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時代的對外傳播與全球輿論

2021-01-03 17:54董關鵬趙璐于凡
青年記者 2021年6期
關鍵詞:抗疫新冠疫情

● 董關鵬 趙璐 于凡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美國為首的部分發達國家肆意對中國進行“污名化”,掀起一輪打壓中國發展的浪潮。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迎難而上,通過多樣化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來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中國形象。各級政府持續召開的新聞發布會和與之配套的系列融媒體發布成為最大亮點。在世界多數國家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經濟持續衰退的同時,中國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的偉大勝利,經濟穩步恢復并成為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一些國家的政客及媒體則因本國疫情和經濟持續惡化,對中國的“甩鍋”和污蔑也始終沒有停止。如何在全球疫情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展現中國形象,仍然是后疫情時代對外傳播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回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對外傳播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中國對外傳播工作迎來大考。通過觀察可以發現,抗疫傳播的需要促使多層次、多渠道、多平臺信息發布和傳播機制迅速升級和完善,對塑造國家形象、展現大國自信和擔當等方面意義重大。

(一)在傳播理念上:開放思路增強國際認同

1.助力“武漢保衛戰”:抗疫斗爭的真實敘事。疫情暴發初期,武漢的疫情形勢和防控工作世界矚目。新聞傳播工作既要及時回應國內輿論關切,也要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外傳播,通過多種形式主動向全世界分享中國的抗疫信息。我國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在湖北邀請可用英語表達、正在參與抗疫一線工作的國家級醫療專家,向境外記者介紹中國對新冠肺炎的認識和救治方法,同時歡迎外媒視頻提問,通過美、俄、日、韓、巴基斯坦、阿聯酋等多國媒體傳達武漢抗疫的聲音;安排協調鐘南山、張定宇等專家接受路透社等外媒采訪;為了更好地向世界傳達真相,駁斥西方負面輿論的影響,人民日報、新華社、CGTN、中國日報、環球時報、南方英文網等外向傳播力強的媒體在海外集體發聲,講述武漢疫情真相,介紹中國人民的抗疫斗爭。為了增加信息傳播的真實性和說服力,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多次在武漢舉行戰地發布會,把抗疫前線最精確的第一手資料傳遞給世界。中國媒體在國際輿論場上準確傳遞中國抗疫信息,深度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共渡難關的同心時刻已經寫進了歷史。

2.支持舉國抗疫戰:抗疫經驗的全球分享。舉國抗疫戰中,對于疫情的基本信息和抗疫的斗爭經驗,中國始終保持公開透明,及時向國際社會通報,為世界抗疫行動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資料。除了舉行多場全英文發布會,邀請醫學專家和一線醫護人員介紹中國抗疫經驗和做法之外,中國還積極搭建抗疫交流平臺,先后建立“全球疫情會診室”“全球抗疫中國方案”等交流機制,與世界互通抗疫信息。各國媒體的見證和傳播,既可以向世界講述中國抗疫故事,傳遞中國抗疫經驗,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也有利于對沖和反制國際上一些勢力對我抹黑攻擊,消除誤解質疑,密切中國與外界的良性互動,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3.參與世界抗疫戰:大國責任的勇敢擔當。在全球疫情開始蔓延之時,中國始終懷著與世界各國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良好愿望,克服自身重重困難,盡最大力量向世界其他國家提供幫助。除了現金援助外,中國多支抗疫醫療專家組不懼生死、向戰而行,到疫情嚴重的國家施與人道主義援助。在世界抗疫物資緊缺的情況下,中國對外輸出了數以千億計的口罩、數以億計的防護服、護目鏡、檢測試劑等醫療物資,為世界抗疫斗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抗疫斗爭中表現出的人民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政治理念、強大的組織能力、動員能力和協調能力,展現了極大的制度優勢,讓西方乃至整個世界都受到了巨大的震撼,塑造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形象。

(二)在傳播內容上:頂天立地展現抗疫形象

2020 年的對外傳播工作貫徹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持續傳遞權威信息,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光明磊落的形象和實事求是的作風。

