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湘籍舞蹈家群體研究

2021-01-13 00:50王光輝李星星
文藝論壇 2021年6期
關鍵詞:舞蹈家湖南舞蹈

王光輝 李星星

摘 要:三湘四水,靈毓多姿,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賢人志士,縱觀中國近現代舞蹈發展史,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具有卓越貢獻的湘籍舞蹈藝術家數量眾多。因此,對湘籍舞蹈家進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這些研究不能僅僅停留在藝術家個體的層面上,還應擴大到“群體”這一范圍中來,尤其在文學藝術繁榮發展的當今時代,不斷總結借鑒前輩們優秀的學術思想和品行觀念,才能保證創作鮮活的同時抓牢民族文化的精神根基。

關鍵詞:二十世紀;湘籍舞蹈家;人才結構;地域性;群體共性

“湘籍舞蹈家群體”這一概念指的是湖南籍的舞蹈理論研究者、舞蹈表演者、舞蹈創作者、舞蹈教育者、舞蹈文化傳播者等在舞蹈領域有一定造詣和影響的人才群體。于中國而言,二十世紀堪稱為“軸心”世紀,從“傳統”到“現代”的跨越中經歷了革命、戰爭、社會運動、文化批判等重大變化。其間,湖南各界群體如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教育家群體、政治學家群體、經濟學家群體等的出現與壯大成了中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力量。而作為湖南文學藝術領域中的“舞蹈家群體”也不應被忽視,正是這片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三湘熱土,滋養著一代代具有血性激情的有志之士。鑒于湖南舞蹈人才隊伍龐大、舞蹈門類多樣、舞蹈領軍人物眾多,筆者主要以二十世紀各個具有轉折性意義的時間段與各舞蹈家的成果顯著時期來歸類劃分,在對諸多舞蹈人才進行群體共性探究的同時對重要人物展開個體分析。

一、社會急劇變革中的萌芽期(1901—1949)

二十世紀初的中國處于新舊交替的社會轉型階段,此時的湘籍舞蹈家群體逐漸嶄露頭角,如中國兒童歌舞劇創始人黎錦暉、紅軍舞蹈先行者胡筠、舞蹈教育先行者唐槐秋、歌舞劇先驅魏縈波等人。這一時期的“湘籍舞蹈家群體”在中西和新舊兩種文化激烈碰撞中,將新的思想、新的內容與傳統、時事結合,為中國舞蹈的現代化發展開辟了新的征程。

