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老齡化背景下延邊地區社區養老服務可及性研究

2021-03-23 09:23畢燁樸秀英
成功營銷 2021年8期
關鍵詞:養老服務社區

畢燁 樸秀英

摘要: 隨著延邊地區老齡化程度的加深,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面臨著更高的要求。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中強調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本研究通過訪談調查,發現延邊地區養老服務可及性較為良好,但受惠老人群體呈“階段性”特征。并且針對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深度老齡化;可及性;社區;養老服務;延邊地區

1 引言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延邊州總人口中,延吉市60歲及以上人口比重占22.2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比重達14.82%。延邊州地區老齡化態勢持續升溫,已進入深度老齡化時代。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隨著養老服務覆蓋面與覆蓋內容的擴大,層次化、多樣性的需求與高標準、高質量、高效能的供給之間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對此,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解讀中強調“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

國外關于“可及性”(Access)的研究最早見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中的公共衛生服務領域。Andersen(1968)首先從“對衛生服務的使用”的角度出發,構建了一個衛生服務利用行為模型。Panchansky和Thomas(1981)將“可及性”定義為“患者與衛生保健系統的適配性”,從可獲得性、空間可達性、適切性、可負擔性、可接受性五個訪問維度出發構建了一個患者滿意度問題模型。其后David H.Peters(2008)從較微觀的層面分析衛生服務系統與患者衛生服務利用的“適合度”,構建了一個衛生服務可及性概念框架模型。此外,可及性概念還被應用到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教育、養老服務等領域,但總體而言,這些研究基本上沒有跳出衛生服務可及性的概念框架。

國內的公共服務可及性相關研究多建立在西方研究框架基礎之上,較為典型的多從“匹配”角度出發,如王振振、雍嵐等人借鑒David H.Peters(2008)的框架,將“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可及性”定義為居家養老社區服務與居住在家庭的老年人之間的匹配程度,從而拆解老年人需求并圈定對應服務? [1]。雍嵐、王振振等人借鑒Panchansky和Thomas(1981)的框架,考慮到老年人生活需求的特殊性,從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文化娛樂、精神慰藉四個方面的服務內容進行剖析? [2],最終分解為23個三級指標,同時引入李克特五點量表法,在衛生政策研究與和教育政策研究中,可及性評價是一個較為成熟的服務評價框架,有鑒于此,可及性評價我們衡量養老服務質量水平、制定改進養老服務政策的關鍵環節。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研究法和訪談法。首先,通過文獻綜述,從代表性的本土可及性框架維度出發,對養老服務服務中心的考察和訪談了社區相關負責人、老年人群體。

研究工具方面,根據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會議精神強調“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可及性”的文件精神建構了分析框架。本研究中選用了Panchansky和Thomas(1981)的理論框架,探究社區養老服務的“可及性”問題。

訪談地點選擇了延吉市規模最大的Y社區養老服務站。Y社區養老服務站自2012年成立以來,在2015-2017年發展最完備時,配備有共計七人打理事務,但如今服務站只剩兩名工作人員??傉嫉孛娣e1247平方米,老年人實際開展娛樂活動的場地面積為99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每周上午二樓老年興趣協會自由組織活動、工作日每天一樓體育活動區全天候免費開放。

3 調查結果

3.1 可用性

可用性是指居家養老社區服務資源的類型、數量與老年人所需要的類型、數量之間的關系,主要衡量社區提供養老服務資源的能力。涵蓋諸如社區網點服務人員數量、服務設施數量、服務內容種類、上門服務人員數量、上門服務內容種類、可租賃的服務設施數量等方面。

網點服務人數縮減,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善。服務內容中,生活照料方面,2017年之前服務站有送餐服務,一餐10元左右,可包月送上門,服務站通過“三區計劃”,在民政與當地體彩福利彩票公益基金支持下,與小棉襖家政公司合作簽約三年,后只試行兩年半。醫療護理方面,2019年之前在老年人活動中心專門設立了衛生診室,并抽調名老中醫免費坐診,平日的看診僅限于把脈、針灸,由于硬件條件使得其他治療難以付諸。存在醫療需求的老人向社區醫院轉移,大部分享有免費定期體檢。此外服務站配有一套市值約60萬元的心電設備,主要面向行動不便、就近在社區體檢的老人。文化娛樂服務方面,服務站開設的活動包括不限于舞蹈、樂器、攝影、書法、繪畫教學、廣場舞大賽、乒乓球、臺球、健康講座等內容。精神慰藉服務方面,對一些計生、民政登記的個案開展定期的上門探望、陪伴服務,同時社區也會不定期地探望孤寡老人、貧困戶等。社區上門服務、上門服務人員方面,Y社區聯合有三支專業志愿服務隊、九支綜合志愿服務隊精準對接居民需求??勺赓U服務設施暫無。

總之,2017年之前的Y社區養老服務站的服務可用性較高,基本涵蓋了諸方面需求,但后續因為資金不足及人才短缺問題,服務的規模體量逐漸縮減。上門服務、租賃服務等滯后發展。服務站基礎設施建設充足但使用不能最大化,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養老服務領域 “重設施、輕服務”的現狀。

3.2 可達性

可達性又稱地理可及性,是指從距離、時間和交通成本方面考慮居家老年人住址與社區網點所在地之間的關系。多數社區與養老服務網點皆為一體化辦公,但Y社區養老服務站辦公區與服務區獨立,對于老人,到服務站的距離即是家到社區的距離,但礙于訪談樣本分布于已經抵達并活動在服務站的老年群體,對可達性欠缺進一步的精密化考量與評價。

