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林城市建設中廢棄礦山恢復模式與技術探討

2021-03-24 02:21但新球周學武但維宇吳照柏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2021年4期
關鍵詞:廢棄地排土場煤矸石

但新球,周學武,但維宇,吳照柏,程 鵬,劉 玉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長沙 410014)

人類進入工業化時期之后,留給地球最大的遺存是大量廢棄的礦山,這些廢棄礦山在地球上留下了由于人類人為活動干擾造成的一種特殊景觀,也被稱為“工業瘡疤”。廢棄礦山又稱為采礦廢棄地,指人類開發利用礦產資源之后遺存的土地,多呈現為荒蕪不毛之地。這些景觀生態系統退化嚴重,土地功能遭到瓦解,給所在區域的生態狀況和景觀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如:許多原生態的、美麗的自然景觀遭到破壞,甚至消失;產生的粉塵、污染物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許多動物被迫迀移,植物為了生存,呈現單一物種優勢,抱團生長,導致區域生物多樣性減少;廢棄物隨著水土流失堵塞河道;大面積的干擾斑塊導致景觀破碎化等一系列環境問題[1-2]。

婁底市是湖南省比較典型的礦產資源性城市,經過了多年的礦產生產,目前已經成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為了實現城市的轉型,自本世紀初就一直在探索森林城市的建設[3]。在婁底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規劃中,面臨的最大任務也就是廢棄礦山的恢復。本文以“婁底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為契機,探索在森林城市建設中廢棄礦山的恢復模式與關鍵技術,目的是更好解決在我國森林城市建設的難點問題——生態恢復[4]。

1 森林城市建設對廢棄礦山恢復的要求

在《國家森林城市評估標準》中規定:“受損棄置地生態修復率達80%以上”[5-6]。由于受損棄置地大部分是廢棄礦山,因此本文主要討論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問題。

我國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大國,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礦業迅速發展,但大規模開發同時帶來了諸多的生態環境問題。有監測數據顯示,截止2018年底,全國由于礦山開采導致損毀的土地約有360萬hm2,其中,已經開采完成,并廢棄的礦山占用損毀的土地約226.7萬hm2;正在開采的礦山占用損毀土地約133.3萬hm2[7]。

對這些區域的土地進行生態修復,增加植被覆蓋,是實現森林城市建設中大地增綠的有效措施。因此,在國家森林城市建設中,一直把廢棄礦山恢復作為森林城市建設的重點、難點來進行規劃。

1.1 廢棄礦山恢復的原則

廢棄礦山生態恢復的基本原則是要通過人工措施,依靠場地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與組織能力,逐步恢復與重建生產能力,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在進行人工修復的過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則[4]:①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統籌,系統治理。要綜合考慮場地和場地周圍的生態元素,山水林田湖草統籌考慮,首先恢復生態系統的復雜組成,構架各生態元素直接的和諧高效,逐步恢復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功能,達到系統治理的目的。②堅持保護優先,系統修復。在進行修復的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保護原有的生態資源非常重要,要把周邊保留的原始生態場地作為修復的參照,“學習自然”,采用“近自然”“仿自然”的系統恢復措施。③堅持目標與問題導向,系統配置。由于受損棄置地(廢棄礦山)的原生生態元素已經不存在,同時,由于廢棄物的存在,產生了一系列新的問題,生態經濟的發展,給這些區域的生產、生態定位目標也發生的變化,因此,在進行治理的過程中,要堅持目標與問題導向,重新進行系統配置。在完成場地的基本生產條件和景觀之后,依據治理目標的不同,恢復為林業、農業、建設用地,甚至重建為可以提供人類休閑的公園,或者周圍工業遺產地予以保存。④堅持系統規劃、科學治理。在受損棄置地(廢棄礦山)的修復中,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對礦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布局,保證修復技術可行、經濟合理,恢復礦區生態系統功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更好的為周邊市民提供生態服務。

1.2 廢棄礦山恢復應遵循的主要技術規范

主要技術規范有:《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規范(試行)》(HJ 651—2013)、《礦山生態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規劃)編制規范(試行)》(HJ 652—2013)、《礦山廢棄地植被恢復技術規程》(LY/T 2356--2014)、《土地復墾技術標準(試行)》、《造林技術規程》(GB/T 15776--2016)、《生態公益林建設 技術規程》(GB/T 18337.3--2001)、《公園設計規范》(GB 51192--2016)。

