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用精準思維指導湖南省安化縣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的思考

2021-03-24 11:47王志海彭泰來
中南林業調查規劃 2021年4期
關鍵詞:安化縣保護地精準

舒 勇,王志海,彭泰來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中南調查規劃設計院,長沙 410014)

自然保護地是我國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1-2]。2019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同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指導意見》,是我國自然保護地進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階段的重要標志,表明我國正在快速推進自然保護地體系重構。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自然保護地體系的不斷優化、歷史遺留問題的妥善解決、理順管理體制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從而更好地保護生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3]。

精準思維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4],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各個方面,符合中國當下追求高質量發展和精細化治理的實際需要,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務實的工作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扶貧工作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精準概念。此后,以“精準”為“前綴”的理念逐漸發展到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諸多領域。精準思維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效推進中國高質量發展和精細化治理提供了指導。本文著眼于習近平新時代精準工作立場,闡述了精準思維的科學內涵與踐行要點,以安化縣為例,分析自然保護地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運用精準思維指導湖南安化縣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提出了對策建議。

1 精準思維的科學內涵和踐行要點

1.1 精準思維的科學內涵

思維是行為的先導和航向,恩格斯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盵5]。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處處都有哲學思維的體現,在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中不斷以戰略思維謀全局、以辯證思維解憂難、以底線思維定邊界、以創新思維增活力、以精準思維求高質等等。其中,精準思維在實踐中得以體現,是中國當前追求高質量發展和精細化治理的實際需要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相結合的必然要求。精準思維有著深厚的意蘊。一是精準思維是“質”“量”“度”的辯證統一。哲學意義上的“質”,指的是事物本質,事物因本質的不同而相互區別開來;哲學意義上的“量”,指的是可以用數量關系表示事物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同一事物可以用量進行具體區別;事物的“質”和“量”辯證統一于哲學意義上的“度”,事物既保持“質”的穩定性,又在一定數量界限內不會轉化為他物。精準思維主要體現在對事物定性、定量、定度上的精準。二是精準思維的精髓是實事求是。毛主席將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中國化的語言概括為“實事求是”。精準思維要求針對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地分析,通過精準研判,對事物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進行精準施策,解決問題更高效。三是精準思維價值取向是以人民為中心。在新時代條件背景下,習近平明確提出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全黨的奮斗目標??v觀精準思維形成過程,以人民為中心始終貫穿其中。脫貧攻堅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6]和新冠疫情的“精準施策”充分體現了全心全意精準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使命。

1.2 精準思維的踐行要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哲學思維在治國理政各個方面的指導,強調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通過規律性的認識來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精準思維是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務實的工作方法。

1)精準調研,定位問題。精準調研是為了定位問題的精準性,習近平多次強調精準調研的重要性,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調研、經常調研,撲下身子,沉到一線,全面了解情況,深入研究問題,把準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破解難題的辦法和路徑”,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指出了精準調研的目的和方法。在工作實踐中,帶著問題深入基層、走進群眾,精準而全面的定位實際存在的問題,才能定制出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2)精準研判,分析問題。精準研判是為了確保分析問題的精準性。新時代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恰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遇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國內外形勢錯綜復雜,歷史使命艱巨繁重,學會運用精準思維進行精準分析和精準研究,是要注重結合實際分析問題,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重點,切中要害,為做出科學決策提供精準預判。

3)精準施策,解決問題。精準施策是為了確保解決問題的精準性,其核心是對實際問題進行針對性地施策,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精準化、精細化工作方式,代替以往“大水漫灌”、“一刀切”的工作方式,真正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在實踐中,狠抓落實。精準施策強調要落實到位,在工作態度方面,要嚴謹細致、精益求精,在細節處下苦功夫;在工作精神方面,要精準把握問題的重點和關鍵點,具體問題逐個解決,扎實推進;在工作方法方面,要善于將各項工作任務精細化分為若干具體的小任務,任務精準到點、責任落實到人,將小任務逐一解決;在工作成效方面,說了不代表做了,做了不代表做的夠好,要強化精準落地,通過效益評估和長效機制來衡量和工作成效。