黎錦暉(1891—1967)出生于湖南湘潭,從小深受湖南的民間音樂和戲劇音樂的熏陶,在青年時期參加新文化運動之時創作了大量的兒童歌曲、歌舞及歌劇,也由此契機逐漸確立兒童歌舞劇與兒童歌舞表演曲的新體裁。從對舞蹈藝術層面的貢獻來看,黎錦暉提出,“舞蹈是歌舞劇中不可缺少的成分”①,在創作過程中除了從自然事物中捕捉舞蹈形象(如《麻雀與小孩》中的麻雀舞步——“碎點步”“點踢步”“跑跳步”),還應主動從西方舞蹈藝術中汲取養分(如《葡萄仙子》中“香絲舞”“落珠舞”“伴步舞”等多種個性舞蹈),這類多樣式、多形態的舞蹈創作理念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兒童舞蹈藝術的發展。另外,黎錦暉于192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華歌舞專門學?!辈㈤_設了“師范科”“專修科”“選修科”等可供學習的各門類,其中“藝術舞”、“形意舞”與“歌舞劇”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演進發展,結合國外教員的風格特色的同時增添了各種舞蹈技術及舞蹈形態,這一系列舉措極大拓寬了舞蹈藝術學習的范圍與深度,并對舞蹈人才的專業化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胡筠(1898—1934)出生于湖南平江,在領導“赤色宣傳隊”期間,她與隊員們共同創作并表演了大批紅軍歌舞節目,以鮮明的進步色彩時刻鼓舞著戰士們的斗志。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爆發后,她率先運用“改編出新”的創作手法,編排出“九子鞭”(《十罵蔣介石》)與“蓮花落”(《活捉軍閥鄧如琢》),巧妙地將民間歌舞的特色轉化到革命宣傳的精神主題中,從而對紅軍舞蹈風貌的形成產生深刻的影響。胡筠十分注重對人物角色的刻畫:在《魯胖子哭頭》這一獨舞作品中,通過“痞子步”“鴨公步”“前跺跳步”等生動形象的步伐來表現主人公不斷變化的心理活動,從而傳達出幽默詼諧的諷刺意味;在《勸白軍投降》這一女子四人歌舞中,采用“勾步”“點步”和忽聚忽散的隊形,加以真摯熱切的歌聲和張弛有度的表演,達到瓦解敵軍士氣的效果。此外,胡筠還創作了《搖籃曲》《可憐的秋香》《李更探監》《送郎當紅軍》等作品,她的歌舞創作面向革命政黨和革命群眾,“其創作理念與編排方式極大地促進了紅軍舞蹈精神風貌的形成,為軍區歌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②,也拓寬了舞蹈藝術創作中對象的選取,對當時及之后的紅軍歌舞創作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出生于湖南湘鄉的戲劇活動家唐槐秋(1898—1954)在法國留學時被歐洲“旅行劇團”所吸引,留學歸來后帶著強烈的組織院團的愿景,開始了創辦劇團、導演、主演等艱苦之路。他在1926年與田漢、洪琛等人一起興辦了上海第一所舞蹈教育機構——交際跳舞學社,作為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交際舞學校,其中滲透著西方“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這對當時中國民眾的思想解放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魏縈波(湖南人)于1927年底組建了“梨花歌舞團”(后改名為“梅花歌舞團”),她攜領劇團創作的歌舞劇《七情》在1930年于南京、上海等地公演,取得巨大成功,隨后,該團陸續上演了《西班牙舞》《水手舞》《扇舞》《劍舞》等優秀作品?!袄婊ǜ栉鑸F”從創辦到停辦延續了二十年之久,演出足跡遍布東南亞各國及國內各地,可見其影響范圍之廣,這為中國舞蹈藝術在國內外的交流與傳播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上所述,處在社會變革時期的“湘籍舞蹈家群體”活動范圍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各革命根據地,他們創辦了各新劇團、歌舞團、歌舞隊、山歌組等文藝團體,所創作的作品也大多表達了反帝反封建、民主自由、愛國主義以及希望民族強大的革命愿望。一方面,創作者們基于中國傳統文化,將群眾性的文藝創作與革命武裝斗爭相結合,使歌舞作品呈現出高昂的革命基調、強烈的戰斗氣息及較強的藝術性;一方面,他們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觀念,注重汲取西方歌、舞、劇的優勢,并結合當時中國歌舞藝術發展的實際情況,來開展一系列藝術活動,讓舞蹈藝術的表現形式更加多元化。這一時期的“湘籍舞蹈家群體”是中國舞蹈萌芽時期的重要開拓者,他們在愛國救亡運動中發揮了強大的凝聚力,為后輩們留下了諸多可鑒的文化藝術財產。

二、砥礪前行的新紀元(1949—1979)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國舞蹈藝術走向初步繁榮,各地專業的歌舞團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湖南作為一個漢、土、侗、苗、瑤等多民族的聚居地,擁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藝術,省會長沙、永州江華、湘西吉首等地相繼成立了專業歌舞團。這期間有高地安、歐陽雅、龍英棠、周冰、陳家烈、王安華、龍庭波、羅時娥等許多湘籍舞蹈工作者駐扎在湖南,致力于發掘散落在民間的歌舞素材,除了將其上升為理論知識外,還注重將帶有湖湘特色的舞蹈作品呈現在舞臺上。如周冰與曾嵐曾多次合作研究荊楚舞蹈文化,為后期所發表的《試析楚舞手勢》《湖南漢族巫舞的種類與形式》等系列理論成果奠定堅實基礎;編導陳家烈創作的《蓮湘》《瀏陽赤衛隊》《洞庭湖畔慶豐收》等作品,王安華參與編導的《瀟湘風情》《踩田歌》《咚咚喹》等,龍庭波主演的舞劇《劉??抽浴贰睹缟脚稹贰稘M江紅》等,為湖南舞蹈事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創作資源和表演經驗。另外,還有一群湘籍舞蹈家走出湖南,如中國舞蹈家協會第一任主席歐陽予倩、“中國芭蕾舞之母”蔣祖慧、“中國第一只白天鵝”白淑湘、中國古典舞學科創始人唐滿城等人,他們對舞蹈藝術的滿腔熱情澆鑄了一篇又一篇的壯麗詩章。