1.3 不同廢棄地類型生態恢復的主要技術措施

廢棄地依據場地形態分為:壓占型、露天挖損型、地面塌陷型和礦址文化型。

生態恢復分場地生態恢復和景觀恢復與重建二個階段。場地生態恢復主要包括:廢棄物的利用、廢棄物清理、污染物的處理、地形整理、防止雨水和滲濾液滲透、土壤中和、覆土;景觀恢復與重建主要包括:恢復植被、恢復農業和林業生產條件、公園與綠地。具體詳見表1。

2 實例探討關鍵技術——以婁底市為例

截止2018年底,婁底市共存在受損棄置地2 261處,總面積達4 579.46 hm2,其中已進行生態修復的受損棄置地1 062處,面積為3 626.26 hm2,受損棄置地生態修復率達到79.19%;未進行生態修復的受損棄置地953.2 hm2,其中地面沉陷45.44 hm2、地面塌陷11.56 hm2、廢石(土、渣)堆場65.24 hm2、工業廣場280.4 hm2、礦山公路10.67 hm2、露天采場372.74 hm2、煤矸石堆156.85 hm2、其他(垃圾填埋場等)9.86 hm2,以及尾礦庫0.44 hm2。

表1 不同廢棄礦山類型生態修復的主要技術措施類型場地特征場地恢復措施景觀修復壓占型露天挖損型地面塌陷型礦址文化型排土場、垃圾填埋場排土場主要指外排土場;廢棄垃圾填埋廢石(土、渣)堆場堆存的廢石尾礦庫存放礦山開采出的礦石,經選礦廠選出有價值的精礦后排放的“廢渣”煤矸石堆存放煤炭開采和洗選加工過程中的固體廢棄物采礦廢棄地露天開采過程中或完成后留下的礦坑沉陷地地下采掘形成的大量采空區,易造成嚴重的地面變形、崩塌、滑坡、礦渣流和礦坑突水突泥,以及瓦斯地質災害工業廣場地面生產廢棄地,大部分存在廢棄廠房及生產設施礦址遺存存有大量的工業物質實體、工業生態群落,蘊涵了工業化進程帶來的場地歷史、居民共享的場地記憶等已有垃圾的處理;防止雨水滲透、滲濾液處理;土壤恢復植被恢復地形重塑;土壤改良植被恢復尾礦庫體土壤中和;尾礦物理阻隔;尾礦上覆土植被恢復煤矸石利用;煤矸石堆阻隔覆土植被修復對于采場內較為平整的區域,采用客土覆蓋恢復為林地對于積水區域,整理后自然積水恢復為濕地地面輕微沉陷區域的房屋墻體修補加固地面建筑安全對已存在的沉陷盆地變形區域,利用矸石、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充填,基本修復變形強烈區域被破壞的地形地貌,并與周邊區域地形保持一致基本修復變形利用機械剝離待修復區域表土,采用挖深墊淺的方法處理變形不太大的變形區域,對存在的塌陷坑可配合固廢回填進行地形修復恢復農業或林業地表生產能力利用粘土泥漿或者防滲膜進行隔水層設置人工濕地開發利用礦山地面塌陷形成的積水條件,結合人工濕地景觀技術開發建設濕地公園廢棄物拆除,地形整理建設用地廢棄物拆除,地形整理之后覆土公園與綠地景觀化改造礦址公園或礦山公園

婁底市受損棄置地主要為廢棄礦區,豐富的工礦資源曾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工礦資源開發過程中,礦山的產業層次低,資源開采技術方法簡單,尾礦處理不到位,違法開采現象嚴重,使得礦山的開采破壞了大量植被和山坡土體,水土流失嚴重,礦區綠化率低,生態恢復較弱。

2.1 壓占型

2.1.1 排土場、垃圾填埋場

1)場地特征。一般是露天采礦過程中,將礦層上的表土和巖石剝離并外運至采掘場地境界外制定的場所集中堆放,集中堆放形成的人工堆墊地形,稱之為排土場。在排土場有時候也會存放一些“垃圾”,或者其他廢棄物。

