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向同行 潤物“有聲”

2021-01-13 02:45舒麗萍
藝術評鑒 2021年24期
關鍵詞:舞臺表演課程思政

舒麗萍

摘要:“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教師應守好自己的責任田,將思政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在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兼顧學生價值觀及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既是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客體的成長需求。中國歌劇片段實踐作為音樂學科的專業實踐課,應緊握學科優勢,優化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體系,有機融入思政元素,讓課程思政與學科發展同向同行,互通有無。

關鍵詞:課程思政? 中國歌劇? 舞臺表演

中圖分類號:J8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24-0132-04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擔負著民族復興和國家崛起之重任。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高校教育作為育人的重要環節,課程思政改革至關重要?!吨袊鑴∑螌嵺`》課程是高等藝術院校音樂表演專業的實踐實訓課,對提高學生的演唱功底與舞臺表演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傳統的課堂教學注重專業知識的傳授及各項實踐技能的提高,價值觀引領和思想教育常有缺失,忽略了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客觀需要。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為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指明了方向,他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弊鳛橐幻咝=處?,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盡快加入構建“三全育人”教育大格局,種好“責任田”,用好“主渠道”,抓好“主戰場”,使所授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讓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一。

一、中國歌劇藝術的德育內涵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具有極強的感化作用。音樂作品作為寄托情思、激發熱忱的載體,不管是內容還是形式,皆可承載德育內涵。近代中國音樂史上大量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曾向大眾傳遞了滿滿的正能量。如《義勇軍進行曲》激勵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為了新中國的成立拋頭顱灑熱血;史詩級作品《黃河大合唱》更是帶著華夏兒女的激情與吶喊,發出了奮勇崛起的最強音;春晚作品《燈火里的中國》通過優美的旋律、樸實的歌詞,描摹了一幅幅情真意切的中國畫面,在舉國上下團結一心抗擊新冠疫情取得初步勝利后,鼓舞和慰藉了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具有德育內涵的優秀音樂作品俯拾皆是,音樂的德育功能早已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也得到眾多教育專家的認可?!耙魳返掠J?,就是在音樂藝術教育的基礎上,根據音樂藝術教育與德育教育主體及客體的需要所形成的有利于提高客體音樂藝術素養和道德水平的一種教育方式?!币魳返掠?,從學前教育到大學校園,一直以其獨有的優勢發揮著作用。

歌劇藝術是一種把戲劇發展建立在獨立音樂結構基礎上的藝術樣式……是音樂與戲劇的最高綜合形式。歌劇藝術既屬時間藝術也是空間藝術,既訴諸聽覺又依賴視覺,但其最終屬于音樂藝術門類,這是由音樂在其中的主導地位和重大作用所決定的。將中國歌劇片段實踐教學納入高校音樂德育體系,有助于發揮其容量大、渠道多的優勢,迎來學科發展和育人新局面。

二、中國歌劇藝術作品中的紅色基因及思政元素

藝術來源于生活,服務于人民。早在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就給廣大文藝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文藝觀。中國歌劇正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通過一代又一代藝術家的探索和創造,產生了大量民族風格鮮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家國情懷的好作品:從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白毛女》到定型期歌劇《劉胡蘭》《紅珊瑚》,從成熟期作品《洪湖赤衛隊》《江姐》到變革期作品《黨的女兒》,再到當代歌劇《長征》《沂蒙山》《運河謠》等,每一部歌劇都具有鮮明的價值觀和時代性,都是優秀經典作品。借助它們,中華兒女團結友愛、不屈不撓、信念堅定等優良品質得到了鮮活展現。這些經典作品既推動了中國聲樂的蓬勃發展,也為《中國歌劇片段實踐》課程思政提供了劇目保障。如歌劇《白毛女》講述的是解放前,地主惡霸喪盡天良欺壓百姓,勞動人民水深火熱境遇悲慘,待八路軍到達后拯救勞動群眾出水火的故事,通過音樂與戲劇結合,揭示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舊社會現實,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建設新社會的強烈渴望;歌劇《江姐》講述的是解放前夕,重慶地下黨人江竹筠帶著中央的指示帶領群眾進行階級斗爭,不幸被叛徒出賣入獄,在獄中英勇不屈、舍小我顧大局、與國民黨反動派頑強抗爭的英雄事跡;當代歌劇《長征》講述的是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以后從瑞金出發,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的艱苦歷程,其中的軍民情、夫妻情、家國情感人肺腑。文學劇本是歌劇創作、演繹的開端,也是思政元素的載體。歌劇故事情節的展開,主題思想、矛盾沖突的體現及角色的塑造,離不開音樂,更離不開劇本。其中,臺詞、歌詞、樂思都是承載紅色基因與思政元素的優良媒介。要想讓課程思政實現育人功能,教師對思政元素的挖掘與凝練首當其沖。

