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述陶行知的辦學行跡給當下教育的啟示

2021-03-11 06:02陶侃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副館長
未來教育家 2021年10期
關鍵詞:曉莊曾祖父農人

陶侃/上海市陶行知紀念館副館長

我的曾祖父陶行知先生求學與辦學所處的是農耕時代與工業時代的交匯期,倘若你研究他的辦學行跡:籌備選址、辦學理念、組織框架、教學管理、教育過程、教育評價、教學師資、學生培育等方面,便會發現,他所構建的不僅是結合當時中國所處的農耕時代的教育,也是結合當時世界所處的工業時代的教育,更是結合我國國情和面向未來的教育。這也是為什么他逝世75周年,仍受到廣大教育界同仁們的認同和追隨,也是當下教育深化改革、“雙減”“雙新”“數字化”等政策落地后,全國各地借舉辦陶行知先生誕辰130周年活動之由,再次呼喚他的主要原因。

以南京的曉莊為例,蔡元培曾評價“曉莊的教育方法是現代教育方法中最好的一種”;克伯屈評價“曉莊作為教育革命的策源地必將在歷史上留下其地位”;梁漱溟評價“陶先生終身奔波鄉野之間,在教育界獨辟蹊徑,風動全國,論其業績固自不同。我簡直要五體投地向他膜拜”;陳鶴琴評價“只要我們看看陶行知辦曉莊師范的精神,就可以知道他的個性喜實干,是任何其他教育家所不及的?!?/p>

可以說,農耕時代的教育特征主要表現為:1. 知識短缺,教學內容可選擇性少,信息完全不對稱;2. 很少人有機會接受正統學校教育,高昂的“束脩”使得教育只屬于社會上層家庭的孩子;3.教育是傳道授業,所謂的“政教合一”,實則為統治階級服務;4.學習內容單一,以誦讀經書為主,高級私塾的教學方式會有思辯和對話;5.老少同堂,為科舉考試而學;勞動技能等往往無法通過正統學校學習,而流于民間。

工業時代的教育特征主要表現為:1. 大規模生產相適應的大規模教育模式,使得學生培養成為流水線上所需要的產業工人和管理職員等;2. 最重要的知識來源于社會最需要的知識,信息仍然處于不對稱的階段;3. 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系統性教育;4. 教育變私塾授課為班級授課制;5. 教師開始只教授單一的專門學科。

針對這些問題,曾祖父在提倡教育改革的同時,“農民化”地走向鄉村,親身躬耕于鄉村教育,創辦了“曉莊”“山海工學團”和“育才學?!?。例如曉莊,其目標為健康的身體、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為“化農民”及喚醒農人,為能讓農人接受教育,他把當地農人生活所必須的勞作與教育進行有機結合,通過開展“農事教學做”“手工教學做”“藝術教學做”“醫療衛生教學做”等一系列的“教學做”活動,幫助農人解決生存需要的問題,使得農人們愿意讓孩子就讀于曉莊。同時,在勞作之余,舉辦耕牛比賽、譜寫“鋤頭舞歌”等歌曲,以豐富農人的精神世界,農人們自然而然地愿意為曉莊出力。因為經費不足等原因,曾祖父招聘木工、瓦工等,在低成本建造學校的同時,鼓勵學生,甚至農人一起積極參與學校的建設,例如,建造犁宮、黃金世界(廁所)等。此外,為更深入與農人們結合,曾祖父還開展了“會朋友”的活動,讓教師與學生輪流參與到農人的農事中,也實現了鄉村教育的三個跨度:1. 使得師生能夠了解并熱愛鄉村教育;2. 對鄉村教育有信心、知道鄉村教育要了解農人們的切身利益;3. 對自己所從事的鄉村師范事業感到自豪,知道鄉村教育與中國乃至世界的關系。此外,曾祖父在辦學中,通過開設早會、午會和晚會,讓學生的智力水平不僅取決于教師的智力,更是群體智力的疊加。

曉莊師范學校系統圖

農事教學做

醫療衛生教學做

藝術教學做

手工教學做

再例如,在創辦山海工學團之前,在流亡日本期間,曾祖父通過調研發現當時日本強盛的原因源于其強大的工業和科學技術。之后,他在《古廟敲鐘錄》中構建了自己想創辦工學團的設想,將農耕化的鄉村教育逐步走向工業化、科學化的鄉村教

