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研究

2021-01-28 10:40譚潔
錦繡·下旬刊 2021年6期

譚潔

摘要:真實是紀錄片的生命,而紀錄片的故事化敘事是指在保證真實的基礎上,對紀錄片附以劇情片的操作手法,突出情節、矛盾和細節等,以更好的塑造形象、突出主題、加強故事感染力。本文以《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為例,從切入點、情節設置、細節表現、價值升華四個方面,分析其故事化敘事策略的運用。

關鍵詞:故事化敘事;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

《如果國寶會說話》是由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制作,由中宣部、國家文物局、中央電視臺共同實施的涵養工程百集紀錄片。一共分為4季播出。第一、二、三季各25集已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首播,后上線互聯網播放平臺,迅速引起強烈反響。截止目前,第一季B站播放量為812.9萬、豆瓣評分9.4分,第二季B站播放量為1178.5萬、騰訊視頻播放量3887.8萬、豆瓣評分9.6分,第三季B站播放量499.5萬、騰訊視頻播放量693.6萬、豆瓣評分9.5分。整體微博話題閱讀量2.2億,討論量30.8萬,成為繼《我在故宮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國》之后的又一現象級紀錄片。獲得如此顯著的成績,除了其單集超短的時常(5分鐘)迎合大眾碎片化的收視習慣之外,擯棄常規人文紀錄片宏大敘事視角,采取故事化敘事手法也很好的拉近了文物與受眾之間的距離,增強了紀錄片的感染力。

本文結合《如果國寶會說話》系列最受好評的第二季劇集,分析微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手法的特點。

一、概念界定

(一)微紀錄片

微紀錄片和傳統紀錄片的區別主要在一個“微”字,山東師范大學樓雨杭同學綜合已有文獻,在其碩士畢業論文中將“微”總結歸納為4個方面:一是是微時長,時間在5-15分鐘左右;二是微視角,敘事切入口小,以小見大突出主題;三是微傳播,多以移動終端和新媒體方式進行傳播;四是微制作,從傳統的膠片、攝影機到DV、手機,紀錄片成為人人皆可制作的內容。

(二)故事化敘事

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是對事情發展的情節以及其連續性、生動性做描繪,講述手法多樣,可在真實基礎上進行適當的夸張。而紀錄片中的故事化敘事則強調“化”這一詞語,即采用故事的特點和元素來敘述事件,使之具有故事的特征,便于接受。由于微紀錄片時長和傳播載體的限制,其故事化敘事方式較之傳統紀錄片有其獨有的特點。

二、故事化敘事策略分析

(一)故事線的單一化

在傳統人文類紀錄片中,為了展現宏大敘事或豐富內容,又抑或是支撐主題,一般會安排多個故事線,這些故事線交織在一起,營造一種空間跳躍感,可以激發觀眾好奇心,保持其觀看興趣。但同時也容易造成觀眾思緒混亂?!渡嗉馍系闹袊肪褪遣扇《鄠€人物故事線的典型例子。而微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由于時間限制,拋棄了以往的傳統策略,采取單一故事,輔之以內、外相互交織的敘事視角和先進的傳媒技術,從小切口切入,降低了與觀眾的距離感。它每集選取一件文物,專注的敘述這一國寶背后的工藝或故事,讓觀眾在短暫的時間內對文物有清晰的認識。

(二)敘述語言趣味化

在B站的彈幕中,大量觀眾評價《如果國寶會說話》是一部走在時尚前沿的潮流紀錄片。究其原因,筆者發現時尚感和潮流感最大程度的體現在該片的解說詞當中。不同于同類型紀錄片較為生硬、全知的敘述語氣和大而全的背景介紹,《如果國寶會說話》的解說詞采用許多當下流行的網絡語言,如“萌萌噠”“喵星人”“網紅”“小確幸”等。用現代人創造和日常使用的熱詞來解說遠古的文物,打破了觀眾對國寶長期的仰視感,營造了身份認同。與此同時,它還靈活使用各種修辭,對文物外貌、特點進行形象的描繪,使解說語言口語化。 “眼睛如同彎月,笑容蓄滿一池秋水,兩顆突出的蘋果肌仿佛熟透的冬棗,構成我可愛的面容。人們叫我說唱俑,雖然無名無姓,咱可是國家博物館里萬人朝覲的大明星?!?這是在《擊鼓說唱陶俑:唱響我人生》一集中對于文物的描繪,解說詞將陶俑擬人化,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和“自賣自夸”的方式展開對陶俑的介紹,讓文物“生動活潑”的同時又不失高雅,符合觀眾的審美訴求。

(三)動畫特效增添現場感

格里爾遜說:“紀錄片是對現實生活的創造性處理?!边@種創造性體現在此微紀錄片中,就是導演在保證真實前提下對畫面內容的精心設計和精巧構思。常規的文物類紀錄片會多方拍攝各角度的細節,以將靜態文物全面細致的展現給觀眾?!度绻麌鴮殨f話》除了采取此種方法,還充分考慮到文物破損所帶來的觀賞問題,利用2D、3D動畫和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手段,將文物的原貌拆解展現給觀眾。第二季第二集《戰國嵌錯宴樂水陸攻戰紋壺》中介紹文物的特點是壺身所描繪的陸戰水戰、習射宴樂、采桑歌舞的場景,《國寶》制作團隊利用動畫特效,拋棄壺身,將畫面按不同場景提取出來平鋪于屏幕之上,配合解說詞詳細講解,帶領觀眾回到戰國時期,感受其社會風貌和時代特色。

(四)價值升華營造文化認同

器物是一種媒介,尤其是古董,往往是歷史記憶的攜帶者,連接著一個政治的、象征的、情感的或者文化遺產的網絡。而文化認同指對群體文化的認同,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作為一部器物類紀錄片,不僅要將無法移動、言語,沒有思想的文物的制作工藝和背后歷史詳細介紹給觀眾,最為重要的是讓觀眾形成文化認同感?!度绻麌鴮殨f話》通過國寶的自敘與他敘,喚起觀眾的文化記憶,同時升華歷史價值,營造出文化認同。在《孔子見老子畫像石-溯源定本》一集中,解說詞在最后寫道:“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時刻都在發生著,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蔽陌甘紫葘⒖鬃优c老子的會見提升為儒、道兩家思想的交流,再將這種“和而不同,包容發展”的精神拔高至人類文明因交流而豐富多彩,最后升華為個人與世界、個人與個人的認識與發展,極具哲理。

三、結語

《如果國寶會說話》通過其故事化敘事,讓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突破了固有的受眾群體,扭轉了人們對以往紀錄片嚴肅而正經的刻板印象,重新刮起了一股文化熱。為歷史文化類紀錄片的發展路徑提供了一個可借鑒的范例: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新技術,更新理念,講好故事,才有可能獲得成功。

參考文獻

[1]以上為截止2020年12月13日數據.

[2]微時代的微記錄—以微紀錄片《故宮100》為例,于淼,青年記者,2016,(17),95-96

[3](荷蘭) 尤·伊文思.對紀錄片的幾點看法[J].沈善,譯.世界電影,1979 (4) .

[4]彭珂.如何合理設置紀錄片中的懸念[J].視聽,2018(11):34-35.

[5]潘祥輝.傳播史上的青銅時代:殷周青銅器的文化與政治傳播功能考[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5(2).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武漢?40007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