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個回歸”視角下的高教文化策略研究

2021-03-13 23:23張毅華祁保華魏源
藝術科技 2021年19期

張毅華 祁保華 魏源

摘要:中國的高教文化建立在人的自律自強基礎上,“四個回歸”作為高教文化策略,既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又遵循教育內部關系規律,更提出了高教文化的融合機制。高教文化賦予人本價值、喚醒社會意識、奉獻聰明才智、激勵文化傳承,這就是高教思想的常識、本分、初心、夢想?!八膫€回歸”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教文化選擇的政策性綱要,在中國高教的理論范式上是一個重大突破。

關鍵詞:“四個回歸”;人本歸屬;文化機制;高教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9-00-04

1 問題的提出

高教策略,顧名思義,一般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制度設計、體制命題、體系性治理層面提出的理念和措施。2018年底,為全面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緊緊圍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大學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新時代高教40條”)。陳寶生部長于2018年6月21日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題為《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的講話,提出了“四個回歸”的高教思想。簡言之,高等教育要“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

“四個回歸”著眼于高教內涵,即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路徑選擇,突出人才培養的內外機制,以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八膫€回歸”探討的是學風、教風、研風的高教常識,學以致用、學以創新的高教本分,推進社會與國家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初心,以及實現偉大復興的文化夢想[1]。因此,我們提出“四個回歸”之高教文化選擇研究,既是高教文化傳統價值觀的延伸,又是社會主義高教人才核心觀的體現。

“四個回歸”高教文化內涵有四個關鍵之處:一是立足于自律自強的勤奮學習,二是傳承時代精神的文化本分,三是學習目標、過程評價、結果考核等實操環節,四是形成具有文化影響力的教育成果或產品輸出?!八膫€回歸”不僅是人才培養的指導性文件,更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高教文化選擇的政策性綱要?!八膫€回歸”總體上提出了一種戰略思想,即將人才培養投放到時代的需求上來確認選擇機制,從而使未來高教達到新高度。因此,新時代高教40條旨在發出時代的號召,進一步激活高教自身文化優勢,在新的文化選擇上,展現中華民族凝心聚力的文化智慧。

“四個回歸”不僅僅是知識體系的兼容性基礎,更是應用型高教制度的升級。從最早的圣賢之學、君王之學,再到春秋時期的私學,直到現代學術組織、科技體系的出現,可以得到一條清晰的高教文化發展路徑。高教文化作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為、主動行為、認知行為,在高考制度上強化選擇與分化,然而這種分化如果沒有具體的“回歸”路徑,勢必導致考試定終身的“教育斷層”。這個斷層在學生教學層面、教育形態層面、傳統文化層面甚至微觀到學業管理層面,都會導致教育制度的“塌陷”??傊?,“四個回歸”作為新時代高教所提出的文化路徑是符合當前教育發展規律的,將人才分類分層與教育文化選擇機制相結合,深挖內涵,無遠弗屆。

2 理論依據

高教文化選擇,首先基于以人為本的文化思想。人為社會之本,也是教育之本。與此同時,教育是建立在人的自律行為上的,沒有自律就沒有自知,沒有自知,教育的“本”就缺乏推動力、建構力、傳承力?!叭Α比笔?,教育的現代化就只是一個外殼。其次,本科教育是一個國家高教的基礎,基礎性的“回歸”不僅僅是知識體系的兼容性基礎,更是制度性的升級。高教現代化或者高教制度升級,是寄寓在國家整體發展的架構中的。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化大國,并逐漸步入工業強國隊列,現代化與小康社會融合,產生了大量的高質量教育需求,這是一條高教常識的理論思考路徑[2]。從常識和本分看,中國高教的中國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律與文化自覺,但目前我國高教還沒有為高質量教育需求建設好一整套完備的體系。

古代國家專設機構和朝廷學府制度一體,形成了社會政治文化在自我、他我、自然的文化建構,歷代統治階層通過思想強化,為中國社會創設了政治與教化、法律與道德、國家與禮制和諧一體的文明形態。高教文化中既有體現歷史文化的方面,又有關注現實、展望未來、胸懷天下的主體價值。這源于中國文化中蘊藏的“務實自律、關懷社會”等人生信條,其長期作為維系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紐帶,鑄就了中國高教文化特有的思維方式。因此,在任何歷史背景下,盡管舊的國家體系會“禮崩樂壞”,但并不影響新的道德責任體系和新的國家科教、教育文化體系的融合。