2 安化縣自然保護地現狀

安化縣域內共有6個自然保護地。按類型分:自然保護區2個,自然公園4個;按級別分:國家級5個,省級1個。其中,自然保護區類型2個,分別是湖南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湖南安化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類型4個,分別是湖南雪峰湖國家濕地公園、湖南柘溪國家森林公園、湖南安化雪峰湖國家地質公園和湖南安化云臺山國家石漠公園(試點)。安化縣自然保護地基本信息詳見表1。

表1 安化縣自然保護地基本情況名稱類型主要保護對象批復面積/ hm2管理機構批準建立文號湖南六步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中亞熱帶典型動植物資源及其棲息地14 239.00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國辦發〔2009〕54號湖南安化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生態系統8 960.00紅巖水庫管理處湘政辦函〔2000〕154號湖南雪峰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森林與濕地復合生態系統9 936.01濕地公園事務中心林濕發〔2009〕297號湖南柘溪國家森林公園森林公園中亞熱帶典型常綠闊葉林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8 579.30森林公園事務中心湘政辦函〔1999〕28號、林場許準〔2009〕32號湖南安化雪峰湖國家地質公園地質公園臺地溶丘洼地型巖溶地貌、龍泉洞鐘乳石景觀等重要地質遺跡17 580.00地質公園管理處湘國土資發〔2002〕70號、國土資廳函〔2014〕24號湖南安化云臺山國家石漠公園(試點)石漠公園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和自然人文景觀資源3 731.10未設立林沙發〔2016〕162號

3 安化縣自然保護地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區域交叉空間重疊

安化縣長期以來,自然保護地重疊設置、多頭管理現象普遍,嚴重影響管理效能。6個自然保護地批復面積共63 025.41 hm2,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2.74%;落圖面積61 965.46 hm2,占全縣國土面積的12.53%,去除重疊區域后落圖總面積51 247.15 hm2,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10.36%。6個自然保護地中,除湖南紅巖省級自然保護區屬于獨立的自然保護地外,其余5個自然保護地均存在交叉重疊的情況,交叉重疊面積10 718.31 hm2,占落圖共面積的20.91%。

3.2 問題矛盾點多面廣

安化縣6個自然保護地在有效保護自然資源、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同時,也積累了大量歷史遺留問題,面臨著很多現實矛盾沖突。6個自然保護地涉及12個鄉鎮、42個行政村、89個自然村,人口約5.6萬人。自然保護地范圍內有永久基本農田1 280.18 hm2,其中核心保護區內有506.08 hm2;其他耕地有642.67 hm2,其中核心保護區內有265.31 hm2;農村宅基地602.28 hm2,其中位于核心保護區106.07 hm2。此外,安化縣一些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投資開發建設項目與自然保護地管理沖突明顯,規劃建設的高速公路、鐵路等線型工程可能需要穿越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地原有的交通干線道路、鄉村道路升級改造亦受到限制。

3.3 空間布局不盡合理

安化縣6個自然保護地均是由地方自愿申請、經上級批準而設立的,缺少頂層設計,沒有結合當地實際,“搶救式保護”的特征明顯,省域層面的系統布局不夠。存在保護空缺區域,使得該保護的所有區域尚未得到有效保護。如:部分生物多樣性富集、典型生態系統分布區域,一些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野生植物關鍵生境和重要生態廊道,部分有重要科學、美學、科普教育價值的地質遺跡等重要生態區域,尚未納入自然保護地體系。

3.4 基礎設施薄弱

安化縣是革命老區,邊遠山區,人口多、底子薄,財政較困難,投入到自然保護地保護與管理的資金有限,雖然已經開展了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覆蓋面不全,維護、更新工作相對滯后,致使基礎設施仍十分薄弱。一是道路交通工具、通訊設施設備、信息化建設、水電供應保障、科普教育場館等硬件設施與現代化的保護管理工作需要不相適應;二是自然保護地監測監管手段及設施設備落后,日常的主要管理手段仍然依靠傳統的人工巡護,效率低,盲區大,監督管理難以到位;三是災害應急處置、監督執法、疫源疫病防控及外來生物防治等設施設備不足,技術手段十分有限。

4 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要求

4.1 堅持保護優先,和諧共生

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將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樣性放在突出位置,遵從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總體要求,將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歸并,補充自然保護空缺區域和生態廊道,做到應保盡保、應劃盡劃,完善自然保護地網絡,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4.2 堅持公益為主,適度利用

