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之夏”音樂節對青島城市文化發展的影響

2021-01-27 03:37胡小曉
北方音樂 2020年24期
關鍵詞:之夏音樂節青島

胡小曉

(山東藝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引言

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音樂不僅展現著一個地域的文化,更反映著一個時代的特征?!扒鄭u之夏”音樂節作為青島城市音樂文化的集中體現,“青島之夏”音樂節的成功舉辦,使得各類的音樂家登上了會演的舞臺,參與到了會演的組織、演出和講座之中。無論是創作者還是表演者,都在這個舞臺上獲得了一次展示自我、評價自我、磨練自我的舞臺。其次,音樂節折射出了十年浩劫之后當代文化生活欣欣向榮的景象,集中展示了20個世紀80年代山東人民豐富的文化生活。

一、“青島之夏”音樂節背景與發展

(一)音樂節背景

青島這座城市在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色彩下,有接觸西方音樂歷史與經驗的能力與基礎。1956年,“第一屆全國音樂周”結束后,各省積極響應,出現了一批帶有地方性特征的會演活動,青島樂壇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喜人景象。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眾多文藝界的前輩剛剛從干校、牛棚落實政策回來,有很迫切的愿望重新回到舞臺,青島文藝界的有識之士獨具慧眼,籌辦了這樣的文藝演出。

另一方面,隨著“解放思想”觀念日益深入,廣大人民群眾強烈渴望新的文藝活動出現在青島的舞臺上,青島市有關部門為推動音樂活動的開展,青島市文化局決定于1978年開始舉辦“青島之夏”音樂節活動,至1985年舉辦了五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單一的音樂會形式已經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從1986年開始,“青島之夏”音樂會更名為“青島之夏”藝術節,將戲劇、曲藝、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融匯一堂,并從第二屆“青島之夏”藝術節之后,確定為每兩年舉辦一次?!扒鄭u之夏”成為1978—1999年青島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關鍵詞。有數十首歌曲先后在全國性征稿和評比中獲獎,其中有的被推薦為優秀歌曲,有的列入全國高等院校的音樂教材。

(二)“青島之夏”音樂節概述

圖1 第一屆“青島之夏”音樂節合唱剪影

“青島之夏”首屆音樂節于8月10日—24日舉行,經過了14天的的演出、觀摩、學術交流。首屆音樂節期間,應邀前來的北京、上海等地著名歌唱家、演奏家共同演出了11臺23場,節目130多個音樂作品,展現了一派百花競放、萬紫千紅的興旺景象。1979年,第二屆音樂會于8月1日—19日舉行,演員近二百人參加了演出,共演出了三十七場二百三十多個節目,吸收觀眾六萬余人,是青島樂壇的一次盛會。1980年第三屆于8月10日—26日舉行。音樂會中,中央樂團獨唱獨奏曲、上海民族樂團以及我市專業、業余演員800余人參加演出,共演出54場,110多個節目,吸收觀眾58000余人次。1981年,第四屆于8月8日—17日舉行,演員數百人參加,演出了多種形的式音樂舞蹈節目。1985年,第五屆于7月21日—8月4日舉行,這次音樂會共安排了七臺音樂舞蹈節目和一臺京劇節目。圖1為第一屆“青島之夏”音樂節青島市文工團女聲小合唱剪影。此后,“青島之夏”藝術節至1999年共舉辦了十一屆,這不僅僅局限于音樂類的演出,綜合性的藝術展演活動更能符合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展現出時代特點,其后被“青島國際啤酒節”完全取代。每屆的規模、藝術門類及群眾參與度等方面都較前屆有所擴大,并成為這一時期具有影響力的夏季文化品牌。

二、參演作品的體裁與題材

“青島之夏”音樂節的每屆節目均有一百多首曲目演出,但每一屆在題材、體裁和內容上更加豐富,根據目前搜集到的論文和節目單,對參演人員、團隊作品進行分析與對比。

(一)音樂作品體裁

作品的體裁是反映會演創作的重心的關鍵,據筆者目前搜集到的節目單分析,首屆音樂節上,共演出31個節目,僅有兩種體裁,即聲樂獨唱和鋼琴獨奏,其中,聲樂作品20個,3部歌劇,器樂作品11個。中國節目19個,外國節目12個。在第二屆中節目數量有了明顯的增多,演出的81個節目中,其中聲樂節目61個,歌劇6部,器樂節目20個,這一屆除了鋼琴獨奏,還加入了大管獨奏。中國節目35個,外國節目26個。在第三屆音樂節上,演出的42個節目中,有29個聲樂節目,13個器樂節目,但在器樂節目中體裁十分豐富,加入了管弦樂合奏、電子琴獨奏、器樂小合奏、二胡和琵琶獨奏,還加入了舞蹈節目。第三屆中國節目25個,外國節目16個。從數據分析來看,聲樂作品,尤其是藝術歌曲均是三屆音樂節的重點,體裁由單一逐漸豐富。

