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哥音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滲透

2021-03-30 05:47蔣雪
藝術研究 2021年1期
關鍵詞:視唱練耳滲透策略

蔣雪

摘 要:雷歌作為廣東粵西地區民間音樂的代表之一,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確立了其重要的社會文化地位和歷史價值。隨著地方院校音樂教育實踐課程的不斷改革,應該重視雷歌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在音樂基礎課程視唱練耳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心底構建對民間音樂文化的認知心理,強化愛國民族意識感。

關鍵詞:雷歌 視唱練耳 滲透策略

在音樂教育這個大的范疇內,視唱練耳教學是屬于音樂教育的基礎課程,在晚清時期從西方引進。自學堂樂歌開啟了學習西方音樂的先河之時,視唱練耳教學中一直沿用西方音感訓練的模式,培養學生對西方音樂調式的熟悉感,而忽略了對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視唱練耳教學作為音樂基本學科的啟蒙教育,應將單一的教學方式走向多元化,有意識地倡導民間音樂文化的轉變滲透于視唱練耳教學中,以適應本土音樂文化市場的需要。

一、雷歌音樂文化的溯源

雷州半島是中國三大半島之一,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屬于廣東省的西南部。獨特的人文地理環境,構建了諸多以雷州方言為載體的民間音樂文化。其中最具代表的民歌—雷州民歌,簡稱“雷歌”。是指粵西雷州方言為歌詞的民間音樂形式,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是雷州半島歷史積累的“活化石”民俗文化。2008年1月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人文地理環境的變遷

先秦時期儒家音樂美學思想的集成《樂記》中提到:“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合情飾貌者,禮樂之事也”。這段話出自《樂論篇》,記載著音樂可以在人際關系中起到協調作用,協調使人際關系變得更親密,區別得到相互尊重的人際關系。要讓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變得更加融洽卻又相互敬重,那就要注意禮樂適當配合了。

《漢書》中有記載:“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庇纱俗C明了早在遠古時期,已有音地關系的研究。由于雷州本是處于荒蠻之地,極其落后的歷史文化,使人們只能通過當地民謠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在兩宋時期,雷州半島的居民經歷了我國歷史上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此時閩人大量人口流入,形成漢族、黎族、苗族、瑤族、壯族等多民族的雜居之地,經日積月累的變遷與當地語言的融合,形成的雷話是閩語的派生方言。雷歌是用雷話(俗稱黎話)演唱的,也是雷州半島居民日常生活交流的語言。本土居民將自己的勞動生產及生活經驗,融于自己喜聞樂見的思想感情,經歷反復的加工提煉,以歌唱的形式來表達自我情感的輸出,雷歌從念到唱,從簡單到復雜,形成了獨特的雷歌音樂文化。傳承雷州半島的民間音樂文化,用音樂對話,提高社會和諧度是現代音樂教育發展的重要研究。

2.雷歌音樂文化的形成

雷歌從古雷州歌謠發展而來,起源于宋代,公元1205年李仲光在《重修御書樓上梁文》中提到“聽取歡謠,敢陳善頌?!逼渲小皻g謠”應該指的是民謠。經過歲月積淀、精神凝結的雷謠從“念”演變成“唱”的形式,在清代先后形成了男女即興表演對歌的“姑娘歌”,以及根據真人真事為敘事體的“勸世歌”和具有戲曲特征的“班本歌”。

雷州半島的人民經歷上百年的再創造,最后形成了適應現代雷州人民的雷歌音樂文化。據史料記載,雷歌產生與演變可分為:“諺謠—歌謠—雷歌”三個階段。其中,諺遙以頌為主,吟為輔,是當地人民之間交流和抒發情感的精神糧食。歌謠階段相對有較大的改變,歌詞內容更加廣泛,字句劃分和格律上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特別是加入了韻腳的要求。這樣形成了雷州歌腔最基本的形式,也是民間最流行的唱法。樸實的音樂旋律,歌詞以八分音符為單位的節奏一字一音的朗誦,較自由的延長音,用吟唱的形式來表達個人情感。最后定型的雷歌階段,歌詞有了嚴格的韻腳要求,一般第一、二、四句末字雷話押韻,演唱形式變得多樣化,例如:對唱歌、即興歌、情義歌、班本歌、榜歌等,豐富的歌體形式極大地滿足了雷州半島人民的音樂文化生活。

雷州半島的偏遠地理位置造就了其民間音樂文化具有一定的狹隘性與封閉性,當然,由此同時也保護了地方音樂文化傳承的原本性和完整性。經過百年的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它融合了中原文化、漢閩文化、古越文化、土著文化等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因素,最終孕育出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且形式多樣的雷州“雷文化”。由于地方地域性的語言、語音及語調的諸多限制,特別雷州半島的地方民間音樂是靠口傳心授行為進行傳承的方式即將慢慢的消滅,有些民間音樂種類將瀕臨滅忙,大量的珍貴曲譜與藝術資料也隨之消亡。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以學校的課程開設為重要傳播媒介,依托于音樂教育基礎學科——視唱練耳教學,應肩負起這個歷史使命,保護與傳承地方民間音樂文化。

