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直播教育的實踐
——以良渚考古遺址公園為例

2021-01-03 06:16金忍冬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1年22期
關鍵詞:良渚展品博物館

金忍冬

(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 浙江·杭州 311231)

1 直播在博物館教育中的作用

1.1 使得教育更真實

直播提供實況的呈現場景。與傳統通過單純的文字、圖片、音視頻等為載體的傳播方式不同,直播通過實時影像,大大豐富了信息傳播的內容、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果,并為大眾提供實時的場景體驗。雖然目前很多博物館都采用類似虛擬數字博物館的形式進行了展品重現。但是在數字博物館,學習者所看到的是經過數字化處理后的展品,仍然缺乏真實感。而通過博物館的實地展陳講解直播,學習者看到的卻是展廳的實時場景和展品,是一種蒞臨現場的真實的感觀體驗。

1.2 提供實時互動的教育活動交流

實時性和交互性是網絡直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博物館進行直播過程中,一方面,學習者不僅可以發送彈幕向博物館主播提出問題或請求,還可以通過點贊或贈送虛擬禮物的方式表達對博物館主播的稱贊和喜愛,而博物館對此也能夠實時進行回應,從而拉近了博物館和學習者間的距離;另一方面,觀看直播的學習者之間也可以通過彈幕進行良性互動,從而通過直播就某件展品及其背后的歷史典故形成討論,從而給學習者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參與感,進一步激發學習者對于展品本身及其歷史的好奇心理,擴大教育效果。

1.3 可同時接納龐大的學習群體

據2020年3月,我國網民整體規模為9.04億,而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0億,較2018年底增長1.63億。同時,博物館主要利用其官方微博、公眾號進行推廣直播活動,而每座博物館微博、微信的粉絲數量少則數萬人,多則上百萬,在前期的直播預熱過程中國,粉絲群的不斷轉發和裂變為博物館帶來了大量網絡流量,成為博物館直播的穩定學習者群體,在網絡流量為王的時代,學習者群體的增加為博物館文化教育的實施帶來更為廣泛的社會效益。

1.4 打破了教育的地域限制

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5G網絡的全面商用,讓人們“隨時、隨地、碎片化”地看直播成為可能,也進一步提高了網絡直播的傳輸和呈現質量。借助網絡直播,不同地域的人群可以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網絡身臨其境地瀏覽各地博物館的優秀展品。尤其在疫情期間,由于防疫工作需要,各地博物館紛紛閉館,但大眾的文化需求依然強烈。2月23日,淘寶直播間開啟首輪“云春游”,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8家知名博物館(院)集體入駐,引1000萬人圍觀??梢?,博物館直播不僅能夠跨時空地提供文化服務,還能將博物館文化服務的地域和時限無限延長、實現教育價值的最大化發揮。

2 博物館直播教育的實踐路徑

根據不同的標準,可將博物館進行分類。博物館網絡直播應根據博物館展品特點以及展出目的開展。本文以良渚考古遺址公園為例,進行直播實踐路徑分析。良渚考古遺址公園是城市區域大遺址。大遺址是指中國文化遺產中規模特大、文化價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遺址、遺存和古墓葬。其概念是我國獨有的,也是我國歷史變遷的有力見證,因而成為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基本特色。同時,經過近10年考古發掘,2016年3月,媒體向公眾發布了良渚王城及其分布在1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史前大規模水利系統的消息。良渚王城外圍水利系統工程體系在中國乃至世界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價值,良渚文化遺址為中華文明起源于水利提供了實證。水利與民生工程息息相關,因此如何運用網絡直播提升水利大遺址博物館的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良渚博物館采用的直播形式主要包括:

2.1 展陳講解直播教育

實物陳列展覽是博物館進行文化教育的主要手段。展陳文物的目的在于吸引參觀者近距離和歷史接觸。在信息化、網絡化時代,單純的觀看已不能滿足參觀者對信息的情景化、情節化需求。因此,以展陳文物為主、網絡直播為輔的直播方式可通過直觀講解,使展品背后的信息得到充分體現,令展品的故事性更為豐富多彩。如良渚博物院推出的“云講國寶”系列,通過博物館專業人士以國寶講述人的方式每次講解某一件國寶和其相關的知識,包括玉器、陶器、水利設施、祭祀用品等為學習者講解了良渚時期的社會生活形態。

2.2 學術講座直播教育

學術講座直播也是最為常見的博物館網絡直播方式。在互聯網時代,在文物信息的接受過程中,學習者并非“泛娛樂化”的“腦殘粉”。他們對于博物館展品有著強烈的求知欲,除了展品本身所展示的信息外,還迫切需要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但是在博物館展覽現場,學習者很難從講解員或者文物的介紹上獲取更多的知識信息。因此通過學術講座直播的形式,如“一本《良渚》報告,一生愛國情懷”的直播講座,通過《良渚》報告的發現,講述了良渚文化發現者施昕更的愛國故事。

2.3 主題活動直播教育

博物館的一些其他主題活動也被搬上直播平臺。如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一周年之際,良渚博物院組織了“自然與文化遺產日”活動,以“遇見良渚·味里乾坤”為主題進行了大型網絡直播,面向全國展示了良渚博物院的豐富館藏,被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爭相報道。

