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與路徑

2021-01-31 20:55雷曉兵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 2021年1期
關鍵詞:勞模勞動精神

董 鳳 雷曉兵

(1.江蘇財會職業學院思政部 江蘇·連云港 222000;2.安徽審計職業學院團委 安徽·合肥 2306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模范是勞動群眾的杰出代表, 是最美的勞動者。 勞動模范身上體現的‘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是偉大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1]。 勞動模范是時代的楷模、 勞動者的優秀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榜樣,他們的品格是偉大的,精神是永恒的。 勞模精神是一面旗幟、時代的導向、歷史的豐碑,把它融入高校勞動教育具有現實意義。 勞模精神的內涵與勞動教育育人目標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對勞動教育理論與實踐具有指導作用。 高校應把握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科學內涵和本質特征, 努力探究勞動教育的多維屬性和實踐要義,發揮勞模精神在新時代的育人價值, 深入挖掘勞動教育資源,創設勞動教育課程,打造勞動教育金課。

一、“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時代價值

(一)“勞模精神”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正確勞動價值觀

勞模精神是不同歷史時期廣大的勞動模范在探尋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道路上,在物質匱乏和艱苦的環境考驗中形成的,勞動模范的優良品格體現了艱苦奮斗、拼搏進取、無私奉獻、求真務實的精神風貌。 勞模精神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影響,吸收了中華民族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重義輕利的道德準則、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凝練了中華傳統美德的精華。 勞模精神中艱苦奮斗、拼搏進取、無私奉獻、求真務實的勞動因子,有利于大學生正確認識勞動價值,糾偏不端正的勞動行為,克服大學生浪費揮霍、不勞而獲、生活懶散的惡習,改善校園中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風氣,培養大學生篤實力行、艱苦奮斗的意志品質,激發愛國愛家情懷和勇于擔當意識。

(二)“勞模精神”為大學生勞動教育注入生機活力

勞模精神生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勞模精神的文化根基,它生成于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文化,內在于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 勞模精神蘊含的“履職盡責,勇挑重擔”的擔當精神、“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恪盡職守,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奮勇爭先,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2],為建功新時代提供了崇尚勞動的價值引領, 為豐富新時代勞動教育提供生機與活力。 以勞模精神引領勞動教育,有助于大學生端正人生態度、正確看待社會責任、樹立人生目標、展現主人翁意識,厚植大學生勞動情懷,實現學生知識的內在化和勞動能力的增強,培育大學生自覺將勞模精神內化為人格品質。

(三)“勞模精神”豐富大學生勞動教育課程教學資源

勞動教育是高校實施“五育”并舉和促進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的內在要求。 目前,高校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漸加強,但因勞動教育缺乏科學系統地管理, 導致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設計不規范,教學形式簡單,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教學設備、勞動場地無法滿足教學需要,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勞模的典型事跡為高校勞動教育提供了生動形象的教科書,勞模所在單位和勞動的場所是學生勞動體驗的重要場地,組織學生參觀勞模勞動場地并進行情景模擬,學生產生感同身受的深刻震撼,從而引發學生對勞動教育的本質內涵和勞動價值的深入思考。

二、“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困境審視

(一)高校勞動教育教學模式缺少針對性

在高校勞動教育實踐中,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困乏,沒有結合在校師生的實際情況,沒有把勞動教育的內容與相關專業課程結合、 與勞模精神的價值引領和實踐要義結合起來、與勞模精神的科學內涵結合起來,沒有將勞動精神的培育與職業道德要求結合起來,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精神結合起來, 缺乏教學的針對性,直接影響勞模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實際效果。 準確理解勞模精神的真正內涵,選樹現實的、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勞模典型,加大勞模精神宣傳教育,勞動教育才能取得更好實效。 然而廣大師生對勞模和勞模精神認知不足,重視勞模群體經濟效益,輕社會效益和精神境界的宣傳,致使勞動教育所展現出來的勞模精神是舍本逐末。

(二)高校勞動教育內容體系有待豐富

勞模精神融入高校勞動教育實現了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塑造和道德培育,是貫徹和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一種重要方式,進而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的根本問題。 然而,當前高校勞動教育中勞模精神教學體系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其一,沒有深入探究當代中國勞模精神主要特征和功能。 其二,沒有建立健全把勞模精神融入勞動教育的完整教學體系和完善的教學內容機制。 其三,部分高校將勞模精神教育引入勞動教育的內容中, 但這種教育方式的社會效應不夠廣泛,導致勞模精神的激勵引領價值、感召凝聚功能都無法在高校勞動教育中得到充分展現。

