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錐形束CT診斷上頜竇內病變的發生率

2021-01-22 05:15李明霞王光平通訊作者曾凡剛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0年24期
關鍵詞:錐形粘膜上頜

李明霞,韓 雨,王光平(通訊作者),劉 希,李 科,曾凡剛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口頜面修復重建和再生實驗室> 四川 瀘州 646000)

上頜竇病變常見于口腔疾病患者,如根尖周病變或囊腫以及腫瘤。影像學檢查常用于上頜竇疾病的檢查、診斷,CT被認為是上頜竇檢查的“金標準”[1-2],但螺旋CT應用于口腔科有諸多局限性,比如成本費用高、輻射劑量大等。錐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的出現,因其具有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輻射劑量小、成本低等優勢被口腔臨床廣泛應用。CBCT掃描時,上頜竇區域常常因為種植評估、根尖、骨和炎性病變,多生牙和矯正等各種原因而成像在CBCT圖像當中[3],因此,CBCT檢查常常能偶然發現上頜竇內存在病變的情況。本研究的目的是觀察并統計分析因口腔疾病診斷需要拍攝CBCT的無癥狀患者上頜竇病變的偶然發生率,以期為上頜竇疾病的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到西南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就診因各種原因需要拍攝錐形束CT的183例無癥狀患者的366側上頜竇區的CBCT圖像數據。

本研究共納入183例患者的錐形束CT數據,其中男性63例,女性120例,年齡7~70歲,平均20.5歲。

1.2 設備條件

牙科專用CBCT機,成像視野是20.6×18cm,寬度是20.6cm,高度是18cm,掃描條件:最大輸出電壓90kV,最大輸出電流10mA,掃描時間10.80s,圖像分辨率為300um。掃描所得數據經其自帶的CS 3D imaging software圖像處理軟件進行三維重建。

1.3 研究方法

上頜竇內情況分為正常上頜竇、上頜竇內粘膜增厚、上頜竇粘液囊腫、上頜竇腔積液和上頜竇內鈣化。記錄患者的性別、年齡,利用CS 3D imaging software圖像處理軟件,在矢狀面、冠狀面和軸面三個斷面上由前向后、由上向下連續觀察并記錄上頜竇粘膜及竇腔內情況。應用SPSS19.0統計軟件,統計各種病變發生的概率,分析上頜竇病變發生的對稱性,采用χ2檢驗對上頜竇病變的左右側差異進行統計學分析,以雙側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共183例(366側上頜竇),其中,男性63例,女性120例,年齡從7~70歲,平均年齡20.5歲。

2.1 上頜竇病變的發生率

183 例患者的366側上頜竇,135例227側(62.02%)上頜竇為正常上頜竇,發現有病變存在者共88例(48.09%),139側上頜竇(37.98%)。其中,上頜竇內粘膜增厚最多見,共95側(25.96%),上頜竇粘液囊腫15側(4.10%),上頜竇腔積液24側(6.56%)和上頜竇內鈣化9側(2.46%),見表1。

表1 366側上頜竇不同病變類型的發生率

2.2 對稱性分析

183 例患者366側上頜竇均納入研究,其中,95例雙側上頜竇均為正常上頜竇,占51.91%。40例一側上頜竇存在病變,另一側為正常上頜竇,占21.86%。48例雙側上頜竇均存在病變,占26.23%。其中,39例雙側均為同一種病變類型,占81.25%,9例雙側為不同病變類型,占18.75%。3例同時存在兩種以上不同病變類型,這些結果表明雙側上頜竇均存在病變時多為同一種病變類型,存在明顯的對稱性分布。

2.3 上頜竇病變發生率在左右側上頜竇間的比較

納入研究的183例患者的366側上頜竇,左側183側,右側183側,存在上頜竇病變者總共139側,其中左側上頜竇72側(39.34%),右側上頜竇67側(36.61%),上頜竇存在病變的發生率在左右側上頜竇間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上頜竇病變發生率在左右側上頜竇間的比較[n(%)]

3 討論

上頜竇病變常見于口腔疾病患者,很多患者并無任何相關癥狀表現,往往在影像學檢查時偶然發現。一些研究報告得出上頜竇異常的發生率在無癥狀者當中在10.9%和69.1%之間[4-8],本研究使用CBCT觀察統計上頜竇存在病變的患者發生率為48.09%,上頜竇為研究對象發生率為37.98%,結果均在此范圍之內。上頜竇內被覆薄層粘膜,平均厚度0.3~0.8mm,學者們將2mm作為判定黏膜增厚存在病變的閾值[9-10],本研究以上頜竇粘膜厚度大于2mm為判定存在病變標準。上頜竇內??梢园l現大小不一、形狀多樣、位置不定、數目各異的呈半球狀或球狀的軟組織征象,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發生于增厚的黏膜上,雙側上頜竇可以同時發生,稱為上頜竇粘液囊腫(粘膜下囊腫),目前認為上頜竇囊腫是上頜竇底提升術的相對禁忌證而非絕對禁忌證[11]。另外上頜竇鈣化常常發生于粘膜層中,形狀各異,位置不定,有的呈細條狀,有的呈骨性團狀影,容易誤診為良性腫瘤;還有的可以在上頜竇積液中形成鈣化,表現形狀不一,甚至完全鈣化。上頜竇的積液從兒童時期就可以發現,最常見的征象是有明顯的液平面,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響,不一定會有標準的液平面出現。這幾種改變可以是不同時期的改變并且可以相互轉換,比如上頜竇粘膜增厚達到一定厚度,可以形成液體,上頜竇積液治療后可以變成增厚的粘膜征象;也可能會慢慢地形成鈣化改變[12]。

本研究結果顯示上頜竇內粘膜增厚最多見,共95側(25.96%),與這些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13-14]。上頜竇囊腫15側(4.10%)、上頜竇腔積液24側(6.56%)和上頜竇內鈣化9側(2.46%)。

本研究發現雙側上頜竇同時存在病變的發生率為26.23%,雙側均為同一種病變類型的發生率高達81.25%,存在明顯的對稱性分布。本研究還發現上頜竇存在病變的發生率在左右側間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與Raghav等[1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

4 結論

從本研究的結果來看,在無癥狀的牙科患者中上頜竇存在病變的發生率很高,所以臨床醫生在對這些患者的CBCT影像資料進行觀察時應更加全面、仔細,有助于上頜竇病變的早診斷和早治療。

猜你喜歡
錐形粘膜上頜
錐形彈性擋圈應用
上頜第一磨牙牛牙癥伴牙源性上頜竇炎一例
基于CBCT的昆明地區人群上頜磨牙MB2根管特征
翼上頜區種植相關解剖結構的影像學測量及分析研究
上頜竇口大小與上頜竇副口對上頜竇氣化影響的CBCT分析
淺談內鏡下粘膜剝離術治療早期上消化道腫瘤的護理配合體會
下頜管在下頜骨內解剖結構的錐形束CT測量
The true courage真正的勇氣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
趣味常識知多少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