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美媒體VR 災難新聞的敘事策略

2021-01-03 17:54張雅婕
青年記者 2021年6期
關鍵詞:災難新聞報道

● 張雅婕

VR 新聞,又稱“沉浸式新聞”,德拉佩納(Nonny de la Pe?a)將其定義為一種能讓觀眾獲得新聞故事中描述的事件或情形的第一人稱體驗的新聞生產形式。2015 年起,VR 新聞逐漸出現在各大媒體的新聞報道之中??v觀各大媒體的VR 新聞作品,“戰爭”“災難”是出現頻率較高的新聞主題?!皯馉帯薄盀碾y”類VR 新聞報道數量多、質量高且影響力大。本文通過分析英美媒體VR 災難新聞的敘事模式和敘事結構,進一步探討其敘事策略背后的新聞價值觀。

敘事模式:深化新聞主題

新聞報道中,事實的組合并非簡單的堆砌,而是有意識的篩選或組合,篩選和組合的方式即新聞報道的敘事模式。在新聞報道中,敘事模式的選擇影響著觀眾對該災難事件的認知和了解,敘事者的意圖在新聞事實的編排中也體現得最為明顯。大體來說,主題模式和切入模式是VR 災難新聞中常用的敘事模式。主題模式適用于報道中有多位當事人的情形,雖然當事人經歷各不相同,卻共享相似的事件背景,同一主題下,各當事人的故事在報道中所占比重大致相同,所以使用主題模式的VR 報道是在橫向上涉及了較廣的范圍;而切入模式則通常以一位當事人或一個單一事件為主線,“以小見大”“由淺入深”地挖掘更深層面的新聞事實。

1.主題模式。主題模式在VR 災難報道中最為常見。通常情況下,新聞報道中的主人公并非只有一個,圍繞某一特定災難事件,VR 新聞常在報道中展現多個涉事人的獨特經歷。主題模式的敘事適用于新聞事件由多個“分故事”組成的情形。那些“分故事”表面看來互不聯系,卻都是新聞事件的一部分,圍繞共同的新聞主題,從局部反映“大故事”的某個特定方面。例如,2011 年蘇丹政府與蘇丹人民解放軍(SPLA-N)在蘇丹蘇努巴山地區爆發戰爭,外界很少冒險前往此地,人道主義援助也已被封鎖,蘇丹記者同樣被禁止報道。為了讓更多的觀眾接觸到這“與世隔絕的沖突”,《紐約時報》VR 報道《遺留的我們》(We who Remain)誕生。該報道圍繞“生活在戰亂區卻仍努力改善生活的人們”這一主題,將四位主人公——學生、反叛軍人、記者和一位普通的母親放到報道中共同詮釋這一主題,希望喚起人們對這一地區的關注。

2.切入模式。切入模式是指在報道開頭以一個小故事切入,然后逐漸過渡到新聞主題的“以小見大”的敘事模式。在災難新聞報道中,VR 報道常展現的是個體命運,如居無定所的兒童、受災地區的住戶、戰爭中的士兵等,通過切入具體人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然后以此為引子,進一步探討事件表象之下更深入的議題或更廣闊的背景,最后新聞結尾再將焦點切回到開篇的人物或故事之上,使抽象的新聞主題既具體又有人情味。

例如《衛報》的VR 新聞報道《6×9:單獨監禁牢房的虛擬體驗》中,報道開始由心理學家的聲音切入:“作為一名心理學家,我可以告訴你,你將接受許多不同的反應,其中一些反應會比其他反應更直接……”之后,報道便出現獄中犯人的獨白,先是獨自敘述,之后將多人的說話聲音層層疊加,從一個犯人過渡到多個犯人,伴隨劇烈的背景音樂,說話聲也越來越大,似乎囚禁其中的犯人的矛盾和煩躁愈發強烈,直到到達某個高度后,所有聲音在一瞬間全部消失,一切又恢復平靜。結尾處,一個理性的聲音(解說詞)出現,解釋了他在過去十年間的研究成果,人們被單獨監禁的時間越久,后果將越嚴重,這些損害包括作為人的社交能力和一些生理反應……

無論是主題模式還是切入模式,都是敘事者根據其意圖將單獨的新聞事件進行有機的組合,這些新聞事件單獨呈現時也許效果微弱、不具吸引力,但在制作者有意識的編排后,它們便在形式和內容上相互呼應,使報道主題更加深刻。制作者在VR 報道中潛藏的意圖也隨著觀眾的觀看得到更好的傳遞。但不可否認的是,VR 報道制作者的意圖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其所屬的現實世界的政治、經濟權力秩序,所以報道主題的深化也意味著現實世界政治、經濟權力秩序的強化。