三、中國歌劇片段教學環節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徑

中國歌劇片段實踐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教師是關鍵,課堂是載體,學生是主體。課程思政是一種教學理念,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在提高學生音樂專業能力的同時,兼顧價值觀的引導和思想道德品質建設才能主次分明。思政教育的有機融入應該首先體現在教學設計上,也應納入到教學實踐和評價體系中。著名德國作曲家、歌劇改革家瓦格納曾在《藝術與革命》 表明,藝術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立足于社會運動,藝術才能從文明化的野蠻狀態中上升到它應有的高度。中國歌劇作品隨時代而生,映襯著深刻的時代內涵,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歌劇的綜合性提升了課程思政的多樣性,實踐性提升了思政理論的接納認同。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認識來自實踐又指導實踐。中國歌劇片段實踐的呈現形式為高校課程思政從理論到實踐,從感性到理性,從單一到多層次發展提供了有聲載體。春風化雨,潤物“有聲”,說理想信念,唱家國情懷,奏情感表現,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提高了表演者、欣賞者的思想覺悟。在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應遵循音樂學科專業的特點與規律,注重學生個人專長、學習主動性與創新性的充分發揮。

(一)歌劇劇本中的思政引導

中國歌劇中大量的題材都來源于真實生活和歷史事件,適當拓展中國歌劇劇本的學習范圍,挖掘思政元素,能加深學生對音樂內容的理解,也能更好地為藝術二度創作服務,從而有更準確的藝術呈現。如在排練歌劇《江姐》片段前,請學生細讀劇本,并分小組討論:為何楊二嫂會幫助游擊隊而不是國民黨?為什么甫志高輕易叛變而江姐卻在生死關頭不愿提前越獄、選擇舍小我顧大局?以問題引導激發學生查閱資料、拓展學習范圍、引發關于“道路自信”和對真善美的深層思考;在歌劇《洪湖赤衛隊》的學習實踐中,引導學生深入學習20世紀30年代初期湘鄂西工農紅軍為了擴大蘇區,在湖北洪湖地區與湖霸英勇斗爭的故事,結合大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開展“劉闖的成長”主題討論,了解工農紅軍發展歷史的同時,培養學生冷靜沉著、不驕不躁的優秀品質,增強家國情懷和道路自信。

(二)歌劇唱段中的思政引導

長期以來,音樂表演專業的學生非常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在專業技巧訓練方面熱情不減,但常常忽略了演唱和表演應傳遞的內容。在實際教學實踐中,歌劇唱段,尤其是詠嘆調總是最受學生喜愛,歌劇詠嘆調在演唱技巧和音域上都有一定的難度,若演唱時忽略內容的表達,炫技將成為常態。早在20世紀,德國著名歌劇改革家瓦格納曾在美學著作《歌劇與戲劇》中表明,音樂只是表現戲劇內容的手段,不是目的。戲劇的基礎就是文學劇本,歌劇唱段也應該圍繞主題思想進行演繹。既然學生最擅長、也喜愛演唱,就該在充分發揮學生專長的同時讓興趣引路,引導學生深度剖析獨唱、重唱及合唱作品中的修辭美、人物美、思想美、藝術美等藝術內涵,指導學生在演唱實踐中積極創造,以“聲”傳情,以“聲”塑人。量變積累引發質變,一方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藝術表達能力,另一方面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正向思考,潛移默化地促進良好道德品質的養成。

《蒼天把眼睜一睜》是民族歌劇《沂蒙山》第五場中女主人公“海棠”的詠嘆調,該曲風格鮮明、音域寬廣,作曲家在表達人物內心矛盾時采用了戲劇版腔體,不論在咬字行腔、聲音技巧,還是情感表達方面都對演唱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歌劇片段實踐時學生常易貪戀高音,忽略高音背后的人物和情緒基礎,或因對劇情理解不準,表達生硬失準?!兑拭缮健肥且?0世紀30—40年代人民解放戰爭為背景創作的作品,劇中充滿了愛恨情仇、生離死別和價值取舍。要用高水平聲樂技巧準確詮釋女主人公為保戰友后代舍棄親生骨肉的戲劇性內心,不論是所處年齡段還是社會背景,當代大學生都需要進行大力突破。結合劇本,引導學生思考20世紀30—40年代的中國現狀是什么;讓女主人舍生取義的支撐是什么;大學生在和平年代能從主人公身上學到些什么、大學生的奉獻精神能有哪些表現等等。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幫助學生結合自身進行反思,找到角色和自身的情緒支點結合專業技能,完成較為完整的二度創作,同時實現思政教育的滲透。

