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探析

2021-02-03 10:37曹鵬張建設蔡鑫
農學學報 2021年3期
關鍵詞:湖北省高質量發展

曹鵬 張建設 蔡鑫

摘要: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推進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對于保障湖北糧食安全、建成農業強省、實現鄉村振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總結了湖北水稻產業主要進展,指出了現有水稻品種不能有效滿足生產需求、現有生產技術不能有效滿足機藝融合需求、現有稻米品類不能有效滿足消費需求、現有大米品牌不能有效滿足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等問題。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五調五化”的基本發展思路,總結出積極推動“四個升級”、重點打造“四個特區”、突出強化“四個支撐”等措施來全力推進湖北水稻產業發展。

關鍵詞: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湖北省

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志碼:B論文編號:cjas20190500052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Quality R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Cao Peng1,2, Zhang Jianshe1, Cai Xin1

(1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tation of Hubei Province, Wuhan 430070, Hubei, China;

2Hubei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for Grain Industry, Y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

Abstract: Rice is the most primary food crop in Hubei Province.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has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suring food security, building a strong agricultural province and realiz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study, we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and major progress of the r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Hubei, and point out that currently rice varieties cannot effectively meet the production needs,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cannot effectively ensure the integration of machine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the rice products cannot effectively satisfy the consumption demand, and the rice brands cannot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eepening structural reform on the supply side of agriculture, we put forward the basic idea of developing the "five adjustments and five changes", summarize measures such as actively promoting the "four upgrades", focusing on building the "four special zones"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four supports" to fully develop the rice industry in Hubei Province.

Keywords: Rice Industr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ubei Province

0引言

水稻是湖北省第一大糧食作物[1],常年種植面積在230萬hm2左右,總產1900萬t左右,分別占全省糧食作物的50%和70%[2],面積和總產常年位居全國第5、6位,是中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黨中央對湖北寄予期望。湖北省委、省政府一直堅定不移地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2016年4月,湖北省政府印發《湖北省水稻產業提升計劃(2016—2020年)》(鄂政辦發[2016]23號)[3],全面貫徹國家糧食戰略新安全觀,切實提高湖北水稻綜合生產和競爭能力,力爭讓更多人吃上湖北糧。近年來,湖北農業系統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在穩定糧食產能基礎上,主動適應市場變化,充分依靠科技創新、市場主導和行政推動,全省水稻結構布局更加優化、生產水平明顯提升、新興業態多元多樣、品牌創建成效初顯,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成現代農業強省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切實提高湖北水稻產業發展水平,進一步做強“長板”、補齊“短板”,筆者在總結湖北水稻產業主要進展的同時,指出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思路建議。

1湖北水稻產業主要進展

1.1以優化結構為著力點,促產能提升

2015年以來,湖北省水稻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230萬hm2以上,產量持續穩定在1900萬t以上,除2016年“98+”(農業受自然災害影響大于1998年)特大自然災害以外,產量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產能基礎日益鞏固。

1.1.1種植結構明顯改善通過不斷優化水稻種植區域結構,全省水稻種植布局呈現“山區減、丘陵穩、平原增”特點,主要體現在“兩減”:一減是品質口感不佳或加工銷售不暢的早、雙季晚稻種植面積逐步減少,二減是機械化程度低、病蟲害防治難的丘陵山區中稻種植面積逐步減少。全省生產結構由傳統單雙季稻混作變為一季中稻為主,2018年中稻(含一季晚稻)面積、產量分別占全省水稻的85.1%和88.2%。

1.1.2品種結構不斷優化主要體現在“兩優”:一優是品種結構優化,截至目前全省已審定429個水稻品種,早、中、晚,秈、粳,粘、糯稻品種無一不全,國標三級以上品種254個,約占60%。二優是品質結構優化,品種應用向優質、特色方向發展,早稻以加工專用型為主,中稻以優質、穩產、抗逆為主,晚稻以優質、抗逆為主,2018年全省優質稻種植率達77.3%。

1.1.3優勢模式全國領先資源節約高效、效能穩定提升、產品綠色優質的稻田綜合種養“升級版”創建有力[4-6],2018年全省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39.3萬hm2,約占全省水稻面積的16.8%,面積保持全國第一。根據《湖北省推廣“蝦稻共作稻漁種養”模式三年行動方案(2018—2020年)》,預計2020年湖北稻田綜合種養面積超過466.7萬hm2,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將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的20%。再生稻適宜品種篩選、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配套周年綠色模式[7-9]和優質高效機理等研究[10-12]取得突破,2018年全省再生稻種植面積20.8萬hm2,為全省增產稻谷80萬t,綜合生產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1.2以技術創新為支撐點,促藏糧于技

