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語境下“媒介是人的延伸”再思考

2021-01-03 17:54陳海軍王競宇張瑞清
青年記者 2021年6期
關鍵詞:媒介思維信息

● 陳海軍 王競宇 張瑞清

1964 年,傳播學者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指出三次媒介革命是人類的三次延伸:拼音是口語向文字的飛躍,即從聽覺走向視覺的延伸;機器印刷是拼音文化向近代機械和科學文化的飛躍,即從視覺走向肢體的延伸;電子媒介是機械文明向電子文明的飛躍[1],即從肢體走向大腦的延伸。

從上世紀80 年代互聯網誕生之初到如今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和媒介產業變革,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已成為互聯網時代下各領域蓬勃發展和信息交互的重要基石。數字地球、智能媒體、全球大腦等概念已經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改變著社會信息傳播的結構與形態。從這個意義上說,媒介不僅是獨立個體的延伸,更是全體人類的延伸。

互聯網語境下人的“全面延伸”

麥克盧漢認為,一切技術都是肉體和神經系統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2]。從這一理論來看,互聯網則是人的“全面延伸”——它在同時延伸著所有的感官和中樞神經系統,“地球村”被重新整合,人類擁有了在“賽博空間”中暢意翱翔的翅膀。

1.多器官參與:感官的全面延伸。雖然電影、電視已經實現了將人的視覺和聽覺系統聚合在同一媒介平臺上進行延伸,但正如麥克盧漢所言,電子媒介是人類中樞神經系統的延伸,其余一切媒介是個別器官的延伸?;ヂ摼W聚集了文本、圖像、音視頻、3D 動畫等人類所發明和使用的一切媒介形式和載體,這些網絡傳播符號和傳播方式具有很強的兼容性與可拓展性,從而使過去媒介發展那種相互區隔、簡單相“加”的演進邏輯在互聯網語境中出現了相“交”和相“融”的趨勢[3]。

特別是隨著媒介體外化趨勢進一步擴展,以智能語音技術為代表的聽覺延伸、以全息智能3D 技術為代表的視覺延伸、以智能觸控技術為代表的觸覺延伸、以圖像識別技術為代表的認知延伸和以傳感技術為代表的體感延伸等都使人的全部感官和中樞神經系統得以在傳播活動中延伸[4]。由此可見,互聯網媒介的普及意味著人類感官的全面性和綜合性延伸。

2.網狀交互傳播:思維的全面延伸。首先,技術賦權使“人人擁有麥克風”,人們在處理公共領域事務時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改變。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報告顯示,社交媒體平臺是輿情發生的主要信息源及輿情發酵的關鍵渠道,網絡媒介在傳播數量、范圍、頻率等方面均超過傳統媒介[5]。其次,互聯網集信息存儲、檢索、修改、傳輸工具于一體的媒介特性徹底改變了歷史資料的記錄和利用方式,進而使人們對待歷史的思維方式不斷延伸?;ヂ摼W這個巨大、開放、無邊界的資料庫使歷史不再是遙遠神秘的過去,每個人都可以結合需要去查找資料、分析整合,形成自己的觀點。這就與傳統的歷史編寫方式——經過選擇后的、靜態的歷史文本形成了鮮明差異。再次,互聯網實現了全世界計算機網絡設備的互聯互通,特別是隨著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獲知地球上的任何信息,全球化思維和多元化思維也相伴而生。人們跳出過去直線式的思維方式,不再被舊有知識體系所禁錮,擁有了多角度考據事物以獲得獨特認知的能力和機會。

3.延展性與隱匿性:人際關系的全面延伸?;ヂ摼W對人的延伸除了表現為人機相連,延伸了感官和思維能力,更深刻的社會影響則表現在計算機通過扮演中介角色從而實現人與人直接交往的社會現實[6]。以微信群聊為例,不論是自主建群還是被動加入,都意味著線下原有關系的延續和線上新社會關系的延伸。此外,QQ 的擴列、百度貼吧的跟帖、網易云音樂的評論等都可以幫助個體增加與陌生人的互動機會,這些線上產生的人際關系又可以延伸至現實生活當中,建構出一張張龐大、立體、多元的新型人際關系網。