1.宏觀: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抗疫精神。人民群眾的需求就是黨和政府的關注點,也是對外傳播的基點。只有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對外傳播的內容才能打動人心。從醫療衛生保障到社區防控,從教育防疫到科技戰疫,對外傳播始終圍繞人民設置議題。通過不間斷地通報疫情最新進展,釋放權威信息,反擊“甩鍋”和污蔑,對外樹立了對人民負責的國家形象。這一系列舉措在國際輿論場中也贏得了廣泛關注,扭轉了偏見,團結了更多客觀理性的國際友人,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2.中觀:傳達生命至上的抗疫舉措。中國的抗疫斗爭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國客觀理性的國際友人的支持,對外傳播工作起到了重大作用。我國積極轉變傳播思路,主動出擊,加強議題設置,及時向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公開抗疫舉措,解讀防疫政策,傳達了生命至上的理念,爭取了國際輿論支持。

3.微觀:講述鮮活生動的抗疫故事。疫情期間的對外傳播中,人民群眾成為對外講述的“中國故事”的主人公之一。2020 年3 月9 日,武漢抗疫斗爭的攻堅階段,快遞小哥李杰參加國新辦組織的新聞發布會,講述了老奶奶關切的慰問和送口罩的故事,傳遞了中國人不屈的精神和互幫互助的形象。隨后,更多的普通人成為“中國故事”的主角。這反映了我們對外傳播工作的一個轉變,由高大嚴肅的單方傳播轉向更加注重傳播的效果和國外受眾的反饋。他們成為主角,能夠最大限度地使國外普通民眾產生情感共鳴,提升傳播效果。

觀察:全球抗疫背景下的對外傳播和輿論斗爭

(一)挑戰:國際輿論環境依然嚴峻

作為首個打響抗疫防控戰的國家,中國始終處于世界輿論漩渦的中心。一方面,面對突如其來的嚴峻考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人民所展現出的中國速度、中國力量和中國智慧有目共睹;另一方面,西方政客對中國污名化行為愈演愈烈。直到今天,這種誤解和敵意仍沒有完全消除,并且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而時消時長。這是中國對外傳播必須面臨的巨大挑戰。

1.疫情初始期:關注、恐慌和污名化開始。疫情暴發初期,關于中國境內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在各類媒體平臺上急速增長。許多國家對中國持以關切的友好態度,表達慰問并施以援手。與此同時,對中國所發生的疫情的恐慌情緒也開始在部分國家蔓延。少數國家對中國筑起高墻,對華人變得排斥和恐懼,反華情緒開始上升。這一階段,污名化中國的負面輿論已經冒頭,“中國病毒”的提法開始出現。疫情期間的嚴控舉措也被西方媒體指責為“褻瀆人權”。借助武漢封城、李文亮醫生病逝等事件,西方媒體開始大肆抨擊中國國家體制和社會治理。

2.疫情蔓延期:污名化升級和激烈的交鋒。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席卷全球,中國在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時,積極為其他國家提供人員、資金和物資援助,無私分享抗疫經驗,受到世衛組織和受援助國家的歡迎和好評。武漢“解封”和中國抗疫斗爭的成功受到世界各國媒體的高度關注,不少國家給予了真誠的贊美。而個別西方政客和媒體趁機掀起對中國的指責浪潮,各種污名化中國的謠言層出不窮。針對西方國內民眾對政府防疫不利的指責,西方政客炮制“中國病毒源頭論”“中國隱瞞論”“口罩外交論”等謠言,企圖轉移國內矛盾,嫁禍和污蔑中國。這期間,國新辦和外交部多次召開新聞發布會,密集駁斥無理指責,對各種謠言進行針鋒相對的批駁和反擊。

