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唯物辯證法基本原理融入《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實踐研究

2021-01-13 02:45李鋒郭超
藝術評鑒 2021年24期
關鍵詞:音樂學課程思政

李鋒 郭超

摘要:在當今文化藝術繁榮的時期,高校音樂學專業如何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來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思想觀,而在這個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如何創新教學方法讓學生能以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值得深思。本文以高校音樂學專業《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為研究對象,重點將普遍聯系、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原理滲透到課程當中去。

關鍵詞:課程思政? 曲式與作品分析? 音樂學

中圖分類號:J6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4-0105-03

課程思政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與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到各類教學中方能潤無聲。課程思政重在改革創新,高校作為立德樹人的場所,就應該如何將課程思政納入到專業教學中,是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艱巨而任重道遠的任務。

一、課程介紹

《曲式與作品分析》是音樂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曲式與作品分析學習的內容主要包含常見的音樂陳述類型、一段曲式、二段曲式、三段曲式、三部曲式、奏鳴曲式、回旋曲式、變奏曲式等結構特征、劃分原則及各種結構類型的實例分析。通過學習曲式與作品分析,使學生掌握調性音樂寫作原則下音樂結構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調性音樂創作的過程和基本構成方式,可以讓學生透過結構從本質上更深刻地理解音樂內容,進而提升學生對各類音樂作品的分析、理解、表現能力?!肚脚c作品分析》與《聲樂》《鋼琴》《和聲學》《復調》《歌曲寫作》等相關課程有著極為密切的內在聯系,是音樂工作者必須熟練掌握的一門技術理論課程。

該課程的目標是掌握曲式與作品分析的基本技術理論和分析技巧,能夠獨立對調性音樂進行分析,并通過對不同曲式結構音樂作品的讀譜和分析,提升學生的音樂閱讀能力、音樂鑒賞、音樂理解的能力;能夠將曲式與作品分析的知識應用于學習實踐,可以對演唱(奏)、自彈自唱、合唱指揮、樂隊編配中常見的樂曲進行分析;掌握曲式分析報告的書寫表達技巧,能結合曲式結構圖示,使用文字分析報告對樂曲進行進一步分析和總結。

二、課程思政目標

《曲式與作品分析》是音樂學專業中理論加實踐性較強的一門課程,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一些理論知識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普遍聯系、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否定之否定等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原理,以達到盡可能深刻、全面地理解作品的目的。音樂作為情感表達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教學中一定要關注音樂本身的審美理解。要做到音樂作品本身的感性、知性、理性三者的結合。專業課的課程思政不同于政治課,《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根本任務是藝術教育和藝術審美,目的是通過教育讓學生獲得審美上的提高。

三、《曲式與作品分析》實施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教學設計與實踐

(一)普遍聯系與發展規律在一段體(單一部曲式)中的體現

事物之間或者事物本身都是存在普遍聯系的,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音樂作品都是有結構的,結構之間是存在普遍聯系,理解這一原理才能有效的銜接,從聽覺審美上來說也可以得到更好的審美體驗。

如上例《陜北民歌》是由兩個樂句構成的一段體,a樂句和b樂句分別表達了完整的旋律樂思。其中,a樂句(1~4小節)為上句,b樂句為下句(5~8小節)。它們構成了對稱方整、呼應式的平行樂段;全曲為D徵五聲調式,a樂句落在調式屬音,b樂句以主音結束,正如上句提問、下句應答。a、b兩個樂句應用了同頭換尾和屬主呼應的創作手法,a、b樂句相輔相成,相互依托,既對立又統一,從而形成了常見的二分上下呼應性的樂段,體現出了旋律發展中的“呼應”現象,也體現出了“呼應”原則的本質和普遍聯系與發展規律,從而造成了旋律發展的自然運動規律。

除了常見的一段體和以外,其變奏曲式(基本圖示:A+A1+A2+A3+A4....)的結構中也體現了此種規律和原則。

(二)對立統一規律在二段體(單二部曲式)中的體現

對立統一規律亦稱為矛盾規律,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規律。它揭示了事物和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都存在著矛盾。而矛盾雙方的統一與斗爭,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

音樂作品的發展也具有對立和統一的原則,在二段體的音樂作品中,往往A部分和B部分會形成一個對立的關系,這種對立建立在調式的對比或者是材料的對比。但在對比中又有統一,往往作品在結束時又會再一次出現A部分的元素,從中可以看到音樂作品內部存在矛盾斗爭和統一的關系。

(三)否定之否定規律在三段體曲式中的體現

事物的發展都具有曲折性,但在曲折中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否定之否定規律則揭示了這一原理,音樂作品在進行時也遵循這一原則,其中在單三部曲式和復三部曲式等遵循了“三部性”原則的曲式結構當中呈現了此規律。

