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工業博物館現代文化功能探索及啟示

2021-01-28 08:02余曼琦
大眾文藝 2020年21期
關鍵詞:工業博物館文化

余曼琦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

一、工業博物館概述

工業博物館興起于西方科技革命和工業遺產保護熱潮,以歐美發達國家為代表,是一類“收藏和展示近現代工業遺產的博物館,主要有‘非遺址性’博物館與‘遺址性’博物館兩種”[1]。博物館一方面以工業歷程和科學知識的展示和教育為內核,借助當代科技、媒介手段傳遞科學知識;另一方面重視遺址的原生化保護和人本化活動與服務的開展,在組織、運作等各方面越來越多地與個體、組織相聯系,面向社區和未來塑造工業文化新形態,是傳統與現代博物館理念交融實踐的典范。

二、歐美工業博物館的當代文化功能

(一)走向互動的知識傳播

科學工業博物館是激發觀眾互動的典范,它主要通常利用可操作、可體驗的展覽設置,對科學技術原理、工業文化及發展歷程等進行展示,以此向公眾開展科普教育。以美國芝加哥科學與工業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展覽以工業成品與工業技術原理為牽引,利用高科技手段,將展品、情景設計、互動裝置進行整合,用強審美與強互動提升展覽的知識性、趣味性和舒適性,如在“正在運轉”的煤礦實景項目中,通過模仿下礦與采煤全過程的設計,“讓觀眾真正有置身于礦井下的親身感受”[2]。

(二)“社區化”發展,塑造地方文化新形態與共同記憶

在生態博物館理念的影響下,面向社區的博物館成為新的探索主題。其中,以工業廠區居民聚居地為基礎的工業博物館是開展這類嘗試的重要場所。

“社區化”的工業博物館以工業遺產為基礎,注重對地方文化力量的激活和記憶的營造。一方面,博物館通過提取地區文化,喚起共同記憶。加拿大新斯科舍博物館是一個典型的以社區為核心的博物館,舉行了許多與新斯科舍地區生活關聯密切的主題展覽,通過展示當地曾經生產制造的物品、工業故事及該地區對加拿大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塑造地方記憶,如展覽《煤與砂礫》個性化地對地區藏品進行解讀,展示出新斯科舍省皮克圖縣的煤礦開采歷史和社區發展故事[3]。另一方面,通過對遺產的社會化利用創造新的文化記憶,通過“跨界”合作實現歷史記憶與現實的交織。在這個層面上,主要有三種重要的活化利用方式:一是拓展館址社會化功能。將館址本身作為展覽外的其他社會活動場所,如主題活動場地、城市導覽中心、文化地標等,將博物館和社會生活聯系在一起。以美國查爾斯河博物館為例,除了常規的陳列展示外,它還將館舍出租為婚禮儀式、聚會用地,將以展覽為代表的歷史遺存和以婚禮為代表的社會事件融為一體,成為文化交流和更新的場所。在這里,觀眾既可以近距離參觀遺產本身,在此基礎上留下新的、個性化的事件回憶;同時觀眾活動也給博物館留下了新的信息,可以憑借社區化的事件實現更加廣泛的協同傳播。二是“活態化”與體驗化發展。通過激活社區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就地對遺址形態和生產生活模式進行原生化的保留和情景再現,在實景體驗中形成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如鐵橋峽生態博物館中的維多利亞小鎮還原了19世紀左右的作坊、工廠活動和社會生活風貌,讓人們可以體驗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的歷史風情和當時的奇特商品,既是活態的文化展現,具有歷史研究價值,又可以進行商業售賣活動,產生經濟效益,同時還能作為引人入勝的旅游資源,供游客參觀體驗,實現歷史與現實記憶的交融和地區文化經濟的發展。三是開發公眾參與項目。以藏品和遺址為基礎,開展以公眾為主體的考古發掘、文創設計、導覽講解等活動,提高博物館與公眾間的親密度,讓博物館更加融入地區生活。以公眾考古為例,新斯科舍博物館依托考古發掘項目,在周末組織公眾考古活動,由考古學家指導志愿者進行考古發掘,在科普考古知識的同時,幫助參與者深入了解新斯科舍地區歷史并與地區建立起新的情感聯系。

(三)打造文化創新力量

注重創新理念的激發和文化品牌的創造,通過新型文化項目的打造成為文化傳播的主動力量。如美國查爾斯河博物館積極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和文化品牌建設,發起了音樂會、沃爾瑟姆電影工廠、鐘表城自行車實驗室等一系列項目,并以此為基礎開展音樂表演、電影節、樂隊舞蹈派對、戲劇表演、論壇沙龍、美食節、博物館之夜[4]等多種文化活動。在這里,博物館主動置身于多元化、全球化的氛圍中,積極打造標志性的公眾文化空間和文化項目,同時借助文化交流活動推出帶有本土特色元素的紀念品,以事件和符號加深公眾印象,實現文化效應的疊加。