與此同時,網絡的匿名性特征也使人們可以拋開現實社會中諸多制約因素的影響,貧富、年齡、相貌等在一定程度上被隱藏,個體能夠以一個完全匿名的身份和最理想化的形象去與另一個理想化的個體進行理想化的交流[7]。因此,互聯網語境中的人際交往更為平等和開放,人們可以自由展現真實自我,延伸新的關系空間。

互聯網“全面延伸”的雙向效應

互聯網的“全面延伸”不僅重塑了傳播生態與產業格局,也重新定義了人類社會的溝通方式和交往邏輯,對當下社會的先進意義不言而喻。但我們也應謹記尼爾?波茲曼所言:“每一種技術既是恩賜也是包袱,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盵8]

1.沉浸式體驗與“媒介依存癥”的失衡。多語言符號讓互聯網不再局限于對信息的簡單陳述,而是營造出360 度的全方位立體情境,用戶仿若置身現場,同時也為客觀真實傳達信息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值得警惕的是,癡迷于此的用戶也易被其營造出的片面超真實擬像所遮蔽,高傳播黏性帶來強烈吸附感讓“媒介依存癥”日益嚴重。從日本學者林雄二郎的“電視人”到如今的“電腦人”“手機人”,人們對媒介的沉迷將“麻醉功能”體現得淋漓盡致。受眾對公共事件的敏感度與關注度越來越低,成為只關注“黃曉明結婚”等娛樂信息卻不對同期“屠呦呦獲諾貝爾獎”等社會議題進行關注的“單向度的人”。

2.思維方式全球多元化與淺層碎片化的悖論。每一種新媒介的誕生都意味著引進一種新的尺度,人們會開始用新的媒介尺度去衡量和思考問題。通過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互聯網能夠幫助人們開闊視野,培養自由、民主、平等的現代精神。去中心化的特性也使網絡傳播更加開放,這些多元信息對人們拓寬認識事物的眼界、形成獨立思維能力有著明顯的幫助。然而,互聯網在延展思維廣度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們的思維深度。信息過載的互聯網將廣大受眾淹沒在表層信息的滔滔洪水之中,而人們接收信息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這就導致用戶在接收信息時只能蜻蜓點水。同時,超文本鏈接作為互聯網的一大優勢,在給用戶帶來自由便利的同時,也使人的注意力不斷轉移,難以進行持久深入的思考。此外,與移動智能終端廣泛普及相伴而來的是人們越來越習慣于利用碎片時間來閱讀碎片內容,人們在充分利用零碎時間、快速汲取大量信息的同時,也容易造成惰性依賴——越來越傾向通過搜索或交互來獲取知識碎片,導致難以形成深度、系統的知識體系。

3.線上人際高效化與線下人際疏離化的博弈。移動辦公、線上教學、電子網銀、在線問診等生活服務已融入當前高度信息化的網絡社會日常,人們足不出戶就能實現工作、學習、交往等多重需求。網絡人際關系的簡單化也提升了人際交往間的真誠度與便捷度,減少了內斂羞澀、思前顧后等現象[9],有助于人們拓展社會化途徑,建立新型社會關系。但是,由于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網絡原住民”們的“新器官”,餐桌上年輕人低頭看手機、老年人默默吃飯的情況屢見不鮮,人與人之間的親身交往逐漸被人機交流所取代。再者,由于面對面人際交流時解讀信息是建立在語調、表情、肢體等基礎之上,而微信、QQ、郵件等中介化交流渠道使這些非語言信息淡化,因此更容易產生誤解[10]。同時,這種電子化情感帶來的“準社會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切斷了個體社會化進程中面對面人際傳播的渠道,人們整日沉浸在信息繭房中,與外部現實世界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冷淡疏離。

結 語

“在機械時代,我們完成了身體的空間延伸。今天,經過一個世紀的電力技術發展以后,我們的中樞神經系統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擁抱全球?!盵11]在如今這個新媒介、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互聯網時代,以數字、移動、交互、智能為典型特征的媒介技術使“萬物皆媒”成為現實,人機傳播關系也發生了革命性的重構。在這一形勢下,麥克盧漢的“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論啟發我們用超越時代的、開放的、辯證的思維去關注媒介的新興形態和發展趨勢,為探索媒介及其社會影響開辟了嶄新的視角。

猜你喜歡
媒介思維信息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思維跳跳糖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書,最優雅的媒介
訂閱信息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展會信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