近年來,西方理論秉承的中心論在教育建構、場域主張、文化移植上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一部分學者甚至試圖用西方理論解釋我們的文化選擇。我們的教育決策層提出了令人振奮的戰略規劃,但如何從高教實踐闡釋我們自己的高教文化還有待探討,而“四個回歸”則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理論嘗試[3]。從具體分析來看,“四個回歸”最早是國家總體教育方針部署的工作思路,最終上升為國家教育策略和文化理論,即新時代高教40條,這一理論從根本上體現了我國高教理論特色,同時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文化特色。新時代高教40條將人的自律自知通過社會應用的外部挑戰,將人當作教育的載體,建構外部世界對人類文明的支撐,從而在文化信念層面引導勞動人民創造美好世界,這便是本科教育的初心。從研究基礎上看,高教的夢想模式是一個整體建構的歷史模型。傳統高教思想的圣賢文化是古代高教的方法論,也是古代高教的文化論、機制論。馬克思指出,“人類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因此,高教的夢想是尋求“最優的人本模式”“最佳的認識系統”“最契合真實命題的高教界定模式”“最能接近人格建構的方法體系”[4]。今天的我們不能用古代的高教思想否定現代的高教思想,也不能用現代的高教理論否定古代的高教理論。和諧務實,唯物創新,中國高教思想的發展是一個不斷進步、創新和突破的過程,從而形成在制度環境、經濟能力和社會信念系統中不斷發展的“古今共談”。

3 策略意義

3.1 傳承高教革命精神,建立高教文化新高度

匯聚百川,高山仰止;千年風范,萬世之德。高教文化自近現代以來實現了從古代君王體系、經史體系、師傳體系、教育體系向現代文化復興、學校教育、師德傳承、科技文化的轉型,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及學校育人基地、師德建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和諧等諸多方面產生了重要的應用價值,這也是百年高教在人文科學上有重大貢獻與突破的體現。

與此同時,長期以來我國高教前輩樹立了紅色信念與民族自強的典范,高教系統每年度都會評選出“教書育人楷?!?,目的是傳承這種自信自強的高教精神。站在新時代偉大復興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應回歸常識,力求從自己的高教文化中尋求文明振興。我國高教體系一級學科有一百多門,無論按照工科、理科還是按照文理分類,高教文化組織囊括的基本人文觀、社會觀、自然觀都與我們的文化典范傳承有關,每一個育人體系的背后,都離不開一代代知識分子的創造性勞動和聰明才智,“四個回歸”最終凸顯了我國高教文化的鮮明特色。

高教文化是一個國家最鮮明的鏡像。我國自高等教育建立以來,經歷過高教文化多種形態的更迭,逐漸突出高教社會經濟的“應用型”文化機制。高教與產業體系如果要深層次建構文化鏡像,打破其教育形態的差異,就要從應用的知識概念、范疇之中重新尋求其應用文化內涵。借助高教文化界面的多方面呈現,通過課堂、網絡、實踐體系,很多先進的專業領域進入青年人的視野,在這種“混合學習”的整體改革中,通過學習模擬進一步介入新時代的創新。

高教文化也是一種現代制度體系。不管是考試制度、學科制度、管理制度,還是產業制度,無論從哪一個角度而言,高教文化都需要尋求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直觀形式來描述抽象的社會形式,這有利于建構其與教育體系的參照?!半p一流”與“應用型”都是高教文化,二者都致力于解決評估內容中需要有所突破的問題,從而進一步突出高教文化的影響力。顯然,過去提倡“一心只讀圣賢書”,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禮儀之邦,宗族之制,農耕之本,形成了類物比德的主體以及唯物共存的樸素生態哲學體系?,F在,高教文化來自新的科技生產與文化產業,自律自強的文化價值更加凸顯,更需要符合文明形態的自覺與教化?!八膫€回歸”清晰表達了這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從而達到“萬物皆備于我矣”的境界(《孟子·盡心上》)。潛心治學、工匠治藝,高教文化要隨時反映人類進步,耦合到天下之大同的制度文化,承擔天下興亡的文化命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高教文化是建立在不斷自我教育、自我革新、自我革命的基礎上的,這是“四個回歸”的強有力支撐。

