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中學生“精準扶貧”式心理健康教育跟班模式

2021-01-07 09:33何佳梅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21年1期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精準扶貧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在我國實現全面小康宏偉目標的決勝之年,“精準扶貧”的惠民政策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的有力抓手。同時,為了鞏固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需要培育“積極向上、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谵r村中學短期內無法配備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的現實條件,我們探索了一條“精準發力”于有心理問題的農村中學生的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的“跟班”模式,將心理健康教育延伸至家庭教育,滲透于學校課堂教育,并與校園文化相結合,構建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家庭、課堂、校園心理生態環境,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優化。

〔關鍵詞〕農村中學生;“精準扶貧”;心理健康教育;跟班模式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1)01-0076-05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我國,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研究內容主要涉及具體狀況調查、因素分析研究、對比性研究、干預策略研究等方面。隨后,諸多專業課題組的投入研究對農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朝更廣泛、更深入的方向發展起到推動作用。從現實情況看,將實證與人文結合的研究相對較少,同時,諸多研究只是提出教育建議,而缺乏具體研究操作方法,更缺乏操作性較強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近年,中學生日漸突出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國人的廣泛重視。因學生心理問題導致諸如自殘、自殺、行為偏差、離家出走等狀況頻頻發生。農村中學生中許多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其家長關注不到校內發生的狀況,無法、無力疏導,老師經常兼顧不得,從而留下心理教育的“真空地帶”。然而,我國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區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在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舉步維艱,狀況堪憂。

“國家的發展,本質上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離不開心理的健康發展?!毙睦韺W家傅小蘭說,“只有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才能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升國家凝聚力。唯有心安,才有民安,才有國安?!?/p>

作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農村中學,探索出一條適用于農村中學生改善問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跟班輔導模式,有助于讓學生、家長心安,讓農村地區民安,使國家長安。

綜上,在充分研究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基礎上,結合甘肅省蘭州市第二十一中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本課題組開展了“精準扶貧”式跟班輔導模式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內容、方法

(一)目標

1.通過“精準扶貧”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精準教育農村學生中心理需“扶貧”,即“精準扶心”的對象,培養其健康心理、健全人格。

2.通過跟蹤對象在參與有效活動前后的情況比對,探索精準心理健康教育與跟班模式的具體要素及措施,探索農村中學生“精準扶貧”式心理健康教育跟班模式,建立有效促進“扶心”對象心理發展的健康心理生態。

(二)基本內容

1.開展農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現狀研究,篩選出心理健康方面需要“精準扶貧”的對象,分析造成農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致貧”原因,有針對性地進行跟班模式研究。

2.進行“跟班”對象所在班級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各學科教學滲透的研究,調查教師教育、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狀況,研究課堂生態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提升課堂生態積極影響的品質。

3.進行農村初中“跟班”式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文化建設有效結合研究,探索在進行校園文化建設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徑、方式,研究校園生態對學生健康心理的影響。

4.進行家長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調查。主要內容包括: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心理健康狀況關注程度等。通過調查、分析,設計、組織家長活動,進行農村初中生潛在家庭心理能量的發掘,構建和諧的家庭心理環境,塑造“跟班”對象健康的家庭心理生態。

結合我校學生生源來自農村的情況,開發適合我校學生與家長共同閱讀的,符合培養健康家庭生態心理需求的家庭教育親子讀本。

5.跟班輔導模式的管理機制和評價體系的研究。

管理機制上,確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精準扶貧”的對象,然后將心理教師分配到這些研究對象集中的班級,在班主任的協助下,進行跟班;而對于其他不能集中在同一班級的研究對象,則按照同質性問題劃分到虛擬班級中,成立虛擬1班、2班,在政教處的配合下,由心理教師總體負責跟班。

政教處牽頭組織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形成“學生個人心理成長跟蹤檔案+小組評價+班級評價”的“1+1+1”評價模式。

