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大熱背后的反思

2021-01-28 10:20范妮萍
錦繡·上旬刊 2021年1期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

范妮萍

摘要:近年來,做為歷史貧困縣的汝城,鄉村振興事業蓬勃發展,而另一件與其相關的事件也是炒的火熱,那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女性越來越多的參與到了宗祠文化活動的核心流程里,其中一方面是因為汝城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的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農村勞動力構成的變化。而對宗祠文化活動中女性地位的變化原因的調研讓我們更深刻的明白鄉建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文化)上的。

關鍵詞:鄉村振興; 宗祠文化活動; 女性地位; 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緣起——歷史的現實

作為一個離鄉多年的當地人,我對汝城的印象模糊而陌生,我沒有參與也沒有見證他的發展和改變。所以在很多年之后的某一天,我猛然被他深深吸引并急切的想要去了解他的點點滴滴?,F在大火的有個詞叫“鄉村振興”,基本上很多的他者都趨之若鶩的聚焦鄉村,為什么要提鄉建呢,因為近年來汝城也響應著號召,鄉村振興事業蓬勃發展。汝城發展1600多年,近千做古祠堂分布在各個姓氏村落,保存完好的有300多座,其中八座被中國國務院確定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汝城古祠堂作為中國鄉土社會的活化石,存在著很多的非物質文化儀式活動,而作為男性社會的產物,宗祠文化儀式活動的主體和話語權都以男性為主,女性很少參與、參與的也都是外圍打雜。但是最近幾年,慢慢發生著變化,也正是這種變化讓我有了契機去了解當下宗祠的文化活動以及鄉村的現狀。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八年正月的香火龍事件:臨近新年,范氏宗祠旁邊的空地上用防水布圍起了一個空間,好奇心作祟的我掀起了一角,碰到了幾個熟悉又陌生的大娘,出于尷尬(因為氏族文化下的稱謂是由輩分決定,所以我不知道怎么稱呼)我保持著沉默,但是她們主動和我交流起來:“很神奇吧,女人也可以扎龍”。我一開始沒反應過來,不知道她們說話的意思,之后才了解到,一直以來所有舞龍的事宜都是男性參與的,女性是沒有資格參與到舞龍事件里的,更別說參與到最核心的扎龍環節。經歷了這件事之后,我產生了調研《湘南汝城宗祠文化活動中女性地位的變化》這個課題的強烈欲望,通過觀察和訪問,我開始尋找這背后的原因。

二、行動——調研的方向

1.勞動力結構的變化

工業社會的進程促發了民工的熱潮,廣大村民群眾離開家鄉去到北上廣深等較發達城市務工,留下了老人和兒童在屬于農耕的鄉村相依為命。久而久之,傳統的宗祠文化活動要么成了中老年人的“工作”,要么直接擱淺遺忘。而女性普遍比男性長壽(因為在農村,男性作為一家的頂梁柱,需要考慮的比女性多),所以宗祠里一些傳統的文化活動的參與開始“沒有辦法的”妥協式的允許女性參與進來。

2.社會形態的變化

所謂的男權社會更多的是和女性對比的結果,它的形成,源于的是農耕文明的產物——力量的差異和生存物質的需要,男性因為更有利(力)的生存技能成為社會的強者并逐漸成為階級社會的當權者。進入工業社會以后的今天,對“力量”的崇拜變得不那么明顯,女性也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參與到男性的競爭。而且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和社會的多元化發展,男女地位相對平等起來。這也是宗祠文化活動中女性地位的變化的另一個情感認知方面。

3.大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我國對文化遺產的重視,“挖掘”和“定義”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熱門,截止至2013年12月,我國入選unesco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總數已達37項,成為入選最多的國家。緊跟著這個節奏,全國上下掀起了“申遺熱”,汝城作為一個文化古縣,自然也有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本來作為古宗祠之鄉的汝城,村民們本來也會自發的組織很多傳統的宗祠文化活動,但是隨著各種申遺成功,各個村開始相互攀比,由以前的隨心、隨性的組織活動變成每年必要的活動?,F在汝城的宗祠非物質文化活動變成了村官們相互攀比的工具,村官們挨家挨戶強制村民出錢出力,甚至派人去各個村調查比較,以求達到揚眉吐氣的規模體量。因此,結合第一點勞動力的結構變化和第二點的情感認知的變化,再加上各宗祠的暗暗較勁,使得女性進入宗祠傳統文化活動中心的進程逐漸加快。

三、反思——鄉村振興“文化場”

在鄉村振興大熱的今天,我們是時候去反思“鄉振”的存在意義了。作為湘南的一個小小鄉村,他們需要的是什么?鄉建的意義是“城市化建設”(城市人認知下的好的建設)嗎?從傳統宗祠文化中女性地位變化的原因背后,我們了解到廣大農村的一個普遍現象: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的流失,正在極速改變著傳統村落的文化認知和地理風貌?!班l村振興”的“復制性”建設是否引導我們向更美好的未來發展。當然,這只是我非常不成熟的短期調研成果,一個現象背后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和相互關聯起來的,廣大農民群眾為了尋求物質建設背井離鄉,他們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呢?現在的汝城古鎮正在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空心村,以前由宗祠為中心的村落建設正在逐漸被遺棄,宗祠變成了一座座精美的“空殼”,村民都選擇選起一塊新的空地建起一棟棟“高樓大廈”,然而也只是空有其表(很多農村的房子外面金碧輝煌:貼滿瓷磚,里面水泥裸露),其實他們骨子里仍然保留著傳統農村的生活習慣。但是,他們的文化正在被吞噬和同化,他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被概念化。那鄉村振興的意義在哪?我們一直標榜中華民族擁有著數千年的文明歷史和豐富的文化遺產,為什么要標榜?因為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它需要無數人去傳承,才能更好的發展,才能在歷史文化之林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而文化的傳承是為了屬于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宗祠作為氏族發展的精神(文化)場,它也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發揚地,只有建立起屬于“自我的”文化場才能更好的讓“自我”發展壯大起來。同時,我們也不需要去害怕接受改變,一代代一輩輩先人的優秀文化積淀是可以不斷包容發展的。因此,到了這個關鍵階段,鄉村振興的關鍵點和出發點應該是建立一個屬于每個村子的傳統的公共文化空間,讓每一個村民去自發的發展和振興這片土地,當然這個空間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場”的概念。

參考文獻

[1]林琳.汝城宗祠文化探究'青年中國行'湖南師范大學2017社會調研實踐[J].中國周刊,2018,000(002):P.96-97.

[2]穆渭生,文嘉.鄉村祠堂的人文禮義精神"尋根"——從"古祠堂之鄉"湖南汝城縣說起[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2(04):27-33.

猜你喜歡
非物質文化遺產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個抓手
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破題尋路
民建貴州省委攜手中天金融集團推進“鄉村振興”貴州赫章縣結構鄉“扶志扶心扶智”項目開工
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產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繡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