3.3 可負擔性

可負擔性是指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價格與老年人支付能力之間的關系,主要衡量老年人對價格的負擔程度。涵蓋了諸如對社區生活照料服務、醫療護理服務、文化娛樂服務、精神慰藉服務、上門服務的費用的可負擔度等方面。

自從服務網點成立以來,所提供的各種服務價格來看,即便收費、會普遍低于市場價格,以目前開展的活動種類及規模來看,老人幾乎不用負擔任何服務成本,其服務可負擔性不是很重。

3.4 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是指老年人對居家養老社區服務供給方提供的網點和上門服務做出的心理反應,主要衡量老年人對服務的接受程度。關于社區網點環境、服務的接受程度,一位常打乒乓球的受訪老人的陳述如下:

“我覺得社區現在在文化娛樂方面提供的服務已經很好了,我只有一個小小的建議,就是目前Y社區的這些乒乓球場地啊、臺球場地之類的,每逢節假日和周末這里就會關門,讓我們這些老人都不知道去哪里玩了。我就是希望能夠延長一下開放的時間,讓我們不管什么時候都能夠來這里”。

可接受性方面,受訪老年人多對服務站環境及服務表示相當大程度的尊重與接受,當問及其他需求或意見時極少有老人提出服務站供給清單以外內容的相關建議,顯然老人的認知需求主要是建立在社區既有的服務種類上的,但接受意愿較高。

3.5 可適應性

可適應性是指老年人對所享受養老服務適應程度的自我評價,主要衡量老年人對服務項目的滿意度。涵蓋了對社區提供的各方面服務的滿意度。

總體來說,社區服務老年人評價比較滿意,其中對于醫療護理方面(主要為免費體檢)及文化娛樂活動相當滿意,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相對較弱。

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傳統消費觀念影響,老年人不愿意花錢購買生活照料服務,或者對于收入較低的老年人來說,生活照料服務價格可能偏高;二是在收入、生理和思想的限制下,老年人對于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求相對較弱,導致精神慰藉服務需求尚未充分顯現? [3]。

4 結論

綜上分析,Y社區養老服務站提供的服務的可用性中等偏上,但仍存在如服務對象狹隘:家政公司解約后社區的上門服務僅限于計生、民政部分名單老年人或特殊情況人員;宣傳輻射影響局限,部分服務種類尤其是文娛活動組織起來消息難以盡覆蓋;客觀衡量網點地理可及性框架有待商榷,可能存在服務供給與需求空間錯位、資源緊缺與浪費并存的問題;可負擔性方面,受訪老人的生活成本主要集中于醫療開銷方面,而接受其他服務的成本幾乎為零;服務可接受性和可適應性方面,現有的服務中上門服務及相關服務缺失,其他操作簡便,老年居民表現出的意愿多為文娛、餐食等方面需求,但我們應當警惕的是,在需求較弱的情況下可能呈現出可及性“虛高”現象,即“低需求、低供給、高可及性”。除此外,接受養老服務的受惠老人群體還呈現出一種“階段性”特征(即指活躍于服務站的老人的人群面貌每兩三年便發生極大改變,推測為前一批老人陸續因身體年齡原因、患場疾病、死亡等放棄按照以往頻率抵達服務站接受服務)。針對以上問題,提出如下的參考性建議。

第一,簡化合并社區服務項目的審查制度,破除體制機制創新滯后。以審計制度為例,報銷對活動經費的審查尤其嚴格,甚至發揮出了影響決策人裹足不前的反面作用,而這是需要對政府流程再造、精簡手續完善審查制度的。負責人談到:

第二,改善并解決服務人才隊伍建設。以人才選調為例,社區在屢次向街道申請人力的情況下街道遲遲派發不出人才,固然與人才的儲量不足有關,這個可以通過定向幫扶,專題培養解決,組織相應專家“下去”對具有共性問題的相鄰地區進行定向輔導,針對短板,濟困解危,幫助基層解決某一方面工作的人才急缺問題。但Y社區養老服務站人才調撥不及的關鍵之處在于編制問題,即公務員的編制問題,越到基層比例越失衡,選派難度較大,這是與體制機制息息相關,并扎根于人們價值觀當中且互為因果的。

第三,動員社會組織的參與,提高社會資源的整合力度。社會合力參與不足,以往服務站繁榮時期,在政府出面支持的牽頭作用下,數量、實力相當的家政公司、保險公司、愛心理發點、Y社會工作服務中心、G街道? ***志愿者協會等志愿者組織紛紛與養老試點合作,但在資金源頭收緊后隨即紛紛解約或“不復繁榮”,致使負責人以法人身份集資以維持多余開銷運轉,是否基層組織可以在合理范圍內不依賴或少依賴政府財政支持而自行適度接受部分商業合同以開大資金源頭,形成社會合力有待商榷與實踐。

參考文獻

[1]? 王振振,雍嵐,王樂.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可及性評價研究——基于蘇州市的調研[J].人口與發展,2016,22(03):90-99.

[2] 雍嵐,王振振,張冬敏.居家養老社區服務可及性——概念模型、指標體系與綜合評價[J].人口與經濟,2018(04):1-11.

[3] 安體富,任強.公共服務均等化:理論、問題與對策[J].財貿經濟,2007(08):48-53+129.

[4] 代佳欣.西方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研究:分析框架及比較[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20,22(06):85-95.

[5] 代凱,郭小聰.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概念界定、研究進展與未來展望[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20,13(04):68-75.

[6] 鹿瑩瑩.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可及性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18.

[7] 趙子昕.西部邊疆民族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可及性存在的問題與提升路徑[D].內蒙古大學,2020.

猜你喜歡
養老服務社區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影像社區
高職高專院校養老服務類人才人文素質的缺失及對策
影像社區
煙臺市加快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探析
2015影像社區
酷品社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