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聞天的傳統文化觀及現實啟示

2020-12-28 02:11張正茂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現實啟示張聞天

張正茂

摘 ?要:張聞天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十分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張聞天的傳統文化觀已初步形成,與當時的國內環境和他本人深厚的文化理論功底及豐富的留學經歷分不開。張聞天的傳統文化觀囊括了其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階級立場、分析方法等內容,當前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應汲取張聞天的傳統文化觀,正確處理好傳統和現代的關系,樹立文化自信,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張聞天;傳統文化觀;現實啟示

中圖分類號:H059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096-3769(2020)06-112-05

中華傳統文化綿延千年,璀璨奪目,對中華民族的成長和進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為鑄就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張聞天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過程中,不忘學習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其留下的文章著作中均可感受到他本人深厚的傳統文化氣息,其傳統文化觀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價值。

一、張聞天傳統文化觀的形成因素

1.國內環境:多元文化的交融

張聞天傳統文化觀的形成有賴于當時國內的環境。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資產階級新文化與封建社會舊文化、外來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化相互交織、混雜。如何處理新舊文化的沖突摩擦,如何對待中西文化的關系,成為當時知識界爭論的焦點,張聞天持論全面、絕少偏頗,他認為,一是要整理國故,二是系統翻譯歐美叢書,三是系統整理近代有價值的文字。[1]這些見解具有全局眼光。全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毛澤東指出要“清理古代文化,剔除其封建性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2],這對張聞天從事黨的宣傳教育工作提供了目標指向,如何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來為抗戰服務,成為張聞天的任務之一。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主義建設遭受波折,但張聞天始終奉行自己的傳統文化觀。

2.自身素質:深厚的文化理論功底

張聞天幼時家境殷實,學習很有天賦,六歲進私塾,熟讀《百家姓》《千字文》《論語》《孟子》等經典傳統文化,七歲讀中華書局出版的《初小新式國文課本》,眼界從中國擴展到中國之外的世界。[3]十歲便能撰寫文章,十一歲考入南匯縣(注:現為上海南匯區)立第一高等小學,接受當時先進的新式小學教育,該校師資力量雄厚,所用教材均為新出版的教科書,修國文、歷史、地理、農業、英語、算數、理科等,其中英語就要求畢業時會用英語寫簡短文章。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為張聞天后來的深造奠定了初步的文化基礎。[4]1917年,張聞天考上河海工程專門學校。該校十分重視國文和英文的教學,這也為張聞天日后學習馬克思原著和進行文學翻譯、創作打下了基礎。

1919年6月,《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創刊,張聞天是主要編輯成員、重要撰稿人,在近三分之一的“日刊”上都有他的文章。其中,《“五七”后的經過及將來》(1919年7月21日)一文清醒地分析五四運動以來的形勢和經驗教訓。[5]1919年8月19日至21日在《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上連載的《社會問題》一文中,張聞天提出要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歷史觀觀察社會的變遷,是南京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第一人。此外,張聞天參加少年中國學會,參編新文化運動周刊《南鴻》,隨后他發表的《對于中華書局新思潮社管見》(1920年)、《對于少年中國學會問題的意見》(1921年)、《中國底動亂及其解決》(1922年)等文章都體現出其深厚的文化理論功底。延安時期,他主管中國共產黨的宣傳工作,極為重視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論青年人的修養》(1938年4月12日)、《論待人接物問題》(1938年7月26日)、《黨的宣傳鼓動工作提綱》(1941年4月20日)是其重要體現。張聞天一生著述頗豐,單就文化領域就留下不少論文篇章,說明張聞天十分重視傳統文化。

3.留學經歷:擁有廣闊的國際視野

張聞天青年時期留學多國,前后留學日本、美國、蘇聯。1920年,在日本東京留學期間,他自修日文,學習哲學、文學和社會科學書籍。1922年,在美國舊金山,他白天在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晚上八點之前在《大同報》社上班。[6]通過對國外的實地考察,也讓他對社會、人生、未來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這段時間他結識了許多后來成為文藝理論家、文學家的有志青年,也讓他對文學的興趣日益濃厚,使他逐漸成長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代革命文學家和翻譯家。在蘇聯,他先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并任教,隨后到紅色教授學院深造,在此期間完成了很多翻譯工作,接觸并學習了更為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張聞天的留學經歷,使他開拓了眼界,也讓他對中華傳統文化具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外交部第一副部長,出訪多個國家,這些外訪經歷進一步豐富了他的文化價值觀。