(三)方法

1.問卷調查法:本研究立足于我校七、八年級學生,通過采取施測調查問卷表、訪談等形式,取得第一手研究資料,立足現實狀況進行研究。

2.跟蹤比對法:通過對實驗學生的觀察、訪談、問卷等形式,跟蹤、對比、了解“跟班”模式影響下學生的變化,進行相關性研究。

3.實踐檢驗法:實際生活中,檢驗實驗實施效果,并以此制定詳細的改進方案。

三、課題界定

精準扶貧是指國家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一般來說,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居民而言,誰貧困就扶持誰。其重點在于物質上實現脫貧。

本研究認為,物質需求作為基礎性需要固然重要,但從諸多農村現實狀況看,貧困并非是導致極端事件發生的直接原因,比如,自傷、自殺、傷人、性侵、吸毒等事件的發生,多數是心理原因造成。在當下國家高速發展時期,許多農民因心理失衡容易失去理智,即使遇到微不足道的矛盾也可能升級成一樁血案;又由于其自身文化素質較低,加之農村基層部門缺乏有效心理疏導和法律知識宣傳,當出現導致內心沖突的外界事件時,他們缺乏自我調節能力,導致心理危機,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

1.扶貧先“扶心”。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正確面對生活、工作、學習中的困難。用積極、陽光的心態解決問題,也是實現“精準扶貧”的真正內在動力,有助于政府對“貧困戶”實現由“輸血”到“造血”,也才能更好地維護家庭、社會的穩定、和諧,有助于鞏固發展成果。因此,“扶貧”還需心理扶貧。

2.“精準扶貧”需要“精準扶心”。過去農村中學粗放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撒胡椒面”,撒到哪,哪受益,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可能往往被忽略或受到“杯水車薪”的幫助。本研究試圖采用心理教師“跟班制”模式打破原來的責任不明確、抓手不清晰、效果不顯著的粗放式心理健康教育狀況。

農村中學生,大部分家庭的物質相對貧乏,心理健康知識更加欠缺,且心理健康的意識及培養健康心理的方式、方法等相對城市中學生更匱乏且缺乏科學指導。其家長為了物質生活奔波,忽視自身的心理衛生狀況,心理健康是他們的認知“盲區”,亦無力指導處于心理發展高峰期的中學生。所以農村中學生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

四、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在我國政府為即將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實施的“精準扶貧”政策指引下,我校開展了跟班輔導模式研究,在提升農村地區學生及家長心理健康意識,全面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實現“精準扶心”,符合政府“精準扶貧”工作模式的要求。為了實現“精準扶心”,課題組通過研究與實體班級跟班、虛擬班級跟班與各學科課堂的滲透,開發親子讀本,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影響家庭教育環境,與校園文化相結合的模式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

(一)形成了“精準扶貧”式心理健康教育跟班模式的模型

圓心部分“實體班級跟班”+“虛擬班級跟班”的跟班輔導以三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灰色心理”為靶心,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生態心理環境、與校園文化結合的校園生態心理環境、與開發親子讀本為主導的家庭教育的家庭生態心理環境三者為圓周,圓心與圓周形成內外輻射模型(如圖1)。

該模型中的圓心:實體班級跟班+虛擬班級跟班的以三級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灰色心理為靶心(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白色心理:健康人格;灰色心理:心理沖突、問題;黑色心理:精神疾?。?。篩查出需在心理上要“精準扶貧”的學生(即處于“灰色心理”狀態的學生),發現主要集中在七(3)、八(4)班及18位學生分散在七、八年級各班,將這些學生按照他們的心理問題狀況,把同質性問題的學生組成到一個小班級內,組成了虛擬1、2班。在政教處的配合下,2個虛擬班在不影響正常上課時段,分別由2位心理教師跟班負責,根據需要將學生定期組織在多功能教室、心理活動室等場所進行團體性活動,發揮團體動力的作用,轉化心理問題。七(3)、八(4)班則由政教處組織班主任負責跟班,由心理教師全程兼任跟班班主任,組織班級發展性心理活動,促進全班學生心理成長的同時,也有助于問題學生的轉化,為這些學生的心理成長創造良好的班級生態環境;對于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設計有針對性的班級心理輔導活動,在班級團體動力影響下改善心理問題。

