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起:帶領鄉親們在甘薯地里“淘金”

2021-02-04 08:05陳全忠
風流一代·TOP青商 2021年1期
關鍵詞:淘金鮮食甘薯

陳全忠

袁起回鄉創業的決心是堅定的,看到家鄉十幾年沒有什么改變,鄉親們還是過著窮日子,他想盡自己所能,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初冬,徐州賈汪區江莊鎮高村的甘薯種植基地。

甘薯的收獲季已過,翻松的土地靜靜地等候著明年的播種。但在徐州徐薯薯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徐薯薯業)的車間里,仍然有工人在忙碌著。

大學畢業后,袁起返回了家鄉徐州市賈汪區江莊鎮。13年來,他始終沒有放棄當好“新農人”,種好甘薯。作為徐薯薯業的總經理,他帶動賈汪區及周邊薯農發展特色甘薯,建設“江蘇甘薯產業示范園”,打造名副其實的特色甘薯產業鎮。一顆普通的小甘薯在經過諸多科技要素注入后,重新煥發了生命力,變得特色滿滿、與眾不同,成為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金疙瘩”。

“秀才”種地,不走尋常路

袁起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考上大學時,村里都對他刮目相看,鄉里鄉親的都說:“我們村出了個秀才,以后肯定有出息?!?大學畢業后,袁起拿到了國防大學防務學院辦公室工作的offer,前途一片大好。

但出人意料的是,工作還不到一年,他就返鄉當起了職業農民。村里人都不能理解,有個本家大爺拉著他的手看了看,然后問他:“你手上連個老繭都沒有,也能在土里刨食?”袁起說,要說沒有壓力那是不可能的。他做出回鄉決定的時候,父母第一個就反對。這么多年辛辛苦苦地把兒子送上大學,現在讀出來了,也有了好工作,卻要自砸飯碗,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

但袁起回來的決心是堅定的,正是看到家鄉十幾年沒有什么改變,鄉親們還是過著窮日子,他想盡自己所能,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路。

農業方面,袁起是個門外漢。他一方面給自己“補課”,跟著姐姐下地干活,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情況,融入農家生活;另一方面,他更相信科技和知識的力量。江莊鎮南、北、西三面環山,系山東丘陵的余脈,中部和東部是平原,為丘陵山區準平原地帶,整個地勢是三面高起東低平,形似簸箕。當地的自然資源優勢非常適合種植甘薯,江莊鎮也一直有種植甘薯的傳統,但小農經濟很難闖市場,產品沒有什么特色,也賣不出好價錢。

國家甘薯改良中心就設在徐州農業科學院,該院建有國內唯一的“國家種質徐州甘薯試管苗庫”。其田間資源保存圃被農業農村部命名為“國家種質徐州甘薯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同時也被中國農科院授牌為“徐州甘薯資源野外科學觀測試驗站”。袁起經常拜訪徐州農業科學院的相關專家,請教甘薯種植的相關問題,一來二去,專家們都被這個熱心小伙打動了,與他建立了長期合作的關系。

2007年,袁起流轉了100多畝土地,牽頭成立了賈汪區勞信種植專業合作社,聘請徐州農業科學院的專家對種植的彩色甘薯的標準化生產進行指導,推廣“規?;N植、組織化生產、市場化運營”的農業發展新模式。

為了讓鄉親們加入合作社,他挨家挨戶上門發動,跑斷了腿、磨破了嘴。他經常是早上5點之前就去堵門,對于不相信他的村民,他就跟著人家下地里,幫著干活,邊干邊解釋。憑著這股韌勁,合作社成員由最初的49戶增長到了276戶。

科技創新,讓甘薯與眾不同

和傳統的甘薯種植相比,袁起在專家的指導下,走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因此,鄉親們剛開始并不理解。比如,一直以來,大家種的都是黃色和白色的普通甘薯,而袁起選種的是紫色的甘薯、形狀獨特的手指薯、口感更佳的蜜薯等。隨著人們保健意識的增強,袁起秉承綠色生產、標準化培育的紫薯質量不斷提高,市場開始供不應求。手指薯、蜜薯等多個精品化、差異化的品種也是市場熱銷,批發價格一路飆升。鄉親們這才心服口服,決定跟著他在甘薯種植上闖出一片新天地。