二、張聞天傳統文化觀的主要內涵

1.對待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具體分析,批判性繼承

具體分析、批判地繼承是張聞天對待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張聞天在《民國日報》副刊《覺悟》上發表的《中國底亂源及其解決》中指出,“在舊有思想系統上產生的制度雖然崩壞,但這思想系統而不破壞,他還是能夠創造出類似制度的”,[7]認為應對舊的封建的思想文化體系進行推陳出新,才能使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綿不絕。他還指出,在當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下,舊文化占據主體地位,但是舊文化中也有反抗壓迫者、剝削者,支持受壓迫者和受剝削者,主張民主自由,探求真理與進步的諸多先進特點的文化因素的存在。[8]這體現出張聞天對待傳統文化具體分析的態度和辯證考量的精神。中華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底蘊深厚,糟粕與精華需要辯證地分析,傳統文化中的糟粕要加以剔除,而其中精華部分則需與現實相結合,應批判性地繼承,古為今用,切不可一棍子打死,全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

2.弘揚傳統文化的目的:服務于新文化

全面抗日戰爭時期,張聞天主管中國共產黨的宣傳教育工作,是中國共產黨內首屈一指的文化理論人才,他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形成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他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批判和繼承,做了許多實際工作,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成長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此期間,張聞天撰寫了很多文章,闡述其“新文化能夠利用表現新內容的舊文化的舊形式,但這些舊形式必須經過改造,才能表現出相應的新內容,對舊形式的批判發展是新形式的創造的開端”[9]的觀點。在《論青年的修養》(1938年4月12日)中,他認為,注重提升“修養”是傳統儒道文化中的組成部分,并告誡廣大中國青年必須要養成理想堅定、品格高尚、志存高遠、拼搏不息、不斷學習、團結群眾的修養。在《論待人接物問題》(1938年7月26日)中,張聞天引用《中庸》《詩經》等傳統文化著作中的典故和名言,指出 “在待人接物問題上,要估計到中國人的傳統和特點?!盵10]這些理論認識對促進新文化的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傳統文化的階級立場:人民群眾的立場

張聞天十分重視并強調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具體就是是否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與要求。人民是傳統文化的創造者,也是促使傳統文化推陳出新和革故鼎新的重要力量。始終堅持人民性,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發展、永葆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他在《抗戰以來中華民族的新文化運動與今后任務》一文中指出,新文化運動是大眾的,它代表中國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是平民的文化。張聞天主張新文化應為全體人民所共有,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開來,從而提升全體人民的文化素質。[11]而那些反對人民大眾,主張獨裁壓迫人民的剝削階級的舊文化,也正是失去了這一立場而變成了糟粕,日漸沒落,受到人民群眾的批判。

4.傳統文化的分析方法:階級分析法和歷史分析法

階級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分析問題的方法論典范。張聞天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是與一定階級相聯系的,階級不同,其文化也不相同。例如傳統文化中存在買辦性的封建主義文化,這是中國封建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的文化,其階級屬性決定了此類文化的基本特點,即壓迫剝削人民,為本階級服務。當時張聞天分析指出中國社會各階級對此類文化的不同態度:首先,民族資產階級由于其具有兩面性,一方面當其革命時,會奮力批判買辦封建文化;另一方面當其不擁護革命時,便會極力擁護此類文化。其次,廣大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革命具有堅決性和徹底性,對待此類文化采取了反對和批判的態度。除此之外,中國傳統文化中還包括廣大底層人民群眾的文化,因為此類文化是主張反壓迫反剝削的,所以這類文化是被統治階級所極力打壓的。

歷史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聯系觀和發展觀的具體應用,此類方法強調客觀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分析其發展須從不同歷史階段去聯系比較,這樣才能把握客觀事物的本質,弄清事物發展的規律。張聞天指出,“新文化不是舊文化的全盤否定,新文化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奇怪的東西,而是過去人類文化的更高發展”[12]。這體現出張聞天本人對新文化的基本看法,也說明新文化是有其歷史淵源的,是在舊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者之間有其必然聯系。中國傳統文化不斷革新,不斷進步,才會使得新文化愈加完善,臻于完美。張聞天運用歷史分析法來對待中國傳統文化,不是以今人要求古人,充分體現出其思想的先進性與科學性。[13]