出生于湖南瀏陽的歐陽予倩先生(1889—1962),在新中國成立前就已是戲劇大家,且具有與時代脈搏相通的敏銳觀察力,除了在戲曲、話劇、文學等領域造詣頗深,他也是新中國舞蹈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建設者與推動者,在中國舞蹈史論研究、舞蹈表演及創作思想、中國古典舞創建思想等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他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指導了第一項中國古代舞蹈史的研究工作,重新建構了中國古典舞的理論內涵,成立了新中國第一個專業舞蹈團“中央戲劇學院舞蹈團”,主持開辦了“舞蹈運動干部訓練班”和“舞蹈研究班”,編寫排演了大型芭蕾舞劇《和平鴿》等。1956年,中國舞蹈史學研究的第一個機構——“中國古代舞蹈史研究小組”在歐陽予倩的精心籌備下順利成立,作為藝術指導的他帶領著一批舞蹈史學研究者編選出《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一書,為中國舞史研究開啟了新的征程。對于研究中國古代舞蹈史的目的與意義,歐陽予倩曾明確指出:“我們研究舞蹈史,為的是弄清中國舞蹈藝術的發展路線,總結過去的經驗,為新中國的創作提供參考資料?!雹鬯驹跉v史的角度,以客觀全面的眼界來審視中國舞蹈發展的脈絡與方向,在社會的過渡、時代的變遷中繼承幾千年來所積淀的優秀舞蹈文化,并尋求符合中國人審美習慣的舞蹈藝術的新趨勢。

然而,1966年開始的十年“文革”不僅使中國的經濟瀕臨崩潰,文化藝術事業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舞蹈舞臺上除了作為樣板戲的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和《白毛女》,其他種類的舞蹈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抵制。在這一艱難的背景下,湖南舞蹈界的藝術工作者們堅持創作并演出了一批具有時代烙印的優秀劇目,如舞蹈《訪韶山》《獅舞龍騰》《編個斗笠送親人》《阿雅打鼓慶豐年》《咚咚喹向著北京吹》《阿妹上大學》《爐火正紅》和大型舞劇《生命》《紅纓》《湘黔戰歌》等。其中,《紅纓》和《湘黔戰歌》代表著文革結束后的湖南舞蹈逐步走向繁榮。

當舞蹈藝術受到“文革”的沖擊處于進退維谷的境地時,湘籍舞蹈家唐滿城(湖南瀏陽,1932—2004)與李正一創建了“身韻課”。唐滿城通過舞蹈本體的動態與形象特征來感知中國古典文化中的脈絡邏輯和文化意蘊,從戲曲舞蹈中提煉出古典舞的“純舞性”和“抽象性”,并將傳統民族文化與舞蹈樣式的邏輯關系合理化,再從代表性動作及態勢的規律間生成獨立變體,由此編寫了古典舞“身韻”教材?!吧眄嵳n”這門嶄新課程的創建為古典舞教學拓寬了新的空間,以及一系列學術理論如《關于“身韻課”教材對傳統的繼承關系及其整理方法》《論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形、神、勁、律》《對當代中國古典舞的剖析》等都具有重要的教學指導和理論研究意義??梢哉f,唐滿城關于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創作實踐和教育理論“使得中國古典舞掙脫了戲曲舞蹈中的程式局限,并擁有了自身獨具一格的動作元素和舞蹈語匯”④,從而呈現出一幅幅更具表意功能的古典舞畫卷。唐滿城為中國舞蹈事業的建設傾盡畢生心血,他是中國古典舞學科體系的領軍人,是中國古典舞核心最重要的探索者,是舞蹈教育教學的重要實踐者,他深厚的藝術修養、廣博的知識眼界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成為諸多學者的楷模與標桿,其舞學理論和教研成果更是中國舞蹈領域的一筆豐厚財富。

這一時期的“湘籍舞蹈家群體”從建國初期以高度創作熱情投入到舞蹈藝術文化的建設中,到“文革”期間仍滿懷對民族舞蹈發展的強烈責任心的艱苦前行,展現了湘籍舞蹈家們對舞蹈事業的無限熱愛與歷史使命。他們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繼承中國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并逐步建立較為系統完善的理論,始終不渝地精心創作、演出交流、教書育人和辛勤研究,體現出湘籍舞蹈藝術工作者們積極樂觀、奮發圖強、吃苦耐勞、忠誠愛國等湖湘文化的精神特質。