3.2 形成中國高教文化話語體系,匯聚凝心聚力的高教文化

我國的高教文化具有扎實而深厚的傳承體系,也具有優秀的人才培養機制,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相互銜接和轉換是我國高教文化面臨的新課題。我們的高教楷模范式是在國家民族重大歷史選擇中涌現出來的,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精神旗幟。我們要將這種文化傳承與教育傳承融匯起來,回歸學習與研究的過程中,從而全面建構高教文化話語權,進一步轉化為成才機制。榜樣的力量是可以復制、轉化的,這才是高教的文化。這樣的“自”,才是本分的“自”,這樣的“強”,才是本分的“強”。在實施路徑上,我們的大學要匯聚“知識群體”,強化高教文化生態,回歸教授文化本分。教授群體的育人生態是高教文化的重要載體,當代大學生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對百年高教發展缺乏系統了解,對百年奮斗到百年夢想的代代傳承認知不夠深入,這導致其對高教核心價值與民族文化生命力認識不清[5]。傳統文化思想蘊含的方法論,突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導向,但現代高教文化恰恰是建立在科技探索的問題意識之下的,因此,高教文化的本分盡管對“985”“211”“雙一流”十分渴望,但因缺乏強有力的轉化機制,不能把高教文化的硬件轉化為文化的生態,盛名之下難副其實。更何況現代高教是基于制度體系培養人才的,通過平等的機制實現文化上的回歸,因此,更需要把優質資源轉化為制度文化、管理文化、師生文化、課程文化,以達到高教文化鏡像學與教的融合。

回歸本分就是融入文化鏡像。高教國家制度體系的界定涉及復雜的教育理論?,F代高教公共體系關注的是教育激勵、振興理想,注重完善高教公共體系內在機制,探索高教公共體系的規范訓練。隨著條件改善,高教公共體系設施逐漸完善,為師生提供優質高效的高教公共體系與公共服務,是高教文化本分基本理念的應有之義,也是高教文化的基本職能,這是本分在“文化體系”中的屬性概念?;貧w文化才能回歸本分,回歸本分才能建構文化。

回歸本分建構文化是高教發展的特有規律。從高教創新的視角來看,高教體現的是“最優的價值解釋評價”[3]。我國從禮教文明過渡到現代工業化基地模式,在改革開放后的短短幾十年間就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歷程,這就進一步對高教提出了“解放思想”的要求,即“高教回歸知識融匯與建構”是客觀存在于學習活動中的組織教學,這是“混合學習”的邏輯起點。反之,如果我們接受的僅僅是教學,我們的眼光就停滯在知識體系本身,最終僅將學習開發作為認識的終極目的,顯然,這既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也違背了辯證唯物主義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定義。

3.3 打造高教知、情、意、行的文化特色

高教文化是建立在學校整體風貌,或者某專業、學科影響力的基礎上的,因此,高教文化具備一定的傳承特點,傳承缺失或中間斷層都是高教文化建設中的重大問題,需要集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形成高教文化傳承,合力作戰是重要舉措。從高教教育體制上來看,形成文化混合式環境下的“最佳的認知系統”“最契合真實命題的學用對應模式”“最優的文化價值選擇以及歸屬”,這是我們從進入一所學校到完成階段教育的完整體驗[6]。炎黃以來,三代經史、漢唐立制,我們的文化歸屬于共同的教育路徑。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高教秉承新的文化理念,開始探索符合自身發展規律的高教文化,高教整體戰略思維一直沿用到今天,我們所持的觀念、原則、方法、范疇開始逐步進入自己的人才文化層面,從人才戰略回歸到人才培養的高教文化生態。教學也力求突破混合式環境下課堂、網絡、實踐教學的固有模式,進一步挖掘中國傳統教育文化的深厚底蘊?!盎貧w初心”就是回歸“知、情、意、行”,而研究“知、情、意、行”,則維系了國家民族文化傳承與認同。在不斷變化的歷史形態中,形成共同的社會觀、教化觀,這種學術取向是中國知、情、意、行文化策略的源頭。

一個國家要強盛,要變危為機,要突破百年變局的困擾,人才是根基。國民要有信仰,民族一定需要一種奮發激昂的思想體系。處于歷史交匯期的高教發展最需要的就是形成人才思想隊伍的快速反應機制,建構一支思想敏銳、道德美好、勇于創新的人才隊伍,尋求我們認為值得去做、能夠去做并且有意義的事去做,從而為建設現代高教奠定堅實的文化根基。

3.4 中國特色的高教文化展示與應用

高教文化被賦予現代教育內涵,向學校教育延伸,形成中國高教的文化風格。中國高教道德風格結合學者的沉淀,實現知識分子對自我認知的角色轉變,即從“小我”向“利他”學術道德的提升,讓學生在文化傳承中重視高教文化生活的技能與涵養。中國人歷來習慣將天時、地利、人和納入同一個結構范式之中,致力于建立其感應相當的整體聯系,尋求其同步運行的共同規律。中國高教本身具有自身文化理想,并把這種文化的整體聯系和共同規律看得比個體更重要,同時認為個別事物只有置于這種整體聯系之中才是合理的、完美的。為此,我們的專家隊伍、學科隊伍、高教資源都建立在傳承高教楷模的育人機制上,把高教文化作為今天的育人原則,內修道德,外研科技,培養出一大批當代文化精英??梢哉f,幾乎每一所高校背后都有自己的大師傳承。因此,回歸夢想才是高教文化的本質。