二、雷歌音樂引入視唱練耳教學的必要性

1.弘揚民族文化是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國音樂理論家廖乃雄先生指出:“一切音樂教育理應按照整體性的原則去分析、認識、計劃、塑造、安排;所以,認識并實施整體性的原則是一切音樂、音樂詮釋、音樂演繹和音樂教育共通的普遍要則?!弊鳛橐魳方逃墓ぷ髡?,有義務傳承當地音樂文化并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音樂人才。調查研究發現師范院校音樂學畢業生的流向多數致力于雷州半島的中小學教師,然而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師資水平直接影響著整個國民音樂素質水平的提升。所以,秉承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結合本土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傳承雷州半島民間音樂文化有著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家庭和社會是對地方音樂文化的初期熏陶,除此之外,學校音樂教育是弘揚民間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地方音樂文化的主戰場。

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涵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因此,保護傳統的音樂文化也是發展湛江這個城市軟實力的核心內容。雷州半島民間音樂文化中的藝術價值不僅對本土經濟和文化產生了積極的正能量影響,也推動著粵西地區的社會進步與發展。傳承本土優秀音樂文化,使其文化藝術連綿不絕、永世流傳,對于湛江高校音樂學專業培養出地方應用型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研究意義,同時也是地方院校音樂教育的重要歷史使命。

學校作為培養學生學習地方音樂文化的重要陣地,在音樂教育過程中,應該重視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在基礎音樂教育階段不能只當教學素材來引導,應提倡學生從心底構建對民間音樂文化的認知心理,把學習音樂的基礎建立在地方音樂理論知識研究上,從歌唱雷州半島的特色民間音樂——雷歌、雷劇等入手,因雷歌音樂創作大多是采用民族調式,用熟悉的雷州方言歌唱淳樸的雷歌音樂,增強了對民間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強化了愛國民族意識感。

2.將本土音樂文化融于視唱練耳教學的必要性

對一個民族的深入了解,音樂文化占據了極其關鍵的角色;要理解一個本土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化,必須具備能夠聽懂和欣賞這個民間音樂獨特的音樂表達方式的耳朵。視唱練耳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對于基本音感、音樂節奏及音樂審美觀的形成等基本音樂素養綜合能力。它作為一種特殊音樂學習活動,承載著一定的民間文化意識形態,體現著一定歷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地方高師院校中的視唱練耳教學現狀,并沒有走出傳統的教學模式,視唱教程的譜例大都以西方音樂旋律和我國民歌素材為主,各院校的視唱教程也大同小異,都是一些耳熟能詳的旋律片段。因此,作為本土地方院校培養的以后服務于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大多數是以本地學生居多,熟練的雷州方言和文化因而打下牢固的民間音樂語言根基。本科音樂教育學習階段是推動地方民間音樂教育最重要的黃金階段,教師應在這個打下人一生的音樂學習根基的時期,大力推廣民間音樂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不僅讓學生倍感親切、有趣味、容易接受并理解,還使學生深入了解當地音樂文化的實際現狀,建立起以后為地方音樂教育服務的思想。

從視唱練耳教學出發,將本土音樂引入該實踐課程對于推動雷州半島民間音樂文化傳承起到一定的應用價值,同時也豐富了音樂與戲曲學科領域中對音樂教育教學現狀研究的藝術成果。地方師范院校作為孕育地方中小學音樂師資力量的生命搖籃,學習地方民間音樂歷史文化并傳承與發展,為中小學校提供地方民間音樂文化教育教學現狀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三、雷歌音樂引入視唱練耳教學的滲透策略

1.將雷歌音樂旋律引入視唱教學策略

早在2011年《新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地方和學校應結合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音樂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在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雷州半島,雷歌音樂是本土居民的精神支柱,也是當地勞動者的智慧結晶。從古至今,雷州人民通過雷歌音樂表達自己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視唱教學是通過對音樂作品旋律中的音符記號準確無誤的音響再現,從而建立良好的音樂聽覺能力,最終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審美能力??偠灾?,視唱練耳教學中的讀譜即唱技能訓練,它既是建立和積累音樂語匯的最基礎的方式,也是整體音樂表現能力的最直接的形式。將雷歌音樂旋律引入視唱教學中,能培養學生獲得良好的民族調式調性感。在實施過程中,首先可以從旋律的調式分析入手。研究發現,現代創作的雷歌音樂記譜中,大都以民族調式中的羽調式為主。例如《帶你回雷州》這首民歌,從調式的結構分析,調號標記為兩個降號的降B為宮音,屬于g羽調式;再從旋律發展的規律分析,此旋律片段可以分為兩個規整型的樂句,采用了兩句旋律音開始相同,結束不同的變化重復的旋律發展手法;最后從音程關系分析,以la為主音的二度音程模進手法,旋律大都采用音程級進關系的上行走向,音程最大跨度是純四度。

所以在視唱教學中,參照以上譜例,提倡用首調聽覺思維來視唱雷歌音樂,讓學生從中學習到民族調式中的羽調式為主音的調式色彩感,也能感受到4小節規整型樂句的音樂結構感,理解什么是變化重復的旋律發展手法;均分的二八節奏型,迂回型的旋律音型,從音樂旋律中再次感受到民族調式中羽調式的鮮明特性。