充分發揮科研院校創新資源優勢,深入開展“水稻+”協同推廣、水稻“三優”創新行動、糧食作物高效模式示范創建等行動,全力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計劃,逐步形成技術共商、成果共享的創新體系,水稻科技適用成果應用加快。

1.2.1優質品種推廣加快著眼于稻田綜合種養,推廣‘鄂中5號’、‘鄂香2號’、‘福稻88’等優質適用品種[13];著眼于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推廣‘豐兩優香1號’、‘天兩優616’等再生能力強、米質優的品種[14-15];著眼于優質粳稻產業發展,推廣‘甬優4949’、‘EJ403’等粳稻品種(組合)[16-17]。

1.2.2適用技術擴大應用水稻集中育秧機械栽插[18]、肥水藥一體化[19]等綠色輕簡化技術應用廣泛,機械耕整、冬閑田綠肥種植[20]等種地養地技術逐步擴大,防高溫熱害[21]、洪澇災害[22]等避災減災技術成效顯著。

1.2.3高效模式更加綠色集成推廣稻糧統籌[23](如中稻-再生稻-油菜、早秈-晚粳、稻-薯等)、稻經輪作[24](如早稻-荸薺、水稻-西瓜、水稻-大球蓋菇等)、稻漁共生[25-27](如稻-蝦、稻-鰍、稻-鱉、稻-鱔等)、稻禽協同[28](如稻-鴨、稻-鴨-蛙等)四類“水稻+”高效模式,占全省水稻種植面積七成以上,水稻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更高。以稻漁共生模式為例,稻蝦共作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施用量,減輕了由于重施農藥化肥造成的農田環境污染[29],“兩減”效果明顯。

1.3以品牌創建為落腳點,促融合發展

圍繞“連通產業鏈、完善利益鏈、提升價值鏈”的目標,通過線上線下、虛擬實體有機結合等方式,緊密鏈接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全鏈條”融合發展,品牌創建成效初顯,產業活力明顯增強。

1.3.1主體融合更加緊密傳統服務形態不斷發生裂變,從代耕代種、代育代插、代收代儲、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加工銷售等單一或部分環節服務,嬗變到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社會化服務。如洪湖春露“聯合社+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再生稻產業化發展模式[30-32],涵蓋了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主體質量和運行效率不斷提高,融合發展水平有效提升。

1.3.2發展模式豐富多元緊緊抓住全環節升級、全主體共享等關鍵,催生出共享農業、體驗農業、私人定制等新業態,涌現出諸多可持續發展模式。如湖北禾豐糧油集團將安陸市30家新型主體和電商平臺整合,牽頭成立安陸市香稻產業化聯合體,促進成員之間的資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組織化、市場化程度得到提高。

1.3.3品牌影響明顯提升在市場拉動、創新驅動、融合促動下,培育了更多新型主體,壯大了龍頭企業,優秀品牌不斷涌現。國寶橋米[33-34]等“大而優”的企業知名品牌正在走向全國,潛江蝦稻[35]、洪湖再生稻等“專而精”的區域公共品牌正在蓬勃興起,遠安瓦倉米[36]、石首鴨蛙稻等“小而美”的地方特色品牌正在加快創建,“鄂米”品牌影響不斷擴大。

2湖北水稻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雖然湖北水稻產業得到較快發展,產業提升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但綜合考慮自然資源條件、經濟發展水平、市場潛在需求等因素,尚有很大發展空間,仍存在一系列深層次的矛盾與問題,主要表現為4個“不能有效滿足”。

2.1現有水稻品種不能有效滿足生產需求

湖北自育優質品種相對比較缺乏,“楚國種田、吳蜀供種”的供需脫節矛盾依然存在[37]。尤其是適宜湖北特色的稻田綜合種養、再生稻“一種兩收”、富硒富鋅等專用品種欠缺?,F有多數品種還不能很好適應機插、直播等輕簡栽培耕作制度變化的需求。

2.2現有生產技術不能有效滿足機藝融合需求

現有生產技術往往比較重視單項技術突破,一定程度上缺乏協同性[38],支撐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生產的技術模式尚未取得大的突破,針對性更強、集成度更高、實際操作性更好的標準化、規?;?、產業化生產技術仍需進一步研發應用[39]。