單三部曲式的結構組成規律基本圖示:

如上圖所示,應用較多單三部曲式(三段體)形成的作品,如聲樂作品《唱支山歌給黨聽》(焦萍詞,朱踐耳曲)《長江之歌》(胡宏偉詞,王世光曲)《我愛你,中國》(瞿琮詞,鄭秋楓曲)以及藝術歌曲《春之夢》(舒伯特)和器樂作品《無詞歌》(門德爾松)、序曲《德爾菲舞女》(德彪西)和眾多的鋼琴作品在曲式結構的構成中嚴格的遵循了曲式發展的“三部性”規律,即有三部分構成,且第三部分必須“再現”第一部分,此規律即是“量”的體現,也是“質”的體現,最終形成“質量互變”。其中,A樂段(呈示段)進行主題呈示,B樂段(對比段)進行“離題”,常常引入新的材料與A樂段形成對比或展開,與A樂段形成“否定”,具有一定獨立性和相對的完整性。A1樂段(再現段)則是A樂段(呈示段)的嚴格再現夷或者是變化再現,體現出了“否定之否定”的矛盾運動規律。在復三部曲式的結構及帶三部性的曲式結構的組成規律也是類似。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同一性和斗爭性在奏鳴曲式中的體現。

奏鳴曲式是一種大型的曲式結構,通常用于奏鳴曲的第一樂章。在這種大型的曲式中必然也存在著結構,而其中的結構更能體現哲學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同一性和斗爭性。奏鳴曲式的結構是三部性的。呈示部中就包括主部主題和副部主題,兩個主題間既有對立斗爭,也存在同一的關系。展開部以新的材料或者調性和呈示部又形成一種斗爭性,以造成尖銳的矛盾沖突。而最后再現部的出現則又回到調性的統一之上。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奏鳴曲式中很好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

奏鳴曲式的結構組成規律基本圖示:

貝多芬《獻給馮·布朗伯爵夫人》第一樂章 Op.10 No.2

如上例貝多芬F大調第六鋼琴奏鳴曲《獻給馮·布朗伯爵夫人》第一樂章 (作品10第2首)是由呈示部、展開部和再現部三大部分依序組成,并顯示出較強的“三部性”原則。其中呈示部(1~67小節),包含主部主題、連接部、副部主題及結束部。主部與副部兩者的調性關系(F大調轉C大調)應用了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奏鳴曲式的傳統調性規律。它們2者之間應用各不相同的主題材料、音樂形象、節奏織體、和聲以及調式調性等表現手法形成的較明顯的“雙主題中心原則”顯示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一辯證關系原理。因此該部分也是此首作品的重心與“矛盾”所在,此“矛盾”和“沖突”也成為該樂曲發展過程的基礎和始終。

展開部(68~117小節)和樂曲的假再現部分(118~129小節)發展中應用了較為復雜的調式調性和新的素材進行展開。但跟呈示部也存在一定的關系,即展開部中新材料的插入引用了呈示部中的元素,如引用呈示部動機中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的三連音等。結構內部交替出現的多個轉調、離調等這一手法造成了尖銳、附有戲劇性的矛盾沖突,體現出了矛盾的斗爭性和解決矛盾的運動過程,最終引向第三部分(再現部)。

再現部(130~203小節),主副部二者的主題均回歸到呈示部當中的兩個主題,其最主要的特點在于主部與副部兩者的調性關系得到同一,即副部調性服從主部調性(調性均為F自然大調),從而體現出全曲調性布局中矛盾得到解決的運動過程,同時體現了矛盾的同一性。

四、結語

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南,將它所包含的一些原理融入到《曲式與作品分析》中,這樣即告別了馬哲中晦澀難懂的原理,也使得學生在分析音樂作品的同時掌握其存在的規律。課程思政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使之樹立正確的藝術審美觀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肚脚c作品分析》融入思政解決了傳統教學中只重技術性層面的知識,當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融入后我們能清楚的了解作曲家所要表達的情感因素。這正是教學中所要關注的層面,有利于提高學生對作品的感知和把握。所以學生在演奏(唱)音樂作品時,無論從宏觀還是微觀上去系統的把握作品,將作品之間彼此的關系以哲學原理進行貫穿必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方新佩.結合專業特點改革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教學[J].北方音樂,2017(14).

[2]李苗苗.高職院校曲式與作品分析課程的研究與創新[J].黃河之聲,2014(21).

[3]方新佩.曲式與作品分析教學方法的革新初探[J].中國文藝家,2017(07).

猜你喜歡
音樂學課程思政
搖船歌
轉型背景下地方高師院校音樂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究
音樂學一流學科建設探析
Ethnomusicology一詞中文譯名的博弈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流行音樂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