(二)音樂作品題材

題材是表現作品主要內容及主題思想的素材,一類作品的題材展示了一個時代的時代風貌,根據目前搜集到的節目單和歌曲集,本文將三屆演出曲目按照體裁進行了劃分,共分為七類:

愛國題材的作品:《每當我唱起<東方紅>》《鐵蹄下的歌女》《敬愛的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我愛偉大的祖國》《贊歌》等;愛情題材的作品:《巖口滴水》《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抗戰題材的作品:《嘉陵江上》《楊白勞》《游擊隊歌》等;反映群眾新生活的作品:《海濱戀歌》《我們的生活比蜜甜》《浪花里飛出歡樂的歌》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作品:《牧歌》《遠望》《大河漲水沙浪沙》《放馬山歌》《打起手鼓唱起歌》等;歌頌青島的作品:《青島美》《請喝一杯嶗山水》等;傳統曲調:《二泉映月》《十面埋伏》等;

另一方面,通過對節目單的分析,西方外來曲調的作品,以及改編曲調作品占有率也較高,如下:

西方的外來曲調的作品:《斯卡拉蒂<奏鳴曲三首>》《C大調奏鳴曲》《瑪祖卡舞曲兩首》《菩提樹》《魔王》《費加羅的詠嘆調》《卡門序曲》等;改編曲調的作品:《敬愛的周總理,人民的好總理》《臺灣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大寨紅花遍地開》《王貴是個好后生》《親愛的,為什么讓我認識你》《向毛主席問好》《草原小姐妹》《牧羊姑娘》等。

本文選取其中的一首新作品進行分析,《青島美》是由張小嶺詞、葛敬平曲的一首女高音獨唱作品,展現了青島碧海藍天、錦繡靚麗的城市特點。該作品為典型的單二部曲式,F大調。整首樂曲共分為前后兩段,A段共4句,前4句分前后兩部分,第2樂句是第1樂句的完全再現,兩個樂句規整、等長。B段是在A段基礎上的變化反復,節奏由原來的86拍變成了89拍,樂句基本相同,在整個A段基礎上進行變化反復,歌詞中無不贊美著這座海濱城市之美。

由上可知,“青島之夏”音樂節的題材非常豐富,愛國題材和抗戰題材占有率較高,那一時期,作曲家們堅持了正確的文藝方向,熱情地歌頌黨,歌頌祖國、歌頌新生活,這對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可以看出音樂家十分注重對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音樂節的作品很多采用了西方曲調和改編曲調,這與青島這座城市的發展、中西文化交流更加密切是分不開的,更快地接觸和吸收到了一些西方作品,這也造成了新作品較少的遺憾。

三、“青島之夏”音樂節的藝術特征

(一)政府主導下的音樂節

通過“青島之夏”音樂節的主辦方可以看出,音樂節由政府主導,集中選拔人才,完善了新的專業文藝團體?!扒鄭u之夏”音樂節主要執行的文藝方針有:提出繁榮文藝作品的呼聲,體現出群眾日漸豐富的文化生活,堅持文藝方向,創作表演具備時代特征的作品。同時,堅持雙百方針,追求展現新時代、新風貌和新生活的聲音。音樂節作為山東省某一時期音樂文化的典型代表,又通過演出一些民族作品,對地域文化進行了充分的展示,很好地保護并傳承了該地區的傳統文化,但同時,在每一屆舉辦中,由于過多順應時代、政治需要,本土的傳統的民族民間音樂與新作品的缺少更是其缺憾之處。

(二)大眾廣泛參與

“音樂節”所涉及的參與者有多個階層,既有專業演員又有業余團體,這就使“音樂節”所關注的對象、受眾群體更加全面?!扒鄭u之夏”音樂節提倡大眾參與,并且活動本身的主體團隊有青島市的各個業余團體,所要表現的內容及形式更是接近生活,提高了整個城市欣賞者的水平,拓寬了市民的藝術視野,濟南和青島均是山東具有濃厚歷史文化積淀的城市,而青島更是對外開放通商口岸,人員聚集,流動更加密集,更加具有包容性。并且在音樂節舉辦之后,青島更是經常性的舉辦群眾性音樂類會演、調演和比賽活動,以檢驗群眾音樂文化工作的成果,推動群眾音樂活動的展開,進而繁榮音樂創作。僅1980—1985年,全市舉辦的群眾文藝會演、調演比賽等活動就有18次,約一萬余人參加,演出的各種文藝節目多達1600余個。