2.3現有稻米品類不能有效滿足消費需求

當前湖北稻米企業整體開發水平偏弱,運用高新技術提高產品競爭力和附加值的能力亟待提升。新產品、新風味、新功能開發能力不強,初加工、中低檔規模品類產品多,深加工、高檔精品特色品類少,特色米制品、深加工米產品、功能性專用品不夠豐富,不能有效滿足當前差異化、多樣化、個性化的稻米消費需求[40]。

2.4現有大米品牌不能有效滿足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

與周邊省份相比,湖北大米品牌戰略相對滯后,大企業方面缺少領頭羊,大品牌方面缺乏硬招牌。湖北稻米品牌深度內涵挖掘不夠[41],具有區域特色、市場上叫得響、消費者記得住的大品牌不多,帶動產業增效、引領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知名品牌較少,公眾對“湖北糧”的認知度比較模糊。

3推進湖北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3.1積極推動“四個升級”

針對當前湖北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突出資源稟賦、綠色生產、融合發展和質量效益,有序推進“五調五化”,即調優結構、調好品種、調綠模式、調強品牌、調高效益,統籌推進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規?;?、發展綠色化、產業高效化,全力推進湖北水稻產業提檔升級。

3.1.1推動品種升級在全面推進品種優質化的基礎上,加快開發一批適于稻田綜合種養、再生稻“一種兩收”的生態、低耗、優質專用品種,既滿足生產者的高產多抗需求,也滿足加工者的高商品率、低成本需求,又滿足消費者的口感品質需求;組織做好突破性新品種引進、篩選和示范工作,夯實產業升級的品種基礎。

3.1.2推動品質升級緊盯綠色化、標準化、規?;?,加快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強水稻食味機理解析、優質食味選育和生產技術研發,加強綠色生產加工技術和高效模式的配套應用,提高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標準化生產水平,高標準建設一批標準化示范基地,實施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管,逐步實現從良種到良米的轉變。

3.1.3推動品類升級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積極推進水稻產地初加工建設,支持主產區依托縣域形成稻米加工產業集群,盡可能把原料“紅利”和產業鏈留在產地。引導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重點企業加強稻米產品深加工,延伸水稻產業鏈條,差異化開發營養粥米、保健米、飲品、化妝品等新型產品,加速現有產品迭代升級,加快稻谷副產品循環、全值、梯次利用。

3.1.4推動品牌升級加快構建“省級核心品牌+區域公共品牌+地方特色品牌”三級體系,減少品牌同質化無序競爭。充分依靠產業聯盟或協會組織,完善稻米品牌營銷體系,深入挖掘品牌內涵,穩步建立中央、省、市各級媒體、自媒體全覆蓋的品牌宣傳網絡。充分利用各類農業展會、產銷對接會、產品發布會等平臺,大手筆、強力度開展品牌宣傳推介,多角度展示和宣傳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好感度,增強湖北稻米品牌影響力。

3.2重點打造“四個特區”

著眼于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按照區域特色、資源稟賦和現有基礎,在鞏固江漢平原、鄂中丘陵與鄂北崗地、鄂東和鄂東南傳統三大優勢板塊的基礎上,加快謀劃推進優勢特色區域布局。在基本覆蓋2/3水稻主產區的基礎上,多極支撐、差異開發,輻射帶動其它區域共享發展。

3.2.1打造“功能特色稻區”在全省水稻主產區和功能元素富集疊加區,高效利用富硒資源比較優勢,打造20萬hm2富硒特色功能稻區,提升富硒稻米產品精深加工集群效應,將湖北的“魚米之鄉”打造成為“中國富硒糧倉”。

3.2.2打造“香、粳、糯特色稻區”按照優化品種結構、秈粳兼顧原則,重點實施水稻“秈改粳”工程和香稻工程,在鄂中北地區打造26.7萬hm2香、粳、糯稻區,鼓勵企業利用新技術、新工藝,重點開展精深加工和副產品開發,提升產品附加值。

3.2.3打造“再生稻特色稻區”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優勢,在江漢平原和鄂東地區打造33.3萬hm2再生稻特色區,根據再生稻米市場差異化需求,以品質拓市場、以市場促加工、以加工促生產,為國家糧食安全增加新保障。

3.2.4打造“生態漁稻特色稻區”依托湖北境內豐富的水資源,在沿江環湖地區打造46.7萬hm2生態漁稻特色稻區,以水稻和水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以重點加工企業為依托,強化全產業鏈科技創新,推動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

3.3突出強化“四個支撐”