(四)場所之變,賦予遺址新活力

遺址類工業博物館能夠憑借其特殊的場所空間刺激新的文化靈感,并根據現代需要賦予原址新的活力,德國魯爾區奧伯豪森儲氣罐現代博物館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既是德國工業歷程的見證者,以復古的工業外殼展示著舊工業時代記憶,又是現代文化的激發者,借助特殊空間舉行現代主題展覽,刺激并豐富著新的文化體驗。博物館前身是用來儲藏焦爐煤氣的儲氣罐,廢棄后被改造為展覽空間并面向公眾開放。博物館保留了儲氣罐原有的外觀建筑結構和廠房部件、設施,整個展館是一個巨大的全封閉式空間,僅在頂部有一個采光天窗,是一座極具工業氣息的巨型“倉筒”式建筑。這一具有“倉筒”外觀的現代博物館憑借其自身的特殊風格不斷啟發著新的靈感。到今天,博物館中已經舉行了多個將傳統外觀、歷史文化和現代創造有機結合的展覽,涵蓋了文化藝術、體育運動、自然地理等多方面內容,具有相當的科學、藝術和文化價值。另外,儲氣罐還與周邊單位聯動,儲氣罐、森特羅購物中心、攀爬公園共同構成了“一個集購物娛樂、展覽觀光、運動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功能設施”[5],通過內外空間的組合性規劃實現文化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三、對當今博物館發展的啟示

(一)注重地方特色文化保護,強化公眾體驗和參與

在展覽主題策劃及展品選擇中注重與當地的連接,加強文化遺產的原生化保護和地區特色元素運用,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展覽、旅游項目、文創產品等,最大限度地保護和呈現地方文化。借助現代保護技術、傳播媒介等,加強展覽的互動性、參與性建設,如設置主題互動展品,還原“歷史場景”,組織公眾考古研學活動,開展文物工藝復刻等,提供更加具有真實感、沉浸感的游覽內容。另外博物館建設應當激活地區文化力量,在資金募集、藏品征集保護、展覽設計、考古發掘、管理運行等多方面探索社區化的發展模式,與當地居民、社會團體、企業、科研機構等合作發展。

(二)拓展行業界限,用“跨界”項目接通歷史與現實記憶

在博物館原有框架基礎上開展相適應的現代文化活動。一方面將過去與現在相連接,一邊挖掘物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和地區發展進程,加強遺產原狀保護和居民對當地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建設,一邊將現代活動融入進文化遺產中,借助博物館所具有的特殊歷史文化、建筑風格等,開展聚會活動、影視拍攝等與現代生產生活相關聯的服務,利用恰當的商業活動形成新的社區記憶。另一方面以博物館為主體創造新的文化引領項目和文化品牌,如文化節、電影節、品牌合作展覽等;同時以博物館為支點,將打造具有號召力的文化活動,開發文化衍生項目和拉動地方生產、消費聯系在一起,構建符號化、品牌化的文化經濟,實現文化與社會經濟效益的疊加。

(三)用“舊”空間激發“新”文化

正視遺址的價值并賦予遺址類博物館現代新功能。在保留遺址歷史、外觀、空間格局等文化要素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改造,如將遺址有機轉換為個性展覽空間、演出場地、文創商品售賣處等。同時利用新舊文化交融創造出新的靈感和傳播興奮點,不斷豐富遺址內涵與功能,打造具有活力的文化地標。

(四)多邊聯動,實現協同發展

加強以博物館為中心的市場化體系建設,利用文化遺產創造新的消費動力。采用泛博物館建設方式,與其他行業單位、商業組織、研究機構等建立合作關系,發掘遺產內核,以文化創造消費動力,在消費中實現文化傳播。同時加強與周圍商業體聯動,打造博物館“配套”經濟,建立起以博物館為中心地區商業網絡,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四、結語

隨著文化觀念的不斷進步,博物館的文化功能邊界也在進一步拓展。除了對歷史的記錄與傳承外,博物館更需要作為地區文化的保護者、激發者和引領者。我國博物館建設正處于高速擴張階段,各級博物館應當充分思考自身的定位、文化功能和使命,主動投入到支持社會文化和地區發展的過程中,讓博物館的力量得到更大彰顯。

猜你喜歡
工業博物館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博物館
誰遠誰近?
露天博物館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博物館
工業技術
上半年工業經濟平穩運行
2003:工業經濟高速穩步增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