三、穩步繁榮發展的新時期(1979—2000)

走進八十年代,中國迎來了文藝的春天,1980年湖南省召開了首次舞蹈家代表大會,并成立了湖南省舞蹈家協會。之后,湖南省的舞蹈創作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也涌現了一大批湘籍舞蹈工作者,如資華筠、潘運云、劉湘陵、劉永堯、莫梓材、王端儀、許紅英、常虹、歐建平、謝曉泳、余大鳴、胡明珠、王小元、向美華、趙湘、陶孝發、楊霞、袁益軍、柳岳波、熊健、沈偉、劉晶等許多重要的舞蹈表演家、舞蹈教育家及舞蹈理論家。另外,九十年代的大型舞蹈作品更是異彩紛呈,如《扎花女》《邊城》《三湘杜鵑紅》《山鳳》《四季花兒開》等,其中,大型民族舞蹈詩《扎花女》獲得文化部“五個一工程”獎;舞劇《邊城》榮獲國家“文華大獎”和“曹禺戲劇獎”,該劇編導謝曉泳、王端儀以及主要演員楊霞、柳岳波等人均獲“文華”單項獎。這意味著湖南舞蹈的創作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國家一級編導莫梓材(1946—)出生于湖南益陽,他的創作貼合人民大眾,十分注重對現實題材的挖掘,如群舞《快樂的建筑工》曾獲得第五屆CCTV舞蹈大賽群文組金獎及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其他作品如《長島人歌》《草工之聲》等都曾在全國舞蹈比賽中獲獎。出生于湖南長沙的國家一級演員許紅英(1948—)在湖南省舞蹈家協會工作二十余年,為繁榮湖南舞蹈事業孜孜不倦,除主演《草原兒女》《白毛女》《梁?!返榷嗖课鑴?、舞蹈外,她致力于舞蹈的傳播與教育,曾帶領湖南舞蹈團參加全國“荷花獎”、組織策劃多屆全省性舞蹈大賽、主編《湖南省舞蹈考級教材》三卷等。舞蹈表演藝術家常虹(湖南衡陽,1950—)在1980年定居海外后,仍積極從事舞蹈表演和教學,她所編創并表演的《春江花月夜》《劍舞》等作品在各國傳播,其中所蘊含的湖湘意蘊也廣為流傳;同樣出生于湖南衡陽的舞蹈理論家歐建平(1956—)碩果豐厚,他出版了中外舞蹈及藝術學領域中英文專著、譯著28部,代表作有《舞蹈美學》《舞蹈概論》《現代舞》《東方美學》等等。國家一級編導謝曉泳1956年生于湖南花垣縣,曾創作了大量舞蹈作品,《臘爾山歌》《阿達瑪的咚咚喹》《猛洞河的月亮》《瑤河向遠方》等作品多次在國家及省級舞蹈比賽中獲獎,其中舞劇《邊城》獲國家文化部“文華大獎”等七項單項獎、曹禺戲劇獎、第四屆戲劇節優秀劇目獎等。國家一級編導余大鳴(1957—)出生于湖南張家界,曾多次獲得“文華導演獎”“中國戲劇節導演獎”“荷花獎”,其主要作品有《東風頌》《咕哩美》《綻放》等。國家一級編導胡明珠(湖南常德,1955—)的主要作品有《踩花鞋》《顛谷》《踩瓦泥》等,這些作品曾獲全國各大賽事的重要獎項,其作品以展現少數民族舞蹈風貌為主,這對弘揚優秀的湖南少數民族舞蹈具有重要價值;出生于湖南湘陰的國家一級演員楊霞(1965—)的主要代表作有舞劇《邊城》、雙人舞《黃合戀》等,曾榮獲“文華表演獎”“梅花獎”“優秀主角表演獎”等重要獎項;1968年出生于湖南湘陰的天才編舞家沈偉其編創的《春之祭》《聲?!?、北京奧運會《畫卷》《融》等許多作品享譽國際,他極具開創性的跨文化和跨媒介創作得到國際藝術節的廣泛關注,被《華盛頓紐約時報》成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國家一級演員劉晶(湖南衡陽,1970—)主演的大型舞劇有《大夢敦煌》《項羽》《虎門魂》等,曾榮獲第八屆“文華表演獎”、中宣部第八屆“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作為湖南本土出生又始終堅持服務于本省的舞蹈藝術事業的舞蹈家人數眾多,當然,除以上所列舉的舞蹈藝術家外,還有無數為了為了湖南舞蹈事業、為了中國舞蹈事業努力奮斗的眾多湘籍舞蹈工作者。