《繡紅旗》是歌劇《江姐》主要唱段之一,經常被搬到各類音樂會上演唱。這首歌是江姐同獄友在得知新中國將要成立的消息后,含著熱淚、揣著熾熱的心,激動地淚繡想象中的新中國紅旗時演唱的作品,該曲旋律優美,情真意切地表達了共產黨人堅定的愛和對新中國的向往?!熬€兒長,針兒密,含著熱淚繡紅旗”“平日刀叢不眨眼,今日心跳分外急”,形象貼切又情真意切地描繪了共產黨人歷經浴血奮戰即將迎來勝利時悲喜交集的心情。沒有對歌詞和創作背景的充分消化,就很難將音樂內容準確表達。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環境遠離了烽火硝煙,演唱這首作品常常注意聲音美,情緒美,忽略了當時的演唱者除了心懷美好,更多的是激動,是歷經苦難的悲喜交集。為了準確的二度創作,組織學生進行相關的文獻和視頻資料學習,了解五星紅旗誕生背后的故事,讓學生參加升旗儀式,深刻明白旗幟對一個組織和國家的重大意義。

歌劇《洪湖赤衛隊》選段《洪湖水浪打浪》取材湖北襄河民歌《襄河謠》,通過對洪湖地區的美景和革命根據地人民生活的描述,表達了韓英熱愛家鄉和人民,對革命充滿信心的情感。歌詞樸實無華,情真意切,音樂明快,柔中有剛。演唱這首中級難度的作品時,學生很容易大意,不注重領會角色的內心情感:正是有了共產黨的守護,洪湖人民才能幸福的生活;而為了這般幸福生活,共產黨人也值得為之拋頭顱灑熱血。當代中國面臨嚴峻的國際形勢,每一位社會主義接班人都應該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力量,守護前輩用鮮血換來的幸福家園。

(三)歌劇器樂作品中的思政引導

歌劇中有大量的器樂曲,通過一定編制的樂隊協作演繹,皆具有非語義性,在環境描寫、主導動機、唱腔烘托、心理刻畫、描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歌劇中的器樂曲接續、拓展了音樂與戲劇的張力,提升了情感的感染力,能讓人引發更深的共鳴。在器樂陳述部分,歌劇主題與思政引導不可或缺。

(四)歌劇片段表演實踐中的思政引導

舞臺實踐是檢驗《中國歌劇片段實踐》教學效果的最終環節。無論是過程性還是結果性的教學評價,都必須通過舞臺實踐才能得到檢驗。音樂、戲劇、造型、舞美藝術等綜合藝術手段,通過舞臺表演,能實現內容與形式、語義性與非語義性、理性與感性、課程思政與學科專業的高度融合。表演者通過各種藝術形式在舞臺上傳遞的情感和價值觀,能激發觀眾的高度共鳴,引發大眾對價值觀及理想信念的反思,潛移默化地提升表演者和觀摩者的民族認同感和四個自信。

作為一門實踐實訓類課程,《中國歌劇片段》最大的特點是綜合性、實踐性強。綜合性強意味著包容性強,實踐性強則隱含更多的創造可能。在《中國歌劇片段實踐》教學中貫穿思政教育是育人需要,也是學科發展需要;既符合音樂教育規律,也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成長需要。蘇聯著名音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語言已經窮盡的地方,音樂才開始它起作用的領域”。本課程將利用學科優勢,將思政元素有機地融入教學實踐,堅持專業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兼顧好顯性與隱性教育的辯證關系。通過有聲的藝術形式,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渴求,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2]王新學,陳德林.“大思政”視域下高校音樂德育模式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政教育,2014(11):493.

[3]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4]鄭景宜.中國歌劇曲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舞臺表演課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醫學課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討
學好質量管理,鍛造品質人生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發揮專業特色 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下的民辦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構建
淺談歌唱中的舞臺表演藝術
音響符號在舞臺表演中作用的體現
論舞臺表演中的互動媒體藝術應用策略
試論提高舞蹈演員綜合素質的重要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