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2021-01-13 05:28萍,李
黑河學刊 2021年2期
關鍵詞:文化遺產物質政治

葉 萍,李 敏

(西華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四川 南充637000)

2003 年,《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為人們所公認的具有一定價值的以一定形式存在的文化遺產,如實踐活動、表演表現、知識文化、技藝技能以及實物、文化藝術品和歷史文化場所等[1]。它所具有的獨特性、民族性、活態性等特點以及所體現出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審美意識、情感表達、精神信仰等價值,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素質,更重要的是可以極大的激勵當代青年大學生不斷積極進取,完善自我,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上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積淀而成的智慧成果,其內容廣而深,涉及各個學科領域的知識,所包含的知識、技藝、技能等文化資源有利于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一)拓展教育理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始終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主線,不斷挖掘、開發和利用其他各種各樣的優秀教育資源,從而保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先進性、發展性和創新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因其具有歷史性、多樣性、獨特性、繼承性、發展性等特性,凝結了人類社會的智慧結晶,且涉及的學科門類較多,內含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2]。將其融入是不斷創新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的重要舉措,也是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表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課程的內容比較固定,講授方法比較傳統,可引用的教學資源較少,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學科門類較多,可引用借鑒的教學資源豐富,它的融入可以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高校在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介紹相關學科知識時,可以嘗試與思想政治教育銜接,找出契合點并發揮其教育價值,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這些學科理論形成跨界的、有效的、具有普遍適用的某種聯系,這將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范圍和研究層次。

(二)創新方法和手段

理論教育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教育者按照授課計劃、教學進程通過課堂教授的方式有目的的向大學生講授馬列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道德理論、國家方針政策等,幫助大學生樹立人生理想目標和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3]。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組織培訓、宣講、學習討論、研究學習等方式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雖然理論教育是最直接、不可或缺的方法,但純粹的理論知識輸入缺少“實證”,難以被學生消化和吸收,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入能夠有效催化理論,豐富理論知識內容,拓寬教育渠道,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以某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案例,引出話題或分組研討,通過討論教育者逐步將論點引至與之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點上,并及時進行評價與總結;組織安排學生對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研,并在調研報告中闡述其所蘊含的積極思想和教育價值,在主動的學習和研究中逐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質和文化素質。

(三)增強價值旨趣

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趣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一定階級、政黨或社會群體為實現其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而對其成員在思想政治觀念和道德規范上施加影響。[4]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進行教育目標設定,而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多元價值可以豐富理論內容,可以有效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旨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入有助于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目標。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可以有效增強大學生們的政治認同,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為國家的建設與發展提供精神力量;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創業方向,促使文化資源轉為生產力;可以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入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標實現。大學生在其學習生活中,經常會接觸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豐富的文化資源,這些以形象、生動、具體形式存在的文化資源吸引著大學生并促使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它的融入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為學生創造體驗式教學情境,實現優化教學情境。

(四)優化教育情境

教育情境的設計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而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資源直接影響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教學情境中的資源選取應當滿足教育目的匹配、教育內容豐富、教育實施可行等原則。高校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教授的理論知識往往是干癟的、呆滯的并且教育過程是一項枯燥乏味的單向輸入活動,學生對知識的深刻內涵缺乏理解,無法內化于心。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也是創新創造教育情境的重要資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融入教育情境中,不但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更可以有效優化教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例如,結合思想政治教育主題內容,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講座,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背景和意義講授,激發學生對其背后的思想認知,從中感悟道理;組織開展角色模擬實踐活動,學生通過所扮演的角色,深入體會人物的情感和經歷,從而在思想和道德上做出正確選擇。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歷史長河中積淀而成的文化凝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各種具象和非具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不再是單純的客觀存在,更多的是表現為一種思想基礎,提煉其內在的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作為教學資源,有助于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幫助大學生培養民族精神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物質文化的追求日益豐富,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對新事物、新文化的傳播極為敏感,熱衷于追求新鮮外來文化,但是不能遺忘本民族的優秀文化。雖然從某種角度來講,接受學習外來文化可以提升個人的全面文化素質,但在無形中也會淡化對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之所以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創造力,是來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動力,其所含的民族精神是民族進步與發展的動力來源和思想源泉。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老百姓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經過千百年錘煉而形成的本民族勞動和創造的歷史精華, 沉積了大量的民族認同符號,保存了大量的民族文化基因,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祖國、和諧統一、奮發圖強的偉大民族精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只是為了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接過中華民族精神思想的接力棒,在這種偉大的民族精神感召下,去思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強化對自己民族身份的認同。因此,高校在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當充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重要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傳承并發揚優秀的中華民族精神。

(二)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想志向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贝髮W生作為青年一代,他們的成長成才直接關乎著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大學生作為社會群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著一個國家的未來,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希望。當前,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種國內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變幻莫測,時刻影響著大學生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使得大學生的理想志向處于動態變化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所包含的民族精神和思想反映出中華民族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超強的創造力,是民族特點和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充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勤勞勇敢、積極樂觀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等教學資源,使大學生充分感受這樣的文化氛圍并受其熏陶,可以更好的幫助大學生堅定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理想志向,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發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腳踏實地和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