正規的垃圾填埋場是經過嚴格設計的場地,由土壤阻隔層、礫石通風層、塑料襯布防滲透層、排水層、阻隔材料層、種植土壤層等組成。完成垃圾填埋之后,一般會進行處理,進行綠化覆蓋。本文討論的不是這種類型的場地,是指在排土場中,同時有垃圾或者廢棄物填埋的情況。

排土場的土地主要成分不但有富含有機質的表土,還有表土下的風化、半風化巖層及基巖,也可能有部分低品位的礦石。由于其結構松散,保水、保肥力差,不適于植被生長。婁底市現存廢棄垃圾填埋場以及垃圾堆放場地5.17 hm2。

2)修復關鍵技術。①垃圾處理。在有垃圾填埋情況的排土場環境修復過程中,首先要進行垃圾處理。處理的方法一般是把垃圾運出排土場。不能夠處理的,要進行垃圾或者廢棄物填埋,并且采用物理手段防止污染物溢出。②廢棄物處理。一般在排土場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廢棄物存在,同時也會有一些低品位的礦石存在,在第一步處理垃圾之后,就是處理這些廢棄物,一般情況下應該先對廢棄物進行分類,把具有利用價值的進行回收,沒有利用價值,且不會造成污染的可以就地填埋處理。③土壤恢復。排土場的垃圾和廢棄物處理之后,進行土壤恢復,一般情況下要對排土場進行土壤分析,評估是否有嚴重的污染問題。對存在有較嚴重的污染問題的場地,首先是污染物的處理,一般這個過程要進行專業的評估,提供專業的處理方案;對污染情況較輕的土壤,可以通過生態修復措施治理以后再利用,主要措施包括:換土、回填客土、去表土、隔離、深耕翻土等。土壤恢復的標準,依據恢復的目的,一般以達到可以進行植被綠化為標準;或者可以恢復林業和農業生產,但如果有土壤污染的情況,一般不提倡恢復為農業生產。④植被恢復。植物恢復措施,要依據植被恢復的目的來進行設計,如果是恢復為園林休閑土地,一般會進行地形塑造,然后種植園林植物;如果是農業生產,也有可能將場地改造為梯田臺地,然后種植合適的農作物。一般情況下,首先選擇本地抗性較強的豆科類農作物,這些植物的抗性更強,讓土壤更容易再生,能更好地促進場地內主要生態系統的改善與恢復。

2.1.2 廢石(土、渣)堆場

1)場地特征。礦山堆存的廢石和排放的廢氣對林地環境產生污染,引發林地荒化[2]。露天采礦將大量的剝離物轉移到排土場,該生產過程嚴重影響了礦區原本的地質形態,改變其原始的生態環境。特別是露天煤礦,需大面積挖開地面,對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地表疏松造成地表水土流失。煤炭本身含有大量的硫,開采過程中硫會融入到水體中,造成土壤酸化,長期堆放,也會造成泥石流以及塌方等災害。婁底市目前共有廢石(土、渣)堆場65.24 hm2,部分淋濾水污染較嚴重,

