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

2021-03-24 14:12林燕敏
科學與生活 2021年29期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職業教育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考驗著職業院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人文素質教育作為檢驗技能型人才的金鑰匙的今天,人文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探討了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以及如何在職業院校對大學語文的進行改革,使之更好地為素質教育服務。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作用

在新時期的教育發展下,隨著教育部的教育改革、考試改革,職業教育迎來了職教的春天,開始進入職教的黃金期。在這種機遇之下,職業院校應該進行思考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才能更好的給國家、社會、企業輸送更合格的人才。職業教育應遵循教育規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發展主體,科學育人,深入地對人文素質進行研究和探索,培養國家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實現高就業率,完善每一個學生,使之成為新時期全面發展的人。所以,人文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就顯得格外重要。

一、職業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重專業技能,輕人文素質教育

20世紀80、90年代,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中,一度重專業,輕基礎,大學語文等通識基礎課程一度被邊緣化,很多的職業院校以"重視專業課程,強化專業技能"為由,很多院校的很多專業開設大量專業課,認為大學語文無關緊要而進行減課、停課。有的由每周四節語文課減為每周兩節,有的甚至不開語文課,此種現象比比皆是。實踐證明,無視大學語文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違背了人才培養的規律,學生不能得到全面發展。

隨著就業形勢的嚴峻,國家的用人制度體現出對人的綜合素質的要求已經越來越高,其中人文素質不可忽視大學語文中的人文素質教育讓我們重新審視它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從近年來的職業教育發展來看,大多重視專業技 能,重視專業技能考證,爭取畢業百分百上崗,提高就業率。但是在人文素質教育上卻很欠缺,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知識水 平較低,基礎學科為專業服務。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缺乏,導致文化知識基礎薄弱,審美鑒賞能力低下,思想道德情操不 夠。大學語文所包含的聽、說、讀、寫能力沒得到提升,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無法得到熏陶,大學語文蘊含的思政家國 情懷無法得以提升,學生意識形態薄弱,導致參加工作以后人際交往能力弱、溝通能力弱,自我意識比較強烈,不懂得為 他人著想,遇到挫折缺乏進取的意識,沒有積極向上的心態,心理受挫能力弱,遇到突發狀況不懂得靈活運用,不懂得提 高自我情商,最終即使具備了專業技能卻與社會格格不入,也難以服務崗位、企業、社會、國家。

(二)固守思維,缺乏想象力、自主創新意識

在多年的職業教育中發現,大多數學生缺乏想象力、自主創新意識,盲目追隨高等職業教育,人文素養教育模式,使得職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之間的天平出現偏差。對于學生的專業技能教育,沒有針對性的融入人文素質教育。往往學生具備了工作的能力,卻缺少了職業道德建設,在崗位上的創造能力有限。應試教育之下,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響,固守于掌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教育除了讓學生掌握有限的知識,還應拓展學生無限的思維,開發學生無限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二、人文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

當下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大數據時代對人才的要求,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技能型人才,必須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大學語文作為通識課程,教材中大量的文學作品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從鑒賞審美的高度,以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大大彌補職業教育中除了專業技能以外所或缺的人文素質。

(一)人文素質教育是檢驗技能型人才的一把金鑰匙

高職院校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已經成為企業的職業需求和人才競爭亮點,但職業院校學生素質的"短板"也成為學生就業后的一大問題。由于學歷層次偏低,職業院校學生缺乏自信,知識面窄,主動性不高,人文素質不夠。這些因素已經成為影響職業院校學生未來職業發展道路上的“攔路虎”。企業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評價不足之處來自學生的人文素質方面:做人做事態度不夠,敬業精神不夠,主動性不高等。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在職業教育中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在大學語文課堂中去影響學生,全方位提升學生。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技能和人文素質相統一,人文素質教育是檢驗技能型人才的一把金鑰匙。