3.常態防控期:全球抗疫戰和長期的斗爭。這一階段,中國疫情得到控制,經濟恢復正增長,而世界疫情則愈演愈烈,在美國等國家已成失控態勢。中國主動承擔大國責任,一手恢復生產和經濟,一手積極援助全球抗疫斗爭,獲得了世衛組織和許多國家的贊賞,在輿論回應上也更加主動自信。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國家持續散播涉華謠言,陸續炮制捏造“中國疫苗偷竊美國研究成果”“疫苗外交論”等言論。但美國政府抗疫政策嚴重失誤,引發民眾強烈不滿,加上大選之爭、種族問題,國內矛盾急劇上升,令美國政府疲于應對,對中國疫情斗爭的輿論攻擊力度逐漸減弱,在國際上的話語引導力也有所降低。雖然這一階段涉華疫情輿論攻擊呈下降趨勢,但可預期的是,中西輿論交鋒不會停止,斗爭將呈長期化。

(二)困境:全球抗疫背景下影響對外傳播的不利因素

1.西方國家始終存在的強烈偏見。長期以來,由于東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政治理念、文化傳統、民族特性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和矛盾,再加上歷史的淵源和現實的政治格局,部分西方國家執拗于自身的偏狹和固執,始終戴著有色眼鏡看待中國。一是在“中國威脅論”的基調下孤立中國。隨著中國走上和平發展之路,西方國家一些政客和學者始終擔憂“修昔底德陷阱”的出現,出于對中國強大后“稱霸世界”的恐懼,部分西方國家對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視而不見,采取種種手段妄圖扼制、抹黑和孤立中國,對中國的善意行為進行曲解。二是無視不同文明的客觀差異而抹黑中國。部分西方國家不能正確對待文明的多樣性和差異性,以自己標榜的所謂人權、民主等所謂“普世價值觀”來要求其他國家,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橫加指責,甚至插手干涉他國內政。西方媒體往往服務于相關利益集團,通過片面報道、惡意扭曲中國形象,以實現其利益訴求。

2.國際話語權的相對被動和缺失。長期以來,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社會話語權建構及傳播上,比西方媒體明顯滯后。一方面是由于東西方文化和語言的隔閡,中國媒體難以適應西方話語體系,有時有自說自話的現象;另一方面,中國對外傳播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以來較長時間處于失語狀態,使得西方媒體報道中國的片面刻板形象已經在國際上根深蒂固。面對西方媒體抹黑中國的言論,我國媒體主要以反擊和駁斥為主,主動生成話題不夠;在信息傳播渠道上,信息傳播影響力不夠,精確傳播的信息到達率不夠。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國際輿論時,盡管我們在對外傳播上已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做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努力,但是始終處于被動反擊的地位,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依然不足。

3.國際話語體系的陌生和疏離。我國主流媒體往往以宏大的敘事方式和嚴謹的語言表達見長,具有自身鮮明的話語體系特征。但在進行對外傳播時,如果不加轉變,依然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和敘事方式,就會出現明顯的水土不服,不但達不到宣傳目的,甚至會起到相反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進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嘗試。例如,中國媒體面向海外制作推出了一批紀錄片和宣傳片,有的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但是,有的則沒有引起任何關注,甚至個別內容引發微詞。歸根結底,還是在于傳播的內容不符合國外的思維方式、文化傳統,欠缺國際表達技巧。因此,在對外傳播中,在保持中國特色的同時,必須轉變觀念,調整思維,努力適應國際話語體系,按照傳播對象的需求設計敘事方式和選擇傳播渠道。

(三)探索:多策并舉應對誤解污名

在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對外傳播中,從中央到地方的全媒體就反擊西方謠言污蔑、擺脫污名進行了探索。

1.權威發布“時間軸”。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斗爭中,面對西方政客的指責和污蔑,中國通過各種傳播方式,構筑了一條清晰的抗疫“時間軸”。一是新聞發布會不斷線。2020 年,圍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新辦、武漢市、各省份召開發布會接近2000 場,抗疫的每個重大信息、每個時間節點都及時發布,真正做到公開、透明、及時。二是多種形式發布海量信息。中國政府主動發布《中國抗疫紀事》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等總結性信息,對中國抗疫時間線進行進一步梳理。當真相透明,謠言自然終結,彭佩奧等政客對中國的多個污蔑都因與時間鏈條嚴重不符而“破產”。

