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民國服裝評論中的審美構建及其社會意義

2021-01-28 10:40孫瑞霞劉瑜
錦繡·下旬刊 2021年6期
關鍵詞:社會意義民國

孫瑞霞 劉瑜

摘要:民國時期的服裝評論者們能夠把民國時期的服裝形象,時代背景,和自己的深刻感受有機融合,在把握服裝意義的基礎上,用語言符號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民國當下和后期服裝評論的進一步發展都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僅影響了民眾的服飾審美觀念,引領了民國服飾審美潮流,還為民國社會構建了寬松的服飾氛圍環境,并且奠定了我國早期服裝評論體系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民國;服裝評論;審美構建;社會意義

一.引導服飾審美與流行導向

民國時期的服裝評論,是民國服裝與民國民眾發生關聯的重要紐帶和橋梁。在民國服裝評論中,評論者通過服裝這一具化的載體,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到服裝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現象,而服裝評論作為一種認識活動,與其它哲學以及科學類不同,其在本質上也是一種審美的活動。1民國服裝評論者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和理想提供其思想和見解,從而引導和提高民國民眾對審美趣味。一般情況下,民國的評論者會通過服飾的功能美,形態美,著裝美和流行美四個方面起到流行的導向和引導。

第一,服裝評論對服飾的功能美起到了導向作用,要想正確的評論服飾的美,首先要注重服裝的功能性,其中人體結構作為服裝款式與形態關系的重要依據,是衡量其服裝功能性的重要標準,首先應當考慮到人體的生理結構,例如民國時期有大量的評論者會針對束胸問題以及從穿高跟鞋對人體的害處出發進行評論,正是民國時期評論者對此方面問題的不斷討論,才能正確的為民國女性提供正確的服飾功能美的引導。

第二,服裝評論對服裝的形態美也起到了引導作用,其中包括服裝的款式美色彩美材質美等,材質美作為服裝的固有特征,在服飾審美的整體表現中有著很重要的影響,色彩美作為服裝視覺效果的重要載體也在服飾審美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在民國時期有大量的評論者通過對服裝從式樣,顏色,質樣三個方面出發,提出了自己的穿著見解,為民國民眾在服飾形態美方面提供了自己的審美要求。

第三,服裝評論對服裝的著裝美也起到了導向作用,著裝美在這里指的是人體的著裝方式和習慣都應該受社會規范所形成的道德和禮儀,注重服飾的論理性及其社會秩序。民國時期有很多評論者會針對學生和婦女的著裝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例如在《服裝叢談:對于女學生服裝的貢獻中》評論者認為“衣服學校方面最好規定一種校服,必須限令學生,用國產的呢布做衣服?!?評論者站在不同社會角色中,在著裝問題的角度上提出了自認為正確的著裝觀念。

第四,服裝評論從服裝的流行美的角度也起到了審美的引導,服裝款式的流行既是個人審美趣味的體現,也是從眾心理的社會現象,而民國時期不同服飾的流行除了在平時生活中的互相借鑒之外,服裝評論也是她們選擇服飾流行的重要參照,民國服裝評論的很大一部分內容是通過對民國國內名媛,?明星舞女的穿著的報道以及對國外紐約巴黎等時尚中心婦女的穿著進行評論,為民眾提供了服飾流行的范例和標準。

二.服飾言論互動氛圍的營造

“如果沒有批評家,世人對藝術的需要就會大大減少,同時人們的藝術欣賞能力也將大大降低。即使批評家的批評是錯誤的,它可以引起爭論,從而增加人們對藝術的關注?!?民國時期的服裝評論也是如此,評論者利用雜志這一平臺來表達自己對于民國時尚理念的見解,進一步激發受眾群體的閱讀興趣,從而引導受眾群體對服裝及相關內容的關注,營造一個寬松的服飾輿論環境及文化氛圍。

筆名為“健孟”的評論者在婦女雜志上發表《束胸習慣與性知識》一文后,同年健孟就在此基礎上發表了《再論束胸習慣與性知識》,兩篇文章都刊于婦女雜志第九卷,如圖1和圖2所示。