(二)人文素質教育是提升學生就業率的需要

人才競爭激烈的今天,來自國家、社會、企業的壓力,學校在提升就業率方面更應該重視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只有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才能完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輸出,實現學生百分百就業,提高學生的就業率,提高學校的教育質量。

(三)人文素質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自主創新能力

縱觀企業用人制度和社會發展需要,現在的企業重視全能型的專業人才,職業院校應該在這樣的道路上為國家、為社會、為企業培養相應的人才。全能型的專業人才要求一個人具有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和足夠的人文素質。大學語文課程能夠在有形與無形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塑造學生的道德情操,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大學語文中的優秀文學作品為例,文學作品能在潛移默化熏陶學生的文學素質,能在鑒賞審美過程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自主創新能力。比如大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這樣的好作品。中國詩歌兩大源頭,一是先秦時期的《詩經》,情思融融,是情感美的記載,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如《詩經》的《蒹葭》,這首詩中描寫了詩歌主人公一直苦苦尋找、等待的"伊人",她"在水一方",她"在水之湄",她"在水之涘"。不辭辛苦"溯洄從之""溯游從之",苦苦地去尋找"伊人"。詩歌發揮極大的想象,想象"伊人","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伊人"是他苦苦尋找、等待的那個人,但卻苦于"在水一 方",表達出對伊人難得,理想難以實現的情感,似乎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流露出抒情主人公內心無奈惆悵,堅持不懈苦苦尋找。課堂的鑒賞分析給人以無限的想象與遐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促發學生的想象力,營造美麗飄渺的意境,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二如屈原、李白浪漫主義詩歌,詩歌中華麗形象的意象、瑰麗奇特的想象,將詩人自己的人格精神與詩歌中的意象、意境成功融合,自成一體,充滿神奇而獨具魅力的創造力。如大學語文中屈原的廣為人知的代表作《離騷》,這首著名的政治抒情長詩,用了大量華麗麗的形象描寫形成一系列的香草美人意象,突出屈原浪漫主義詩歌的特點。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在課堂上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文學作品中的想象極具形象的夸張,對學生思維具有開拓力、創造性。大學語文課堂的想象力學習既可以借助于文辭意象馳騁情思,又能誘發學生靈感的迸發,擦出學生思想智慧的火花。學生的創意思維可在以后工作中創造更多價值,思維開闊能更好地服務崗位工作。

(四)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形成堅定正確的人生信念和積極樂觀向上拼搏的精神

職業學校的學生生源來源比較多,類型比較復雜。有的是中職生通過3+x證書晉升大專,有的由于高考沒考好,與理想大學失之交臂,有的是在國家擴招政策下進入大學的社會人員,這些學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失落,失去了奮斗的目標;有些學生由于自身對學習沒興趣等因素。這些存在的現象,使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目前就讀的大學不理想,層次不高,導致他們自暴自棄荒廢學業。目前大學生年齡段以00后為主,這個年代的學生生活質量較好,憂患意識較少,自主意識較缺乏。在生活上、學習上受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因此使學生樹立遠大的志向、形成堅定正確的信念和積極樂觀向上拼搏的精神極為重要。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很大部分的文學作品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塑造、積極樂觀向上拼搏精神的影響和家國情懷的提升。如大學語文課程中,從戰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的《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學生能從屈原身上學習到堅持不懈的、上下求索的精神;從《長歌行》中領悟"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發出的時不我待的人生哲理,給當代大學生敲響警鐘,惜時、不荒廢時光,;從唐代詩圣杜甫的《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看到攀登頂峰的雄心壯志,感受詩人志存高遠、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爸锌缮钌铙w會詞人身處逆境屢遭貶斥而不畏懼不頹喪的樂觀豁達和坦然面對的態度,學生在課堂賞析詩詞的過程可在蘇軾身上學習到他的這種樂觀曠達、超然物外的胸襟,也讓學生領會他的不同于凡人的高尚的人生理想。