以政府為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從而實現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突出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社會公益性,正確處理好生態保護與民生改善的關系,推動形成綠色發展的方式,協調自然保護與發展之間的關系,實現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4.3 堅持系統完整,有效保護

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以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整體性、系統性為目標,保持自然生態系統完整性和生態廊道連通性,不僅要調出矛盾沖突,還需要將應該保護的地方都保護起來,明確自然保護地的功能定位,實施科學有效的保護手段。

4.4 堅持生態為民,成果共享

以政府為主導,將社會力量融入自然保護地保護發展當中,建立健全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自然保護的長效機制,實現全民參與、成果共享、世代傳承。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優良生態產品、優質生態服務的需要,既可以讓當代人享受到大自然的饋贈,又可以給子孫后代留下寶貴的自然財富。

4.5 堅持合理布局,完善體系

立足安化縣實際情況,突出“一山一水”主體生態功能區格局,對接國土空間規劃,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分類有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科學整合優化自然保護地,建立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安化縣域內現有的6個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歸并,構建新型分類體系,實施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從而實現依法有效保護。

5 對安化縣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的幾點思考

堅持運用精準思維,首先要掌握客觀實際情況,進而深入細致地分析具體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確保解決實際問題[6]。自然保護地體系構建是一項綜合而復雜、系統而龐大的工作,必須堅持運用精準思維,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策,才能統籌兼顧協調各方,構建起符合實際、布局科學、體系合理、建設規范、管理高效、功能完善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自然保護地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5.1 運用精準思維,開展摸底調查

要實現精準施策,首先必須摸清資源底數。摸清現有自然保護地和補充完善區域的基本情況、界線落圖、重點資源調查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現狀、當前主要矛盾及歷史遺留問題等情況,針對補充完善區域(保護空缺地和生態廊道)的建設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調查,查清資源底數,了解現狀,找準問題,夯實自然保護地評估論證、空缺分析、整合優化工作的基礎。

5.2 運用精準思維,做好評估論證

在自然保護地摸底調查基礎上,采用現地調查評估、會議評估和專家評估等科學有效的評估方法,開展管理機構自評、分級評估,準確評估各自然保護地的自然屬性和生態價值、邊界區劃合理性、主要矛盾及歷史遺留問題、管理現狀與保護成效,為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專項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5.3 運用精準思維,完善空缺分析

按照應保盡保的要求,結合生態保護價值評價和保護地空缺分析結果,分析評估現有自然保護地對重要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物種、自然景觀、自然遺跡、重點生態區等自然資源保護的程度,找出需要保護而未得到保護的空白區,確定優先保護區域,優化空間布局,提出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空缺地補充完善的建議,為全省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自然保護地體系空間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5.4 運用精準思維,統籌整合優化

從整合優化對象、目標任務等方面,系統梳理現有自然保護地以外的保護空缺區地,按照保護面積不減少、保護強度不降低、保護性質不改變的要求,將各類交叉重疊的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通過歸并優化同一自然地理單元內相鄰、相連的各類自然保護地,簡化管理機構,從而解決保護地破碎和孤島化、保護管理分割等問題,最終實現一個保護地、一套機構、一塊牌子。

5.5 運用精準思維,開展勘界立標

對自然保護地的邊界范圍進行全面調查,扎實開展勘界立標工作,確保每個自然保護地的范圍和功能分區界限精準落圖,形成檔案,使自然保護地邊界范圍清晰,面積數據正確,基礎性工作進一步完善。

5.6 運用精準思維,編制專項規劃

在摸底調查、評估論證、空缺分析、整合優化的基礎上,對現有各類自然保護地進行宏觀層面的統一規劃,并明確自然保護地的規模、類型、布局、發展目標和建設任務,研究制定自然保護地統一設置、分級管理、分區管控的保護管理體制機制,以實現湖南省自然保護地的依法有效保護。

猜你喜歡
安化縣保護地精準
精準防返貧,才能穩脫貧
“露珠計劃”專欄
荷塘美
全國自然保護地大檢查6月啟動
精準的打鐵
保護地蔬菜白粉虱的發生與防治
精準扶貧 齊奔小康
唐宋時期安化峽、安化縣及安化鎮位置考辨——兼談秦漢時期的雞頭道
精準扶貧二首
安化縣草食動物生產發展調查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