2.科學構建“邏輯塔”。中國深信,科學是戰勝一切謠言的最好武器。在新聞發布會上和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政府有理有據,依據科學邏輯對謠言進行駁斥。比如,“疫情發生在武漢,不等于源頭在武漢”;“感染和病亡的人數不僅取決于國家醫治條件,而且取決于居家阻隔的有效措施和醫務工作者全力救治”。在科學的“邏輯塔”中,中國根據自身抗疫經驗,總結了“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檢盡檢”“阻隔和救治相結合”“重癥和輕癥分開”等解決方案,得到許多國家的認可,許多患者因此而受益。

3.嚴謹提供“證據鏈”。關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新聞發布,中國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讓證據說話,讓事實說話。中國主動為境外媒體提供與關鍵專家和焦點單位互動的機會和渠道。在路透社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對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的采訪中,中方客觀大方,坦坦蕩蕩,為采訪者提供了客觀、嚴謹、翔實的資料,并且形成了閉環的證據鏈。中方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實證精神,對擊破謠言澄清真相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望:后疫情時代提升對外傳播效果的舉措

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遭受西方輿論的諸多質疑和指責,但中國在防疫斗爭的努力和成就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可。中國對外傳播要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提升對外傳播的效果。

(一)頂層設計:不斷完善搶占先機

1.堅持理論指引。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就改進和加強對外宣傳工作,推進對外播能力建設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思想宣傳和對外傳播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引。在面臨國際輿論紛爭與國內長期防控雙重挑戰之時,中國國際傳播應以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指示為指引,推進能力建設,把握時機,暢通擴大傳播通道,塑造良好國家形象。一是做好自己的事情。身正不怕影子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把人民群眾利益放在首位,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實現國家強大、民族復興、人民幸福。這是對外傳播最大的底氣。二是講好中國故事。加強和改進對外傳播,通過多樣化傳播渠道,加強與世界的溝通交流,為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分享中國經驗、提供中國方案。三是堅決進行輿論斗爭。對“甩鍋”和污蔑的言行,要勇于斗爭、善于斗爭,要在國際輿論場及時發聲,努力創造良好的對外傳播輿論氛圍。

2.加強話題設計。2020 年,盡管中國經歷的輿論環境異常復雜、嚴峻,但中國在重大議題上從不缺席,圍繞新冠肺炎疫情、脫貧攻堅等重大主題組織了系列傳播活動,還有香港國安法、疫苗研發使用、嫦娥五號等等重大工作,我國都發揮了傳播信息、解讀政策、增信釋疑、引導輿論的作用,向世界展示了脫貧攻堅成果、疫情防控勝利、中國建設成就,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誠意,這是應該繼續發揚的。對于西方涉中議題,我們要善于變被動為主動,善于話題掌控,牢牢把握涉中議題的定義權、主導權、闡釋權,改變總是被少數西方國家政客制造話題、橫加指責的被動局面。傳播基調上,應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基調,盡量淡化政治因素或制度因素,而要從人類共通的感情和理念著手表達觀點、設置議題。

3.完善組織機制。在對外傳播工作中,許多內容需要多部門參與,從多個角度進行闡釋解讀,才能形成合力。在組織機制上,應充分發揮國新辦的統籌協調作用,將國際傳播納入聯防聯控機制,國際抗疫合作與國內國際傳播統一協調。對一些西方揪住不放、持續攻擊的重大敏感問題,如涉疆問題、涉港問題等,不能只由外交部出面譴責,而應充分發揮國新辦的權威平臺優勢,協調相關各部門和省地市,主動設置話題和議程,有力有據,積極主動展開輿論反擊。

