效。

前置作業要服務課堂教學

高質量的前置作業必須是在基于課標、深研教材、了解學情、精心設計教案的基礎上進行的,也就是說要根據課堂需要設計前置作業。

例如,《運動與呼吸》一課中,教師要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肺活量,引導學生發現人與人之間的肺活量是有差異的。教師設計了“一口氣把氣球吹到最大”的模擬活動,用氣球來模擬人的肺,使暗箱活動變為形象直觀的可視化活動。但基于此項活動需要多次練習的實際學情,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在教學設計完成后設計了這樣一個前置作業,即練習“一口氣把氣球吹到最大”:準備幾個氣球,認真練習吹氣球,找出能一口氣把氣球吹到最大的方法,準備課堂上進行一口氣吹氣球比賽。

課上,教師直接組織學生進行“一口氣把氣球吹到最大”的比賽,學生興致盎然,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比賽結束,教師小結:人們把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氣體量,叫作肺活量,你們各自氣球里空氣的量就是自己的肺活量。同學們一口氣吹出來的氣球有大有小,說明我們的肺活量有大有小。

本課對“肺活量”概念的建構,教師設計可視化的模擬活動幫助學生通過親自體驗來理解。前置作業為課堂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在前置作業自主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科學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

有的教師對前置作業的概念和意義不是很明晰,采用檢查或匯報等方法落實前置作業。事實上,前置作業不是鞏固練習,不是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而是為學生學習新的內容服務的,是為了促使學生深度學習做準備的。教師要善于從前置作業交流、小組討論、課堂展示等環節中,及時了解學情,發現問題,引領指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思維向深層次發展,獲得學科豐富的學習經驗,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設計前置作業要全面考量

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思考才能設計出高質量的前置作業,選擇什么內容、什么材料、作業類型、作業呈現形式等,需要教師進行全方位考量。

1.作業的內容

前置作業內容的選擇一定是與本課學習內容、科學知識相關的。但相關內容有時不止一個,選擇哪個更能激發學生興趣、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更有助于他們科學素養的培養呢?這需要教師進行深層次思考,這種設計的前置作業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狀改變了》一課的科學探究目標之一是:通過動手操作體驗,了解用力改變物體形狀的方法有拉、壓、彎、扭、搓等。那么該體驗活動選擇什么內容呢?教師可以選擇橡皮筋、海綿、氣球、鐵絲等材料,讓學生通過給它們施加不同的力使其形狀改變,但經過考量,我選擇了讓學生學習一種面食的制作方法,以這樣的內容為載體讓學生感知不同的力。

面食是山西的招牌食物之一,學生非常熟悉,但對于制作方法卻很陌生。如果讓學生嘗試學做一種面食,他們會很感興趣,既鍛煉了動手能力、習得一項生活技能,又滲透了山西面食文化,同時達成了本課科學探究目標——了解用力改變物體形狀的方法有拉、壓、彎、扭、搓等,可謂是一箭多雕。

2.作業的類型

前置作業的類型是很豐富的,有收集型、實踐型、閱讀型、練習型、主題型等,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進行選擇。凡是能夠更有效地服務于課堂、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就是合適的作業類型。

前面提到的《形狀改變了》一課的前置作業,如果不是實踐類而是設計成收集類作業,即讓學生收集一種面食的制作方法,上課時與全班同學交流,學生沒有經歷親自體驗的過程,就會降低達成本課科學探究目標的意義。

而對于《我們的食物安全嗎》一課,教師就可以設計一個收集型前置作業:收集一個因食品引發的安全事故,課上與全班同學交流自己的感悟。學生課前收集相關事例并思考,課堂交流各自的前置學習成果。這樣通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課中全班交流分享案例、思維碰撞,食品安全知識的目標全面達成,學生思維能力提升的目標也高效達成。

3.作業呈現的形式

《人的呼吸》一課可以安排閱讀類前置作業——了解哪些器官參與了呼吸以及各器官的作用。第一種呈現方式:閱讀課本,找找人的呼吸器官有哪些,并了解它們的作用。在練習本上寫一寫,課上全班交流。第二種呈現方式:閱讀課本,說一說人的呼吸器官有哪些,在自己身上摸一摸它們的位置,并把各個器官的作用講給爸爸媽媽聽。對比兩種作業的呈現形式,很明顯第二種設計更容易讓學生在輕松愉悅中習得知識。

由此可見,作業以何種形式呈現,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在設計時需要考慮是否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學習效果等。

山西省壽陽縣教研室(045499)

猜你喜歡
肺活量前置氣球
“非線性”小組合作學習中前置學習任務的設計
核磁共振對妊娠晚期子宮后壁前置胎盤的診斷效果分析
帶前置功能的詞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結構與搭配
找氣球
自媒體,高中生物前置性學習的“好幫手”
提高初中學生肺活量的方法策略研究
氣球
輕松測量肺活量
一樣多的氣球
有趣的氣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