另外在民國的服裝評論文章中,有些評論者會在文末提到“希望大家一起來討論”或是希望讀者能夠對評論觀點作出回應。民國時期的服裝評論,從受眾關心的服裝熱點和社會現象的實際出發,積極的鼓勵受眾群體加入到評論者討論的群體中去,從而在評論的主客體之間構建良好的民國特有的服飾交流的空間和平臺,也正是由于這樣的互動氛圍和對服飾信息的良好交流,才促進了民國時尚服飾的不斷發展。

三.早期服裝評論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20世紀初期,隨著新文化和新生活的覺悟者和倡導者出現,也逐漸出現了對于民國新裝束的倡導者,正是這一時期,早期服裝評論正在初步形成。此外,隨著五四運動高舉文學改良的序幕,對新文學要求的改良同樣也影響了后期服裝評論的進步,“中國早期服裝評論的基礎也是在此時被奠定的?!?盡管此時仍舊是服裝評論發展的萌芽期,但服裝評論的類型,題材,評論方式都十分豐富,此外包括民國時期知名作家,畫家以及思想家的加入,使得服裝評論有一個相對較高的起點。

服裝評論的目的,意義及要求在無形之中也已確立,“我們客觀的評判,也是在這個美學立論?!?,并且否決了之前的觀念“衣服不是如世人所說為羞恥用的?!遍_始探究“穿衣服的真意義”,也是服裝評論的水平達到某種程度的標志。同樣,受眾群體也是服裝評論能存在并發展的重要條件,民國媒體雜志的大量發行為評論者提供了廣泛的載體,所以服裝評論才能在民國時期不斷發展。民國時期的服裝評論,將具體服裝款式及配飾,以及如何搭配展現給民眾,為民國女性服飾的新形象提供了豐富的范例。對于國內外流行資訊的報道,民國服裝評論作為郵差的角色將西方的時尚事件及流行資訊第一時間展示在民眾面前,為民國時期對西式服裝的引進起到了促進作用。此外對女性身體觀念以及著裝觀念的評論更是可以看出民國服裝評論對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以及正確著裝觀念的滲入起到了積極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服裝評論在民國社會中的重要作用。

另外,新中國建立后,雖然服裝觀念及穿著行為相較民國之前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大部分的評論題材與評論形式與民國時期大致相似,例如在刊于《中國青年》1956年第6期《愿你一天比一天漂亮》一文中,評論者郁風作為畫家兼設計師,將自己的思考運用到設計和實踐中,分析了服裝設計的基本原則,并且對服裝的形式美也做了深層次的探討,同時希望“保存和發揚民族風格。布拉吉當然也可以穿,但仍然應該以民族服裝為主?!?評論形式仍舊沿襲了民國時期的服裝評論。所以民國時期的服裝評論構建了中國早期服裝評論的框架與發展方向,奠定了服裝評論在我國長遠發展的基礎,開創了我國服裝評論的先河,為現代時裝評論奠定了基礎,提供了借鑒價值。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民國服裝評論中,評論者通過服裝這一具化的載體,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到服裝背后所反映的社會現象,以不同角度的評論與闡述,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和理想提供評論者自己的審美思想和見解,從而引導和提高了民國民眾對服飾審美的趣味。并且構建和營造了良好的服飾言論互動氛圍,為服裝評論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構建了我國早期服裝評論的框架與發展方向,開創了我國服裝評論的先河。

參考文獻

[1]李超德,張蓓蓓著.服裝評論[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

[2]服裝叢談:對于女學生服裝的貢獻中[J].《女光》1930年第1卷第38期301-303頁.

[3]托馬斯-門羅,走向科學的美學[M].石天曙,騰守堯,譯.中國文藝聯合出版公司1984.

[4]張競瓊,鐘鉉.服飾衣潮之評論卷[M].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

[5]服裝裝飾之最近觀[J].《半月》1924年第4卷第1期.

[6]愿你一天比一天漂亮[J].《中國青年》1956年第6期.

作者簡介:孫瑞霞,1996.6,女,山西太原,東華大學,碩士研究生,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藝術學理論

通信作者:劉瑜,1970,女,教授,東華大學,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

(東華大學?上海?200051)

猜你喜歡
社會意義民國
愛國
母雞
鏡花緣(10)
專業變遷:源自意義的多重追尋
從稱呼語角度解讀“親”的指稱含義和社會意義
民國人愛刷朋友圈
大學生開設特產專賣的社會意義
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社會意義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