堅持質量強農、科技興農,突出差異化、本土化、特色化,扎實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水稻產業及衍生行業發展新動能,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強力支撐水稻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3.3.1強化科技支撐開展水稻產業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協同攻關,推行“研(科研部門)-推(推廣部門)-產(生產主體)-銷(加工銷售主體)”鏈條式服務,全面推廣“水稻+”綠色高效模式,打造“全環節”綠色高效生產體系和“全縣域”綠色種植示范樣板,加強適用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

3.3.2強化主體支撐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建立土地股份、勞動力、社會資本有機結合的新型生產關系;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涉農企業等各類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提供全程專業化服務,促成新型主體提升糧食生產規?;?、集約化水平。

3.3.3強化人才支撐圍繞產業內部融合、產業鏈延伸、功能拓展、新技術滲透、產城融合、多業態復合等6種類型,加快培植新型職業農民,加快構建復合型農技推廣隊伍,全面提升“三農”干部隊伍能力和水平,推動各類適用技術、經營方式和管理模式落地生根。

3.3.4強化政策支撐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優勢,以點帶面、以線促片、逐步深入、梯次推進,做好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支持。加快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計劃,進一步完善土地、財稅、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體系,以“大園區、大龍頭、大產業、大品牌”四輪驅動,切實提高湖北水稻綜合生產和競爭能力,促進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

4討論

4.1理性認識“兩大關系”

盡管湖北水稻產業提升進展符合預期,但仍處于“優勢短板同在、機遇挑戰并存”的局面??傮w上看,機遇主要在于靶向育種逐步加強、優質優價日益顯現、綠色生產持續升溫、高效模式不斷涌現,挑戰主要在于生產資源約束增強、災害氣候多發頻發、比較效益持續偏低、市場份額亟需提升。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障糧食安全,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既要實現眼前的糧食產量穩定,又要形成新的競爭力,注重可持續性,增強政策精準性”。因此,走好湖北“稻”路,必須理性認識“兩大關系”,即“政府要糧”和“農民要錢”的關系、數量供給和質量需求的關系。本研究從全產業鏈出發,通過長期跟蹤調研,統籌考慮自然資源條件、市場潛在需求、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提出了“提高要素配置和生產組織效率、構建高匹配度的生產供給體系”的發展路徑,為打造湖北水稻產業互利協同、共建共享新格局提供思路。

4.2衍生問題不容忽視

推進湖北水稻產業高質量發展,是一項系統的、長期的、復雜的工程,在致力于解決很多“老問題”的同時,衍生出了很多新問題,比如,鼓勵發展稻田綜合種養背景下,如何避免重“漁”輕“稻”帶來的糧食安全風險問題;推進稻米區域公用品牌建設過程中,如何活化資源要素提升供給能力和質量水平。很多衍生問題的解決尚且停留在政策層面或部門層面,比如,如何化解“重質(品質)輕產(產量)”的意識形態風險;如何使湖北水稻產業發展更加符合生產者利益、契合消費者需求、適合資源優勢發揮、切合生態環境保護。本研究僅從某幾個側面對湖北水稻產業提升路徑進行了分析探討,有序推進湖北水稻產業提升、積極化解潛在風險仍有待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萬丙良,游艾青.湖北水稻種植業發展對策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 2018,37(2):56-59,66.

[2]羅昆,張建設,關于轉變湖北省水稻產業發展方式的幾點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5,55(S1):106-108.

[3]湖北省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湖北省水稻產業提升計劃(2016—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hubei.gov.cn/govfile/ ezbf/201605/t20160520_1034191.shtml,2017-04-27.

[4]徐長春,陳少愚.湖北省稻蝦綜合種養發展淺析[J].中國水產,2018(10): 52-54.

[5]程建平,汪本福,張枝盛,等.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現狀和技術創新與產業化發展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2):4217-4220.

[6]汪本福,楊志勇,張枝盛,等.基于稻蝦共作模式的水稻綠色生產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4):4711-4713.

[7]羅昆.湖北省再生稻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12):3001-3002.

[8]李陽,趙鋒,汪本福,等.湖北省再生稻種植技術比較與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21):34-36,126.

[9]錢太平,梅少華,張鍵,等.再生稻不同留樁高度和收割方式的產量及其構成因素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1):14-17.

[10]王森,莫菁華,汪洋,等.水稻-再生稻體系干物質積累及氮磷鉀養分的吸收利用[J].中國水稻科學,2018,32(1):66-67.

[11]段門俊,田玉聰,吳蕓紫,等.葉面噴施亞硒酸鈉對再生稻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中國水稻科學,2018,32(1):96-102.

