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明縣農業機械作業問題及對策

2021-01-07 10:56李治鋒
山東農機化 2021年4期
關鍵詞:農機化農藝機械化

李治鋒

一、東明縣農機化發展現狀

東明縣農機化工作按照“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服務新農村”的整體思路,堅持創新、和諧、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認真貫徹落實各項農機化促進政策,加強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推廣,強化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鞏固提高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現代化建設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自抬標桿,真抓實干,實現了農機化事業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先后被授予“全國平安農機示范縣”“全國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全省保護性耕作先進單位”“全省農業機械化先進縣”等榮譽稱號,2018年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先進單位”。全縣綜合農機總動力達8.7×105kW,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0%;小麥、玉米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超過95%。

二、東明縣農機作業存在問題

(一)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有待升級

截至2020年底,全縣在工商局注冊登記的農機專業合作社達100個,其中省級及以上農機專業合作社2家,市級農機專業合作社2家,示范性合作社22家。但是這些農機服務組織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管理不規范、基礎設施落后、缺乏引導及培訓等一些缺陷和問題。一是服務功能不完善。農機作業市場拓展不廣,作業項目單一,農閑時間長,影響了自我發展的能力。有些農機作業服務組織規?;洜I的觀念滯后,局限在本地及周邊的狹小區域,沒有真正走出去開展跨區作業。另外農機服務組織從業人員年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參與意識不強,作業范圍和機動能力有限,而政府部門在信息服務、技術服務等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為農機戶服務的意識不強。二是管理不規范。農機作業組織往往是以同村同鄉或親戚連帶關系建立起來的,缺乏社會管理人才,難以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制定的規章執行不力,利益分配和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連接農機戶緊密程度不夠,運行機制較為松散,缺乏規范管理和正確引導,發展盲目性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較為突出。三是基礎設施落后。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在財政、資金及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尚未落實,作業組織啟動困難,再加之農機專業合作社受建設用地的制約,難以壯大,主要從事糧食作物的耕種收作業,如機械灌溉、經濟作物的機械化服務方面幾乎是空白。四是缺乏引導及培訓。鄉鎮農機管理職能弱化,對農機作業組織的引導和培訓力度減弱,不能完全滿足農機服務體制創新發展的需要。部分農機大戶、農機經營者素質不高,接受新知識、新服務方式的能力有限。

(二)農機化作業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較為突出

一是作物之間不平衡,主要糧食作物如小麥、玉米生產裝備多,機械化水平高。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生產機械裝備少,經濟作物的機械化作業的投資高、收益低,政策對農機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小,影響了經濟作物的機械化水平。另外大多數農機服務組織種植業機械裝備多,機械化水平高,畜牧養殖業、水產養殖業、林果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相對較低。二是環節之間不平衡。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水平高,糧食產后烘干和經濟作物部分生產環節機械化水平低。糧食烘干和農產品初加工,主要是依托龍頭企業或者糧食種植大戶來帶動,由于土地流轉的成本高,承包土地的糧食種植大戶基本上是在保本甚至虧本經營,糧食烘干建設場地難以保證,影響了糧食產后烘干和農產品加工的機械化水平。

(三)基層農機服務力量較薄弱

一是現有農機惠農政策和資金使用管理辦法需進一步完善,農機購置補貼、農機深松補貼等資金直接補貼給購機農民,地方配套資金沒有跟上,農機服務部門的事業工作經費國家財政資金投入較少,導致農機技術推廣舉步維艱。二是農機服務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需要。農機服務方面機制仍不健全,農機隊伍服務存在技術不強、機制不活、保障不足、領域不廣等現象,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需求。三是農機人才隊伍的培養欠缺。農機管理隊伍的人才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年齡老化,知識更新不到位。

(四)農機農藝融合欠佳

農機農藝融合是指在農業生產中農業機械性能與農藝要求要相互適應,構成高效協調的作物機械化生產系統,而在現實農業生產中,智能信息技術在農業機械上的應用少,雖然植保無人機、設施農業溫濕智能管控已在農業生產和設施農業中得到應用,無人駕駛拖拉機、無人駕駛收獲機投入生產推廣,農機作業部分環節也實行了智能監控,但是目前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農機裝備、作業生產、管理服務深度融合較少,影響了裝備智能化、作業精準化、服務在線化。

三、對策與建議

(一)解決農機作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發展滯后問題

一是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把發展農機大戶、采取示范引路、以點帶面的方式開創工作局面,重點對農機專業合作建設中的建章立制、經營管理、安全生產等提供政策引導、技術、信息、市場營銷等服務,并強化監督管理。二是加強技術指導與服務。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積極引導農民自愿組建農機專業合作社,發揮農民在農機專業合作社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三是加大各級政策扶持力度。建議各級以政府的名義進一步細化、明確各項扶持政策,在財政、稅收、信貸、項目扶持、用地建設等方面出臺有針對性的配套扶持措施和可操作性的規定,使農機專業合作社在為農業生產服務中享受到優惠和傾斜。四是全面提高農機專業合作社成員和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地宣傳扶持農機專業合作社發展的優惠政策和典型合作社的經驗,吸引更多的農民加入農機專業合作社。

(二)解決農機化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一是需要上級有關部門出臺農機發展政策,支持地方農機部門、農機企業廣泛引進我縣當前農業生產急需、農民急用的實用機具,多渠道解決縣農機化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二是著力支撐引進新型高端農機裝備。通過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強農惠農政策,著力引進銷售大馬力拖拉機、高效聯合收獲機、大型糧食烘干機等新式高端農機,有效保障糧食安全。同時,引進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努力突破牧漁林業和農產品初加工業機械化瓶頸,積極引領農業生產方式變革。

(三)解決基層農機服務力量較薄弱的問題

一是在出臺農機化惠農強農政策的同時,對基層農機部門的人才隊伍、設施建設、技術裝備建設和工作保障上給予一定的財政政策,解決農機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二是扶持和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強化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資金扶持、技術支撐和建設用地的支持,擴大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的發展空間,建立“覆蓋全程、服務全面,機制靈活、運轉高效,綜合配套、保障有力”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完善農機人才培養體系,實施人才強機戰略。

(四)解決農機農藝不夠融合,智能信息應用欠佳問題

一是建立農機農藝協調機制,相互包容,相互支持,同步協調發展。農機農藝相關部門要進行協調溝通,對每一個項目的研究給予支持,部門內部要進行商討,對該項目予以重視。二是培養具有農機農藝知識的復合人才,在“根”上解決問題。政府部門要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發揮政府的經濟手段作用,進行宏觀調控。同時要挽留技術人才,實施人才強縣戰略,農業方面的人才更是要下大力氣挽留住,為全縣的農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猜你喜歡
農機化農藝機械化
2022全國農機化主推技術現場演示活動暨天津市“三秋”農機化生產田間日活動在天津舉辦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天津農機化技術試驗服務中心深入開展技術服務 助力“三秋”農業生產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農機化統計工作
必須為縣域農機化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大棚有了機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農機需要農藝“標準”,農藝需要農機“靈活”——2021國際農機展不容錯過的果蔬茶機械化論壇
關于水稻一種兩收機械化栽培技術要點探討
中職學?,F代農藝專業實踐性教學改革探究
水稻主要農藝性狀與產量的相關性分析
25份果桑種質資源農藝性狀調查初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