敘事結構:感性有余,理性不足

傳統新聞報道通常采用基于時間順序的“線性三段敘事”結構(開始-中間-結尾),而VR 災難報道則采用基于觀者體驗的“進入-探索-尋求意義”敘事結構。

1.從“線性敘事”到“體驗性敘事”。谷歌新聞實驗室(Google News Lab)在其發布的報告中提到,“體驗故事(STORYLIVING)中的雙重統一對于我們如何構思VR 體驗中的敘述結構至關重要,它是從傳統的線性三段結構(開始-中間-結束)轉向三個體驗階段”[1]。這三個體驗階段分別指“進入-探索-尋求意義”,體驗VR 報道的觀眾在前兩個階段無需調動知識儲備,每個人都可以沉浸于報道之中,通過360 度視頻走進新聞現場:

“進入”指觀眾開始習慣其所進入的新環境,在這個階段,觀眾獲得的不是敘事密度,而是能在其身心留下深刻印象的感覺信息,這樣與生活經驗有關的、大量的、無意識的和具體的信息遠遠超過傳統電影或新聞片?!疤剿鳌?,即一旦觀眾沉浸于VR 技術所制造的空間,便開始在其中探索,有時甚至會超出敘述范圍,去尋求突出的細節。在這種介入感的鼓舞下,觀眾以自己的直覺行事,并在其自身的控制感中找到樂趣,而他們的身體扮演的則是與虛擬空間互動并發現意義的中心媒介。最后階段的“尋求意義”則意味著隨著體驗結束,觀眾轉回到現實并從VR 體驗中尋找意義。

在《紐約時報》的VR新聞報道《跨越邊境的10次射擊》(10 Shots Across the Border)中,報道一開始就讓觀眾仿佛置身于正在航行的飛機上,當觀眾俯瞰大地時,解說詞提道:“這是莫拉萊斯,邊界圍欄左邊是亞利桑那州的諾加萊斯鎮,右邊是墨西哥的諾加萊斯索諾拉市,很長一段時間兩地都被稱為一個社區?!苯庹f詞提供的位置信息加城市的鳥瞰鏡頭,使觀眾迅速“進入”新聞報道環境之中,觀眾在此刻并非是充當“看客”的局外人,而是真實地進入了新聞事件之中。隨后飛機持續在空中前進,邊境圍欄與被槍擊男孩家人的鏡頭緊接著出現,這些鏡頭進一步豐富了新聞細節,給沉浸其中的觀眾還原了槍擊現場,為觀眾提供真實在災難現場“探索”的機會。報道結束后,觀眾又重回現實世界,將報道與現實相結合,開始思考現實世界中本就存在的海關和邊境保護局(CBP)邊境巡邏隊過度使用武力和嚴重腐敗的問題,至此,此條VR 新聞報道的使命才算真正完成。

2.低門檻的“體驗性敘事”:無法觸及事件核心問題。VR 災難報道采用的“進入-探索-尋求意義”敘事結構,具有其他媒介無法比擬的優越性。通過“進入”“探索”災難現場,觀眾無需調動專業知識,無需費力理解專業術語或圖表數據,而僅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器官就可以全方位知曉災難事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災難報道的認知門檻,使任何人都有機會置身于災難事件之中。

毫無疑問的是,所有的災難報道最終都會指向觀看者本身。觀看報道之前,觀眾懷抱著同情和好奇進入災難現場,參與到自己未曾經歷的災難世界之中,意圖感受涇渭分明的秩序和失序之別。觀看災難報道之時,由于完全沉浸在災難事件之中,大大縮短了他們和事件之間的物理距離。正因如此,置身于災難現場的觀眾自身情感極易受到災難事件的影響,直接導致他們情感有余而思考不足,極有可能在體驗中產生思維惰性,意識不到新聞報道中的選擇和設計,只產生情感波動而無法及時思考災難事件的核心問題,也意識不到VR 災難報道中特定意識形態的建構,在潛移默化中認可現有的政治、經濟權力秩序。而觀看報道結束后,他們又會回歸到現實世界,當對比起一片狼藉的災難現場和自己所處的生活場景,他們慶幸自己所處的是安全世界而不是災難世界,是日常世界而不是失常世界,所以對自身優越生活的滿足感,會讓他們認為眼前的秩序生活彌足珍貴,更加珍惜眼前生活的想法極有可能蓋過他們追問事件核心問題的念頭,于是更加肯定現有政治、經濟權力秩序。

總之,作為敘事模式的主題模式和切入模式,深化了制作者主導的新聞主題,進而強化了制作者的潛藏意識形態;而“進入-探索-尋求意義”三個體驗階段雖然降低了認知門檻,拉近了觀眾與災難事件的距離,但同時也意味著觀眾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易忽略事件的核心問題,二者在結果上都強化了現實世界中的政治、經濟權力秩序。[2]

結 語

“在科技條件已經頗為成熟的當代,真正優越的災難敘事方式已經不能僅僅體現在對災難的處理是否迅速有效上,而且要體現在是否能真正還原出受災者的遭受上?!盵3]VR 災難報道通過對傳統敘事策略的改革和升級,在表現受災者的遭遇和喚起觀眾的情感方面無疑是成功的,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采用VR 技術的新聞界需要進行更多的思考。

猜你喜歡
災難新聞報道
雷擊災難
論新聞報道中的流行語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災難報道常見問題及反思
災難來臨,我不怕——科技館一日游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新聞報道隱性失實的四種表現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災難不是“假想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