[12]何愛斌,于朋超,陳乾,等.甬優4949和超優1000在華中地區再生稻種植的氮肥運籌研究[J].中國水稻科學,2019,33(1):47-56.

[13]汪本福,張枝盛,李陽,等.灰色關聯度法在湖北省稻蝦專用優質水稻品種篩選中的應用[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24):70-73.

[14]涂軍明,曹志剛,陳杰,等. 16個水稻品種作再生稻栽培的比較試驗結果及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3):4475-4478.

[15]劉偉,黃志謀,瞿和平,等.鄂南地區再生稻專用品種篩選試驗[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17):26-28,33.

[16]熊渠,王文豐,李愛武,等.秈粳雜交稻新組合甬優4949在湖北孝感種植表現及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6(5):41-43.

[17]湯顥軍,李志,張勇,等.優質高產秈粳雜交中稻甬優4949品種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S1):9-11.

[18]羅昆,曹鵬,鄢競哲.湖北省水稻集中育秧技術的應用與展望[J].湖北農業科學,2017,56(20):3819-3821.

[19]韓寶吉,石磊,徐芳森,等.湖北省水稻施肥現狀分析及評價[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12):2430-2435.

[20]任文海,胡群中,何迅,等.湖北省綠肥種植效益與擴大種植面積對策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8,57(3):23-26.

[21]陳升孛,劉安國,張亞杰,等.氣候變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溫熱害變化規律研究[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3(2):51-56.

[22]劉敏.湖北省農業氣候資源和災害變化及對水稻生產的影響[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

[23]孫立軍,楊興柏,熊明軍,等.中稻再生稻機械化高產配套栽培技術初探[J].中國農業信息,2014(1):45-46.

[24]高國棟,楊邦貴,余昌清,等.宜昌市大球蓋菇栽培模式及技術[J].長江蔬菜,2018(21):6-8.

[25]馬達文.湖北稻田綜合種養開辟農業生產經營新業態[J].中國水產, 2016(3):32-33.

[26]張從義,雷曉中,朱勇夫,等.湖北省稻田綜合種養技術推廣現狀與發展對策[J].科學養魚,2018(5):3-5.

[27]鄒葉茂,張崇秀.小龍蝦稻田綜合養殖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15.

[28]黃金鵬,汪本福,李莉,等.江漢平原稻-鴨-油模式綠色生產技術規程[J].湖北農業科學,2008,47(10):1135-1138.

[29]曹湊貴,江洋,汪金平,等.稻蝦共作模式的“雙刃性”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9):1245-1253.

[30]胡瓊瑤,黃國源.春露聯合社:一年賺3億[J].農機科技推廣,2015(44): 66.

[31]遠菁,夏曉草.玩轉“一粒米”讓稻米身價“逆襲”[J].新農業,2017(10): 49.

[32]張永前.重生態聯合發展做強品牌[J].農民科技培訓,2017(1):36-37.

[33]湖北國寶橋米有限公司.創新產業引擎模式重構融合發展格局[J].中國糧食經濟,2017(10):53-54.

[34]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2017年“中國好糧油”企業產品名錄(第一批)[EB/OL].[2017- 10- 18].http://www.chinagrain.gov.cn/ n787423/ c1143283/content.html.

[35]黃劍雄.用創新鑄造龍蝦節會品牌[J].學習月刊,2017(7):17-18.

[36]湖北省農業廳,湖北省糧食局.湖北名優大米十大品牌[N] .湖北日報, 2017-08-31(10).

[37]郭承亮,付云海,許志勇,等.試析湖北水稻種子產業深度發展之需[J].中國種業,2013(12):17-21.

[38]方福平,章秀福,王丹英,等.科技進步對中國水稻生產發展的影響與對策[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4,25(3):177-181.

[39]孫浩燕,李小坤,任濤,等.長江中下游水稻生產現狀調查分析與展望—以湖北省為例[J].中國稻米,2015,21(3):24-27.

[40]魏君英,李霜君.湖北省大米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J].價格月刊,2016(9):65-68.

[41]李堃,李艷軍.消費者大米區域品牌忠誠的影響因素研究——以武漢市為例[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6):1580-1584.

猜你喜歡
湖北省高質量發展
對“高質量發展”的四個追問
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
RCEP對山東省高質量對外開放的影響
“三部曲”促數學復習課高質量互動
區域發展篇
湖北省2016年9月水產品塘邊價格
圖說共享發展
湖北省水產品塘邊價格
圖說創新發展
教師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