(二)傳播渠道:積極開拓多管齊下

1.借嘴說話傳遞觀點。近兩年來,外媒特別是西方主流媒體與我方關系持續緊張,但是考慮到當前我國面臨的國際輿論環境,外媒又是我與國際社會溝通交流不可或缺的中介。加強對外媒工作,趨利避害為我所用,是我們當前面臨的一道緊迫現實課題。做好外媒工作的前提是做好新聞服務,通過服務建立友誼和信任,才能更好地將我們想要呈現的內容與境外記者的報道有機融合。有關部門應積極改善與外媒的聯系和溝通,進一步提升新聞服務精細化程度,發揮境外記者的“橋梁”作用,及時掌握記者的關注熱點和新聞需求,更加合理、及時地設置議題。尤其要重視在基本的新聞發布會之外,打造貫通會內會外的信息“供應鏈”,通過內容充實、形式多樣、來源豐富的會外信息,引導記者直觀體驗、實地探訪,推動相關報道更加真實可信。

2.建立矩陣合力傳播。一步整合、凝聚中央和地方外宣媒體力量,深度聚焦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指導外宣媒體共享素材、二次加工,形成符合各自定位的媒體報道和新聞產品,在海外社交平臺開展聚合傳播,打造對外傳播矩陣。在傳播主體方面,除了政府傳播和媒體傳播外,要高度重視民間傳播和第三方傳播。民間的自媒體傳播從細微處入手,感情真摯,細節真實,往往產生出其不意的傳播效果。第三方傳播,主要指堅持客觀報道的他國媒體、國際上的自媒體以及在華外國人自媒體。借用外媒、外國自媒體之口傳播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比自說自話更能起到取信于人的效果,應加強這個方向的發掘和培育。如疫情期間,外語頻道ShanghaiEye 邀請在滬外籍人士講述與上海人民共同抗疫的故事,《法國人卡爾的春天日記》獲匈牙利ATV 新媒體端等平臺廣泛轉載,起到了很好的外宣效果。

3.打造開拓新型陣地。當前,國際傳播領域正迅速向移動化、社交化轉型?!巴铺貓陶薄巴铺赝饨弧狈脚d未艾。在疫情論戰中,我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也以推特為陣地,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習近平總書記說,人在哪兒,宣傳思想工作的重點就在哪兒。對外傳播要深入研究海外社交平臺運維規律,合理利用海外社交平臺游戲規則,并鼓勵、指導外宣媒體聚焦自身定位,發揮各自專長,在海外社交平臺上開展分眾化傳播,提高中國觀點、中國理念、中國經驗的能見度和感知度,加大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形象在海外受眾間的曝光度和辨識度。

(三)傳播策略:精準專業真正落地

1.受眾不同,方式不同。對外傳播要想提升效果,必須精確了解傳播對象的特點,根據受眾的不同性質區分不同層次,做到有的放矢。要通過多樣化的正向傳播讓世界各國民眾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扭轉原有的偏見,感受中國的善意。

對于不遺余力污蔑攻擊的西方政客,在對外傳播中要見招拆招,針鋒相對,對不實言論堅決予以回擊和斗爭。但切忌對外傳播輿論斗爭擴大化。對于沒有惡意的中間群體和普通外國民眾,應以包容的心態接受東西方文明差異所造成的溝通障礙和誤解,在必要的澄清事實的基礎上,不過多糾纏于頑固觀點和偏執言論,而應更多地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對于國外理性的、尊重生命的、對人民負責的政治家和公共衛生專家,要積極發聲支持。將他們與為了自身利益“甩鍋”中國的政客區分開來,將那些別有用心的政客孤立起來。進一步凸顯出我國并非狹隘的國家,而是開放的、理性的。

2.國家不同,策略不同。對外傳播工作要加強傳播的精準度和對象性,讓傳播真正落地。不同國家的語言、社會制度、風俗習慣都不相同,媒體傳播的話語架構亦不同。在對外傳播中,要以受眾的需求為導向,結合當地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將傳播內容形象化和通俗化。要更多關心傳播對象的實際困難和需求,要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真心相待,分享經驗、提供幫助,實現良好溝通基礎上的互利共贏。

后疫情時代,對對外傳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強對外傳播能力建設,堅持守正創新,堅定全球視野,應勢而上、主動作為,就一定能夠提高我們的傳播力和引導力,讓世界更好地傾聽中國的聲音。

猜你喜歡
抗疫新冠疫情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畫”說抗疫
抗疫之歌
戰疫情
團結抗疫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顯擔當
疫情中的我
寧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