在大學語文課堂中,在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分析學習過程中,詞人的堅定的人生信念,高尚的精神追求必定會對學生產生共情共鳴。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形成學生堅定正確的人生信念和積極樂觀向上拼搏的精神。

(五)人文素質教育提升審美情操,提高藝術鑒賞力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人文素質教育中大學語文課堂在文學作品的學習鑒賞過程中充滿 無限的美。學習各種優秀的文學作品時,能給人帶來愉悅的情感體驗,這就是美感。比如大學語文教材中,寫人之美:有著"詩魔""詩王"稱號的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玉 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楊貴妃之絕美,有"溪頭臥剝蓮 蓬"的稚子孩童頑皮之美,有"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慈祥母親愛子心切之美。寫景之美:有王維《山居秋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有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大學語文中的傳統詩詞中有血有肉構成意象,意象營造出無限的意境,產生出作品的美學。學習作品輔助多媒體,為文學作品配樂、 配上相應的背景畫面,或分組開展詩歌朗誦會,或對話式角色扮演等形式融入于大學語文課堂中,這樣能更好的讓學生 得以共情,沉浸在優美的作品氛圍中,陶醉于文學作品的意境中,從而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文學作品是多姿多采的,這些作品在賦予學生美感的同時,還能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水平。有如北宋豪放派詞人蘇軾的詞氣勢磅礴、樂天曠達,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慷慨豪壯、家國至上,有"詩佛"美譽的王維的詩,盡是一片招魂幡,他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中意境高遠有禪意,也有如唐代田園詩派代表詩人孟浩然的隱居閑適、韻味深長。 因此,人文素質教育有利于提升審美情操,提高藝術鑒賞力。

(六)人文素質教育是人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人文素質已成為社會檢驗人才的一項標準,是一種內在的精神文明。職業教育中,學生的專業技能體現學生的專業水平,動手能力。人文素質體現學生的內涵。只有人文素質與專業技能并駕齊驅,才能成就一個個完整的具有綜合素質的專業技能型人才。人文素質教育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一部分,在學習中專業技能與人文素質一起配合,逐漸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學生的職業生涯的規劃,道德的提升。因此,只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才,才是國家、社會、企業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專業技能型人才。

三、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方法

(一)實現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緊密融合

培養有用的人才,而不是培養有用的機器人,是當下職業教育的目標。專業技能是衡量學生能否上崗的標準,然而文化素質教育卻是衡量一個人能否適應社會生存的一個標準。重視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審美情操,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才能更好的去服務社會。

(二)重視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學的地位和作用

大學語文課程是人文素質教育的載體,承載提升學生內在涵養,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提升。改變職業教育重視專業技能,輕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做法。相應地,大學語文也要與時俱進,在課堂中融入思政課程,根據各個專業的學生設置適合各專業的教學設計,讓語文課在達到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同時,服務于各個專業,讓語文課程滲透到每個專業領域,使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學在職業教育中提高學生的人文底蘊,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高度。

(三)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在職業教育中,學生的知識水平普遍較低,需要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根本措施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需要提高課 堂的教學質量。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倡導快樂課堂優質課堂,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來,讓學習質量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1]徐中玉.大學語文(第三版)[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紹龍寶.人文素質教育使大學生走出價值困惑[N].中國教育報,2004-06-05.

作者簡介:林燕敏,女,廣東惠州,中文助理講師,主要從事大學語文、大學生家國情懷教育及應用文寫作教學工作及研究。

猜你喜歡
人文素質教育大學語文職業教育
2019年成人高校專升本招生考試模擬試題 大學語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專升本招生考試模擬試題 大學語文(二)
山西省2018年專升本選拔考試 大學語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學校專升本招生全國統一考試 大學語文
人文素質教育視角下醫學生道德行為習慣培養研究
“動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養路徑研究
論七年一貫制體系下本科學科建設中職業教育的重要性
芻議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PLC應用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