3 博物館教育直播的困境

雖然當前各地博物館都在各平臺進行了網絡直播的嘗試,然而由于網絡直播仍然處于起步階段,通過網絡直播提升文化教育有效性的探索依然存在大量不確定性,以良渚考古遺址公園為例,主要問題包括:

3.1 缺乏專業教育直播團隊

網絡直播的工作形態對于博物館工作人員而言,并非是日常熟悉的工作形態。除了正常的講解之外,還要根據學習者進行互動并及時調整信息傳遞的節奏,同時還需要了解當前流行的網絡語言。而博物館工作人員,本身沒有經過專業的新媒體業務培訓,對于信息敏感度和網絡流行度把握還有欠缺,依然停留在傳統講解模式。單一的“說教”模式很難引發年輕一代的共鳴,導致學習者的流失。

3.2 直播教育時間和內容安排的合理化有待提高

博物館網絡直播的時間與內容安排,是吸引學習者觀看和引發傳播的最重要因素。新媒體傳播有其獨特的學習者分類和時間安排,一般以碎片化時間為主。但當前網絡直播推送時段主要集中在工作日的上午,這與學習者上班時間是相沖突的。在工作休息時間,比如中午或晚上又恰好是博物館網絡直播的低頻時段。同時直播時長控制不一,短的只有數分鐘,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長的邀請幾個專家高彈闊論幾個小時。而絕大多數學習者更接受的觀看時長基本在10~ 15分鐘以內。過短的直播時長會被認為太過隨意,沒有深度;過于冗長的直播又會引起感官疲勞,降低了文化教育的效果,從而讓博物館網絡直播在學習者心中的印象大打折扣。

4 推進博物館教育直播工作的對策

只有改變傳統以博物館為主的教育傳播模式,從學習者的角度深入分析,從內容、學習者、技術等各方面進行全面轉型,才能根本上改變博物館文化教育呵呵傳播過程中曲高和寡的現狀,進一步被深入促進博物館文化教育有效性的提升。

4.1 堅持優質內容的教育直播

知識性和趣味性是優質直播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前大多數博物館的直播過程中往往有好的展品,卻沒有好的故事。央視的《國家寶藏》系列之所以能在全國范圍內掀起收視浪潮,主要原因就是編劇充分挖掘每件國寶的信息和故事、結合豐富文物場景內涵、通過趣味化、生活化的舞臺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演繹國寶前世今生的故事。因此充分結合本館獨家資源,將專業化信息融入到生活化和通俗化網絡直播中去,用專業知識讓學習者折服,用通俗語言讓學習者享受,用現代思維讓學習者受教是博物館網絡直播內容制作的重要導向。

4.2 進行學習者目標的細化定位

傳統博物館學認為,博物館的教育和服務功能對象是社會普通大眾。顯然,在網絡直播中,這種全方位、全覆蓋的學習者定位是不科學的。面向全民的網絡直播意味著內容的制作需要滿足任何人的需求,其結果往往差強人意。調查顯示博物館的受眾基本以19-40歲中青年為主,大多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這也是因為博物館本身的內容理解和文化傳播對文化教育水平具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年輕化、高知化群體將是進行網絡直播內容制作的主要受眾群體。

4.3 尋求與社會機構的多方合作

同一般網絡直播不同的是,博物館網絡直播不僅僅是一個場景、一件文物、一場講座的畫面展示,它還可以是一個關于文物及其周邊產品、知識交流的平臺。眾所周知,網絡直播除了內容體驗之外,主播能力、互動交流、畫面質感,都可以影響到學習者的好感度和重視度。博物館作為一個較特殊的、帶有公益性質的社會教育服務機構,其在信息技術方面存在天性不足。而市場化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機構有優秀的主播資源和技術能力,但缺乏博物館直播的有利條件。通過市場化的商業合作,充分引入成熟的直播資源,同時積極開拓博物館文創產品,讓學習者在享受視覺盛宴、接受相關文化教育的同時還能購買與展品相關的文創周邊產品,進一步擴大博物館文化教育的范圍。

4.4 建立網絡直播保證和評價機制

直播的主要作用是通過實時交互讓學習者有感同身受的現場感,除了對直播的內容、技術、受眾定位進行分析和精心制作外,還需要建立完善的網絡直播保證和評價體系。如在直播過程中對學習者的現場彈幕和疑問進行專業解答,給出正面評論,增加學習者的忠誠度的同時,保證直播的順利進行。同時每場直播結束后直播內容、收看人數、評論留言進行科學的數據統計和分析,不斷改進直播的質量。

5 結語

博物館不是人們外出旅游的首選地,因此,博物館進行網絡直播,打破了博物館教育的地域和容納能力的界限。同時,直播時,任何人都可以在直播過程中針對直播的內容、形式、方法發表自己的看法。這種即時互動打破了博物館與學習者之間、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知識分享者與接受者的界限,是博物館宣傳、營銷、教育新的途徑和方式。通過堅持優質內容的教育直播,對學習者的學習目標進行細化定位,尋求與社會機構的多方合作以吸引更多的博物館愛好者,并在技術上有所提高,建立網絡直播保證和評價機制,博物館教育將發揮出更大的效能。

猜你喜歡
良渚展品博物館
5000年前的“良渚人”愛吃什么肉
2022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展品展示第2輯
良渚保護大事記
博物館
“玉”見良渚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預覽(一)
露天博物館
CCMT2016展品預覽(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