(三)內容豐富多元

“青島之夏”音樂節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地方性與專業性兼顧與兼容的音樂活動,從這三屆音樂節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音樂節的體裁和題材豐富多彩,音樂表演類型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不僅有《費加羅的婚禮》這樣的西方經典之作,又不乏《太湖美》中國各民族的民族歌曲,又不僅有《二泉映月》這樣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又創作了《青島美》這樣的新作品。青島這個城市有豐厚的傳統文化,又最快的吸收到了西方和近現代的新作品,造成了它的音樂文化的多元性。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內涵是城市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如何吸取精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并利用好音樂節,來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吸引流動性資源,推動青島市城市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也是值得考慮的重要因素。

四、音樂節對城市藝術、文化的影響

(一)保護傳承傳統音樂

由于青島的歷史與地理所致,青島采用音樂節的模式,與城市獨特地理環境共融,配合旅游產業的底蘊,以新的視角帶動新的受眾群體,更多的音樂家和勞動人民關注到本地區的傳統音樂,有些元素展現在創作中,有些搬上舞臺,盡管在音樂節中展現給大眾的作品相對較少,但這讓更多的音樂家們認識到對傳統音樂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應大力發揚青島的傳統音樂文化,讓城市音樂文化與旅游文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二)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城市影響力

隨著物質水平與精神文化追求的提高,舉辦音樂節成為城市發展、提升影響力的重要方式,也是城市文化宣傳的重要手段。音樂將世界各地的人聚在一起交流,文化與城市經濟發展的狀況相輔相成,一方面,文化事業發展推動經濟,經濟又反映了文化的發展狀況。一直以來,青島以海洋和啤酒文化旅游城市著稱,成千上萬的人為了一睹領略青島之夏的美,集聚一堂,這樣舉辦以“青島之夏”為主題的特色音樂節已然成為了一張城市的名片,不僅讓更多人了解到城市風景之美,又可享受音樂的視聽盛宴。于青島而言,實現了旅游和文化的共同發展?!扒鄭u之夏”音樂節在本身旅游產業發展的基礎上,依托城市特有品牌,吸引更多的有識之士在此共謀發展,為青島城市經濟和文化共商大計。

(三)促進城市音樂文化產業的發展

音樂產業化是現代城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產業如果可以高質有效的發展,不僅能為城市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會創造更大的文化效益。近些年來,青島出現了很多國家級的音樂比賽的高水準演出,如隔年都會舉辦國際小提琴比賽和一些群眾性的音樂活動,如1981年舉辦的“青島市職工業余文藝調演”有108個節目獲得創作獎,有105個節目獲得了演出獎,讓更多人了解了迷人的“青島之夏”。青島的城市品牌的獨特魅力也向世界展現出來,為青島的城市社會經濟發展打開了大門,也使青島的文化走向國際。

五、總結

綜上所述,音樂不僅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水平,也展現著一個城市的經濟實力。對于城市文化方面,音樂節的舉辦在經濟和文化發展方面都具長足的潛力,對城市文化品牌的展現和提升城市影響力均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同時,有成果必定存在著弊端,不足之處就是新作品和地方音樂特色不夠突出,對青島甚至山東民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尚存在不足之處,許多有地域代表特色的戲曲沒有看到,如青島的茂腔、柳腔、漁鼓、膠州八角鼓等。音樂創作中的體裁不夠廣泛,如聲樂作品中的表演唱、說唱歌曲、對唱歌曲,器樂作品中的交響樂、室內樂、弦樂四重奏等都很少,甚至沒有。另外對西方知名作品和國外現代音樂作品的演出量過少,不利于音樂工作者打開視野,開闊眼界,同時,也不利于提高聽眾的音樂欣賞水平?!扒鄭u之夏”音樂節在那個時代發揮了它的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經濟因素、新興媒體的產生普及的影響,它還是受到了很多的限制,沒能長期堅持下來?,F在,越來越的城市舉辦各式各樣的音樂節,但是,如何體現城市文化,如何保證質量,如何提高音樂節的效益和特色,為城市文化發展開辟新道路,傳統音樂如何在新形勢下繼續生存發展,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內容。

猜你喜歡
之夏音樂節青島
海島之夏 2
歡樂之夏
海島之夏 3
An analysis of “love” in Sons and Lovers
音樂節
上合,從青島再啟航
巴西 音樂節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Hello音樂節!活力穿搭show不停
《探親之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