5.認識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系:正確處理文化融合問題

五四運動前后,各種西方社會思潮涌入中國,比如工讀主義、新村主義、無政府主義等,極大地影響了當時的知識分子。五四運動后不久,廣大知識分子在思想文化領域開展了幾次中外文化論戰,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論戰雙方都存在絕對主義傾向,即雙方都認為好就是絕對好,壞就是絕對壞,論戰雙方都沒有闡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的基本思想。張聞天撰寫文章《對于中華書局新思潮社管見》表達出他對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看法與主張。文章指出,整理國故必須要聘用專門的人來做,這些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必須對國故有深入全面透徹的研究,而且還需精通西方文化學說;第二,必須要有世界的眼光;第三,必須要有科學的見解。整理國故不能讓“一般遺老去整理?!盵14]從總體上看,張聞天的傳統文化觀既沒有全盤否定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的態度,也沒有當時封建大儒們的保守落伍的妄圖復古的偏向,而是辯證地看待中西文化的關系,汲取西方文化的有益部分,做到為我所用。

三、張聞天傳統文化觀的現實啟示

1.正確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推進文化創新發展

張聞天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堅持與時俱進,摒棄糟粕,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當前,唯有如此才能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有效提升。一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用辯證統一思想去審視中華傳統文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我們應從客觀實際出發,對其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能夠解決當前發展所遇到的問題、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的方面要汲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應拋棄。傳統和現代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做到革故鼎新、創新發展。二是需要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張聞天較早地學習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問題》一文中,他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去觀察中國具體問題,利用馬克思主義來創新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外來思想,若想在中國發揮作用,就必須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當今時代,不同文化之間交鋒激蕩,東西方文化的碰撞尤為激烈,因此必須始終保持自身文化的優秀傳統,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變,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目前各項工作都要在此基礎上開展,在此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與國家社會發展相關的突出問題和矛盾,以推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天下之大,黎元為先,“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15]。張聞天的傳統文化觀強調要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去對待傳統文化,新文化是大眾的文化,新文化必須是代表大眾的利益。[16]廣大人民既是文化的創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中國共產黨自建黨以來,就一直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現共產主義作為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而實現共產主義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而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想確保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取得進一步發展,使其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初心”就是民心,人民就是江山。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就是踐行忠誠人民、領導人民、服務人民的光榮使命,切實解決好老百姓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熱點難點痛點問題,尤其是要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讓全體人民都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安煌跣摹本褪且讶嗣穹旁谛闹凶罡呶恢?,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暖民心、排民憂、解民難,始終以人民心為心,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團結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既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宗旨,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3.堅定文化自信,切實弘揚傳統文化

張聞天的傳統文化觀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脊梁。當前我們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強調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對當今中國的道路選擇、理論構建和制度安排就有了堅實的自信,對中國共產黨執掌政權就有了堅實的自信。[17]“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钡膽n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此外,還有許多軍事思想、用人思想、法治思想、改革思想,都對當今中國開展文化建設和加強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厚的歷史文化營養。

參考文獻:

[1]張培森. 張聞天研究文集[M]. 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45.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3][4][6]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張聞天選集傳記組.張聞天年譜[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0:4,7,42.

[5][7][14]張聞天文集(第1卷)[M]. 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2,30,13.

[8][11][12][16]張聞天文集(第3卷)[M]. 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5:40-41,40, 41,47.

[9]劉建美. 張聞天傳統文化觀述評[J]. 黨史博彩,2002(3): 43.

[10][13]張聞天選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02.

[15]金良年.孟子譯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2.

[17]劉后濱.民族復興的歷史根基與文化底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42-43.

猜你喜歡
現實啟示張聞天
名人名言
走進張聞天工作室舊址紀念館
張聞天晚年:想做個“普通的勞動者”
從生活小事看張聞天廉政大情懷
“你們是職員的兒女”
傳承精神 放眼世界
列寧從嚴治黨的思想實踐及其現實啟示
東北抗聯精神對我軍改革強軍實踐的現實啟示
繼承與超越:革命時期黨的政治紀律建設給新時期帶來的現實啟示
《整頓黨的作風》與黨的作風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