(三)高校勞動教育評價機制有待完善

目前以勞模精神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實踐評價機制不健全。 其一,評價機制死板僵硬,評價方法缺少靈活性和人文關懷。 勞動教育是人的教育,對其評價不同于其他物的評價,對人的思想品德等因素很難做出精確的量化,并且有時行為并非思想的真實體現,單純的量化評價很難滿足教學要求。 其二,評價程序不規范。 標準不統一,勞動課成績的判定比較隨意,評價結果不合理不公正,直接影響勞動教育的效果和學生的滿意度。 其三,評價的信息反饋系統不健全。 部分高校勞動教育注重單方面的勞動教育輸出模式,嚴重忽視受教育者的反饋這一環節, 有的甚至對學生提出的反對意見重視度不夠,導致問題難以有效解決。

三、“勞模精神”融入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以“勞模精神”豐富勞動教育資源,培育勞動意識

勞動教育目標是通過勞動教育培養大學生勤奮、敬業、奉獻、創新的勞動精神,形成正確的勞動觀和熱愛尊重勞動的優良品質,其與勞模精神的重要內涵具有內在統一性。 “他們有科技工作者、農民、教師等一大批懂技術、敢創新、能吃苦、勇奮斗的社會建設者,始終秉承舍小家為大家、我不奉獻誰奉獻的無私犧牲精神,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向人們展示出一幅幅不平凡的生活畫卷。 ”[3]與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內核和育人目標相統一。 勞模精神厚植偉大愛國情懷, 引領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取向,為大學生勞動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優質教育資源。 因此,教師要在勞動教育課堂上融入勞模事例,構建學校與勞模長期聯系機制, 實現勞模進校園制度化、常態化,打造以勞模代表為主要內容的勞動教育專題。 將勞模事例編入教材、引進課堂,創新教學方式。

(二)建設“勞模精神”教育基地,強化勞動實踐

勞模精神教育基地是大學生勞動實踐的主陣地,建設和利用好這個基地,大學生既獲得了直接體驗,又磨煉了意志增強了品德修養。 一方面,搭建多功能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打造大學生課內外學習實踐平臺。 基地可集時代楷模展覽、志愿服務、勞動體驗等為一體,實現勞動理論與實踐結合,注重手腦并用,強調身心參與,學生既達到強身健體的實效,心靈又獲得洗滌,保障勞動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同時,高??砂才艑W生參觀勞模所在單位,體驗勞模的成長環境,聆聽勞模的成長故事,激發大學生奉獻社會的熱情。 另一方面,讓大學生到勞動教育基地開展行之有效的勞動實踐活動。 要頂層設計實踐活動時間、內容、形式等,不走過場流形式。 依托基地設置專業實習實訓,為學生搭建參與實踐鍛煉的平臺,讓學生在專業建設和勞動實踐中成長成才,既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又培育吃苦耐勞、樂于奉獻、團結協作等勞動精神。

(三)“勞模精神”打造尊敬勞動、熱愛勞動校園文化,營造勞動氛圍

首先,在教室、圖書館、餐廳、宿舍等學生出入頻繁的地方,建設不同的含有勞模文化符號的文化景觀、宣傳櫥窗、文化長廊、勞模展館、勞模工作室等,以圖片、實物、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更加全面、深入、細致、準確地展示勞動模范的精彩故事及優秀品質的形成歷程。 使勞模精神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進而產生崇敬勞模、崇尚勞動、尊崇創造的情懷。其次,完善勞模精神教育機制。實現勞模精神教育與規章制度相結合,為實現勞模精神融入勞動教育正常開展提供制度保障。 最后,充分運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實施勞模精神教育。 運用網絡實施勞模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大學生是網民重要組成部分,利用手機APP、校園論壇、廣播、貼吧、微博、QQ 群、飛信、微信公眾號、電子郵箱等廣泛傳播勞模故事。 開展征文、書法、演講、微視頻大賽等各類校園活動,廣泛宣傳勞模的先進事跡,弘揚勞模精神,使線上線下、校園內外合力形成尊敬勞動熱愛勞動的風氣。

猜你喜歡
勞模勞動精神
動物“勞?!备傔x
陜甘寧邊區的勞模運動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勞模村”里的幸福密碼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拿出精神
熱愛勞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