(三)幫助大學生塑造人文素養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積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大學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等一系列活動的基礎與主導。2018年8 月2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5]。大學生作為具有較高學歷層次的一個社會群體,其智力素養高于其他層次的人群,在審美觀念和文化品位上確實有別于他人。人文素養的形成不僅僅只是智力素養的填充,還需要道德素養加以補充,是內在品質與外在修養的合集。當下,大學生的智力素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然而他們的人文素養卻有停滯甚至倒退的現象,重知識輕人文是許多大學生素質培養的現狀,出現了價值取向歪曲、道德水準下降、心理素質較低、人情冷漠等現實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在的道德品質、價值取向和和諧思想,可以幫助大學培養堅強的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塑造出大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

(四)幫助大學生激發創新能力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大學生獲得知識、運用知識、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的關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具體內容融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創新實踐的教學方式,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開展“非遺實踐課”。這既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又能對大學進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拓寬大學生的知識面,還可以培養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社會實踐的積極性。例如通過組織學生觀看民間表演藝術的短片、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講座、展開民間風俗調研、教唱民俗文化歌謠、學講民間故事等方式,可以使大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知悉、理解、認同并自主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加深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既培養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意蘊的提煉能力,又激發大學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造創新的能力。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思想政教育的對策

高校通過采取切實有效的路徑將有豐富教育資源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發揚,還在一定程度上幫助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選取恰當融入內容

1.選取當地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具有數量大、種類多、分布廣等特點,從而可以看出可選擇和利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很多,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可以任意選擇和利用。我們的地方高校要盡量選擇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教學資源,而且這些教學資源必須是真實的,客觀存在的,切不可胡編亂造、主觀虛構。作為思想傳播陣地的地方高校,有義務、有責任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作為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選擇恰當的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相結合,讓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形象、生動,極大地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教”與“學”互動氛圍,也可以增強學生對本地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2.選取其他地方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如若地方高校所在區域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選取其他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予以充實。高校大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融入來自學生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讓學生對自己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強烈的親切感,從而產生自主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學習行為。需要注意的是在選取內容上切記移花接木,一定要滿足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能夠創建良好的教育情境。選擇完整、恰當、契合度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運用各種融入載體

1.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課堂建設。一是嘗試突破高校傳統的課程體系,設置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課程。譬如,高??梢越Y合地方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設公共選修課或專業課程,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當然,在講授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同時,一定要向學生闡釋其背后所含的思想價值觀念。二是在講授過程中選取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契合呼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以具體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文化等內容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這樣有助于使教學內容更易被理解和接受。三是必須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在教學內容上,盡可能選擇思政教育內容中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教學方法上,可以采取調研報告、事物展示、觀看影視片、案例討論等方法教學;在教學情境上,可以選取客觀存在貼近大學生實際生活的新穎有趣、生動形象的教學資源,營造良好教學氣氛。

2.加大網絡、新媒體的開發和利用度。一是網絡、新媒體包含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可以為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各種各樣的素材,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和形式,提高教育效果;二是學生可以利用網絡、新媒體推送的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并且可以就非物質文化遺產或思想政治教育相關內容與老師進行交流探討;三是可以通過建立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網站、微信公眾號、BBS 論壇、學習平臺、“非遺”博客、“非遺”廣播頻道等方式,向學生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其背后所隱藏的精神思想和教育價值。

(三)拓展可行融入方法

1.開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校園實踐活動。學生社團是大學生參與度和興趣度最高的一種組織,其社團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團文化相結合,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實踐活動,可以很好的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和熱情。通過開展以“非遺”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人文涵養,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社團活動通過其特有的方式幫助思想政治教育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倘若這種非遺社團活動進入常態化,將會極大發揮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

2.開展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高??梢苑e極組織開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讓大學生親身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博大精深。學生以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深入學習中華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深刻體會非物質文化遺產背后存在的精神思想和價值。通過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既可以讓學生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促使學生形成主動傳承和發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想行為,同時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四)營造良好融入氛圍

1.營造校園物質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培養大學生形成優秀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操,校園文化環境所營造出的文化氛圍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校園文化氛圍建設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抓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校園文化氛圍建設中,可以幫助學生在這種文化氛圍中接受更多更全面的教育,可以提升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因此,高校要加大對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根據自身校園文化特色和實際,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素材搬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場所中去,例如在校園人流量最多的區域擺放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人物,宣傳典型人物背后所代表的某種精神和態度;在教學樓、圖書館等人員集中的區域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標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建設專門的非遺文化場所,既可以為教師提供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案例或場所,也可以讓學生更多的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可以以學生社團活動為載體,開展“非遺文化節”等相關主題實踐活動等。

2.營造校園精神文化氛圍。高校除了營造良好的校園物質文化氛圍,還要加強對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充分滿足師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到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可以幫助師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塑造優秀的內在品質和道德情操。例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思想品德、政治素質;給師生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研究的機會和平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等渠道對師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

猜你喜歡
文化遺產物質政治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喝茶養生這些物質在起作用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遺產日
第3講 物質的化學變化
與文化遺產相遇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政治攀附”
Tough Nut to Crack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