在此,一定要著重提及資華筠先生(1936—2014),出生于湖南省耒陽縣的她從一個卓越的舞蹈表演者,到一個開宗立派的舞蹈理論家,再到一個心系社會、關懷人文、在社會生活中具有重大影響力的資深學者,每一次升華與成功的背后都印下了她堅韌探求的足跡。作為一個出類拔萃的舞蹈表演者,資華筠于1980年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舞蹈家示范演出中被授予具有終生成就意義的“優秀表演獎”,這足見其舞蹈表演技藝之精湛。1981年至1983年,資華筠轉向自創自演的舞蹈劇目,與他人合作舉辦全國巡演舞蹈晚會,可見其對藝術傳播的重視和對民族舞蹈的審美追求。對于舞蹈創作,她曾明確指出:“創作模式化導致了藝術作品的雷同化,形式混雜導致各類藝術本體特質的萎縮,任務過多過密導致編創人員藝術透支?!雹菘梢?,不管是當時還是現今,這些一針見血的話語切中時弊且不斷警醒著藝術領域。作為一個孜孜不倦的舞蹈理論建設者,資華筠于1987年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長,主持國家級、院級重點科研項目和課題,這期間最矚目的成就為《舞蹈生態學》等一系列著作的問世?!段璧干鷳B學》開辟了一門新的舞蹈學科,“構建了一個獨立的研究體系,為舞蹈藝術的本體探索確立了堅實穩固的地位”⑥。將全人類的各種舞蹈現象放置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進行追根溯源和橫向對比,并通過各事物間的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來揭示各舞蹈現象最根本的規律,這種對實踐的濃縮及方法論的鉆研彰顯了舞蹈理論者的鉤深極奧之恒心毅力。此外,《舞蹈生態學》所呈現出來的學科跨界交叉的開放性,指引了舞蹈學科的未來走向,啟發了本研究領域的學者借助“新興交叉學科來推進本學科的范式與規模的拓展”⑦。尤其在信息技術飛速前進的時代,多學科、跨學科、交叉學科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思路可超越舊有的研究模式,成為解析研究對象的利刃。對于舞蹈藝術而言,將表演實踐提升到學術理論的層面,最終仍需回歸到舞蹈實踐上來,而《舞蹈生態學》正契合了這一觀點。資華筠先生是一位舞者、一位學者,更是一位智者,她為舞蹈藝術所做的貢獻點亮了無數探索求知者前行的路。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湘籍舞蹈家群體逐漸呈現出領軍人物眾多、地域性明顯、時代精神強烈、創作風格多元、學術品格嚴謹等重要特點。這些舞蹈藝術家們除了有自身獨特的個性之外,還具有根植于本土血脈、本土生活和本土文化的重要共性,這種共性不僅表現在舞蹈藝術作品中、舞蹈表演的呈現形式上、舞蹈教育理論研究的文化里,更表現在它對創作主體即舞蹈藝術家的思維方式、性格氣質乃至整個精神人格都產生著重要的熏陶作用。