2)修復關鍵技術。①地形重塑。在對廢石(土、渣)堆場的治理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地形重塑。廢石(土、渣)堆場的地形可依據實際缺陷進行。根據堆場的實際情況進行各剖面穩定性的計算,并依據計算結果,分析堆場不穩定甚至滑坡的原因。②土壤改良。土壤生產力的恢復是采礦廢棄地生態修復的關鍵,只有對土壤的生產力進行恢復,才能確保植物的健康生長,恢復景觀與用地價值的目標才有可能得以實現。土壤情況是影響該地區的主要因素,如果能夠對礦區的土壤進行有效地改良,就可以為生物生長繁殖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露天礦區的堆場不同于其它地區的土壤,其中含有不同大小的砂礫、廢物尾礦以及其它一些風化產物。為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質,可對礦區堆場加入污泥,并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提高土壤肥力,但僅簡單利用微生物是不能完全恢復土壤肥力,需要將有機肥與無機肥進行合理配置,以增加堆場土壤有機物與無機物質的含量,從而更好地提升土壤的肥力。由于礦區的土壤成份復雜,其中不乏會存在有害物質,對于不易進行土壤改良的地方,應利用土工布對重金屬物質進行阻隔,降低重金屬對土地的污染機率后進行客土覆蓋。對于對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的區域,最為環保和經濟的措施是利用微生物凈化受污染的土壤和吸收污染物,并改善土壤的肥力。也可以采用植物修復、微生物修復、動物修復等方法處理重金屬污染,比如通過種植蜈蚣草來凈化土壤中過量的砷元素。③植被恢復。土壤質量受土壤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脫氫酶活性、有機碳、土壤粗粒含量以及土壤的含水量影響,根據土壤中各個成分的含量選擇合適的樹種。堅持“適地適種”的原則,為保證植物修復達到最理想的狀態,生物的選擇上要有更高的要求。根據礦區的實際環境,可選擇多種植物進行搭配種植,以保證生物的多樣性。復墾的植物要有頑強的生命力,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且耐旱、耐鹽、耐腐蝕、耐高溫和生長周期較短的植物,以便更快恢復生態。植物應選擇對生長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的,另外植被恢復還需要一定量的氮,因此所選的植被應具有一定的固氮能力。為保證植被的適應能力,最好選擇本地區原生的植被種類,樹種的選擇直接影響到復墾的效果,在考慮樹種成本的同時,還應考慮該樹種對土地復墾是否存在積極作用。根據湖南省林科院在冷水江市的試驗,柏木Cupressusfunebris、構樹Broussonetiapapyrifera、女貞Ligustrumlucidum、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臭椿Ailanthusaltissima、任豆Zeniainsignis以及欒樹Koelreuteriapaniculata能在此類區域生長良好,可作為優先選擇樹種。

2.1.3 尾礦庫

1)場地特征。礦山開采出的礦石,經選礦廠選出有價值的精礦后的廢渣,或者低品位的礦石。為了方便處理,或者有利于以后再次利用,一般會集中在一個指定的場地,這個場地稱之為尾礦庫。尾礦庫建設,像修建水庫一樣,一般會筑壩攔截谷口或圍地構成,用以堆存經過選礦后排出的尾礦或其他工業廢渣。

尾礦庫也屬于壓占型廢棄地類型,與排土場的差別是有許多沒有利用價值或者利用價值不大的尾礦物。其特征:一是由于大多數尾礦庫都是一個具有高勢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險源,存在潰壩危險,一旦失事,會造成重大事故[6-7];二是這些沒有處理的尾礦或多或少的會存在一些有害成分,如果隨意排放,將會造成資源流失,大面積覆沒農田或淤塞河道,更會污染環境。

婁底市目前有未治理尾礦庫0.44 hm2,為黃金礦的尾礦,尾礦庫已停用多年,局部已長雜草。礦山排放的礦坑水含硫高,生物耗氧量大,pH值低,直接排入地表水后會對地表水土資源產生污染[8-9]。

2)修復技術。占用大量土地的尾礦一般提倡進行二次開發,加大尾礦的綜合利用率,使其變廢為寶;不進行二次開發的尾礦一般采取以下修復措施:尾礦庫體土壤中和,用石灰中和其中的酸性物質;尾礦物理阻隔,利用土工布進行阻隔;尾礦上覆土,進行覆土,邊坡壓實;植被恢復,選用樹種可參照廢石(土、渣)堆場的樹種選擇。

2.1.4 煤矸石堆

1)場地特征。煤矸石是我國煤炭開采和洗選加工過程中最大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其排放量占煤炭總產量的15%~20%。大量煤矸石固體廢棄物堆積,壓蓋了大量的土地,使得這些土地失去生產能力。同時這些煤矸石的有害組分又對周邊的水土資源環境造成破壞和污染,自然排放的二氧化硫、硫化氫等有毒氣體,亦導致大氣嚴重污染,使礦山環境非常惡劣[3]。雖然過去開展了對煤矸石資源化綜合利用,但目前的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還不到30%,大多數矸石山還是采用堆存處置。婁底市煤矸石堆面積達156.85 hm2。