人類需要夢想,人類需要文化。制度的合理性取決于建構的思想性,而建構的思想性恰恰是文化發展的源頭。高教文化不僅存在目的理性領域,在社會領域同樣存在著一個認識體系,甚至在個人社會體制的領域中,在實踐知識、交往行動和依照共識調解行為沖突的領域中,也存在文化的認識。高教文化反映在混合學習形式之中,即反映在新的學習關系中,而且,只有基于不同的個體,這些學習過程才可能使新的生產力被使用。合理性結構作為一種體系性存在,反映了文化的整體性,而整體的合理性則是高教思想的制度傳統。所有這些理論的邏輯梳理,恰恰在于我們的中國文化傳統,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命題?;貧w夢想,則說明我們的文化是人類的福祉,反之,則不足以說明我們的高教文化可以回歸人類的夢想,而只能說是一種權利或者能力。因此,回歸夢想是高教文化的核心內涵。

4 結語

基于“四個回歸”高教文化的四種路徑。

首先,高教文化作為我國文化戰略,是我國整體文化建構的重要一環,因此“四個回歸”高教文化體現了“四個意識”與“四個自信”,預示著我國高教發展模式正在發生重要轉變?!八膫€回歸”作為新的高教文化“范本”,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人們的觀念和理念將隨著社會關系、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教育外部規律制約著教育內部規律,教育的外部規律只能通過內部規律來實現”。教育通過培養人才對社會發展作出貢獻,培養人的教育活動,要遵循教育自身的內部規律,又要受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所制約。因此,不顧社會的條件與需要,就教育談教育,或者不顧教育自身的規律使教育商品化,都是違反教育規律的?!八膫€回歸”構想,既遵循教育外部關系規律,又遵循教育內部關系規律。

其次,“四個回歸”突破了狹義的高教文化活動場及生態場。網絡空間、文化同心圓、中國特色,正在形成越來越鮮明的文化體制。以往,研究者基于每一個學校都具有深厚的傳承文化,從而確認每一個學校的文化傳承體系,并將其確認為建構新時代高教文化的重要力量。新時代高教40條提出“四個回歸”,研究歷史交匯期的基礎重構,體現了中國古代高教思想與現代文明特有的契合優勢?!八膫€回歸”充分利用歷史交匯期的高教戰略契機,既符合國家基礎性建設的需要,更突破了高教文化示范引領的戰略性重構,最終實現高教文化的偉大復興。

再次,高教文化是深層次的制度建構,也是基于勞動屬性的文化建構。新時代高教40條提出了“六卓越一拔尖”與回歸民生、回歸社會、回歸制度、回歸創新的理念?!八膫€回歸”是我國科技、教育、文化體系走向獨立建構的重要依據,開啟了“四個回歸”理論下高教文化的新紀元。隨后在教育溝通、教師隊伍、課程建設等各個領域都引發了對“四個回歸”的思考。其關注“應用型”的學科或專業,造就了高教文化的“初心”模式。

最后,“四個回歸”突破了狹義的高教育人的常識。高教文化價值歸屬的前提是人的自我價值歸屬,黨的十五大為我們描繪了“兩個一百年”的美好藍圖,黨的十八大提出凝心聚力共圓“中國夢”,黨的十九大提出“兩個一百年”攻堅克難復興夢、強國夢。很顯然,任何教育都有其獨特的傳承模型,中國的文化傳承是集中在人的歸屬上的,因而教育在承擔傳承的“道”,同時也在實現共同的文化歸屬?!八膫€回歸”對高教文化歸屬的闡述,刷新了高教作為教育體系內置系統的說法。高教文化的價值觀是中華文化的集大成,這些都說明了我國高教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旺盛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陳寶生.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2018(5):18-30.

[2] 郭立場.“四個回歸”是本科教育的“定盤星”[N].中國教育報,2018-06-27(2).

[3] 史靜寰.“形”與“神”:兼談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之路[J].中國高教研究,2018(3):11-12.

[4] 孫玉清.“四個回歸”彰顯大學之道的時代內涵[J].中國高等教育,2016(21):1.

[5] 張繼龍,陳廷柱.大學的學院學術治理現狀及其改進:基于24所本科院校的調查[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38(4):94-100.

[6] 袁占亭.高等教育“四個回歸”的時代意義[J].中國高等教育,2016(23):17-21.

作者簡介:張毅華(1981—),女,福建南平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祁保華(1978—),男,山東棗莊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創新創業管理。

魏源(1989—),男,湖南湘潭人,碩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3146501908262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