薯農種植甘薯一般都是關注薯塊的產量,而袁起卻種植地下幾乎不結薯、專門吃莖和葉的菜用甘薯。2010年,在徐州農業科學院曹清河博士、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王慶美博士的指導下,袁起培育出營養價值高、保健功能強,被譽為“蔬菜皇后”的菜用甘薯,開發菜用甘薯觀賞功能。合作社已經篩選出包括蒲薯53、臺農71、尚志12在內的多個高效莖尖菜用型甘薯品種,畝純經濟效益3萬元左右,年銷售收入600萬元。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致富的源泉。從品種培育到生產方式革新,多年來,袁起以科技為先導,深入挖掘技術潛力。從2008年開始,他著手探索甘薯脫毒種薯種苗繁育體系,建成徐州市鮮食甘薯種薯種苗培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從2010年開始,袁起建立物理和生物防治相結合的甘薯綠色防治體系,減少農藥使用量,有效提高甘薯綠色生產水平。如用黑光燈殺滅菜用甘薯地下害蟲等,提升甘薯品質。傳統的甘薯種植是一年一季,而袁起根據甘薯生育期和生長特性的差異,開發的一年兩季技術,讓甘薯的產量大大增加,薯農的收入也因此倍增。

現階段由于缺乏優良鮮食甘薯品種、優質高產無公害生產技術和先進實用的貯藏保鮮加工技術,我國甘薯種植區品種混雜、退化現象嚴重。廣大薯農往往在甘薯收獲后廉價集中銷售,即使在市場上出售的鮮食甘薯也多為網袋包裝或大車散裝,泥土雜質多、易損傷,外觀質量差、檔次低,沒有競爭力,價格上不去。袁起帶領團隊根據鮮食甘薯薯形、色澤、口感等和加工品質的評價,篩選出鮮食甘薯專用品種進行分類、分級,運用自動化清洗、風干和分級生產線對鮮食甘薯進行加工處理,提高其商品性能,增加薯農經濟效益。

2013年,袁起注冊成立了集甘薯及農作物良種繁育、農產品深加工、農業機械研發、推廣與應用及相關技術服務于一體的徐薯薯業科技有限公司。這一路的探索,讓袁起深深體會到,只有不斷地創新,才能在行業中不落伍,不被淘汰,才能更好地帶領農民致富。

堅持甘薯種植13年,袁起推廣甘薯新品種15個、新技術6項、新材料2個,先后主持省部級課題3項,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1項、徐州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淮??萍吉勔坏泉?項。他個人也因此被評為江蘇省勞動模范、江蘇省“三帶”名人、全國農村杰出實用人才……

“農業互聯網+”,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營養和健康意識不斷增強,甘薯的營養與保健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鮮食甘薯市場不斷擴展,甘薯已由過去的粗糧轉變為營養保健食品。優質鮮食甘薯,物美價廉,烹制簡單,香甜可口,銷售時還可選擇搭配皮色不同、肉色各異的品種,裝入精制包裝箱內,即成一種獨具特色的饋贈禮品。在日本、韓國等經濟發達國家,超市鮮薯銷售價與雞肉持平,而包裝精致的甘薯速凍產品價格更是不菲。

2019年,袁起建成甘薯精深加工產業集聚區,以鮮食甘薯為主要原料,開發出紫薯蓉、甘薯雜糧餅、倒蒸地瓜干等3大類、8個細分品種的系列休閑食品和快銷產品,以營養均衡為目標,鎖定不同層次消費群體。2020年,徐薯薯業投資1500余萬元,新上薯泥線、薯粉線、清洗揀選分機線3條甘薯深加工生產線,廠房占地2000余平方米。3條生產線全部投入使用后,可生產凈薯、薯泥、小薯仔、紅薯薄餅等鮮食產品,預計產值可達1000萬元。

優質的產品搭上“互聯網+”的快車,田間的效益才能提高,薯農們的錢袋子才能真正鼓起來。早在2014年,袁起就開設農產品實體樣板店,并在江莊鎮組建果姿生鮮電商平臺,綜合運用微信、微商、淘寶、手機APP等網絡運營平臺推廣其特色農產品。運營電商平臺的都是年輕人,他們拿到的工資并不比進入其他工廠的收入低。

目前,徐薯薯業50余名工人基本為周邊村民,下一步還將繼續招引近百人,帶動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近年來,賈汪區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一批科技型農業企業,帶動江莊鎮、汴塘鎮、茱萸山街道等地連片種植甘薯8000余畝,計劃投資5000余萬元,打造一二三產融合、農文旅結合的現代甘薯產業園。這對袁起來說,都是利好。他將抓住這個機遇,培育壯大徐薯薯業的鮮食甘薯產業規模,帶動周邊農戶、職業農民脫貧致富,助推江莊鎮早日建成名副其實的特色甘薯產業鎮。

(編輯 周靜 charm1121@sina.com)

猜你喜歡
淘金鮮食甘薯
河北省鮮食玉米產業發展現狀及秸稈綜合利用技術
甘薯黑斑病的危害及其防治
全國鮮食玉米速凍果蔬大會舉行
淘金夢
鮮食甜玉米栽培技術研究
洪都拉斯Monty Farms公司被準許銷售甘薯
淘金酒館
甜甘薯
甘薯的儲存
淘金酒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