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院校工匠文化育人問題探討

2021-02-18 01:46賈海剛
科學與生活 2021年30期
關鍵詞:應用型院校育人

賈海剛

摘 ?要:應用型院校是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主陣地,亦是澆灌工匠文化得以社會化成長的孵化器;反之,工匠文化則是提升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推手。應用型院校工匠文化育人既要充分遵從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規律,又要遵從未來工匠心理成長規律。

關鍵詞:應用型院校;工匠文化;育人

黨的十九大明確強調“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工匠精神誠然已成為新時代高技能人才的核心職業素養。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高居民的提升消費品品質,2017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明確提出,“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一、應用型院校工匠文化育人的價值感與緊迫感

(一)應用型院校是培育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文化主陣地

應用型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對象均是具有較高文化和思維的高知識分子,其學校環境和文化氛圍恰如溫室一樣,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了文化陣地。目前,未來工匠的培養大體可分為學成性培養和生產性培養,應用型院校是學成性培養的主陣地,企業是生產性培養的主體。截止2017年5月底,全國有應用型院校1388所,應用型院校目前已幾近占全國高等院校50%,在校生超過1000萬人,其培養的人才已成為各個行業勞動力資源需求的重要來源。應用型院校每年為各個行業輸送近300余萬技術技能人才,培訓從業人員上億人次,釋放出巨大的人才紅利。因此,應用型院校對在校學生培養工匠精神是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提升的根基性工程,為整個社會人力資源培養工匠精神提供了文化主陣地。

(二)應用型院校是工匠文化得以社會化生長的孵化器

從世界各國工匠精神培育的文化氛圍來看,崇尚敬業的社會價值觀和工業文明中匠人精神的濃厚氛圍,全社會對匠人理念的尊崇,對規則、制度、標準和流程的堅守,是一個更為根本的基礎性建設。未來工匠培育的主要場所是應用型院校和企業,而應用型院校又是企業工匠培養的前置性陣地,所以在應用型院校內進行未來工匠培養是推動整個社會工匠文化生產的孵化器。

(三)工匠文化是提升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推手

應用型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己任,人才的培養既要使其獲得一定的專業技能,又要使其具有高尚的職業操守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做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應用型院校若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得以在日漸競爭激烈的職業教育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須教育學生將崇高的職業理想追求與未來工匠的生涯發展目標聯結起來,將二者交織在培育工匠精神活動之中。因此,應用型院校應及時拓展工匠文化育人路徑,在給學生傳授“技能絕活”等工匠硬實力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要營造良好的工匠文化氛圍,加強對學生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工匠軟實力的培養,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讓應用型院校成為“工匠搖籃”。所以,應用型院校應主動把教育理念與職業精神、行業價值觀等多方要素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將職業素養培養融入專業教學之中,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技能硬實力和職業素養軟實力,提高工匠人才隊伍培育水平,用工匠文化反推應用型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二、工匠文化的內涵釋義與育人層次解構

目前,學界對工匠精神內涵的界定尚無統一的闡釋。吳敏文(2016)認為“工匠精神”即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史?。?016)認為工匠精神的第一要旨為勞動神圣,其又一要旨為執著專注、精益求精、心無旁騖、執著專注、孜孜以求的精神理念;焦勝軍,張君第(2016)認為“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其內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細節”、“一絲不茍”、“耐心、專注、堅持”、“專業、敬業”等;劉志彪(2016)認為工匠精神是一個可從多角度理解的范疇,覆蓋制造(生產)到服務(產品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應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對產品注重細節的勾畫,通過精雕細琢追求產品的完美性,且這種極致的生產經營理念,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產品質量嚴謹苛刻,反復改進產品,不懈的追求最優品質的行為。

雖然學界對工匠精神內涵范疇的理解各抒己見,看似沒有達成一致意見,但是學者們對工匠精神的屬性有著同質化的認知。絕大多數學者認可“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統一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那么“工匠精神”也就表現為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釋義。既然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行為的體現,則其總要遵循一定的思想行為形成與發展規律。職業教育心理學家本耐和德萊福斯等的研究發現:人的職業成長遵循“從初學者到專家”的邏輯發展規律,其發展過程分未初學者、高級初學者、有能力者、熟練者和專家等五個階段,德國職業教育專家勞耐爾發現和確認了各發展階段對應的知識形態和職業態度,并將其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初學者(含高級初學者)并初步建立職業認同感,完成從職業選擇向職業工作世界的過度;第二層次:有能力者并開始建立職業責任感,了解生產流程和設備運作、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技術與勞動組織間的關系、獲取初步的工作經驗;第三層次:熟練者(初步的專業人員)并形成較高的職業責任感,掌握與復雜工作任務相對應的功能性知識,完成非規律性的任務(如故障診斷)并促進合作能力的進一步發展;第四層次:專家并具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完成結果不可預見的工作任務的能力、建立學科知識與工作實踐的聯系,并發展組織能力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即培養“實踐專家”。結合與職業素養汲取規律相適應的職業教育心理學理論以及心理學認知的實踐范疇理論,工匠精神教育應更為細化的劃分為五個職業態度層次:即由最初的職業認同感,逐漸過渡到職業歸屬感、職業獲得感、職業責任感,最終升華為自身的職業發展感。正如江戶時代日本匠人所養成的工匠文化氛圍,對于他們而言,工作做得好壞,和他們的人格榮辱直接相聯結,將自身職業責任感和發展感與人生價值結合起來。正因如此,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極度認真,有著超乎尋常甚至可以說近于神經質的藝術般的追求。

三、結語

反觀我國匠人從業的現狀,由個體匠人到企業匠人普遍缺乏工匠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競爭機制帶來的數量導向性作用發揮的淋漓盡致,及時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而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另一面質量性導向作用并沒得到有效發揮。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歷史時期,人力資源由粗放屬性向品質屬性轉變已是社會的必然要求,這對勞動力工匠精神培養提出要求。技能人力工匠精神的匱乏表面上看來是缺少工匠制度保障,然其背后隱藏的卻是工匠制度缺失掩蓋下的工匠文化隱失,這才是導致社會層面缺失“工匠精神”深層原因。所以說,支撐工匠精神培育的工匠文化沃土,才是當今社會真正缺乏和必須重構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吳科旭.工匠精神與技能型人才職業素養:訴求、價值與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8(01):87-90.

[2]史俊.工匠·工匠精神·工匠文化[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6,(04):70-74+87.

[3]劉志彪.工匠精神、工匠制度和工匠文化[J].青年記者,2016,(16):9-10.

基金項目:2020 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應用型藝術類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研究”(2020SJA2293)。

猜你喜歡
應用型院校育人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分立到融合,家校協同下的育人之道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孕出墨香樂育人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悅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樂綻放
產教融合視野下生物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應用型院校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探究
新常態下應用型本科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的構建
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理念與框架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