該模型中的圓周:課堂滲透生態心理環境、校園文化生態心理環境、家庭生態心理環境。分別從開展各學科課堂中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校園文化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培養,引導家長在親子教育中關注心理健康。

圓心與圓周相互作用。圓周中的課堂滲透、校園文化、家庭教育為圓心——“跟班輔導”高效助力,為跟班輔導受益的學生創造良好的生態心理環境。圓心是圓周的導向,引導課堂滲透、校園文化、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同時圓心也將跟班輔導方式輻射到課堂、校園文化、家庭教育中,形成教育合力,使跟班輔導對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最大化。

(二)實驗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改善

將篩查出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問題的七、八年級學生33人作為需跟班輔導的對象,經過這一年的跟蹤輔導后,使用王極盛編制的“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進行再測,結果顯示學生在多項心理健康維度較輔導前均有顯著性改善,其中在適應不良、學習壓力、焦慮、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情緒不穩定、偏執維度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經過輔導,跟蹤輔導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顯著性提高,他們可以比較好地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都有較大改善。

這充分說明,貫穿全程的“實體班級+虛擬班級”跟班為圓心,以心理健康教育與課堂滲透、與校園文化結合、與家庭親子教育聯結為圓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簡稱跟班模式)效果顯著。

(三)學生危機事件明顯減少

隨著跟班模式開展以來,危機事件明顯減少。很多心理問題在“灰色心理”水平得到了緩解,避免進一步升級和惡化,有效減少了危機事件發生。2018年以前平均每年發生危機事件四起,2019年至今發生危機事件一起,在家長的有效配合下,目前學生狀態平穩。

(四)學生咨詢人數連年上升

實施跟班模式以來,學生咨詢人 數逐年上升,從2018年以前來咨詢的寥寥無幾,發展到2019年至今的21人次,且咨詢形式多樣,有科任老師介紹、學生主動來訪、電話、QQ聯系等。這充分說明,很多學生已經認識到心理咨詢對自我成長的意義,糾正了誤區,不再認為做心理咨詢的人是“有心理疾病的人”。有不少學生私下說“學校提供了好的心理健康服務,我何不充分利用?!苯陙?,收到學生的回訪滿意率在 95%以上。

(五)學生綜合能力不斷提高,促進和諧校園發展

進行成長性心理咨詢的學生增加,而且選擇參加各種心理活動校本課程的學生不斷增加。學生從以往被動接受教育到主動學習和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如自編自演心理劇《網絡,我想對你說》,主動報名參加“星期三小組”心理小組活動,積極協助組織、參與?!靶睦斫】翟隆贝笮突顒?。我校學生積極向上,2019年參加各級各類競賽累計超過十余次,其中課題組指導的心理社團(以實驗班學生為主)參與的比賽項目——“‘精準扶貧我先‘精準扶心”獲“西固區第三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同時,該項目被評為“第35屆蘭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優秀科技實踐活動”。學生積極向《西固教育報》及我校的校報投稿,并多次獲得發表。

教學相長,學生積極參與的同時激發了教師的工作熱情,整個校園形成了快樂工作、快樂學習、快樂生活的良好氛圍。

(六)推動教師教學狀態的改進和專業水平的提高

提升教師職業素養,使教師主動關注青春期學生心理健康,主動運用心理知識解決與學生的溝通問題。提升教師專業水平,近三年來,我校有21名教師被評為區優秀教師、各級骨干教師,在各類論文比賽中獲獎。課題組成員何佳梅在專業刊物《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年3月刊發表論文《照一照自己》,2019年獲第三屆西固區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輔導員創新成果競賽一等獎;獲2019年西固區“真課堂”心理健康專題項目優質課二等獎;獲評2019年度全區教育系統“紅燭先鋒”優秀志愿者;獲評2019年“西固區教育系統德育先進工作者”稱號。本課題2019年通過甘肅省學校體育衛生與健康教育美育國防教育研究項目結題。本課題相關研究論文《農村中學生‘精準扶貧式心理健康教育跟班模式—— 推動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探索》獲2020年甘肅省中小學優秀思政論文二等獎。

