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傳統藝術對于鄉村振興的意義及策略研究*

2021-01-28 08:02
大眾文藝 2020年21期
關鍵詞:傳統藝術文化

黃 鵬

(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山東青島 266106)

中華傳統藝術種類豐富多彩,形式千姿百態,維系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傳統文化發展所帶來的國民自信提升,不亞于科技、經濟、軍事等以往人們較多關注層面所帶來的社會改變。余秋雨先生在《中國文化課》中這樣解釋:文化是一種成了習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價值,它的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我們所說的提升中華文化,也就是提升一群人的集體人格;文化從根本上滋養了我們世世代代,永遠被人們記憶,影響我們方方面面的觀念。[1]

可見,發展廣大鄉村最根本的是文化振興,豐富塑造廣大民眾的集體人格,這并非像修葺村落建筑、外環境改造那么容易實施和見效,其中推行的困難和發展策略值得研究,本文主要對山東地區傳統文化中的民間藝術展開研究,搜集整理其生存現狀,探索維持其生態環境的合理方式,提出發展傳統藝術對于鄉村振興相關的策略及建議。

一、傳統藝術現存的生態環境

(一)文化振興推進存在的問題

傳統藝術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浸潤豐富著民眾的精神生活,其重要性在發達地區已成為社會共識,在傳統藝術根植較為廣大的鄉村地區,傳承空間及傳播途徑并不樂觀。許多鄉村,在實施鄉村振興時,缺乏挖掘文化發展原動力,僅停留在使鄉村看起來美觀整潔的外觀層面;或以發展旅游業為目的而修建游客消費場所來暫時營利,村民日常生活與游客活動不相關聯,村民參與度不高,這種鄉村振興難得保持持久活力。

“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風文明既應體現出飽腹傳統文化的情感根基,又能反映民眾與當今的工業文明、信息科技時代和諧相處。民眾在生產生活中既能享受到工業技術和科技傳遞所帶來的實惠,又能樹立文化自信,這種自信就是集體人格的健康呈現。

(二)因地制宜的發展文化振興

由于各地區區域文化存在差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文化振興”必須依據各個地區、鄉鎮、村落各自不同條件,分析發展優勢和劣勢,找到各自適宜的具體方法,不能簡單照搬別人的發展模式。盲目設立一些藝術文化節,建立一批民俗博物館等,能取得的文化傳播只是一時的。如果受經濟利益驅動,一味追求展現表演,導致一些傳統藝術在傳播過程中改變了原本的功能、形式、意義,更是對傳承本身的破壞。2006年,筆者在參與調研楚雄彝族火把節儀式時,就因時間不對應無果而歸,當地火把節主持者拒絕在非節日時間展現表演火把節儀式,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堅持。

二、山東傳統藝術的分布及發展狀況

針對傳統藝術在鄉村發展中出現的問題,梳理出傳統藝術在山東各個地區的分布情況、表現形式、發展狀況,是一項煩瑣工作,有利于關注傳統藝術發展狀況,也關系到鄉村文化振興的根本。

(一)山東地區的傳統藝術資源

山東,也稱“齊魯”,地域屬黃河流域,歷史文化悠久,是中華文明兩大發源地之一。山東的文化藝術土壤豐厚,璀璨成果遺跡遍布全省。山東區域的傳統文化藝術資源主要有民間傳說、文學作品、民間美術、文物古跡、民間音樂、民間舞蹈等15個門類[2]。這些豐富的藝術門類,對山東地區的人文歷史及百姓生活的內涵進行著傳播。作為文化表達的形式之一,也承載著人們的精神家園。

由鮑家虎先生主編的《齊魯特色文化叢書·工藝卷》作為山東省第一部系統描述從遠古到近代齊魯地區民間文化的大型文化叢書,共分陶瓷、琉璃、雕刻、塑作、金屬工藝、編織、刺繡、印染花布、年畫、剪紙、農民畫、玩具、木偶、皮影、燈彩、紙扎、風箏、工藝畫、根藝、盆景、其他工藝等二十多篇章。[3]對山東地區民間藝術及其地域文化特色進行了整理、研究和總結。

(二)山東地區傳統藝術資源的發展狀況

學者劉昂在2010年繪制的“山東民間藝術資源地區分布圖表”中,就山東民間藝術資源從所分布的地區、種類、存在數量進行了統計。并得出重要結論:80%以上的民間演藝藝術瀕臨消失,有些品類甚至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民間工藝美術品類以靜止的物態為表現形式,雖然有些品類不適應現實生活的需要,但是更多的民間工藝美術品類可以添加現代元素予以開發。[4]此外,報告中通過多項數據分析比對,得出山東民間藝術產業開發最具潛力的四個地區是濰坊、淄博、濟寧、菏澤。這些地區中,藝術形式種類較豐富、涉及影響的區域較廣泛、持續歷史較久、有較強的群眾情感基礎、曾產生較大的影響,具有較典型的發展潛力。

