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農業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及有效發揮思考

2021-01-16 17:39種玉倩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鎮人民政府
環球市場 2021年3期
關鍵詞:生態農業生態農業

種玉倩 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花官鎮人民政府

一、引言

伴隨著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的農業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自給型個體農業發展到現代高科技農業,但同時也帶來了更為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發展現代農業,不僅要解決好糧食和農產品的供應問題,而且要保證糧食安全,生產優質農產品,加強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對于我國在農業資源方面來說,其中耕地資源的主要部分特征也就是農業在人口方面比較多,城市工業化程度不高,水資源短缺,因此在選擇現代農業發展模式時應考慮國情,可持續發展道路應與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相適應。近些年來,生態農業越來越受到重視。通過對生態農業功能及其有效發揮的研究,為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二、生態農業的內涵

(一)循環

以生物為核心的生態農業是一個生物-社會-經濟一體化系統。通過生態經濟理論和生態系統的應用,在農業生產實踐中,形成了生態經濟的良性循環。以生態農業為模式,遵循“協調、循環、完善、再生”的基本原則,注重農林牧漁業等產業結構的合理優化,建立各產業間的“界面”,形成產業鏈條的良性循環。與此同時,還需要不同行業、部門和各級政府相互配合,實施綜合管理。比如稻田養魚、?;~塘、農林牧漁復合系統等,這些都能夠極致體現了生態農業上的再次利用、循環使用以及減量的循環經濟理念。

(二)低碳

在生態農業生產中,通過各個工序的橫向耦合,實現資源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環境污染物排放,達到“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目的。舉例來說,水稻種植會釋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但是魚的共生系統可以利用魚的活動來攪動土壤,大大減少甲烷的排放。

三、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生態農業的價值

(一)優化農業經濟的發展模式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經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特別是近幾年,與國家農業政策相結合,我國的農業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有了很大改善,但農業生態污染日益嚴重,特別是在發展中農業生產活動中,大量使用各種化肥、農藥和薄膜,造成水和土壤嚴重污染。開展生態農業,必須實現綠色生產,使農業生態資源得到循環利用,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農業經濟發展模式,保護生態環境。

(二)調整農業經濟結構

實行生態農業,使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活動能夠更有效地組織起來,能夠調整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能夠加強農業主導產業的培育和支持,能夠與當地實際結合起來,進行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另外,實施生態農業能有效延伸產業鏈,促進農戶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生產方式,使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導,產加銷貿易一體化。

(三)促進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開展生態農業建設,可以實現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既促進了農業經濟的有效發展,又能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行生態農業,提高農產品產量,還可以減少化肥、農藥的依賴,合理分配作物種類,增加作物種植數量,從而豐富農產品種類,提高農產品質量。

四、現階段生態農業發展的阻礙

(一)缺乏完善的理論及政策保障

近幾年來,我國生態農業發展很快,但理論體系不完善,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和戰略定位。我國雖然早已將發展生態農業納入《農業法》,但由于其缺乏強制性和可操作性,對我國發展新型生態農業的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也不夠完善,其規范制度體系、運作機制、監管機制、激勵機制等均不夠完善,缺少堅實有力的政策支持。一些生態型農業模式無法真正做到綠色化生產,環境污染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解決。

(二)分散化經營占主導地位

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的經營模式主要還是分散經營,產業化程度不高。而生態經濟理論認為,只有在一定規模的區域發展生態農業,才能形成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實現生態農業的功能與效益。

(三)生態及文化功能挖掘不充分

生態農業既有生產功能,又有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但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生態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未得到充分體現,文化功能未得到重視,仍停留在追求產量的階段,制約著生態農業的發展。

五、有效發揮生態農業作用的途徑探索

完善理論及政策體系。從世界范圍內“可持續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概念和實踐綱領來看,其與中國生態農業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此基礎上,構建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必須立足于“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綱領。與此同時,相對于綠色農業、無污染農業、有機農業而言,生態農業是一種高品質的農業,它與其他農業理念有相似之處,但又存在一定的差異。借鑒優質農業的其他理念,進一步完善生態農業理論體系。另外,要保證生態農業快速、健康發展,發揮自身優勢,必須盡快完善政策體系,建立統一的標準體系。值得注意的是,優質農產品并非生態農業的唯一追求目標。所以,在建立標準體系時,不能僅以生態農產品生產為標準。建立生態農業標準體系,要充分考慮其共性與個性,即要考慮完整性與生態農業的共性,同時又要考慮各地區的社會經濟特征與自然條件,從而形成一個目標明確、組織管理、環境控制、評估監督、質量控制的體系。

六、結束語

“生態農業”是符合中國國情和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模式。它是可行的,發展潛力巨大,以現代農業技術和傳統農村技術相結合的基礎。盡管現階段我國生態農業的建設和發展還是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但是我們可以預見的一點就是,它已經完善了理論和政策制度體系,發展了工業化,發揮了自然資源和文化的功能,生態農業的特點和優勢將進一步得到凸顯,為推動中國現代農業和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建設提供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和方法。

猜你喜歡
生態農業生態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征稿簡則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生態養生”娛晚年
對生態農業旅游創新模式的探討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我國生態農業法律保障的現狀及完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