湘籍舞蹈家群體作為中國舞蹈近現代發展史中重要的一支,對他們進行個體分析必不可少,但對這些群體展開共性研究也十分必要,因此筆者從地域、人才結構、貢獻成就這三個方面來總結。首先,湘籍舞蹈家群體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這種共性不僅體現在舞蹈藝術作品的文化內容、表現形式上,還呈現出創作主體的精神思維、審美方式、道德品格等內在特征。如舞蹈表演藝術家常虹所領舞的《各族人民愛韶山》《湘黔戰歌》等作品體現出湖湘兒女的英姿柔情;國家一級編導謝曉泳所編導的舞蹈作品《瑤河向遠方》、舞劇《邊城》等展現出濃厚的鄉土情懷;舞蹈教育家曾嵐曾主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南卷》《湖湘文庫·湖南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等書目,致力于湖南舞蹈事業的傳承發展。其次,從人才結構來分析,湘籍舞蹈家群體呈多元化發展的趨勢,無論是在舞蹈的表演、教育,還是導演、傳播、評論、組織等各個領域都有一定程度的涉獵,并從過去的較為單一化逐漸轉變為多元化。再從湘籍舞蹈家群體的貢獻成就入手,學術理論的鉆研、優秀劇目的傳揚、表演技藝的革新等都凝聚著時代的精神,蓄積著不朽的理念,藝術家們走出了湖南,走向了全國乃至全世界。如“中國芭蕾舞之母”蔣祖慧所創編的芭蕾舞劇《祝?!凡粌H獲得文化部、文聯多項大獎,還應邀到英國、蘇聯等多個國家演出,享譽中外;舞蹈理論家歐建平出版了《世界藝術史·舞蹈卷》《當代西方舞蹈美學》等數十部中外舞蹈及美學領域的中英文專著、譯著,并在海內外的權威報刊上發表千余篇論文、評論和辭條;出生于湖南湘陰的旅美華人舞蹈家沈偉于2000年在紐約創辦“沈偉舞蹈藝術”,2007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在國際藝術界中逐漸嶄露頭角,成為一名享有盛譽的國際編舞家。

此外,值得提到的是,還有許多非湘籍但對湖南舞蹈事業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舞蹈家,如湘西州歌舞團團長、湘西州非遺專家委員會榮譽委員賈肇巽,曾任湖南省歌舞團編導、衡陽市歌舞團編導黃永健,曾任湖南省藝術學校民族舞蹈科創史舞蹈老師張莉茹,瑤族舞蹈專家王一冰,以及眾多舞蹈表演藝術家、教育家、評論家,如曾嵐、汪曙云、汪曙生、陳家烈、李萬生、董長江、李志明、王長興、周婉丹、陶景杜、林鳳等等。他們以廣闊的藝術視野和嶄新的思維觀念為湖南本土文化注入新的能量,使其創作成果、教育成果、理論成果等成為湖南舞蹈藝術事業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總體來說,二十世紀湘籍舞蹈家群體的成就與貢獻促進了中國舞蹈事業現代化的進程,為舞蹈的發展變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延展了舞蹈學科理論的深度和舞蹈藝術評論的廣度,推動了社會與藝術功能的相通相融,充分發揮了舞蹈藝術的社會作用和人才培養的教育作用,并在中國舞蹈向世界傳播的過程中確立了中國舞蹈在世界范圍內的地位。這些藝術家們根植于優秀文化傳統,肩負著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高遠寬闊的眼界和去腐求新的思維不斷尋求著舞蹈的新發展,積極而深刻地影響著后世的藝術探索者。然而當今湖湘舞蹈事業的發展之路上,開宗創派的大人物雖多,但相互之間缺乏師承關系和創作紐帶,以至于“群體現象”并不突出,人才群體的發展也處于失衡的狀態;此外,湖湘舞蹈人才大多具備百折不撓的苦干精神和嚴謹細致的學術品格,但相互之間缺乏合作和交流,許多比賽、晚會或多或少出現了“濫觴”⑧現象。因此,在湖湘舞蹈藝術的未來發展中,還需進一步厘清現狀,尋求長足穩步的繁榮。

注釋:

①黎錦暉:《麻雀與小孩·卷頭語》,上海中華書局1921年版,第6頁。

②《中央蘇區文藝叢書》編委會編:《中央蘇區文藝史料集》,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頁。

③中國舞蹈藝術研究會舞蹈史研究組編:《全唐詩中的樂舞資料》,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年版,第210頁。

④唐滿城:《世紀之交——對中國古典舞學科建設的期望》,《北京舞蹈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

⑤段妃: 《論資華筠的舞蹈藝術觀》,《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⑥洪霽: 《資華筠的舞蹈生態觀》,《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1999年第1期。

⑦資華筠: 《關于<舞蹈生態學>》,《南方文壇》 1997年第2期。

⑧馮雙白: 《浩瀚舞史,孜孜以求——<中國樂舞史料大典>序》,《舞蹈》2016年第5期。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責任編輯? ?劉? ?瑤

猜你喜歡
舞蹈家湖南舞蹈
為什么久坐久站腿會發麻?
和諧律動
舞蹈課
澳大利亞 堪培拉 百歲舞蹈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語
湖南童謠
在湖南
unit?。保到忸}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