2)修復關鍵技術。①煤矸石利用。煤矸石作為工業原料現已開發出多種用途,如采用煤矸石、赤泥,再添加一定量雜泥土,可以制備出優質燒結多孔磚;以煤矸石替代黏土、頁巖為主要原料生產陶粒;以塑料為原料、改性煤矸石為模板,在管式爐中用KOH進行活化制備多孔碳材料(PCM)等,因此對于部分可利用的煤矸石堆進行評估后加以利用。②煤矸石堆阻隔覆土。目前對無法利用的煤矸石堆,應利用土工布進行阻隔,再進行覆土,邊坡壓實。③植被修復。通過植被修復等方式將其修復為林地、草地、耕地等。具體的措施:一是盡量將煤矸石運至排矸場,填滿后平整場地;二是平整場地后,施適量石灰,最后蓋一定厚度的表土;三是覆蓋一定厚度的表土之后,盡量閑置放置一段時間后,讓其表土自然成熟;四是表土自然成熟后,可以進行適當施肥、恢復植被。研究表明紫穗槐Amorphafruticosa、荊條Vitexnegundovar.heterophylla、高羊茅Festucaelata、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等植物,能有效改良煤矸石山的氮、磷、鉀及有機質含量,可作為煤矸石山植被恢復的優先選擇植物。根據土質情況和經濟要求,還可以種植農作物、經濟果木。

2.2 地面塌陷(沉陷)地

1)場地特征。塌陷型采礦廢棄地是在井工形式開采礦物的過程中,大量采空區形成的“地面塌陷”。調查發現婁底市由于“塌陷型采礦廢棄地”的大量存在,已經出現了以地面塌陷、崩滑流為主的礦山地質災害,而且受災面積劇增,受損程度增大,礦山次生地質災害已由過去的點狀向線狀、面狀發展,嚴重影響區域的生命與生態安全。

2)修復關鍵技術。對于地面塌陷(沉陷)區,針對其地形地貌特征,可以修復為林地、草地、濕地等,修復方式主要有:①對于地面輕微沉陷區域的房屋墻體修補加固,并做好墻體變形的監測工作;②對已經形成沉陷盆地區域,利用矸石、粉煤灰等固體廢棄物充填,進行基礎的地形修復;③在基礎地形修復達到設計標高后,可以采用重覆預先剝離的表土,恢復其林業或者農業生產;④在基礎地形修復后,設計標高比較低的區域,可以利用粘土泥漿或者防滲膜進行隔水層設置,作為人工濕地開發利用;⑤在基礎地形修復后,如果具有自然積水條件,結合人工濕地技術,選取合理的濕地植物綠化,形成濕地景觀區,面積足夠大的情況下,一般會采用“濕地公園”形式進行利用。

建設人工濕地,重點是植物配置,一般而言,對于一些濕地水位較深的位置,配置挺水植物,如可配置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菰Zizanialatifolia、香蒲TyphaorientalisPresl等植物,同時還可配置浮水生的菹草Potamogetoncrispus、水鱉Hydrocharisdubia、眼子菜Potamogetondistinctus等;對于水位相對低的區域,則可以選用燈心草Juncuseffusus、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鴨舌草Monochoriavaginalis、雨久花Monochoriakorsakowii以及笄石菖Juncusprismatocarpus等植物。

2.3 露天采場

1)場地特征。露天采場是指在露天開采作業后留下的礦坑。露天開采作業后留下的礦坑對土地的破壞直接而醒目,與周邊區域景觀與生態系統形成巨大的反差,一般又大又深,土地復墾恢復難度巨大。婁底市共有露天采場372.74 hm2,絕大部分為采石場,少部分為采煤場,露天采場基本沒有土壤層。

2)修復關鍵技術。①場地修復:對于采場內較為平整的區域,采用客土復綠的方式恢復為林地;對于積水區域,可根據實際情況恢復為濕地。②植被修復:對于采場內的高陡石質邊坡可采用草籽噴播和生態袋植苗的方式進行綠化;對于垂直懸崖,可選用紫藤Wisteriasinensis、常春油麻藤Mucunasempervirens、常春藤Hederanepalensisvar.sinensis、地錦(爬山虎)Parthenocissustricuspidata、綠葉地錦Parthenocissuslaetevirens、絡石Trachelospermumjasminoides、薜荔Ficuspumila等藤本植物進行覆蓋。③場地整理之后,作為“工業遺址公園”?,F在已經有一些開采數百年的露天采場,建設成為礦山公園,如河南息縣的“濮公山礦山公園”。