他所構建的不僅是結合當時中國所處的農耕時代的教育,也是結合當時世界所處的工業時代的教育,更是結合我國國情和面向未來的教育。育,體現了從學校教育走向社會普及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變革。結合當時的國情,和曉莊類似的是,都是鄉村教育,每到一處的辦學,他總是先感化農人,通過科學的方法開展農事活動,在獲得農人們信任的前提下,打下開展鄉村教育的群眾基礎。其培育目標為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但與曉莊不同的是,工學團不僅有常規的農事活動,例如木工勞動、建立鋤頭隊等,他把農事與生產更為系統地結合,開展棉花工學團、勞工幼兒團等,提出要有普遍的生產訓練,相類似的還有軍事訓練、識字訓練,更擴展了科學訓練、民權訓練和生育訓練。結合當時的國情,他將學校概念模糊化,逐步形成以個性化和創新為培育目標的萌芽。通過“小先生制”,邀請行業泰斗,把教育與國家、民族建立起聯系,將連通性、開放性、去中心和分享主義構成一種新的開放的學習環境。在工學團期間,曾祖父主要完成了以下幾點的教育變革:1. 將教育功能不斷調整;2. 教學技術不斷進步,如學習無線電、播放電影和教育車下鄉等;3. 生產工具的革新促進體力的逐漸解放,如使用抽水機灌溉等;4. 思想的躍進,如從曉莊的默許進步青年活動到工學團的同意建立中共黨組織和投身人民救國會等;5. 及時調整學校的形態,如由學校教育調整為社會團體。

山海工學團一覽表

張勁夫等商量抗旱

山海工學團的辦學宗旨

小先生教老太太

普及教育車下鄉

育才學校組織圖

舞蹈組

1936年至1938年的兩年時間里,曾祖父出訪了28個國家和地區,這段經歷給予他新的辦學靈感,對他的教育思想又產生了新的啟發。其目標是“培養人才之幼苗”,“引導學生起來做追求真理的小學生,做自覺覺人的小先生,做手腦雙揮的小工人,做反抗侵略的小戰士”,成為抗戰建國之人才。我認為育才學校是曾祖父短暫生命中所辦基礎教育的最高版本??梢哉f,傳統的農耕時代教育和工業時代的教育往往是扼殺孩子們的個性,無法實現自我。育才學校讓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差異得到尊重,潛能得到釋放,創意得到發展,促進了學生多樣化的成長,育才學校是曾祖父構建未來學校的基礎版本。一直以來,曾祖父試圖證明學習不僅要奮力解決生存的需要,更是體現了學習是為“生活需要”“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育才不僅包含了原有的“勞動教育”,更發展了“美育”,例如舞蹈組、繪畫組、戲劇組和音樂組。此外,還有具有通識和科學教育功能的社會組、文學組和自然組。育才的個性化教育讓每一位孩子成為他可以成為且也想成為的自己,甚至是能幫助他人成才。我認為,這還體現出曾祖父對生活教育更深的理解,即“適應社會、學會生活、改造社會”,讓每一個孩子感受到知識和生活的聯系,以孩子為主導、深度參與學習、發現學習樂趣、積累失敗和成功經驗,進而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和國家所需要的棟梁。

從曾祖父陶行知先生上述辦學的行跡中,我們可以探究出他心中所向往的教育特征為:1. 為立國之本,一流國家需要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需要一流的教育家,同時,一流教育家成就一流的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的國家,而一流的教育家需要成長型思維模式,需要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認知架構;2. 關心國家和時政,個人與國家形成共同體,學習內容應結合國家的發展,使得人人懂得“我是一個中國人,要為中國作出一些貢獻”;3.生活教育,根據實際生活,通過勞動教育使得人人具備生存的能力,再把精神與物質合一,“如果我們手中有兩塊面包,一塊面包用來充饑,還有一塊面包留著,用來換取水仙花”;4. 人本主義,尊重學生個性(好奇、好玩、好勝),讓孩子們成為教育的主體,快樂的學習,以促進學生的多樣化發展;5. 關愛大眾,樂于奉獻,課堂之余,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為有需要的人送去溫暖和幸福,以達“捧著一顆心來 不帶半根草去”和“愛滿天下”之精神;6. 學會學習,通過深度學習,以獲得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習的動力,“在勞力上勞心”“教學做合一”,以達“求真”之功效;7. 實現自我,通過開展美育等教育,使學生能成為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甚至能成為“無我”之人;8. 學會聯合,教育應結合社會的發展,學校應致力于聯合各方優質資源,以達“社會即學?!敝δ?,學生應以小組合作來探究和解決問題,教學需要教師的經驗,但更需要群體智力的疊加;9. 行知合一,要“敢探未發現之新理,敢入未開化之邊疆”,更要學會反思,以獲得我們前進的精神動力;10. 自我顛覆,教學內容和供給方式需結合技術不斷變革和優化,要擁抱變化,擁抱新技術,理解“仿我者死,創我者生”、創造才是最重要的力量的道理。

自然組做實驗

音樂組

農耕時代和工業時代的教育,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其不可磨滅的作用。時代在變,教育需要革新,甚至需要做出顛覆性的變革,曾祖父陶行知先生的辦學行跡其實已給我們當下教育提供了范例和啟示,雖然他離開這個世界已經75年,但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依然在中國大地上熠熠生輝。通過本文,筆者也是拋磚引玉,希望廣大的教育工作者能夠辨證地看待教育發展史,吸取其精華部分,以謀求新的突破和發展。

猜你喜歡
曉莊曾祖父農人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作品選登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作品選登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布面油畫作品選登
南京曉莊學院手繪作品選登
我的曾祖父
裝傻的曾祖父
黑暗之光
黑暗之光
農人碎碎念
農人碎碎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