2.將雷歌音樂節奏引入練耳教學策略

練耳教學也是培養學生音樂聽覺能力重要手段之一,它包括兩項內容:聽寫和聽覺分析。其中,聽覺分析尤為重要,是提升學生獲得良好的音樂記憶力和敏捷的音樂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人們常比喻旋律是節奏化的音程關系,形象地說明節奏是音樂旋律的基礎和骨架。因此,在練耳教學中,節奏節拍感的訓練是尤為重要的環節。

眾所周知,傳統民族音樂中的節奏大都是以常規比例的節奏時值來有機組合的。而雷歌音樂中的節奏有著時代性和民族性,它是以雷州人民生理和心理運動方式的抽象表現,盡管有著不計量的節拍強弱周期運動,但這種不均勻的周期運動會因情緒的波動而發生變化。由于雷州半島的人民保留了農業時代的散漫特性,雷歌音樂的節奏節拍是非常復雜,旋律多以變換拍子為主。如何將雷歌旋律的節奏節拍引入練耳教學中,應從實際音樂作品中節奏節拍的聽辯入手,例如榮獲2016年全國村歌十大金曲獎的《人龍魂》,該作品歌頌雷州半島的東山圩村人龍舞所表演的藝術風采。

練耳教學中對以上譜例的聽覺分析,首先從理論知識上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變換拍子,從聽辯實際作品中發現,《人龍魂》采用的是3/4拍和4/4拍的交替進行,旋律中的節奏以一拍附點節奏型為主,最后,要多次提示學生注意前附點的節奏感是前長后短的時值,而后附點的節奏感是前短后長的時值。從而加深學生在聽辯過程中對附點節奏型的理解和把握。

3.將雷歌音樂引入視唱練耳教材編寫的策略

視唱練耳教材的編寫一般來說,會選擇鮮明的音樂形象、朗朗上口的旋律曲調、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等的音樂作品。從西方先進音樂教育體系傳入國內開始,經歷了從單一的“視唱”內容的教材到豐富的“練耳”內容的同步教材;教育部對師范院校課題體系的基礎課程改革,將“樂理”與“視唱練耳”兩門基礎課程的整合,再涉及到“和聲”“復調”“曲式分析”等技術理論課程的相互滲透,這一綜合的發展過程,說明視唱練耳隨著音樂基礎學科的不斷完善,從以訓練單純的識譜能力為目的教學向音樂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轉變,并逐步完成了視唱練耳基礎技能課程向音樂綜合素養教育課程體系的轉型。

地方本科院校培養的以后服務于中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大多數是以本地學生居多,熟練的雷州方言和文化因而打下牢固的民間音樂語言根基。由于雷歌音樂創作的環境比較生活化,以即興吟唱、口傳心授為主,因數量頗多,廣泛的流傳于民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編寫具有地域特色風格的雷歌視唱教材,大力推廣民間音樂的理論與實踐學習,不僅讓本地學生倍感親切、有趣味、容易接受并理解,還使學生深入了解本土音樂文化的實際現狀,建立起以后為地方音樂教育服務的思想。把非物質文化遺產—雷歌音樂引入視唱練耳課堂,走入民間采風,編寫含雷歌音樂的視唱旋律,增強民族自信心,讓更多學生了解雷州半島的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民族音樂文化。

結語

雷歌音樂文化是當地人民在歷史社會環境不斷變遷中傳承下來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財富,具有深刻的教育思想和獨特的教育價值。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是構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堡壘,而中國是個多民族多元一體的“禮樂之邦”,這些具有歷史代表的地方傳統民間音樂都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源泉。作為音樂基礎課程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應當積極的引導學生更多更廣地了解祖先遺留下博大精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愛民間音樂文化歷史,推動當地民間音樂文化的發展,切實增強民族民間文化意識和愛國主義意識是當代音樂教育者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重視雷歌音樂文化的歷史背景,民俗信仰和宗教信仰文化對雷州半島民間音樂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當地居民生活訴求的真實寫照。從這些音樂作品中的歌詞隱射出人類對自然生態平衡的崇拜與敬仰,也充滿著對幸福生活的理想與追求。

參考文獻:

[1]陳雅先.視唱練耳教學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劉福瑞等.雷州半島音樂舞蹈文化的發展與保護[M].北京:線裝書局出版社,2013.

[3]蔡覺民.雷州歌腔的類型與結構[J].藝術研究,2013(3).

[4]蔡覺民.雷州歌腔的調性與腔韻[J].藝術研究,2014(1).

猜你喜歡
視唱練耳滲透策略
淺談視唱練耳與基本樂理在教學中融合應用策略
運用多媒體加強高考生音樂視唱練耳輔導的幾點認識
淺談學前音樂課中的有效教學
音樂軟件EarMaster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應用
農村初中語文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芻議
中學音樂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滲透科學方法的教育探討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教育的滲透
淺析視唱練耳在高校音樂教學中的重要性
技工院校語文教學滲透人文教育的思考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