(三)濰坊地區兩種典型傳統藝術形式發展狀況分析

濰坊風箏作為民間玩具用途,在清代時期就已風靡盛行。建國之后,隨著打造城市形象措施的推行和保護風箏遺產等觀念的加強,濰坊市從成功舉辦第一屆風箏節到被評選為“世界風箏之都”,再到國際風箏聯合會總部在該市成立,一路走出了屬于它的鼎盛時期。到2017年,僅濰坊的王家莊子村,制作風箏的銷量一年產值近3億,經濟收益蔚為可觀。

與濰坊風箏同列為國家首批非遺的楊家埠年畫,因其鄉土氣息濃厚,別具特色而聞名,楊家埠也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并稱中國木刻版畫三大產地。楊家埠年畫在近代興盛時期一年銷量達幾千萬副,銷往世界各地。但近些年,也遇到了發展難題:老一代手藝人漸漸逝去,他們的教育背景和視野很難在年畫的題材內容及形制上有所創新。而年輕一代,極少數愿意從事這樣的技藝傳承工作,年畫制作人才匱乏。另外,陳舊的表達題材,及單一的展現形式,難以適應多元的市場需求及多變的受眾口味。為避免使楊家埠年畫不成為標本,尋求新的發展之路是必然。

可見,即使同在一個地區,地理環境類似,兩種傳統藝術形式的發展表現出不同結果。一種藝術形式發展演變,傳承留存的起伏跌宕,背后引存著它的生存環境問題。這種生存環境中包含手工藝人是否傳承有序,有沒有相關政策體制扶持使一門技藝能后繼有人;藝人能否根據變化了的社會環境及民眾的審美需求,創新性的適時改變藝術產品的形式,更好地服務大眾,這是保證藝術品的產出及流通問題。

三、“文化傳承型模式”下平樂村案例解讀

農業農村部推介“文化傳承型模式”的典型村是河南平樂村。平樂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唯一的牡丹畫生產基地,被譽為“農民牡丹畫創作第一村”。提及平樂村牡丹畫發展的緣由和過程,有諸多因素。首先,樂平縣屬于洛陽市,緊鄰旅游勝地白馬寺,具備地理位置優勢。隨著當地牡丹觀光旅游業發展,同時原本愛好書畫藝術的人越來越多,村民自發成立了畫院、拜師學藝、互幫互助式切磋繪畫技藝等積極的推動了牡丹畫的商品化之路。

平樂牡丹農民畫作為發展年限并不長的地方繪畫形式,能共享洛陽牡丹觀光及白馬寺旅游項目的游客,借力文化產業的市場化運作,充分利用網購、物流、線上線下售賣結合等當今商品交換手段,不僅吸引當地的村民加入創作團隊,豐富民眾精神生活,也使農民畫產業發展迅速壯大,還帶動整個平樂鎮流行起來。這種尋找內動力的發展模式比起地方出臺鄉村振興計劃,從上到下的宣傳帶動,更具有活力和現實意義,非常值得借鑒。

四、傳統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策略

山東地區“依靠文化振興”的抓手來助力“鄉村振興”發展,具備優質資源。在依靠挖掘傳統藝術優勢資源前提下,結合文化產業市場,充分學習外省市成功的發展經驗,讓傳統藝術結合新的媒介形式獲得新生,這不僅能喚起民眾的對于傳統的情感,更能豐富民眾精神生活,使鄉村的真正走出適合自己的文化振興之路。傳統藝術若身處鄉村如何向多元的信息社會汲取養分謀求自身發展,并且助力鄉村文化振興?就此有以下幾點認識:

(一)人才培養

在一些傳承人的培養上,除了民眾自發影響力的帶動,地方政府也應適時起主導作用,可依靠申請人才培養項目,完成一定人才孵化;或者與地方技校、高校產學研項目互利式合作,將傳統技藝知識引入學校,進行潛在人才的滲透性培養。這些措施既傳承、傳播了傳統藝術,也解決了民眾就業問題,同時帶來經濟創收。

(二)謀求多元創新

在傳統藝術的生產銷售方面,地方政府或部門應積極引導走文化產業之路,應順時勢潮流而行,這種潮流是一些流行文化元素,傳統藝術的推進必須結合研究符合既定人群的審美要求,而做創新開發;必須結合現代藝術產品的設計手法和制作經驗,引進設計軟件輔助制作,運用新型材料來取代原工藝的稀有材料,這可以解決技藝的制作工期和有利于進行批量生產。

(三)發展旅游業

傳統藝術發展之路可適時結合旅游產業,將外來游客引進來,讓區域文化傳播出去,共同促進鄉村振興。這就要求鄉村進行整體環境規劃及改善,有文化意味的建筑外觀再改造,道路系統景觀設計,傳統藝術的生產制作車間環境設計等一系列人居環境改進與設計工程的助力。

五、結語

通過發展傳統藝術來促進鄉村振興,應該從人才培養著手保證傳承有人擔當;謀求多元發展創新的舉措使傳統文化賦予現代意義及有生命力的傳播途徑;走與發展旅游業及文化產業結合的途徑,尋求適合自身鄉村振興的途徑。

猜你喜歡
傳統藝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鄭國明 立足傳統 再造傳統
誰遠誰近?
紙的藝術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清明節的傳統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