2.4 礦址文化型

2.4.1 工業廣場

1)場地特征。婁底市共有工業廣場280.4 hm2,大部分存在廢棄廠房及生產設施。

2)修復關鍵技術。①廢棄物拆除:對于工業廣場內有回收價值的生產設施、原料進行綜合利用,對廢棄廠房進行拆除。②覆土復綠:廢棄物拆除后再對區域內進行覆土復綠,將區域恢復為耕地或林地?;謴蜑榱值乇M量選用鄉土植物復綠,如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構樹Broussonetiapapyrifera、鹽膚木Rhuschinensis、白背葉Mallotusapelta、馬尾松Pinusmassoniana等本地先鋒造林樹種,以及青岡Cyclobalanopsisglauca、小葉青岡Cyclobalanopsismyrsinaefolia、閩楠Phoebebournei、黃連木Pistaciachinensis、任豆Zeniainsignis、欏木石楠Photiniadavidsoniae、石楠Photiniaserratifolia、紫彈樹Celtisbiondii、珊瑚樸Celtis julianae、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杭州榆Ulmuschangii、櫸樹Zelkovaserrata、榔榆Ulmusparvifolia等本地石灰巖地區頂極群落樹種進行搭配。

2.4.2 礦址遺存

1)場地特征。有許多采礦廢棄地不但遺存有大量的礦坑,也遺留了大量的采礦工業的廠房、工具等。這些遺存蘊涵了大量的場地和采礦歷史文化信息,是礦山工業和周邊居民共享的歷史文化記憶等。這些文化遺存稱為“礦址遺存”[10-12]。

2)修復關鍵技術。①對于礦址遺存一般會依據特有的景觀特征、環境特征和場地精神開辟為礦山公園,或者重建為城市公園、旅游休閑地、礦山文化旅游地。②觀光科普模式(國家礦山公園)。在對礦業歷史文化挖掘的前提下,科學保護礦業遺跡。按照目前的政策,礦址遺存可以通過科學的系統規劃和建設開發利用成為“國家礦山公園”。為此,國土資源部辦公廳在專門還下發了“關于加強國家礦山公園建設的通知”,頒發了《國家礦山公園建設指南》,規范礦山公園的建設與管理[13]。

3 結語

采礦廢棄地的存在是對國土資源的巨大浪費,并對區域景觀和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因此必須進行科學治理。在森林城市建設過程中,進行國土綠化,提高城市森林的數量,是森林城市建設的重點任務,但是由于土地有限,把采礦廢棄地作為綠化土地也是一種有效途徑。

2021年06月02日,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21〕19號文發布了《關于科學綠化的指導意見》,提出“以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荒廢和受損山體、退化林地草地等為主開展綠化”,其中的受損山體大部分屬于采礦廢棄地。在《國家森林城市評價指標》(GB/T 37342—2019)中提出受損棄置地(Wasteland)生態修復率達80%以上。因此采礦廢棄地的生態修復是落實科學綠化和建設森林城市的重要措施。

2021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辦公室自然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印發《造林綠化落地上圖技術規范(試行)》的通知把“廢棄礦山擬綠化用地”作為造林綠化落地上圖范圍[14]。

因此,為了實現采礦廢棄地全面科學恢復修復的目標,建議制定采礦廢棄地恢復修復的政策,規范采礦廢棄地恢復修復的行為標準,推廣成熟的采礦廢棄地恢復修復技術,強化采礦廢棄地恢復修復管理。

猜你喜歡
廢棄地排土場煤矸石
淺談煤矸石在固廢混凝土中的應用
高應力條件下排土場非線性強度參數及穩定性分析研究
排土場的安全防護對策措施與事故分析
金屬礦山廢棄地分析及植物修復技術研究
露天礦排土場邊坡穩定性分析及評價機制
煤矸石的綜合利用
景觀都市主義理念下的工業廢棄地景觀再生研究
礦山廢棄地分析及生態環境修復技術研究進展
鐵礦排土場環境風險評價研究
煤矸石浸水路堤不均勻沉降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