(七)開發親子讀本

經過初稿試讀、再改、再讀、最終定稿過程,親子讀本《心愿》最終成稿。豐富了學校校本讀物,成為指導家長改善親子關系的“掌中寶”。

1.在開發親子讀本時避免一般親子讀本的單純知識的傳授,給學生充分的分享成長的機會,使學生在讀他人故事中,悟自己收獲,發揮團體動力的作用。

2.親子讀本不是將已有心理知識進行簡單堆砌,而是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農村地區學生心理需求的心理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如留守兒童的自我調適、讓理想的翅膀插在山中的小鳥身上、克服自卑等內容的編寫,接近農村學生,更接地氣。

通過讀物的推廣,我校家長也受益良多。(1)家長改善教育態度,認識到作為家長的責任,不再將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向校方;(2)家長改變了教育意識,改變了過去只重言傳不重身教的習慣,更加注重自己的榜樣力量;(3)家長改變了教育方式中的隨意性,以健康心理知識指導家庭成員行為,使家庭教育更人性化。有家長說:“當自己與孩子相處中遇到卡點時,就翻下這個‘掌中寶,或者和心理教師微信一下,感覺心里有底了?!?/p>

五、課題研究體會及對有待解決的問題的設想

本課題研究在一年的摸索與實踐中完成了預期的任務與工作,過程中仍暴露了教師理論的不足,在實踐過程中也暴露了一些問題。

1.青少年學生由于缺乏社會生活的閱歷、缺乏理性指導,社會中存在的多樣化矛盾和問題往往會給他們心理造成巨大的震蕩,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巨大與現實條件限制之間存在的落差。不可避免地制約著系統化心理健康教育進程,這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新課題。

2.部分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教育方式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重視“智育”而忽視“心育”的現象還較為普遍。存在的這些問題,還需要在以后學校教育中逐步加以解決。

3.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的效果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需建立長效機制,運用各種方式建立切實有效的制度,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

4.課堂、校園、家庭的確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態環境,但社會生態環境對學生的心理成長也并非沒有意義,這是課題研究者沒有涉足的方面,可能是在實際生活中農村社區與學校的聯系較少有關。這可以是以后課題研究的改進方向。

5.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在延續現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礎上,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思路、找到新辦法,正是我國大力提倡“創新中國”的需要,沒有一成不變、永遠有效的方法,所以在具體使用跟班輔導模式中一定要抱著不唯上的觀點,以創新的精神去批判地使用,這樣才能讓這一模式在形式多變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注:本文系2019年“甘肅省學校體育衛生與健康教育美育國防教育研究項目”(結題證號:2019JX-129)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中國網2017年10月18日訊 .十九大代表、心理學家傅小蘭:唯有心安才有民安

[2]王浩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2(21):140-143.

[3]王艷秀.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 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31-32.

[4]王玉信. 病態心理是農村惡性案件的根源[J]. 鄉鎮論壇,2007(11):7-8.

[5]劉恩樵. 農村中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5(7):15-18.

[6]黎振忠.創建適合農村中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4(7):25-26.

[7]潘喜.中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模式研究[J].好家長,2017(1):26.

[8]張婷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評[J]. 考試周刊,2016(3):56-57.

[9]宇文方穎.基于新課程背景的中學地理課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時代教育,2015(5):188-189.

[10]韓景龍.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課程教育,2014(7):45-47.

[11]徐黎黎.以課程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7.

[12]嵇興雅.彰顯心育特色 弘揚心育文化——淺談如何在中學校園文化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8):36-38.

[13]段鑫星.新農村心理健康教育讀本[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第二十一中學,蘭州,730060)

編輯/衛 虹 終校/張國憲

猜你喜歡
農村中學生精準扶貧心理健康教育
農村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糾正
淺談農村中學生輟學的原因及對策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全面滲透
“精準扶貧”視角下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
大學生心理問題應對新模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